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关元俞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关元俞的定位 8 关元俞的取法 9 关元俞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关元俞的功效与作用 11 关元俞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关元俞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关元俞 1 拼音

guān yuán shù

2 英文参考

Guānyuánshū BI26 [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yuá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关元俞 汉语拼音 Guanyuanshu 罗马拼音 Kuanyuanshu 美国英译名 Kuan Yuan Locus 各

号 中国 BL26 日本 26 法

国 莫兰特氏 V26 富耶氏 德国 B26 英国 B26 美国 BI26

关元俞为经穴名[1](Guānyuánshù[2]BI26)。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3][1]。关指关藏,元即元气,俞即输注,此穴前应关元,善治虚损诸疾,是关藏元阴元阳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关元俞[1]。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慢性肠炎,阳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 出处

《太平圣惠方》:关元俞二穴。

5 穴名解

关指关藏,元即元气,俞即输注,此穴前应关元,善治虚损诸疾,是关藏元阴元阳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关元俞[1]。

关,有关闭之义。元,有元气之意。《汉书·律历志》载:“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盖任脉关元穴,位处原气关键机要之处。此穴因与任脉关元穴相对,而在背,是人体阳气交关之处。又“关”有联络之意,是联络元气之所,故名之。[4]

6 所属部位

臀部[5]

7 关元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3]。

关元俞位于脊柱区,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3]。

关元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关元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8 关元俞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关元俞位于脊柱区,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下1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1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关元俞[7]。

9 关元俞穴位解剖

关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肤由第四、五腰神经和第一骶神经后支分布。有腰椎下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五腰神经后支。腰丛位于腰大肌质内,其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神经干,依序排列于肋下神经血管的下方,腰大肌的外侧。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则在腰大肌内、外侧缘的后方下降,而生殖股神经在腰大肌中部穿过,行于该肌的前面下降。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腰最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和腰最下动、静脉后支[3]。

10 关元俞的功效与作用

关元俞具有培补元气,调理下焦的功效。

关元俞有理下焦、化积滞、健腰膝的作用[1]。

关元俞统领下焦气血,犹可调补丹田原气。主治腰腿痛,腹胀,泄泻,遗尿,小便频数。[4]

关元俞与任脉之关元相应,而为之俞,凡病之关于元气者,如男子阳痿、泄遗,女子症瘕、白带及便难,泻痢虚胀等证,皆可取之。凡穴之所谓俞者,犹运输也。输入输出,即补泻也。[4]

肾与膀胱相表里,腹部有关元穴,腰部有关元俞,两穴前后位置相应,故相互配伍,为治疗下焦疾病的重要腧穴[9]。

11 关元俞主治病证

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腹胀,泄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不利,痢疾,膀胱炎,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慢性肠炎,阳痿,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关元俞主治少腹、前阴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腰痛、遗尿、尿闭、疝气、消渴、妇人瘕聚等[1]。

关元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8]。

关元俞穴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6]。

关元俞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以及膀胱炎等[3]。

现代又多用关元俞治疗慢性肠炎、膀胱炎、盆腔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贫血、糖尿病等[1]。

1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肠炎,痢疾;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阳痿,尿潴留;

3 妇产科系统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

4 其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5~12寸[8]。

直刺08~12寸[1],局部有酸胀感[6],有触电感向下肢放散[6]。

直刺1~15寸[3]。

注意:关元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12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3 关元俞的配伍

关元俞配关元、复溜,有固本培元补肾的作用,主治腰痛,遗尿,贫血。

关元俞配中极、水道,有清热除湿,调理下焦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

关元俞配肾俞、关元,治腹痛[6]。

关元俞配肾俞、中极、血海、三阴交,治慢性出血性妇科病[6]。

关元俞配环跳、承山、阳陵泉、委中,治下肢酸软无力[6]。

14 特效

经常按揉关元俞,可缓解生殖系统疾病[7]。

15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治消渴,小便数。

《针灸大成》:妇人瘕聚诸积。

《太平圣惠方》:理风劳腰痛,泄痢虚胀,小便难,妇人瘕聚诸疾。

糖尿病的三多一少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对糖尿病的“三多一少”这个名词不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多一少呢?其实,所谓糖尿病的三多一少,指的就是糖尿病的四种早期症状,具体说来,就是糖尿病早期症状中的“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那么,除了三多一少之外,糖尿病还有什么早期症状呢?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与“三多一少”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的结果,表现为:1 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努力通过尿液排除糖分的结果;2 多食: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的结果;3 多饮:是因为排尿多,身体需要补充丢失的水分的结果;4 体力和体重减少: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所致。以上四个症状被称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5 视力下降:高血糖以及眼科并发症所致;6皮肤瘙痒:高血糖 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外 瘙痒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发生疥、痈这些的皮肤感染。7 其它症状:比方说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或者阳萎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人三多一少原因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这个原因要从多尿开始。

