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在中国古代定义是什么?癌症是西医的说法,那中医怎么说?
癌症是西医的说法,西医正确的称呼为近代医学,癌这个字虽然出自我们汉语,但是从医医翻译后使用的一个总称,癌症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在古代其实也存在癌,只是古代的这些疾病的称呼并不是叫做癌,而是有其他自己的称呼,癌其实是现代人对这各种恶性肿瘤的总称,古代中医对癌症的称呼比较细致化,可以说没有现在癌症的统称。
癌症分为很多种,但是现在的人看来,不管是多少种,只要是这种治不好的重病,绝大多数都被规划到癌症的范围里面,虽然说不是全部这样,但是大多数的确是这样的,癌症是基本上宣布死刑没办法治愈的,只有少数一些人运气好治愈了,但是这种治愈特殊性太强,很难真正的去复制,从古代到现在,癌症就一直没有获得太过突出的治疗方法。
那么中国古代怎么称呼这些癌症呢,其实在《内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肠覃,石瘕,隔中,这些都是癌症的一些记载,《诸病源候论》的症瘕,石疽,石痈,和后事说的,失荣,石疔,肾岩,乳岩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属于胃肠、子宫、肝、姨等身体器官和组织上面的肿瘤疾病。
宋代的《卫济宝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些描述把形成的病因说得一清二楚,描述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引起的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滞于人体,形成积、留(瘤)、岩。
其实古代的中国医学早就有了一定的解剖能力,解剖并不是西医独有,我们中医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做法,只是我们后人不知道,而且西医成为了主流,开刀解剖就被当做西医独有首创,其实办法如此,在过去曾经历史上有不少中医解剖的行为,而癌症肿瘤的认知就是通过触摸和解剖获得的知识了解,中国中医的(岩)和(石),其实就是很形象的把肿瘤描述出来,意思就是这个病很顽固,像石头一样坚硬很难治愈,作为对癌症的一种形象比喻。
我个人相信古代癌症是存在的, 但是古代缺乏现今的科技医疗设备如X光, 内窥镜下, 内器官的癌症基本上很难和其他疾病区分 举个例子, 相当常见的肺癌就和传染病肺结核的症状十分相似, 咳血消瘦等, 胃癌到末期前可能唯一症状只有呕吐, 或大肠癌只会出现便秘等 其实很多疾病都会有十分相似的症状, 现今医学都是在临床诊断时怀疑再利用仪器确诊, 如果古代没有对癌症这种存在的认知, 就不会有特别记载 但是在人体表面可见的癌症, 如乳腺癌, 皮肤癌等都有类似的描述
当然古代人平均寿命没有现代人长, 而许多癌症都是因年龄增长而患病机率增加, 加上古代没有严重环境和化学污染, 癌症病发率可能没有现代这么高
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了许多癌症都有遗传因素存在, 所以古代癌症就应该存在的, 但是各种原因导致缺乏准确的记载
癌症,其实是变异的癌细胞通过无限地分裂、增殖,最终致使正常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的医生显然都不具备这种深刻的医学知识,即便有类似的记载,也都只能是记录表征,而不能深入本质。
例如,有人认为癌这个字,可能是来源于喦(同“岩”)。所谓的喦,如山峰之形状,如山石之坚硬。商人在形容妇女的乳房出现肿瘤时,即称呼“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还有1264年南宋福建医学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也对癌症作出描述: 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这句话明显是在描述肿瘤的形貌,对于“毒根深藏”的缘由,他是丝毫不清楚的。
总而言之,古代对癌症的称呼是喦,但这个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现肿瘤,而不是实质的病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病名,如 肠蕈、石瘕、积聚、噎膈 等,并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灵枢》云:“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描述与今之腹腔肿瘤和妇科肿瘤极其相似。同时期的《难经·五十五难》中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 五脏积 的病名、症状、病理等。其云: “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见,“积”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动的。《难经》中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东汉华佗 首创麻醉下手术治疗体内“结积”(包括肿瘤疾病),并在《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东汉末年,张仲景 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亦有许多类似肿瘤性疾病的诊治,记载了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坚方第二十六》中云:“凡 瘕坚 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瘸有 结节 ,便害饮食,转羸瘦。”认识到肿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往往自我发觉时多属晚期,形成恶液质,预后不良。晋代针灸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首先应用针灸治疗肿瘤性疾病,《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有:“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积聚,劳宫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对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及所属症状,如“ 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疮”、“乳石痈”、“石痈”、“瘕瘕”、“积聚” 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为 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 ,首载肿瘤专方五十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毒剧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 瘕瘕积聚 。
