中医理论中脾胃如何相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中医理论中脾胃如何相通?,第1张

您好!

一、脾与胃就藏府(脏腑)而言,脾属于藏,胃属于府;脾是实质性藏器,胃是空腔性藏器,《黄帝内经》对藏府的功能有定义:藏是藏而不泻,府是泻而不藏。这个藏府虽互为表里,但相对独立,并不是说他们生理位置很接近就是“相通”的表现。

二、贯通联结脾胃的其实是经络,来看《灵枢·经脉》的描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入腹,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本经属脾络胃,且专门有一支复从胃;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本经属胃络脾。表明这对表里藏府是通过经络系统连接的。

三、在功能上,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盛、腐熟,两者基本都是以消化功能为主。而胃的受盛、腐熟功能又是与脾运化、升清功能据有联系(相通)的,即脾虚运化失司,会导致胃受盛、腐熟功能减退”。而胃府如果出现异常,则会令脾藏运化、升清伐源。用《素问·静脉别论》的原文解释就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以,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脾是藏精气而不泻的,故脾气不会入胃,它们连通的关键在于经络系统,是通过经络系统将这对表里藏府连通的。

实性腹痛

寒邪内阻

良附丸 用高良姜,更用香附疏肝气

绀珠 正气天香散 ,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经自匀

湿热壅滞

大承气汤 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枳实导滞 曲芩连,大黄泽术茯苓煎

饮食积滞

枳实导滞 曲芩连,大黄泽术茯苓煎

食湿两滞生郁热,祛湿消食清热痊

肝郁气滞

木香顺气 青橘壳,香附朴术桂芎草

再加砂仁与乌药,疏肝解郁理气痛

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 芎干姜,元胡灵脂赤芍茴

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虚性腹痛

中虚脏寒

大建中汤 用干姜,人参蜀椒共饴糖

温中补虚止逆痛,心腹窜痛此方偿

小建中汤 君饴糖,桂枝汤方倍芍尝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脾胃系病症

《脾胃在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生理主要表现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主四肢;胃主守塔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为太阴湿土之脏 ,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有喜润恶燥之特性,即需阳气蒸化,亦需津液濡润,以助腐熟水谷、通降胃气。脾胃互为表里,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精微化生、输布及升降、统摄等功能。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运化、受纳、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泄泻、腹胀等病症;运化水湿功能下降,则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痰饮、泄泻等病证。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可致食欲不振,并影响中气之运行,以致发生胃痛、胃痞及便秘等病症;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病症。

脾胃为病,可影响其他脏腑;他脏异常,亦可影响脾胃功能。其中尤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相互为用。若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养,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可致泄泻、水肿等病症。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利其疏泄之用。若肝郁气滞,乘侮脾胃,则脾胃不健,可致胃痛、腹痛等病症。因此,胃痛(吐酸、嘈杂)、胃痞、呕吐、噎膈(反胃)、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虽归属于脾胃,与肝肾等其他脏腑亦相关。此外,脾胃与气血津液代谢有关,如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气虚弱、水湿停聚之鼓胀等。

脾胃之为病,需辨寒热虚实,但各症往往可相互转化或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临症辨治应注意各脏腑之间的关联。

胃痛、胃痞、反酸、嘈杂、呕吐、反胃等作为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分则可分,合则可合。泄泻可与腹痛同见,泄泻亦可与便秘交替出现。

一、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胃痛的病因:

1、感受外邪 ;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体虚久病;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

鉴别诊断:

1、真心痛;是心经病变引起的心痛症。

2、肋痛;

3、腹痛。

辨症论治:

1、寒邪客胃;2、宿食积滞;3、肝胃郁热;4、肝气犯胃;5、湿热中阻;6、瘀血停滞;7、胃阴不足;8、脾胃虚寒

治法方药:

1、疏肝理气;

2、活血通络;

3、清解郁热;

4、健脾益胃。

预防调护: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注意饮食调护,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避免辛辣刺激、煎炸之品。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有助于预防胃痛反复。此外,若胃痛衍生变症,如合并呕血或便血等病症,应绝对卧床休息,紧密观察其神志、肌肤温度变化等情况,以防病症急变。》