糖尿病人由于血糖超过肾糖阈,所以排出的糖多,由于排出糖类要带走大量的水分,所以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尿多,由于排出大量的水分,所以病人感觉口渴,要多喝水,这时,由于糖类大量排出,所以体内能量供应出现问题,就要多吃,多吃的结果又会排出多余的糖,带走大量的水,同时体内的组织细胞开始分解供能,造成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其中“一少”指的是?

消渴病

消渴病之名称,首见于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惜已遗。其内容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肾消方》。《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云:“《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注:当作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注:当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消渴病,或名消渴证,即后世三消证之分类及症状表现概导源于此。

根据病位、病机及症状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消中、肾消三消证之称谓,即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又,消渴病之名称,或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疾,别版本或作“病”,《汉书·司马相如传》正作“病”。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认为,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 。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谷物保护。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简介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

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吗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却减少

糖尿病患者不一比都要有所谓“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因为“三多一少”仅是糖尿病典型和较晚期的表现,若以此来诊断糖尿病,不但无助于其早期诊断,而且不利于其慢性并发症的早期防治。“三多一少”是在血糖升高到较高水平,超过肾排糖阈值,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导致多尿,进而因失水导致多饮;又由于糖分从尿液中排出,致使细胞内能量不止而引起饥饿感,表现多食;这一糖代谢障碍使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最终出现消瘦。

《 古今糖尿病验方集 》

                                                                                              开心农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虚虚实实之变化,治疗的方法有直接从肾与膀胱进行治疗的;有从肝心脾肺肾着手治疗的;有根据“三多”表面现象去判断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补的方法、有先调整人体气机然后再根据内脏之变化来调整药物进行治疗等等各种方式,如果我们对患者病理病机识认不清,就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治疗。所以,同样的中药,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没有效果。其实还是用药没有对症的问题。中医最讲究的就是对症下药,一人一方。古人说是一剂知,两剂已,所以中医绝对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对症!!例如粗工会把肾脏命门的“龙雷之火”当做六*外邪之实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证而把它当作内气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虚作祟却把它当作风邪外束来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头痛当作太阳受寒去治疗;把肾虚游动之疼痛当作血瘀痈疽来进攻;还有些粗工把内脏运行不畅而出现的气血缓滞,误认为是伤食而用药重攻下泄;再如肌肤外表气虚而呈现的畏寒怕风,一般微微调理一下卫气最为适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药发汗,往往就会造成阳气消亡的重症;只顾表面现象而不考虑五脏阴阳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标未治本已先脱,纵然是表面现象暂时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医生不切脉,而只凭外在症候来辩证,殊不知症候表现出来的外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症候我们用什么来做参考依据?古人云:人的脉象是不会说谎的。

学医三年,自认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载方知世上无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说:“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

我们看上古之医立方,如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重剂大刀阔斧,往往药到病除。例如麻黄汤、承气汤、陷胸汤、抵当汤等,用之得当,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而中古时代的明医,还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良方;至于李东垣、薛立斋等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但因天地气化之不同,而人所处环境之变化,再用古时的处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现代的人们面临的环境不同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先天禀赋变得更差了。况且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过多的妄念,有不分昼夜的被动行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过多的思虑以伤害自身的心神,过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纵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现代的人连自身都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其后代所继承的禀赋就会更少了。人的气血即虚,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会变化百出,即所谓难以名状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肾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肾。