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所述之 “癌”,确属恶性肿瘤:“癌者,上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 石瘿 ”,“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则说: “ 癌者,……外证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药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痈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贴散是也 ”,可见宋代中医肿瘤学从病名、分类、治法、方药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已初见学派之端倪。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李东垣所创制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广茂溃坚汤、散肿溃坚汤、连翘散坚汤、救苦化坚汤等,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结块,创制了许多攻痰方剂,有清热化痰、软坚化痰、燥湿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诸法,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结块。张元素,提出用干漆、硇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猛药类。
明代张景岳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是符合肿瘤治疗的特殊情况的。
清代肿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岩”、“肾岩翻花”等,肿瘤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预后等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癌症是当今人类 健康 的一个大患。
直到民国时期出的《辞源》一书,才有“癌”的记载,并且解释这个字代表的就是一种恶性肿瘤。
不可否认的是,癌症这种病症,绝对不是近现代人独享的病症,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症困扰的,之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个名字罢了。
这种岩穴之状,并且有肿瘤形状的“颗颗累垂”样子,可以判定就是体内的肿瘤了,毒根深藏,说的就是癌细胞的顽固性和扩散性,很难彻底治愈。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来源于希腊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来自于癌细胞的外形,像带着爪子的螃蟹一样,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关于癌症的小 历史 ,祝愿大家 健康 幸福,远离疾病。
中国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载"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组成,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癌”字把病字头去掉,就是一个“喦”字,它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
古人造“癌”字时为什么用到“喦”字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据甲骨文记载,古人在女性身上发现了肿瘤,“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
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癌症的记录。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 ái。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变动了读音。而中国台湾地区汉语中的“癌”,现在仍然是读作“yán”。
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
中医有“癌”记录之时,英语连「cancer」这个词都还没有诞生,也还没有西医,更没有西医的“癌”。
三百多年前,简称为“西医”的现代西医学学科在人体解剖基础上诞生,并与古代西医彻底切割,成为新生的单一学科。
一百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cancer翻译成中文时,直接“挪用”了中医名词“癌”。
从诞生的先后时间及出处来看,西医名词“癌”做中医名词“癌”的孙子也不够格。
实际上,中文西医著作中的很多名词,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都直接“挪用”了中医的名词术语。
最常用攻击中医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责就是中医的脏腑名词不符合同名的西医器官名词。比如:中医脏腑中的肺不符合西医器官的肺
本问题中的癌症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大多数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译名被翻译采用了其自认为相似的中医脏腑名词,拿来主义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译名规范音译或意译,则Lung的音译应为“烂”、“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译应为“呼吸囊”、“氧气交换器”
lung译成与中医脏腑名词的“肺”根本就是一多义词:同音多义。“肺”这一名词,在中医理论中是一脏腑名称,是指肺的功能系统,是一种不可见但是可以推演和证实的功能系统;而在西医体系中是一器官名称,指的是肺这一器官,是一种可见的客观物质。是当初英文Lung翻译的不妥,生生制造了一个“肺”的多义词,人为地造成中、西医名词混淆——谁之过?中医不是背锅侠,“中医不符合西医”这个锅,中医不背。
但做人总得讲先后,中医之脏腑名词业已使用了几千年,如何能够符合仅仅用了百年且盗用了中医名词的西医器官名词?孙子不像爷爷也就罢了,你叫爷爷如何能够像孙子?!