后记:身边从小看到的长辈,年纪轻轻,一个又一个相继离世,走得那么匆忙、极速!对于远行的人,连见最后一面,告别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沉浸在悲伤里,属于我们的时间,真的有限,只能倒逼着自己输入:从零开始了解发病的机理。

看着那些带着亲人,债台高筑,天涯海角求医的人们,心理真的不是滋味。病入膏亡时,再求医,那基本是一条不归路,人财两空。

这里,就枚举几个胃病比较严重的案例,病患均为笔者身边的亲友、熟人或者邻居。

那还是笔者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有一年,有一位邻居伯伯,他是笔者一位小学同学的爸爸,患病了:便血!

当地的方言,便血称为:“酿血病”、“呕血”,就是从肛门排泄出来的不是正常的大便,而是血液。那位伯伯疾病发作时,来得很突然,并且症状发展得非常快,当时的医疗条件,除了镇里面有一家医院,距离县城医疗条件稍微好点的医院,还有六十里路。

估计没有治疗及时,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抢救时间,那位伯伯从疾病始发作,到最后离世,就只有三天。三天后,邻里们帮忙的人们,就在山头的墓地,动土准备后事了。

当时,这事对笔者的心情,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那伯伯在笔者小时候,最喜欢逗笔者玩,他们家的女儿又跟笔者是同一年出生的,小学低年级时,一直在一个班上同学。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自己的家人,那一年,那伯伯因为突然便血,没有及时治疗好离世了,他的家庭也就开始走向衰败。

他和他妻子生育有三男一女,本来好好的家庭,因为那伯伯的离世,他妻子带着一大家子人,估计生活无以无继,就改嫁了,就嫁给了同村一个同样丧偶的人,重新组建了家庭,尽管那边的丧偶男,也有二男一女,并且并不是很乐意他们重新组建家庭,但他妻子,还是和那位丧偶男走到了一起。

而那伯伯自己的几个孩子,那时候,还没有成年,由于那伯伯,才四十来岁就离世了,他妻子又改嫁,几个孩子就失去了主心骨。后面的成长,让人看了很心塞。

中医内科经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

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汤原为外感风寒之主方,但通过各种加减化裁,变化出一个庞大的方剂体系,不仅治疗外感有效,同时在治疗各种内伤病方面也有极为显著的效果。

1麻黄汤类方:

①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水煎服用,治疗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而紧的风寒表证;

近人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及试验证明,此方对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证明古人所谓风寒表证,大体上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性上感;

②此方加生石膏,为大青龙汤,主治头痛,身痛,发热恶寒,恶寒口渴,烦躁,脉浮紧,此为表实兼有里热,即风寒表证入里化热之主方。

近人用此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恒有疗效,如加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则疗效更确切。

③大青龙汤去桂枝、姜、枣,名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中医谓此方适应烦、喘、渴、咳四大证。

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适合于一切支气管、肺部之感染,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之肺不感染。

④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名越婢汤,主治分水,一身体悉肿,。

近人经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及各种内分泌性浮肿。

⑤麻黄汤去桂枝,名三拗汤,治疗风寒咳嗽及喘息。

⑥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疗各种风湿疼痛;

⑦麻黄汤去桂枝、姜枣加薏苡仁,名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普所剧者;

⑧麻黄附子细辛汤,乃阳虚感寒之主方,可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沉细。

近人认为此方对一切病毒性上感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合于体质素虚、血压偏低的上感,另外对病窦综合征亦有一定疗效;

⑨上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作用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解表寒之力较弱。

桂枝汤号称“群方之冠”,方出《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组成,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紧,此为风寒表虚证,即现代之伤风感冒类。此方之主要运用不在治疗伤风感冒,而在通过加减化裁,治疗一系列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诸多内伤病证。

①此方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让,治风寒喘息;

②此方加葛根,名葛根汤,治分喊表虚兼项背强几几;

③此方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治表虚兼脉促而胸满者;