我们就用消渴来解释一下吧,渴是因为燥火。中医认为心是人体内的火,肾是人体内的水,这两者要达到一种交汇融合才能保证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要了解中医首先要知道一点五行生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状态,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去(比如热气球)。而人体内的水和火,与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运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句话怎么理解?我们就来看看人体内的水和火是怎样运行的,根据五行循环的道理,人们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肾水,而肾水要升上去济心火,只有这样,才能达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体内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体的五脏又怎么进行循环?这时候就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伟大之处,它不是将人体进行肢解,而是将五藏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则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医绝不像西医那样,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块,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门别类,最后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心肝坏了可以换,脾胃坏了可以割,胆可以摘掉…,一般情况下暂时不会治死谁,但也从来没真正治好过谁,无非就是把病症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问题,跟我没关系。西医的标准就是把数据指标值控制在了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内,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医是怎样认为健康的呢?中医,永远是将人体看作一个精密且完整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所以当中医说脾胃时,其实它不是在说那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就像前面所说脏腑之间相互联结和相互间产生作用力。例如我们常见有的晚上失眠,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个被中医称为心肾不交的原因。所以,中医认为,人的阴阳平衡了,五脏六腑在正常的运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准。

今将前人治疗消渴的古方作为参考,以后会根据实际案例来进一步阐述糖尿病(消渴病)的各种治疗方案与实际效果,其实人能够懂得一点医理,最清楚自己身体的还是自己,根据自身的症状,通过细心的调理,糖尿病根本就没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种长期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疾病,绝非一朝一夕的治疗能够解决的慢性疾病,西医的胰岛素,降糖药虽然能控制指标,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样的不在其考虑范围,故而糖尿病人会产生胰岛素依赖及其降糖药依赖,最后的结果还是会产生并发症。而我们的中医则是根据六经辨证,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让人体的五脏运转正常。这才是治疗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绝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绝不是需要终生服药,中医的观点,一般一至两个月如果没有效果,就要根据六经辨证的实际情况考虑更改配方,再重复一次,人对自身的状况时最了解的,懂得一点中医,就知道问题出在那个脏腑,这时候有针对性的调整配方,往往能产生奇效。下面会有各种案例对各种症状进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参考。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等代谢素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及尿搪升高,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等症,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症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擀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因未明;继发性占少教,原因虽明了,但在发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阐明的问题,原发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龄分为幼年型、成年型两种。自从胰岛素问世収来,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的发病原理、病鲤生理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已有依大进歩,特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β钿胞释方胰岛素功能后,对于绝对和相对胰岛素不足作为此二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以进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岛素绝对和相对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属研究的问题。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细胞破坏较严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临床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糠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成年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浓度可稍低于正常或甚可高于正常,特别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较正常体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为多,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岛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作用较强,或由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胰岛索分泌虽已较多,甚或血浓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满足调节血糖浓度及糖代谢等正常范国的需要,临床上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年来已发现与遗传、多食、肥胖

感染、应激、妊娠、少活动等因素有关,但这又仅仅是一种诱发因素,确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症的急性并发症,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变主要为微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由于抗菌素及膜岛素的广泛应用,死于酮症酸中毒感染者已大为灭少,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病,其次是肾脏病变及肿瘤。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为多饮、多食、多尿,易患痈肿及尿路、胆道、肺部感染,皮肤瘙痒,感觉障碍,趾、指麻木酸痛等症,尿糖阳性,血糖明显升高,体形肥畔或消瘦。

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饮食,对症用药,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病”范畴,认为集主其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肺、胃燥热,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临床上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肺热津伤,病见烦渴

,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如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中消为胃熟炽盛,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苔黄,脉滑实有力;下消为肾阴亏损,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数。一般情况下十临床上常“三消”症状并见,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为主,同时治疗其他二消以照顾全面,谓之整体治疗。

人参石膏汤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二钱) 甘草(四钱) 知母(七钱) 东垣加黄芩、杏仁,每服一两,水二盏,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晒)人参  茯苓  黄耆(半生,半蜜炙)乌梅肉(焙)甘草(各二两)瓜蒌根干葛(各一两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

治中消。

黄连猪肚丸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为末,用大猪肚一个,洗净入药于内,以线缝口,置甑中炊烂,取出药,研以猪肚为膏,再入蜜搜和前药,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参汤下。一方加人参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麦。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下消),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 (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鸡膍胵(鸡内金, 鸡中金, 化骨胆, 鸡黄皮, 内金, 鸡膍胵, 鸡肫皮, 鸡食皮, 鸡合子, 化石胆, 鸡肶胫, 炒内金, 鸡肶胵里黄皮,鸡胵黄皮…)