西医就是名副其实的“停电了不能看病的医生”,用西医治疗癌症完全是个笑话,除了骗医药费还能干嘛。每年有几百万癌症患者盲目相信西医治疗过度用药,死亡人数达到百万级,救不活就说是晚期。没听说过西医治愈过癌症的,乔布斯已经用昂贵的医疗费检验了西医的能力,效果显然不理想。乔布斯、李咏若用了中医保守治疗少说也能多活5-10年。在治疗癌症的道路上,西医需要借鉴中医标本兼治的医学理论。西医治疗感冒和脚气疗效不错。[吃瓜群众]。
西方人发明了“癌症”,他们治不了,只是把患者变成了他们提款机。他们成功了,却造就了无数人财两空的家庭。
古人统称癌症为痈疽。如肺痈,肠痈,胃痈,颈痈,背痈……
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语,那么各种癌症被称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癌症这个词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那是在显微镜被发明以后,人类可以看到很细微的结构,所以诞生了癌症。
其实我国最早记载的癌症是在黄帝内经, 那时候并不称为“癌”,而是“瘤”,里面描述为筋瘤、肠瘤、昔瘤等;而也有书籍不称之为“癌”或者“瘤”,而是称为“殇”,比如《周礼天官》记载周代“下士八人,掌肿殇、溃殇、金殇、折殇”的治疗,这里面的殇就是指肿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在中医的书籍里面,最早出现“癌”的是北宋的 《卫济宝书》和《仁斋直指遗方论》,它们是这样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
自从北宋以后,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加深, 也出现了更多对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应该是指淋巴瘤等。
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圣济总录》称腹部肿瘤为“症假”,明代《外科正宗》称唇癌为“茧唇”,清代的《殇科心得集》一书中把肿瘤称之为“失荣”。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我们能看得出古人对癌其实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症的发病率可能很低,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了解和治疗。
最后小结:古代人称癌为“瘤”、“殇”等,真正出现癌症这个词语是在显微镜发明以后。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
肉瘤(淋巴癌)、乳岩(乳癌)、石瘿(甲状线癌)、舌菌(舌癌)、瘰癧(淋巴线癌)、脏癰(直肠癌)息贲(肺癌)痞气、积聚(肝癌)、噎膈(食道癌)、喉蕈(喉癌)、厉疽(皮肤黑色素)、石疽(癌、瘤)、外肾岩(阴茎癌),这些是古时的叫法。
有。
英国考古学家在一具距今三千年的人类骨骼上发现了癌症留下的痕迹。参与过骨骼发掘的达勒姆大学博士迈克拉·宾德的话报道:“从像这样的人类遗骸上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疾病的进化和历史。我们的分析显示,骨头上的细微损伤只可能由软组织癌变造成,但光凭骨头无法判断是何种癌症。”
癌症已经成为导致现代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与其他疾病相比,历史上对癌症的记载几乎为空白,这也令有观点认为癌症与人类寿命增长和现代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扩展资料
这项发现或许能帮助科学家探寻古代人患癌症的潜在原因,同时为癌症的演化提供新线索。研究人员说,可以利用DNA检测技术检查有癌症表现的古人类骨骼或木乃伊。主要关注点放在与某些癌症相关的特定基因上,看这些基因如何变化。
导致癌症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生活环境中的致癌物,比如长期生活在山火多发地区的人容易因大量吸入浓烟而致癌。二是遗传基因致癌。另外,如血吸虫病这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癌症。
人民网-三千年前古人也患癌(图)
核心提示: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
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
1170年就有“癌”
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难道癌症是近数百年的新发现,新出现的病症?
