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洛阳纸贵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洛阳纸贵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第1张

 洛阳纸贵的故事,洛阳纸贵的意思及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指那个?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书、资料、堆满了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洛阳纸贵”一时成了佳话。

历史人物

 洛阳纸贵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

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

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

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

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

树干里边已空了。

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

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

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

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

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

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

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

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

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

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

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

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

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

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

”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

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

”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

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酿酒,白水康家卫人杜康首创于夏代,被称为杜康酒,后世代相传,民间酿酒业盛。

古时杜康造酒地址在县城西北7km处的杜康沟。

以秫作料,汲用泉水。

杜康死后,葬于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后侧建有杜康庙,立有石碑、供奉、纪念、颂扬杜康造酒始祖杜康。

杜康酿酒用水,系杜康沟之杜康泉水。

《梁志》载:泉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有酒味。

“杜康泉水经陕西省轻工业局及县防疫站化验鉴定;水中性,硬度低,钙质少,易沉淀,宜酿酒。

水质决定酒质,杜康泉水是杜康酒能够成为美酒的先决条件。

杜康酒,古有美名,代有传颂。

三国时,曹操诗《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后代诗人也多用杜康赞誉美酒。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

《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

《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

《汝州全志》还裁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

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

“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

从地限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道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著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

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

此地村民由于饮用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

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显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

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丁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

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座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已达数万吨之多,这恐怕是当年的杜康所无法想象的。

北宋哲学家。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

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

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

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

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

”于是就不再云游。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

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

《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

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

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

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

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

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

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

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

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

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

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

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

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

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人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

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

并非很容易理解。

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

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

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

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1、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2、长安米贵

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来长安时,16岁,他带着自己的诗稿来拜访文坛领袖顾况,在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时,不禁嘲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其实也就是说白居易,就凭你怎么可能在长安居住下去。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像一个笑话,但表现出了达官贵人自带的一种高傲,完全不把外来人放在眼里。

之后,顾况在看到白居易所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改口“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就是说,凭你所写的诗,完全可以在长安城内立足,生存。

扩展资料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_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_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寻病终,终年五十五岁。

参考资料:

-长安米贵

参考资料:

-洛阳纸贵(汉语成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