竹叶黄汤《删补名医方论》竹叶黄汤

治胃虚火盛而作渴。消渴,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黄芪 麦冬 当归 川芎 黄芩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各一钱)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机辨症》曰∶气血皆虚,胃火独盛,善治者补泻兼施;寒之而不至损阳,温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却矣。四君子气药也,加黄 而去苓、术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汤血药也,倍地黄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参、黄(芪)

、甘草,治烦热之圣药,是补中有泻矣。

且地黄之甘寒,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通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叶石膏汤加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黄芩也。彼则治伤寒解后烦渴少气,气逆欲吐。此则治消渴,气血虚、胃火盛。因其气虚,故加黄芪佐人参、甘草以补气;因其血虚,故加归、芎、芍、地以补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黄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烦渴则一,故余药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为胃行其津液也。脾湿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则化痰,得寒则成饮。胃火清,脾湿燥,其痰饮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饮,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浊液自化,非他药所可比伦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莲子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法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地黄饮子

(河间)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钱,加薄荷少许煎。〕

厥风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为 厥,四肢不收为风痱。)火归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肾,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温肝,志、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风火自息矣。刘河间曰∶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医贯》曰∶痰涎上涌者,水不归元也;面赤烦渴者,火不归元也。惟桂、附能引火归元,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卷三三一

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八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阳救逆,大补元气,散寒,温经,止痛。

清·鲍相璈《古籍验方新编》

三 消:渴而饮水不止为上消,饮水多而作泻为下消,多食易饥为中消

消渴饮水不止

三消汤

真台党、白术、当归、茯苓、生地各一钱,黄柏、知

母、黄连、麦冬、天花粉、黄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黄连、真台党、知母、白术、五味各三两,

麦冬六两,生地汁、藕汁各二两。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将天花粉七味切开,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尽五、六 碗,沥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滚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丝丸

菟丝子酒浸、洗净焙干  十两     茯苓、莲肉  各三两   五味子   一两    共为末。另研真山药末 六两,酒煮,捣数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绿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或多食萝卜,更妙。

又方3:

蚕茧壳七个,丝绵亦可。煎汤当茶饮之,神效。缫sāo丝水饮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党参一两,蜜炙,研末,开水泡透,蒸熟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汤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饮水恶心为度,恶心时,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饮之,或作丸服之,久则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两,研末。生地黄五斤,捣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虚损,宜久服为妙。

又方7,

苦楝树根新白皮五钱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许,水

煎,空心饮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传此方服之,下虫三、四 条而愈。愈后,人必困顿,用党参二两,煎水饮之。

又方8:

如一日饮水至一石者,浮萍捣汁服之。

又方9:

如饮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两煎汤,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饮水百药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个,或食萝卜亦可,均极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开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饮九年,时发时止,服此断根。

饮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苦楝子炒。各一钱,研末,空心酒调服。

饮水不止小便时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鸡蛋三个,要头窝生者。去壳,搅融,用烧

酒四两烧开冲服。服后即盖被睡下,睡醒,禁风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饮水数桶,上饮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饮水数斗,小便时流,饭量亦加,服消渴诸药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鸡距子。煎汤服之,遂愈。问其故,乃食果成积及饮酒过度,积热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泻口渴。七味白术散:白术、高丽参、真袂苓、藿香叶、干葛各一钱,炙草五分,水煎当茶饮。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兑服,屡试如神。

消食易饥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水下。

(未完待续)

功效: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作用:用于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麦门冬饮子在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但是配方各有不同,比如唐代中医著作《外台秘要》中收录的麦门冬饮子方,主要是用于治疗伏热在胃诱发的呕逆等症。用麦门冬(去心)、芦根、人参,以水煎煮,去滓,服用。

扩展资料

麦门冬饮子中的麦门冬又称为麦冬,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经将麦冬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北宋药学著作《本草衍义》中记载其能治心肺虚热。清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麦冬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提醒,麦冬虽然有这么多的功效,但是不宜长期服用,如果不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可能生痰生湿,适得其反。另外,麦冬并非人人适合,脾胃虚寒、感冒的人,最好不要随便食用麦冬,否则会加重病情。

-麦门冬

人民网-这味中药是养阴润肺的上品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多系野生。前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后者主产于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原植物生于山野路边或草丛中。喜温暖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最宜生长。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透疹、止泻、解酒。临床用名有葛根、煨葛根、葛粉。

