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吃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有关吃的一些冷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做为吃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有关吃的一些冷知识,第1张

1、在唐朝,有一把剑,威力无比,它征服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也不是用在打斗中,而是用在餐桌上,它是一道菜,叫“蜜拥剑”。唐朝的人一直有用糖浆、蜂蜜来腌制和保存螃蟹的传统,而唐朝的江南人吃螃蟹则通常选一种““拥剑似蟹而小,一螯偏大”的蟹,把螃蟹捣成糊糊,用蜜渍了,制成“蜜拥剑”。

2、岭南是没有螃蟹的,但这并不妨碍唐朝的岭南人寻找 美食 。他们会找来那种刚生下来,身体通红,还没睁眼的小老鼠,然后用蜜来喂,这当然不是浪费,而是在培养自己的菜。喂上几天,它们就可以作为一道菜了。上菜的时候,把这种小老鼠的尾巴钉在板子上,小老鼠发出唧唧的叫声。吃货们用筷子夹起,口齿之中,咯吱咯吱作响,所以这种菜叫“蜜唧”。

3、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食蛙的记载,比如《南楚新闻》载“百越人好食虾蟆”。著名的《韦巨源食单》里有一道菜叫“雪婴儿”,也叫“治蛙豆荚贴”,主料就是青蛙。而把吃蛙吃出意境的则属桂林人,《云仙杂记》载“桂林风俗,日日食蛙”,他们那里有一道“抱芋羹”,就是宴会的上等美味。做法是先在锅内烧水,投入小芋头,到水沸,汤料中发出水泡的时候,把活青蛙扔进去,实验证明在热水里青蛙是不会跳出来,而会双脚紧抱小芋头而熟。青蛙逢高温,撑开。有时候不用芋头,用笋也可以,上席时,青蛙尚能执笋,“瞪目张口”。

4、日本人是最喜欢吃生鱼片的,而早在唐朝,我们中国人就开始吃生鱼片了,那个时候吃生鱼片的吃法叫“脍”。唐朝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鱼都喜欢切成薄片蘸着葱蒜吃。而对于鱼脍的处理也是很讲究的,杜甫的诗“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膳夫经手录》里记载:“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可见鲫鱼是做鱼脍最好的材料。唐人为了做鱼脍还研发了专门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唐玄宗还曾赐给安禄山鲫鱼和专做鱼脍的刀具,“鲫鱼并鲙手刀子。”史书里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鲙高手的记载,市面上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5、在唐朝,什么鱼都可以吃,唯独鲤鱼不能吃。如果捕鱼人捕到鲤鱼,就必须要立刻放生,如果进行买卖的话,买鲤鱼的人可能要杖责六十!“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鲤”、“李”同音,唐朝的统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为避皇帝讳,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鲤鱼的规定了。不过即便政府规定这么严格的政策,但是依旧阻挡不了那些“吃货”的心,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是比较好吃的。而鲤鱼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严苛,他们也依旧会偷偷的吃鲤鱼!

6、由于鱼脍对保鲜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聪明的唐朝人发明了干鱼鲙的做法。据《大业拾遗记》里记载“ 当五六月盛热之日,于海取得鮸鱼。……即于海船之上作鲙。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缕切。随成随晒,三四日,须极干,以新白瓷瓶,未经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风入,经五六十日,不异新者。取啖之时,并出乾鲙,以布裹,大瓮盛水渍之,三刻久出,带布沥却水,则皦然。散置盘上,如新鲙无别。”就是把鲜鱼一捕捞上来立刻就切成鱼片,当时就晒到极干,放在白瓷瓶里用泥密封,放二个月左右。想吃的时候拿出干鲙用布裹上,放水里泡发,就跟鲜鱼片一样可口。