古时候的史官,记录朝代更迭,帝皇功过,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过,对于皇帝患病细节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们要记载的焦点。也许古代“癌”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
说到癌症,早在12世纪(1170年)的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1264年宋朝福建人杨士瀛著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相信是传统医学文献最先对癌的特征有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这和现代医学的“癌”(cancer)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有点相似。
Cancer这医学名词是来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来自希腊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分裂生长,结果形成肿瘤。癌肿的血管犹如螃蟹的爪,从肿瘤向外四处伸展。如果属实,宋朝以前,“癌”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
肿瘤描述名目多
要认识古人的所谓肿瘤是困难的。主要是描述肿瘤的名目很多,当然肿瘤分类也成问题。历代文献所记录的名称,有其大如瘤的脓肿叫痈,还有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肿瘤不分良性与恶性,脓肿,血(块)肿或霉菌球的肿块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说的肿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恶性肿瘤,是近代所用的医学名词。在以前,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甚至遗传学还在萌芽阶段。同时,诊断造影学还没有诞生,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难诊断出来。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唯有从一些“蛛丝马迹”的文字资料,去推敲、揣测,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间接诊断。
癌症病征会导致误诊误医
现代的人患癌的发生率有增加是事实。概括的说,可能是因为有了物理学、放射学等等的发现,大大帮助科技的发展,加上显微镜及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诊疗更为精细准确,所以能够早日发现更多的肿瘤病例,因此发病率相应增加。
同时现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接触很多足以致癌的机会,如辐射、化学药物、空气、食水污染,掺有化学品的食品如添加剂、防腐剂、杀虫剂等等,癌症的几率的确是增加了。
已经转移或扩散的癌症病征,是可以导致误诊误医的。例如华南地区有很多人患上颈疬,出现在颈部皮肉间可扪的核块(瘿瘘),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结病。这些核块,可能是细菌感染如结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细胞扩散到颈项的临床病征。
记得上世纪,曾读到一些报章所刊登,或是张贴在路上的包医或专医颈疬的广告,售卖秘方外敷药物或服用草药。真正发生在鼻咽的病灶却被忽视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传统医学的文献,也没有鼻咽癌这个医学名词,可见对这种恶性肿瘤的认识有限,结果误了大事。
有时候,癌症原发病灶的病征不很明显,或是被误解忽略,待癌肿扩散到其他器官后,明显的症状出现时才“惊醒”病人和医者。例如,有人出现行动不灵,四肢无力,头痛等症状,以为是中风、风邪,才发现是肺癌已经转移到脑部。查问之下,病人可能有过几次咯血,但是以为是“热气”而不以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许对有过鼻衄或耳鸣等症状,也当作“热气”,把颈疬当作“风邪焮结”或“风热毒气”积聚成核等,结果癌细胞侵入骨骼或肺部,为时已晚。
再说,内脏癌肿如胰、肝、结肠、卵巢等,当病势加深,腹部会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胀,病征才明显出现。现代医学是以直接的诊断方法如造影、内窥镜、活组织细胞检验、细胞组织学诊断确定是癌症,然后观察癌细胞的类型,作出临床病期分类,才施于相应的治疗。诊断是不通过间接方法来确定的。
明英宗的“石水病”
有记载说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说是脚气病,真正死因是难以考究。不过,个人认为,脚气病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位曾两度登上帝位,因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怂恿,叫皇上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结果不听大臣劝谏,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兵败被瓦剌胡人俘虏,让弟弟朱祁钰(1428-1457)登上皇位,是为景泰帝代宗。后来英宗被释,幽居在南宫。接着景泰病重,经过一场政变,英宗才重登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传统医籍如《内经》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瓮”,其实是现代医学的腹水。腹水症不是一种具体的病患,只是严重的临床征状。腹水的原因很多,鉴别诊断有肝脏硬化,甚至是心脏、肾脏病等等。就算是癌症,那么癌肿病灶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肠癌症等,诊断出有腹水,并不意味正确诊出病理!