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味

味甘、辛,性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主治

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轻可去实,升麻、葛根之属。益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故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散郁火。

生葛根重解肌清热,煨葛根重升清止泻。

《本草经疏》:葛根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其味甘平,其性升而无毒。入足阳明胃经。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生气升腾,故起阴气。甘者,土之冲气,春令少阳,应兼微寒,故解诸毒,及《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甘能和血而除热,故又主疗金疮止痛,及胁风痛也。

《药性解》:葛根,味甘,性平,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巴豆、百药毒。

按:葛根疗热解表,故入手足阳明。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使服以发之,恐引贼入家也。又表虚多汗者禁用。

《药鉴》:气平,味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中之阴也。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能住头疼,善疏疮疹。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其汁寒凉,专理天行时疫,且止热毒吐衄。其粉甘冷,善解酒后烦热,更利二便燥结。花能醒酒不醉,壳能治痢实肠,诚阳明圣药也。痘疮不起者,予用之立起,何哉?盖因肌肉实,腠理密,不得通畅,故痘出不快耳。今得葛根一疗解,一疏通,此肌肉畅而腠理开,其痘立起矣。孕妇所忌。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寒。气轻于味,浮而微降,阳中微阴。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尤散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解酒除烦,生津止渴,除胃中热狂,杀野葛、巴豆、毒箭、金疮等伤。但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本草思辨录》:葛根与瓜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瓜蒌根不言起阴气。张隐庵以瓜蒌蔓延,结实之时,根粉尽消,结实既成,根复成粉。又凡草木根荄,性必上行,遂谓瓜蒌根能起阴气不滋。邹氏亦韪之。愚窃以为不然,用葛根者皆知为升阳明之药,瓜蒌根无用之为升者。虽凡根皆寓有升意,而用根之药不尽属能升,且以粉消为升,则有粉方掘,正在升力已退之时。盖其所以主消渴者,为其性濡润而味苦寒,皮黄肉白,能劫肺胃之热,润肺胃之燥耳。别名天花瑞雪,亦正取寒润下降之意。葛根则异乎矣。味甘平,为阳明之正药。内色洁白,则以胃入肺。外色紫黑,则又由肺达太阳。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故瓜蒌根治身热,是以寒胜热;葛根治身热,是以辛散热。瓜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胃阴下溜,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

葛根汤以桂枝汤加麻黄,讵不足发太阳之邪,而犹必重用葛根者,盖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几几,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已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此葛根所以为一方之冠也。

凡寒阻于经,欲化未化而有表热之证,葛根能外达而解之。若已化热入里,或其热不应外解,则葛根无能为役。奔豚汤、竹叶汤之用葛根,不得谓无表热应外解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葛根有扩张冠脉血管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可使冠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脉痉挛。葛根煎剂、醇浸剂、总黄酮、大豆甙和葛根素均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2 葛根有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葛根总黄酮、煎剂、醇浸膏、葛根及黄豆甙元对正常及高血压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葛根黄酮和葛根素均可明显减慢正常和心肌缺血狗的心率。

3 葛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葛根黄酮、黄豆甙元和葛根乙醇提取物对乌头碱、氯化钡、氯化钙、氯仿、心得安和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4 葛根有抗心绞痛作用。

5 葛根有β-受体阻断作用。葛根浸膏对具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多种离体组织有显著的拮抗异丙上腺素效应的作用。

6 葛根有改善脑血循环作用。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可使动物脑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增加,脑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

7 葛根有收缩或舒张平滑肌的作用。葛根中异黄酮可能是舒张平滑肌的解痉成分,而收缩成分可能是胆碱、乙酰胆碱和卡赛因R等物质。特别是大豆黄素具有乙酰胆碱作用。

8 葛根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9 葛根有抗癌作用。

10 葛根有抗氧化作用。

11 葛根有降血糖作用。葛根素能使试验性小鼠血糖降低,对抗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12 葛根有提高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本品水煎剂能对抗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障碍,对

抗40%乙醇造成的小鼠记忆再障碍和小鼠记忆巩固障碍等。

13 葛根有解毒作用。

14 葛根有抑制酶活性作用。

15 葛根有抗缺氧、抗流感病毒感染、抗乙醇损害、保肝作用,还有降血脂作用。

人们容易患消渴病,怎样诊断呢?