7、唐朝的主食结构已经和我们现在比较接近了,主要是面和米。唐朝有一种面食叫古楼子,《唐语林》里就记载了写这种面食的做法。用羊肉一斤,一层层裹在大胡饼当中,隔层放花椒和豆豉,用酥油涂抹,“入炉迫之”,等肉熟了就可以吃了。而不想吃面食的,可以吃胡麻饭或乌米饭。胡麻饭是用芝麻做的饭,在唐朝就很流行。“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很多诗句里都写过胡麻也就是芝麻做成的饭,貌似很常吃。而乌米饭则是一种 养生 饭,又叫青精饭,是使用乌饭树叶的汁浸黑稻米,然后蒸熟了吃的。“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又好吃又好看。

8、吃饱喝足了,就要饮茶了。对于茶叶,唐朝的人已经上升到酷爱的地步了,“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朝人喝茶跟我们现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唐朝人不是泡茶,而是煮茶,在煮的时候不仅要往茶叶里放一些姜,还要放一些盐、苏椒,有些地方还会放桂皮,如果再放几个鸡蛋,是不是就可以在煮茶的时候连茶叶蛋也一起做了。

中医里面有个词儿:食疗。 会做中餐的人,基本都能说出几个跟食疗相关的菜品:吃红枣养脾胃、葱姜蒜可以杀菌防病、山楂可以降低血脂…… 再此不去细谈这些食物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但起码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吃东西讲究药食同源,要吃得健康,顺便预防疾病。 最开始,我们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们还过着茹毛饮血、吃草啃树的生活,直到「 ”至尊吃货”神农氏的出现,传授了先民吃五谷、避开有毒食物的经验。 药食同源的吃法就此出现。 (有事吗小老弟?)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载食疗方法的遗书,例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千金方》等等。 但这些医书生涩难懂,不便于广阔传播,反而是菜谱比较通俗易懂,大家也喜闻乐见。 宋代林洪写的《山家清供》并非医书,但是其收录了如此众多的可以药食两用的食材。 这一部分的菜谱,相较于宋代饮食文化追求的雅致,则更显得质朴,是回到了追求「 ”有用”的初衷了。 吃什么,怎么吃,吃了补哪里,有何好处,有什么忌讳,林洪在《山家清供》中都有介绍。 生活榜Mook《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 书中一共有20道菜是关于食疗养生的,分别是:地黄馎饦、椿根馄饨、百合面、栝蒌粉、黄精果饼茹、紫英菊、菊苗煎、神仙富贵饼、石菖蒲、通神饼、麦门冬煎、玉延索饼、东坡豆腐、自爱淘、炙獐、当团参、金玉羹、牛蒡脯、胡麻酒、茶供。 生活君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其中几道很有意思的食物,不过,我可不敢保证完全靠谱,寥做谈资罢了。 地黄馎饦 根据崔元亮《海上方》记载,这道菜可以「 ”治心痛,去虫积「 ”,也就是杀死体内寄生虫。 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种植、食用地黄,还作了一首诗来赞美它:地黄饷老马,可使光鉴人。这意思是说地黄有令人、马精神焕发的效果。 地黄也分优劣,「 ”浮在水上面的是天黄,半沉的是人黄,只有沉在底部的最好。最好用清汁,放了盐,就不能吃了。或者洗净切细,和米一起煮粥,非常有益。” 椿根馄饨 立秋前后,人们容易感染痢疾和腰痛,吃这道菜,就可以预防。 诗人刘禹锡有煮樗根馄饨皮的方法:取樗根一大捧,捣碎筛面、和面,捻成皂荚子大小的馄饨。用清水煮,每天空腹服用十个。服用时并没有什么禁忌。 山野人家真有客人来的话,先让他吃上十来个,不光对身体有益,也可以将早饭时间稍微推迟一点。 栝蒌(guā lóu)粉 这道菜能补身子,可以治好肠风下血的病(就是便血),这是药王孙思邈说的。 制作栝蒌粉的方法是:深挖大根,削到露出白穰,切成一寸大小,用水浸泡,每天一换水,五天后再取出。 用力将栝蒌捣碎,放到收到绢囊里,过滤出纯白色的汁液,等到干了之后,可做粉食。和粳米一起做成糜,搅动勺子到呈现雪白色,放点奶酪,或者用酒炒至稍微发红便可食用。 黄精果饼茹 像很多药食同源的食物一样,《山家清供》只是说黄精果饼茹有补益作用,并没有具体展开。 生活君还特地问了一个医生朋友,原来黄精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的功效。 想做黄精果饼茹的话,需要在春季第二个月,将黄精根部挖出来,经过九蒸九晒后,捣碎制成糖浆,可以用来就着水果吃。又或者是黄精切细,用水煮去苦味,然后再压出汁液,等汁液澄清之后,拿去和黑豆、黄米一起炒做成饼,也是很好吃的。 另外《山家清供》里面记载的食疗食品,还有可以提神醒脑的通神饼(姜饼)、对治疗脱发有促进作用的松黄饼、各种滋补食物金玉羹、胡麻酒等等,感兴趣的可以亲自去翻翻。 不难看出,《山家清供》的食疗观点,是食养为主,兼顾食治。 他所记录的食材并未针对某些特定的疾病,通常是作为一种日常食物,但客观上却有益人体,起到了调养身体的效果,这与一般强调用特定食材(药材)治病的医术就有很大区别。 还有生活君最喜欢的一点,就是林洪笔下的这些药食同源的食物,不仅有神奇的「 ”法力”,而且色香味俱全,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光是看着菜名,还没真正吃到,就已经感觉神清气爽,浑身通透了。 其实现代人也很讲究养生,90后早就泡起了枸杞水红枣水。枸杞在热水里过一下,喝了权当养生,但终究没有食疗滋补。 生活君可是一个养生的讲究人,最近生活君就淘了一个养生壶,别说,还真挺方便。 扫码购买:德尔玛DEERMA不锈钢带炖盅养生壶YS802 304奥氏体不锈钢,满满的营养,看得见的放心。轻奢食补,计较每一刻的火候。还有一键智煮功能,轻松搞定一碗养生汤,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吃的不够营养啦! -END-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豪车、别墅、铂金包早已成了富豪们的基本配置,然而真正能不动声色地秀一把家底与品位的,还是在吃上。比起石崇王恺毫无营养的斗富,李白“五花马”“千金裘”的假嘚瑟,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不提金玉锦绣,却富贵之气尽显。