④此方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汤,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另外,还有三组方药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大,疗效亦确切,通常将其视为桂枝汤类方。

①苓桂术甘汤类方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心,起即头眩,身为振振摇,此为脾虚痰饮证;

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可能包括心脏病、心衰、胃肠功能紊乱等。

b此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治寒湿所伤,腰部冷痛;

c此方白术,加大枣,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d此方去白术加黄芪,防己,名防己茯苓汤,治皮水,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e此方去白术加生姜,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

②五苓散类方

a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内聚水湿之证。主要临床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恶寒,小便不利,水肿身重等;

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此方可适用于所有浮肿患者,包括心性浮肿、肝性浮肿、肾性浮肿等;

b此方去桂枝,名四苓散,主治水肿,又治内伤饮食,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作胀;

f此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g此方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治病在膈上,呕吐思饮者;

h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治小便不利;

i加苍术,名苍术五苓散,治寒湿;

j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k家生石膏、滑石、含水石,名桂苓甘露饮,清六腑之热;

l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均可治疗无病而渴或病差而渴。

本系方剂大多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均属中药和解剂范畴。

1柴胡汤类方

①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由柴、芩、参、草、姜、夏、枣等七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证,即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苔薄白。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与亚急性、慢性炎症之全身反应性临床表现相类同,因此人们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肝炎、胰腺炎、胸膜炎、盆腔炎、关节炎、胃炎、肠炎之亚急性、慢性过程,经常取得满意疗效。本方通过多变的加减法,对其他疾病之对症治疗亦能得心应手。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瓜蒌;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外有微热而不渴,去党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党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②柴胡桂枝汤: 为小柴胡汤加桂枝,主治太少合证,即小柴胡汤证和桂枝汤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③大柴胡汤: 为小柴胡汤去党参,加枳实,大黄,白芍,主治少阳阳明合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郁郁微烦,心下痞鞭,腹满而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燥,脉弦有力。

④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加川楝子,元胡,木香,公英,可治疗急性胆囊炎、溃疡病穿孔等。

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为小柴胡汤加茯苓、铅丹、桂枝、大黄、生龙骨、生牡蛎,主治三阳合证,神浮阳越,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寒日,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

⑥柴胡陷胸汤: 为小柴胡汤加瓜蒌、黄连、枳实,治疗往来寒热,胸膈饱闷,按之则痛,口苦苔黄。

⑦柴平汤: 即小柴胡汤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

⑧柴胡加芒硝汤: 即小柴胡汤加芒硝,治“伤寒十三日,腹满谵语者”。

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治胸胁满而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

2四逆散类方

①四逆散: 为本类方之代表方剂,为调和肝脾、和解内外之主方,该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伤寒论》谓此方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说明此方可治疗由于全身各系统之疾病引起之四肢逆冷。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上述主治可归纳为调节内外,其意在使内外之阴阳调和,四肢逆冷乃解。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证为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手足逆冷,这种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可由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引致。

另外,四逆散尚可调和肝脾。所谓调和肝脾,即治疗肝胃不。肝胃不和的实质是肝木克土,临床表现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可治疗慢性胃部疾患和慢性肝脏疾患。

②柴胡疏肝散: 为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是肝郁胁痛的首选方,适应一切肝病之肝痛。

①逍遥散(《合剂局方》)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由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煨,薄荷组成,为主治肝郁脾虚之主方。临床适应证为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应慢性肝病,胃病,胆囊及胆道疾患。

另外,依据肝主冲任的理论,此方是中医调经之主方,适应于月经提前、错后、不定期。

又依据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此方为中医治疗眼疾之主方,适应视网膜、球后视神经疾患等。

②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主治肝郁火旺之证。

③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为逍遥散加熟地,增加滋阴补血之力,主治肝郁脾虚、气血亏损。

④抑肝散:逍遥散去白芍、白术,加川芎、苍术、钩藤,主治肝郁燥烦,夜寐不宁。

本系方药多出自《伤寒论》,大体可归纳为三组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除《伤寒论》原有方药外,后世诸家,尤其是温病学派对系统方药有大量补充。