五脏都柔弱的人,容易患消渴病。五脏都柔弱的人,心性一定刚强,刚强多怒,柔弱的五脏就容易受伤。这类人,皮肤薄,两目凹陷、目光坚定,眉毛上扬而长直;他们心性刚强,容易发怒,发怒则引气上逆,蓄积在胸中。

血气上逆蓄积,肚子就会胀气。血脉流动不顺畅,会转为热气,热气过盛就会消渴。

面色微黄,牙垢黄,指甲表面发黄,就是黄疸。病人能够安稳地躺着休息,小便黄赤,脉小而涩,就不嗜食。

有一种病会导致口有甜味,病名叫什么,怎么会得这种病?

这是因为五脏之气(寒、暑、燥、湿、风)外溢,名叫脾瘅。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入口,收藏在胃,脾负责运行精气,津液停留在脾,所以会令人口中生甜味。这是肥腴鲜美的食物所引起的。病人一定吃过不少鲜美、甘甜、肥腴的食物。

肥令人产生内热,甘令人脘腹胀满(饮食停滞),所以脾胃滞气上溢,转化为消渴。要用佩兰等辛香燥湿之品来治疗,以祛除陈腐秽浊之气。凡是消渴、猝然倒仆、半身不遂、气逆胀满、肥胖症,都是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致。胸膈阻塞,食物不能下咽,上气和下气不能相通,是忧思引起的病。

消渴脉实而大,即使生病的时间已长,还可以治疗;如果脉悬绝(虚悬若无)、小坚(细而实),生病的时间已长,就不能治疗了。

内热消中(善肌多食,形体消瘦,或见小便甜),不可以食用肥美细粮、有香气的植物和丹石类药物(丹石之品,经火煅入药,性温热)。因为丹石类药物会发痈疽毒疮(千金要方: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有香气的植物会让人狂躁不安。

内热消中的病人,都是富贵之人。现在禁止他们食用肥美细粮,是不合他们的心意;又禁止他们服用有香气的植物和丹石类药物,是因为这些药物不能治愈他们的病。

有香气的植物气味鲜美,丹石类药物气味猛烈,两者的气急、疾、坚、劲,不属于缓心和人之品,因此不可以服此二者。体内热气猛烈,用的药气也一样,两者相遇,恐怕会伤害脾脏。脾属土,恶木,服这两种药,到甲乙日会更加严重。

黄疸(腹满不欲食),针刺脊中穴。

黄疸,频繁打哈欠,胁下胀满想吐(身重不能动),脾俞穴为主。

消渴身热,面红目黄,意舍穴为主。

消渴想喝水,承浆穴、腕骨穴为主。

黄疸内热口渴,太冲穴为主。

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穴为主。

消渴,气喘,气塞喉咽不能说话,手足清,小便黄,大便难,咽喉肿痛,唾液带血,口中热,唾液粘稠如胶,太溪穴为主。

消渴黄疸,足一寒一热,舌纵(舌体伸长吐出口外,回缩困难或不能回缩,流涎不止)烦满,然谷穴为主。

阴气不足,内热消化太快容易饥饿,腹部发热、身体烦躁、说话狂乱,三里穴为主。

消渴,病在足厥阴肝经。厥阴肝经风木之气和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相火(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互为表里。风木之气要通过脾土疏泄,土太湿脾就失陷,乙木之气的疏泄也因此遭到抑制。风木之气疏泄不通,引动相火,相火就不能好好蛰藏。

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为主令,从相火而行,足少阳胆经循着相火化气。手少阳三焦经失陷于膀胱,下焦就会淋癃(淋沥余见小便不通);足少阳胆经循相火化气上冲胸膈,上焦就会消渴。由于风火合成邪气,水津血液耗伤,就形成燥渴了。

淋癃是因为肝脾失陷,消渴是因为胆胃气逆。脾气失陷,乙木(阴木)之气不能上升,就会导致淋癃;胃气上逆,甲木(阳木)之气不能下降,就会导致消渴病。脾气失陷、胃气上逆,二气不能相交,上焦得消渴,下焦得淋癃。

单单脾气失陷,只会得淋癃而不会得消渴;单单胃气上逆,只会得消渴而不会得淋癃。有淋病而没有消渴,是因为水液潜藏过多,导致木气不能疏泄;有消渴而没有淋癃,是因为木气疏泄太过,导致水液潜藏过少。