正如《红楼梦》里簪缨世家通过一道“茄鲞”就分分钟拉开了与庄户人的层次,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出宫巡游,紫薇就通过诗词报菜名拉了一波皇帝的好感……可见,真正高段位的炫富装腔,已经从拥有上升到了精贵。

中国 历史 上并不缺少吃货,但能吃出自己格调的人并不多见。

苏东坡被贬途中边走边吃,竟打造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酥”等60多种品牌 美食 ;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 美食 如数家珍,堪称吃蟹骨灰级玩家;清朝大胃袁枚更是纵横吃货界40余年,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一本《随园食单》……然而,今天说到的并不是这些红透半边天的大佬们,而是一位小众的有趣吃货林洪。在宋朝,想要在 美食 界不从众,又能彰显个人品味,找他就对了。

单独提林洪这个人,很多人都会一脸懵逼,因为这个名字不仅烂大街,在 历史 长河中的知名度实在是忒低了。但其实,他有两个显著的身份:《山家清供》食谱作者、林逋七世孙(存疑)。

林洪此人,字龙发,号可山,是南宋时期晋江安仁乡人,宋绍兴年间(1137-1162年)进士。他青年时代曾游读于杭州,想在江浙一带跻身士林,却屡屡受到排挤打击。尤其自称为林逋七世孙,被当时的人们所取笑。传言林逋有终身“不娶不仕,梅妻鹤子”的轶事,怎么可能还有后人呢?不过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记载:嘉庆年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时,曾亲自主持重修杭州孤山林和靖墓等古迹,发现一块碑记,记载林和靖确有后裔。据施鸿保分析,林和靖并非不娶,而是丧偶后不再续娶而已。