1白虎汤类方

①白虎汤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主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大脉)。

以现代医学观点看,本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高热疾患,即适合于各种感染性疾患之发烧,又适宜于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发烧,有人称此方为中医热症之首方,是不过分的。

②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主治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③白虎加桂枝汤:即白虎汤加桂枝,主治“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关节疼烦,时呕。”亦有用此方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热、血沉快。

④白虎加苍术汤:即白虎汤加苍术(《活人书》),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头痛如裹,烦热胸闷,口渴不饮。

⑤羚犀白虎汤: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可用水牛角代之),主治外感温病,气血两亏,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⑥化班汤:白虎汤加玄参,犀角,主治热入血分,谵语,发斑,舌绛苔黄。

⑦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去知母,加半夏、麦冬、竹叶,主治余热未情、气阴两伤,证见身热多汗,口干喜饮,虚羸少气,气逆欲呕。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适合于一切热病后期,病人存在明显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之候。

2承气汤类方

此类方多出自《伤寒论》,

①大承气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方,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主治阳明腑证,证见痞、满、燥、实四证。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此方加减化裁可治疗一切急腹症,包括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等。

②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主治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

③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治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

④三化汤(《活法机要》):大承气汤去芒硝,加羌活,治中风,便溺阻隔。

⑤凉膈散(《局方》),调胃承气汤加黄芩、连翘、栀子、薄荷、蜂蜜,主治肺胃实火,证见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咳唾血痰,口舌生疮,苔黄脉数。

⑥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去甘草,加甘遂,证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燥结,口舌干燥,小有潮热。

⑦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练蜜为丸,主治与大陷胸汤略同,惟其作用较缓和,适合于该病发病较缓者。

⑧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主治膀胱蓄血证,证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下血。

①泻心汤方出《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主治邪火内炽所形成的各种病变,如高热、便秘、溲赤、舌苔黄厚腻、脉数、胸中烦热、黄疸、吐血、衄血、疔疮痈肿。

②此方加枳壳、木香,名胆道排石汤2号(大连医学院),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③枳实导致汤(李东垣):枳实、白术、茯苓、泽泻,主治湿热交阻于胃肠,下痢赤白等证。

④附子泻心汤:泻心汤加附子,主治心下痞鞭,恶寒,汗出。

⑤半夏泻心汤:泻心汤去大黄,加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主治寒热互结于胃肠,临床证见心下痞鞭,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⑥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纳谷不化,烦躁不安。

⑦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主治呕而痞,肠鸣下利,干噎食臭。

⑧葛根芩连汤:泻心汤去大黄,加葛根、甘草,主治汗出而喘,身热不利。

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栀子,主治火热成毒证,如疔痈、疮疡、丹毒、发颐等一切火聚成毒之证。

今年日本学者报告本方治疗老年性痴呆甚效。

⑩石膏汤(《外台秘要》):泻心汤去大黄,加黄柏、香豉、栀子、麻黄、生石膏,主治表证入里化热,证见头痛无汗,发热恶寒,口渴面赤,燥烦。

⑾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泻心汤去大黄,加板蓝根、玄参、牛蒡子、马勃、连翘、陈皮、甘草、僵蚕、柴胡、薄荷、桔梗、升麻,主治热毒上功所致之痄腮发颐,大头瘟证,头面丹毒等,以知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特效,可抑制腮腺炎病毒。

本系方剂指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加减化裁而来的系列方剂。两方出自《合剂局方》,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均属扶正固本之要方。有时二者单独加味,组成一系列宜气固本剂和养血补血剂;有时二方相互结合,形成气血双补剂。总之本系方药是中医扶正固本之重要系列。

1四君子汤类方

①四君子汤为著名方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组成,主治脾胃气血证,临床表现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本方为中医治疗虚寒性脾胃证候的基础方。

拨那个西医角度来看,此方可治疗一切胃肠道慢性疾病,包括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另外还可以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脱发等,总之凡属全身功能低下的疾病,多可以此方加味化裁治疗。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治疗脾胃虚寒,胸膈闷满。

③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四君子汤加陈皮,主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