木气不能疏泄,肝气过盛就会生热,导致膀胱热涩,所以小便不通;水液不能潜藏于脾,肾阳外泄会生出寒气,导致肾脏充满寒滑之气,水液就难以止住。

肝木由肾水生发而生心火,火的热气,由木的温气化成;木的温气,由水的阳根生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气太虚(生火不足),会导致火气被水气压制,因此疏泄不能通畅,得小便刺痛之病;木气太旺(生旺火),会导致水气被火气泄耗,因此水火的潜藏失调,得小便不尽之病。

《素问·气厥论》:热气从肺转移到心脏(心属阳火,需水调和阴阳;肺属阴金,需火调和阴阳。故心喜寒而肺喜热),肺就得消渴。肺消渴,口渴不欲饮,喝一斗水,排出二斗小便,喝水少而小便多,不能治疗。这是因为上焦和下焦都寒。上焦寒,喝水少(口渴不欲饮);下焦寒,尿多。喝水少小便多,是因为精液和尿液参半一起排出来,因此一定会死。

《金匮要略》:男人消渴,小便反而会多,喝一斗水,小便也排出一斗。这是下焦寒上焦热,下焦寒就会尿多,上焦热就会想喝水。口渴欲饮,喝水少但小便多,是因为排出的尿液多而精液少,还可以治疗。口渴想喝水,又小便不利,是因为兼有消渴和淋癃。

肾气丸:地黄二两八钱、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要是没有感觉,就逐渐加量。

《金匮要略》:消渴,饮一斗水,排一斗小便,上焦遭燥热所伤,下焦受寒湿侵扰,燥热在肝经和肺经,寒湿藏于脾肾。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皮、桂枝,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山药、山萸,是收敛肾精,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泄,木气越旺盛越要疏泄。疏泄不通畅,就会小便不利:疏泄过多失去潜藏,水液就不能止住。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要略》:“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因为它能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

猪苓汤: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治上焦消渴兼下焦淋癃。

上焦消渴兼下焦淋癃,脾土过湿,木气过盛,继而滋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是解渴通淋之良法。若木气过盛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使木气通达。若消渴淋癃同时发作导致发热脉浮,是因为土湿木盛又感风邪,应当以五苓散发汗。

桂附苓乌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治饮一溲二(饮一斗水,排二斗小便)。

《素问》:饮一溲二,肾水寒脾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消渴,是因为患者心肺气虚,又常吃生冷食物,冷坏了肺气;又或者因色欲过度,严重地损伤了肾阴,导致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滋润心肺。肾脉贯通咽喉,是舌头的根本,如果肾水枯涸,不能往上滋润口舌,就会导致患者喝水多而小便少。

有些书中记载的药方,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来治疗,损坏了病人的肾元,害人不浅。正确的治法是,春天灸气海穴三百次,秋天灸关元穴二百次,每日服延寿丹十粒,两个月之后,肾气就能恢复。

古代艾灸一柱为一壮,成人一柱一般为莲子大小,儿童幼儿一柱一般为苍耳子大小,灸四肢及身体。灸头面则用麦粒大小。除肚脐外,一般都是直接在皮肤上灸,以出疮为佳。

延寿丹,出自《世补斋医书》卷八。由何首乌、豨莶草、菟丝子、杜仲、牛膝、女贞子、霜桑叶、忍冬藤、生地、桑椹膏、黑芝麻膏、金樱子膏、墨旱莲膏组成。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之功。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无力,四肢酸麻,夜尿频数,须发早白。

如果服用降火药,短期内是有效果的,时间久了,肺气会逐渐受损,肾气会逐渐衰竭,最后会虚劳而死。消渴证,酒色是大忌,生、冷、硬的食物也是大忌。

硬食物:胡萝卜、黄瓜、苹果、梨、莲藕等有硬度的食物。

如果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就变成消中病。脾气实有火,所以吃得多消化也快,肾气不足,所以下部没有力气,或者小便浑浊。孙思邈认为这是三焦积热,用清凉药治疗,害人不浅。脾虽然有热,但如果用清凉药泻脾热,不但去不了脾热,反而会伤脾。正确的治法是,先灸关元穴二百次,同时服金液丹一斤就能痊愈。