不过说到底,林洪就算与林逋有亲缘关系,两人在对待梅花的态度上差距非常大:

在林逋心中,于梅花间吟吟诗就觉得人生多么美好,好像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但事实上,生而为人无论隐居何地,都必须要面对生计的问题。据说,林逋在房子前后种了几百棵梅花树,等到树上的梅子成熟了就卖掉。每卖掉一棵树的梅子,钱就包成一包,装在一个罐子里,作为生活费用,一年正好用掉一瓦罐的钱。

而自称为他后人的林洪,对梅花十分青睐,性格也有点孤傲,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林和靖是躲到孤山里与梅花、鹤鸟为伍,来躲避人类;而林洪更像是一个标准的文艺 美食 博主,在吃吃喝喝里,发现了别有世界,流连忘返,忘了人间是非。他写梅花不是写其在水里的倒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是写怎么把梅花做成美味吃了——“ 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扫雪烹茶,风味不殊也。

大抵在吃货的眼中,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哪怕是盛开的花蕊也能做成一道 美食 吧。而林洪所有对 美食 的感悟,都集中在了《山家清供》一书中。

追求仪式感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物,古代文人在吃上,对仪式感可谓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所谓《山家清供》,顾名思义便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时所用的清淡田蔬。林洪以此作为书名,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由衷的推崇与喜爱之情,也体现了追求清、雅的饮食美学思想。

首先在食材选择上,必须取自于山林。南宋崇尚清雅,因此林洪格外喜爱素菜,追求食物的新鲜与天然,这自然少不了花食。尤其是春分时节,花繁叶茂,摘一两支做茶辅饼再好不过了。书中就提到了一道“梅花汤饼”的菜,做法就是将白梅花、檀香末水和面制成馄饨皮,再用专用的梅花凿压制成梅花瓣状,煮熟过后用清鸡汤作汤底,每客只能食二百朵梅花。

而富贵帝王家更喜爱食用牡丹。南宋吴氏太后(高宗皇后)茹素,春天里最爱的就是这道“牡丹生菜”。做法简单,对食材的新鲜程度却要求很高。即用牡丹花瓣与生菜拌食,或把花瓣裹上薄面,在油锅里炸酥,起锅后装盘就能食用。

而其次,则是吃要得其法。 会吃的人,不是在珍奇里吃出好味,而是在平平常常的东西里,吃出不寻常的味道。 书中所提到的“松黄饼”就很有意思,简直是一场关于 美食 的行为艺术。

松黄饼制作非常简单:“春末,采松花黄和蜜模作饼,匀作如古龙涎饼状”。其香清味甘,充满了自然气息。而吃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了:先让两个装扮清雅的童仆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再让宾客中在“云无心以出岫”的意境中佐酒享用,“使人洒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

而书中苏轼碧筒酒的饮用方法,更是风雅至极:“暑月,命客棹荡舟莲中,先以酒入荷叶束之,又包鱼酢他叶内,候舟回,风熏日炽,酒香鱼熟,各取酒及酢作供,真佳适也”。用荷叶盛酒包鱼,荡舟莲中,这道 美食 的制作过程充满风雅与浪漫的仪式感,品饮之间,仿佛误入藕花深处,见莲叶田田,闻清香阵阵。

宋朝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而有了这本《 美食 装腔指南》(误),仿佛隔着千年的时光又再次触到了食物的本味。它不仅是一本食谱,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是一本如何在家常的吃喝里发现美的书。

如果只是用简单的烹饪手法来命名各类 美食 ,似乎太暴殄天物了。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就演示了如何用菜名装腔的骚操作,所谓“斯文能当饭吃”,在文学家的饭桌,还真能成了一道至味。