④香砂六君子汤(《局方》):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

⑤六神散(《效良方》):四君子汤加扁豆、黄芪、姜、枣,主治脾胃虚弱,津气不足,虚乏身热。

⑥参苓白术散(《合剂局方》):四君子汤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主治脾胃气虚,湿滞中焦,临床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⑦归脾汤(《济生方》):四君子汤加当归、圆肉、木香、远志、酸枣仁,主治心脾两虚,证见淹没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⑧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君子汤去茯苓,加当归、唤起、陈皮、柴胡、升麻,主治中气不足,证见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乏无力,少气懒言;或兼自汗,渴喜热饮,头痛畏寒,脉虚大;或兼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⑨调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木香,易白术为苍术,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湿滞,气机不畅而见的胸闷体倦。

⑩黄芪人参汤(《脾胃论》):主治夏日暑热太盛,热伤元气,乏力,困倦,发热,厌食,汗出不止。

⑾升阳益胃汤(《兰室秘藏》):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半夏、羌活、独活、白芍、防风、茯苓、泽泻、黄连、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脘腹不舒,肢节疼痛。

⑿妙香散(《和剂局方》):归脾汤加麝香、辰砂、山药、桔梗,主治心气不足,意志不定,惊悸恐怖,喜怒无常。

⒀归脾汤加生脉散为治疗低血压之效方。

2四物汤类方

①四物汤为著名方剂,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药组成,主治营血虚损,冲任不和,临床见妇人经血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血瘕积聚,颜面不华,舌淡苔薄,脉沉细。

西医认为本方临床用途甚光,可用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等,此外尚可用来治疗肝脏疾患,冠心病,皮肤病及外伤等。

②胶艾汤(《千金翼》):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干姜、甘草,治胎产崩漏。

③胶艾四物汤(《古今医鉴》):胶艾汤加蒲黄、 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地榆、白术、甘草,主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④桃红四物汤(《古今医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易白芍为赤芍,治血虚血淤,广泛适用于跌打损伤,妇产可症块,经闭,痛经,死胎不出,恶露不止。

⑤知柏四物汤(《证因脉治》):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治血虚兼阴虚火动,此方以蜂蜜练为丸,名公用于汤剂类同,惟药效较缓。

⑥艾附暖宫丸(《直指方》):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以蜡糊为丸,主治血虚宫寒久不受孕。

⑦玉镯散(《本事方》):四物汤加调胃承气汤,治疗经团腹痛拒按,六脉有力。

⑧佛手散(《本事方》):四物汤去熟地、白芍,治妇人血虚感冒,胎动下雪,胎死腹中。

⑨八珍汤(《丹溪新法》):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亏,营卫双虚。再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局方》),气血双补力更大。

⑩学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主治上焦淤血,症见头痛,胸闷,胸中烦热,急躁易怒,心悸不眠,呃逆干呕。

此方乃当前广泛运用之方剂,西医诊断之偏头痛,动脉硬化之头晕,头痛,耳鸣,冠心病,皆可以此方治疗获效;尚可治疗神经衰弱,盆腔炎,不明原因之发热。

⑾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五灵脂、甘草、乌药、枳壳、丹皮、香附,主治膈下血瘀,两些积块,胁疼不移。

⑿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加元胡、蒲黄、五灵脂、没药、干姜、肉桂、小茴香、主治少腹血淤,经来腹痛。

⒀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老葱、姜、枣、麝香,主治头面血淤,耳聋,酒糟鼻。

⒁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汤去生地、赤芍,加没药、五灵脂、甘草、地龙、秦艽、香附、牛膝,主治气血痹阻,关节疼痛,全身疼痛。

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桃红四物去生地,加地龙、黄芪,主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蹇涩。