金液丹,出自 《张氏医通》卷十六。明净硫黄五两,研细水飞入炀成罐内,水调赤石脂末封口,盐泥通身固济候干,三足钉钉于地,将罐放钉上,慢火烧养七昼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白汤送下,阴极冷甚者服百丸。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水肿脉伏,小便不通,阴结畏寒,大便秘。

消渴虽然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但的来说,是由于损耗津液。因为肾是津液的源泉,脾是津液的根本,源泉和根本亏虚,消渴证就来了。

上消,《素问》称之为鬲消,患者口渴多饮,小便频数。

中消,《素问》称之为中消,患者吃得多,消化能力强,容易饥饿,身体消瘦。

下消,《素问》称之为肺消,患者口渴不欲饮,小便多而浑浊,喝水少,尿量多,后人又称之为肾消。肾消证,意味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患者脉微、涩或细小,身体瘦弱憔悴,小便味甜,是不治之证,主要办法是依靠救津液、壮水火来续命。

案例:

有一个人频频饮水,口渴却止不住。我说“你的病是消渴,是因为脾肺气虚,不是内热啊。他说,前面服了六剂凉药,热虽退了,口渴却止不住,觉得胸胁气痞满而喘。扁鹊说∶“之前的证,只是脾肺受伤,因为凉药又损伤了元气,所以气不能健运,以致津液停在心脏以下了。”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次,服四神丹,六十天后津液才重新生发。有些书认为这是三焦有大热所致,用凉药泻下,比用刀剑杀人还可怕,一定要谨慎辨证。(津液受伤,不一定是消渴,也有可能是其他杂病,误用寒凉药的人不少,有些医者这样害人,无奈大家还不醒悟。)

四神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雄黄、雌黄、硫黄、朱砂组成。活血实髓,安魂定魄,悦泽颜色,轻身保寿。书中称其可治百病,补五脏,远疫疠,却岚瘴,除尸疰蛊毒,辟鬼魅邪气。

注:此文系笔者按古籍翻译整理,文中针灸之法以及药方皆源于古籍,仅供参考学习。若有需要,务必找专业中医师诊治。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一到春天,各种野菜就上市了。野菜这种东西,有很多其实是中草药,吃好了能保健身体。不光饱了口福,也能强身健体。今天我介绍的就是糖尿病人特别适合的一种野菜,马齿苋。

相信很多人听都没有挺过,它长这个样子:

马苋菜属于马齿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学名“马齿苋”。但在很多地方,它都有别名,比如说在上海被称为"保健菜"。在《本草纲目》里叫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广东叫瓜子菜(《岭南采药录》),在贵州叫酸味菜(《贵州民间方药集》),在江苏叫地马菜(《江苏植药志》)。但整体来看,都有长寿菜、长命菜的别称。

为什么说糖尿病吃这种菜有好处呢?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古籍记载,马齿苋具有止消渴的作用。马齿苋性寒、味酸,归肝经、大肠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有科研机构用糖尿病大鼠和兔做实验,发现马齿苋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能够延长糖尿病鼠或糖尿病兔的寿命。马齿苋中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调整人体内糖代谢过程,从而达到降血糖的效果。马齿苋有时又被医生们称作是餐桌上的“胰岛素”。

除了糖尿病,这种也才对预防心脏疾病也很有用。马齿苋含有钾盐、黄酮类、强心苷等活性物质和丰富的脂肪酸,能抑制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酸的生成,促使血管扩张,可以预防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从而起到防止心脏病的作用。

至于吃法,中国人办法很多。采拔茎叶茂盛、幼嫩多汁者,除去根部,洗后烫软,将汁轻轻挤出,拌人食盐、米醋、酱油、生姜、大蒜、麻油等佐料和调味品,做凉菜吃。

作者:范晓岐(作者简介:养生达人,熟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养生平台专栏作者,语言风格平易近人,为人热心,主张尊重传统,在生活中把身体调理好。)

岐黄之约是中国最大、最严肃的传统健康养生原创内容平台,汇聚著名中医名家、知名养生达人。北京同仁堂医馆馆长关庆维、四大名医孔伯华传承人、世界孔子协会副会长孔令谦、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中医国际形象大使、美女中医李智等亲自撰稿,传播权威健康知识,让大众养生成为习惯,让健康走进万家。

关元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