1通神饼

有何讲究:通神饼其实就是姜饼而已,菜名据说出自朱氏《论语注》云「姜通神明」,一听就是文化人吃的。

怎么吃:姜薄切,葱细切,各以盐汤焯,和稀面,宜以少国老甘草也细末和入面,庶不大辣。入浅油炸,能已寒。

2蓝田玉

有何讲究:菜名出自《汉·地理志》,蓝田出美玉。魏李预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往蓝田,果得美玉璞七十枚,为屑服饵,而不戒酒色。而瓠子去皮晶莹似的,于是得此佳名。

怎么吃:将瓠子去皮后,切片蒸熟了吃。

3金玉羹

有何讲究: 听上去好像很豪华的样子,其实真身是山药煮栗子。

怎么吃: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

4神仙富贵饼

有何讲究: 白术+菖蒲+山药+蜂蜜,古人相信这都是有仙气的食材,是神仙的最爱。

怎么吃:煮术与菖蒲,曝为末,每一斤用蒸山药末三斤,炼蜜水调入面作饼,曝收。

5忘忧齑

有何讲究:其实就是酱黄花菜,古籍中萱草与黄花菜为近亲,萱草别名「忘忧草」,故得此菜名。

怎么吃:春采苗汤瀹,以醯、酱作为齑,或燥以肉。

6真君粥

有何讲究:这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向游庐山,闻董真君未仙时多种杏,岁稔则以杏易谷,岁歉则以谷贱粜,时得活者甚众,后白日升仙,世有诗云:「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杏亦升仙。」岂必专于炼丹服气?苟有功德于人,虽未死而名以仙矣。因名之。

怎么吃:杏实去核,等粥熟同煮即可。

7石子羹

有何讲究:将石子吃出田螺味,此法得之吴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然其意则甚清矣。」

怎么吃:溪流清处取小石子,或带藓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 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

8梅粥

有何讲究:杨成斋有诗曰:“才看腊后得春晓,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怎么吃:扫落梅英,拣净溪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

此外,书中有很多 美食 以意境命名:如“雪霞羹”,即用新鲜芙蓉与豆腐一起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还有傍林鲜、玉壶冰、蜜渍梅花、樱桃煎等,这些典雅又有趣的名字,读到便令人心生向往。

也许,正如西美尔所说,吃吃喝喝是人类最共通的一件事,但正是在这一件最共通的事情里,每个人都显现了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趣味、情怀。我想,这大概就是《山家清供》为什么直到今天,仍充满活力的原因吧。

关注“全 历史 ”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下载全 历史 ,换个角度看世界↓↓↓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好写诗作词品茗,亦雅好游山林,生性放达,为人率真,一生辗转,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深得道家风范。对于他,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诗人,是书法家,但但但唯独在美食上的造诣,无人可与他匹敌!棒棒哒!

古人有句话说:君子远厨疱。苏东坡可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君子”。他不仅好动口,还十分勤于自己研发新菜品。当时黄州的猪肉极便宜,当地人都不稀罕吃,但对生活贫困的苏轼来说,岂能放过!他在肉中加入七八味调料,用文火慢炖,创出一道汁浓肉香的菜肴。而这首《猪肉赋》正是苏轼做此菜时,怀着愉悦心情创作的打油

诗苏东坡在“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写下这首《浣溪沙》。他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不禁发出赞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不仅是江里的鱼,有毒的河豚也逃不了苏轼之口,在苏轼的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中,更是将竹笋、肥鸭、野菜、河豚……融汇于一诗之中,真是一句一美食。

河豚虽有毒,但也难逃苏轼之口,在苏轼的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中,吃货的春天来啦:竹笋正嫩、肥肥的鸭子正向你招手、野菜清香扑鼻、河豚如此鲜美……

苏轼第三次被贬谪,到了儋州(今海南)。那时候的海南可不是旅游城市,而是蛮荒之地,然而苏轼依然没有被难倒。他在这里找到了让他人生充满乐趣的美食之一:生蚝。

他曾写信给他儿子:“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意思就是:儿子我同你港,海南的生蚝好好吃啊哈哈哈哈!不过此事你知我知就行了,千万不要告诉朝廷里那帮人,我怕他们过来跟我抢!你看,吃货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趣。

「粥」的历史早于大米?了解古代吃货。

不仅是腊八粥,“粥”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估计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腊八节,但应该都知道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有趣的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在一些节气吃东西,如饺子中的春饼和冬至期间的立春说到腊八粥,你知道中国人喝粥喝了多少年吗?