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么他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是癌症,处在500多年前的医学水平,很难准确作出诊断。
溥仪患上膀胱癌
不过,能够真正确实是因癌症而死的中国皇帝,应该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经过“改造”后,成为一介平民。
据知,早在1962年中,溥仪和李淑贤结婚后的两个星期,就出现尿血的症状。传统医师诊断他有“膀胱热”,开了一些药给他,也没有作进一步检验。
两年后,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得知溥仪有尿血,要求有关部门对溥仪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才发现溥仪患上膀胱癌,动了切除手术后的几个月,肿瘤已经蔓延至左肾,多次动过手术,也不见好转,又再转移到另外的肾脏,后来因肾功能衰竭死去。溥仪死于肾癌,死后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逊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
癌症是现代医学名词,以前的诊断水平受限,很多疾病是诊断不出的,但中医古籍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是以症瘕、噎臌等病名记录的。他们的治疗也是以中医辨证的方法辨证用药的,对现代肿瘤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癌症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有的疾病,在古代的时候癌症的发病率是没有现在那么高的,而且癌症也不是急性病,他是属于长年累月累积起来,然后病变之后才成为癌症的。虽然古时候没有“癌症”这个词,但是在很多医书典籍很早就有记载肿瘤的疾病名词。如肠蕈、石瘕、积聚、噎膈等,医学书籍非常详细的描述了疾病的症状、病理,跟现今我们所说的癌症的病症是一样的。一、古时候是如何描述癌症的症状的
在古代的医学书籍上记载了很多疾病的症状,并且非常系统的描述的,如描述腹中肿瘤或者是妇科肿瘤的时候,是非常形象的,翻译成现今的表达就是肚子长了一个石瘕,随着时间的推移,腹中也就像怀孕一样,一天比一天大,但是就是不会生出小孩,这描述就跟现今的癌症和肿瘤非常像。而且古时候,医者也认识到肿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等到了自我能发觉到的疾病,往往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形成恶化的液质,而且在后面的治疗效果不佳。二、古时候治疗癌症的方法多吗
古时候对于治疗癌症的方法也是有的,但是对于现今的医学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的来说,以前的治疗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的。古时候的医者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的气被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因为脏腑“蓄毒”所引起的。那时候的治疗方法基本上是药物治疗,因为当时的医学技术不发达,唯一有的也就是中草药,通过食用中草药或者外用中草药来进行控制病情和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当然在古时候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内外兼用,内服药物,外用膏药和针灸方法,效果也是不错的。
古时候没有癌症这个词,但是这种疾病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当时所对于的医者有不同的名字对应不同部位的癌症。每个朝代对于描述癌症的说法都不一样。到了清代,还出现了“噎膈”、“肺痿”、“反胃”、“乳岩”、“肾岩翻花”等对于肿瘤的称呼。
肿瘤在古代就被称为肿,当时尚无法区分肿瘤有良性与恶性的差别。
有关肿瘤在古代的描述,一些古文学家指到最久远的案例,似应可以上溯到汉文帝时代的淳于意于当时所记载的胃癌病例。之后一直到宋朝才有对癌症有更进一步的认知。癌这个字最早的纪录则在十二世纪初的卫济宝书中出现,其中有对乳癌的观察。
但是肿瘤这类病,在人类疾病史上,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而且,我国人民同肿瘤斗争的历史也已相当久远了。如果从我国医书里所谈到的“瘤”这个病名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筋瘤、肠瘤等。
古代对肿瘤的原因探索
我国古代医书,对肿瘤的发生原因曾经有过论述,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完全阐明肿瘤发生的原因,或者有些是不正确的推断,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见解。
实际上,直到今天现代医学也没有将肿瘤的病因完全解释清楚,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环境中的致病因素,例如各种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学刺激,还有人体的内部因素,比如遗传和精神因素,都有可能是肿瘤的病因。
癌症在中国古代定义是什么?癌症是西医的说法,那中医怎么说?
本文2023-10-09 16:34: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