⒃冠心Ⅱ号(北京地区协作组方):为四物汤去生地、当归,加红花、降香、丹参,主治冠心病、心绞痛之效方。

⒄生化汤(《付青主女科》):四物汤去芍药、生地,加桃仁、黑姜、甘草,主治产后胞寒,淤血内阻,症见少腹冷痛,恶露不行,我国居民产后常规用此方。

⒅温经汤(《金贵要略》):四物汤去生地,加党参、阿胶、麦冬、桂枝、丹皮、生姜、半夏、甘草、吴茱萸,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临床症见月事不调,经期错后,或逾期不止,少腹冷痛,久不受孕,另外尚可治疗暮即发烧,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方加减化裁,出现了一系列以补肾为主要功能的方剂系列。

1六味地黄汤(丸)类方

①六味地黄汤又叫六味地黄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此方可汤服,亦可炼蜜为丸,故有汤、丸两种名称。此方由生地(熟地亦可)、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为滋补肾阴之代表方。治疗症状为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

现代医学认为,此方之适应症大多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有关,同时此方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对白血病、食道癌、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红斑性狼疮、肺气肿、肺心病、妇女月经不调均可加减使用。

②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治阴虚火旺,内热著者。

③杞菊地黄汤(《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枸杞、菊花,治肝肾阴虚,眼花涩痛。

④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系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治肾不纳气,呼吸困难。

⑤八仙长寿丸(《医级》),系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治肺肾阴虚,喘咳频频。

⑥左归饮(《景岳全书》),系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枸杞、甘草,治肾水不足,阴液亏损,腰酸遗精,口燥盗汗,大渴引饮。

2肾气汤(丸)类方

①肾气丸,此方出自(《景岳全书》),为补肾阳之代表方剂,方由干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组成,适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困、形寒怯冷、自汗、尺脉弱;同时亦适应在上述症候基础之上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此方意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所谓“益火之源”即补肾壮阳之意。

②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治阳虚水泛,浮肿尿少。

③十补丸(《济生方》),系肾气丸加鹿茸、五味子,治阳虚日久,面色黧黑,手足冷肿,腰膝无力,身体羸瘦,腰痛酸楚。

④右归饮(《景岳全书》),系肾气丸去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⑤补肾丸(经验方),系肾气丸去丹皮,加黄芪、*羊藿、破故纸、五味子、仙茅、巴戟天、杜仲、鹿茸、枸杞子、大云,治疗阳痿遗精、腰酸腿冷。

定义鼻渊·脾胃湿热证(sinusiti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湿热,以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鼻黏膜红肿,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伴头昏头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鼻渊·脾胃湿热证的症状鼻渊·脾胃湿热证患者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从鼻腔上方,涓涓流出,嗅觉减退甚至消失,鼻黏膜红肿,并有胀痛,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可见头昏头重、头痛较剧,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脉滑数。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循经上蒸,蕴结鼻窍,熏灼鼻窦,腐膜成液,故见鼻涕黄浊,量多不止,涓涓流出。湿热滞鼻,壅阻脉络,湿胜则肿,热盛则红,故鼻内肌膜红肿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湿热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重头痛。湿困脾胃,运化失健,精微不布,故脘胀纳呆,肢体倦怠。湿热交迫,下趋二便,故尿黄,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皆为脾经湿热之证。鼻渊·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方药可选用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该方以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浊,行气醒脾。若热重者,加黄连、大黄、石膏以助清泄脾胃之热。鼻塞甚者,加白芷、辛夷花、薄荷,以芳香通窍。也可选用加味四苓散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饮食疗法食疗方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推荐食材薏苡仁、冬瓜、荷叶等。食疗方1.薏苡冬瓜汤:薏苡仁30g,煎汤去渣,放入切成薄片的冬瓜肉煮汤,加盐少许,一次食用。2.煮全冬瓜:全冬瓜(不去子)半个切碎,加水和蜂蜜煮至烂熟,分2~3次食用。3.薏苡荷叶粥:煮薏苡仁30g,如常法做粥,粥将熟,覆以荷叶1张再煮,至

详见百科词条:鼻渊·脾胃湿热证 [ 最后修订于2019/12/24 15:17:25 共19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理论中脾胃如何相通?

您好!一、脾与胃就藏府(脏腑)而言,脾属于藏,胃属于府;脾是实质性藏器,胃是空腔性藏器,《黄帝内经》对藏府的功能有定义:藏是藏而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