粥历史悠久。

粥的历史比米早,因为甑出现之前的壶状陶器只能用来煮流食。液体的主要原料是谷米,也就是“粥”。当时的主食和副食,也就是后世所谓的米和菜,都不是分开煮的,或者说各种食物都是在一个装置里煮的,所以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纯粮食原料煮的。换句话说,当时的粥大概就是各种菜粥、水果粥、肉粥、鱼粥等。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半坡村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煮粥的工具——“缇”。粥一词原写为“瑙”,与龙山文化时期创造的陶锅瑙所煮米饭的形状十分相似。这恰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如何熬粥了。

在中记载:“如此如此,如此如此,糊其余之口。”孔英达《左传昭公七年》:“厚则浑;如果是泥泞,就会被糟蹋。”很明显,稀粥叫“馕”,稠粥叫“糜”,是糊的代名词。解说:“糊,也;稠粥。”粥在古代又叫“糜”、“涓”、“涓”。

汉代许慎《疏》陈述:“黄帝初教为师。”《方言》,《说文解字》,《初学记》都有类似的记载:“黄帝始煮谷为粥。”可见,在轩辕黄帝时代,他的族人已经被教导“煮谷为粥”。

吃粥有助于保持健康。

古代人的粥与养生、延年益寿有关,很多医学、保健方面的书籍记载最多。

最早记载用药物和谷米粥治病的汤书,应该是汉代司马迁写的《艺文类聚》。公元《北堂书钞》年,西汉名医淳于髡描述齐王用火和粥饮治病的事例。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多种医书中,也有用粥治病的记载,如服高粱米粥治蛇伤;用加热的石头煮成米粥内服,其实可以治疗肛门瘙痒等。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史记》一书,也记载了许多著名的米药结合食谱,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含有粳米。

虞梦在唐代写了一本书《史记》。据甘肃敦煌石窟残卷,此书载“明粥、柿子粥、秦椒粥、蜀椒粥”。银燕《伤寒杂病论》载有57个药膳粥方,按中风、心寒疼痛、五种噎痛、七种淋证分为九类。孙思邈《食疗本草》《食疗》有治脚气的谷糠粥、温阳养阳的羊骨粥、“除四肢风”的防风粥。

据说唐穆宗的恒力特别欣赏自以为是,所以送他防风粥。据冯至《食医心鉴》年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一杯御风粥,挑出御风得五杯以上,七日美餐。”也就是用防风草和大米煮的粥。当然,“七日香口”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此时人们已经把粥当成了一种养生滋补的食物。

粥既便宜又方便

在中国古代人的眼里,普遍认为粥比饭好吃。这种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吃粥比吃饭更省粮。当时的社会,农耕技术不成熟,粮食产量少,是非常稀缺的生存必需资源,所以非常需要节俭。第二,粥比米饭简单方便。在古代,做米饭的烹饪技术要比煮粥的技术含量高得多。那时候想吃米饭,得先有个锅,和现代蒸笼差不多的蒸笼。因此,烹饪相当复杂,远远不是一个锅,用水和谷物很容易烹饪。这也是当时日常饮食中粥远高于米的重要原因。

粥因为便宜方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贵族们的青睐。大灾之年,“施粥”成为一种慈善手段,所以在大多数精英眼里,吃粥只是给贫困家庭和灾民的食物。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所缓解。年,“饮食部”有一节是关于“周觅”的,这是第一次“册封”粥为国食。我们来看看宋代文人有多爱吃粥。

古代爱吃粥的名人

说到吃,不得不提苏轼,他在无锡贡米吃了豆浆拌粥煮的饭后,写了一首诗《备急千金要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身心颠倒,方知世间真滋味。”他还写了一首与粥有关的诗,名为《云仙杂记防风粥》,这是另一种粥,《豌豆大麦粥》。东坡词中还提到,大米粥“能推陈出新,益膈和胃。粥又快又美,喝完粥睡一觉妙不可言。”

对粥深深痴迷的人是诗人陆游,他写道《太平御览》:“世上人人都是年长者,但我不相信许多年是现在。我要学明法,所以我只给神仙粥。”在他眼里,“吃粥”可以和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在一起。

与前代相比,宋代记载的粥更为丰富,此时的粥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豆粥》收录了113个食疗粥方,《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收录了129个食疗粥方,《食粥》收录了43个中老年人滋补粥方。

腊八粥在宋代开始流行。

腊八节与佛教故事有关。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天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腊八节要吃的,也是从宋代开始流行的。

腊八节起源于佛教故事,何时传入中国一直没有详细考证。《圣济总录》,汉末安世高译,说佛祖劝人们自食其力,设浴池洗佛,但没有具体指明腊月初八。孟浩然《太平圣惠方》提到:“石墙开金像,香山围铁栅栏。见弥勒,归心一处。古老的竹子和佛教寺庙,但罕见的建筑和梯田。晚霞增色,馀光灿烂。谈请柬和拉手,在泉塘敷浴袍。我愿立功收水,从此尘机。”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十二月八日在一座佛寺里浴佛的情景。然而,直到宋代,这种活动才开始流行。此前,书籍中对此事的记载很少。

吴的《养老奉亲书》曾这样描述:“本月八日,庙号腊八、大沙寺等。都有五味粥,叫腊八粥。”还说:“农历八月初八,街上有三五个僧尼,组队念佛,用银铜香葱或上好的杨树枝盆淋浴,教育他们。大寺庙将用于沐浴佛。”

到了唐代,佛寺沐浴佛、赐粥的习俗对民间影响很大。曾记载该寺“送七宝五味粥及弟子,名曰腊八粥。大家都是日本人,家家都吃水果杂料粥”。

今年12月8日,是佛祖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日子。据印度佛经记载,在成佛之前,释迦牟尼曾经出家,但是在经历了观念的苦行僧生活之后,在精神上仍然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此时的他,饿极了,疲惫到了极点。这时,一个牧羊姑娘拿来了食糜,他喝下后恢复了体力。所以释迦牟尼发愿说:“今日吃喝,就有膨胀之力,以保智慧长寿,服务众生。”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被牧羊女喂食糜。一个月后,他身体强壮了,就在河里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终于成佛了。所以佛教徒把12月8日,也就是佛陀成道的日子,作为成道节来纪念佛陀。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民众的影响很大,甚至传入影响了一些人的习俗。其中,佛教徒子女在腊八佛开悟节送粥的行为,逐渐演变为我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明清时期吃腊八粥的习俗

到了明清时期,吃腊八粥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嘉靖年间编纂的《温室经》中记载:“将粟、米、米与豆类混合,与枣、栗子、核桃等物煮粥。”明代刘敏《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佛》也记载“腊八粥十二月八,仁者济贫”。清朝《梦粱录》年也有提及:“十二月八日,赐关白粥,民间也做腊八粥。它是由大米和水果制成的,产品越多越好。这就涵盖了宋朝的故事。”

腊八这一天,宫殿、衙门、寺院、百姓家中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王子等。给文武大臣和侍从送腊八粥,给各寺院分发米和水果,给和尚吃。也是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给亲戚朋友送礼。

霸州有多讲究?

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种腊八粥,尤其是北平。白米饭里夹杂着很多物品,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圆、榛子、葡萄、银杏、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几乎不下二十种。一般在腊月初七晚上开始忙碌,淘米,泡果,去皮,去核,整理,然后半夜开始煮,再炖到第二天早上。腊八粥煮的很好。

一些挑剔的家庭不得不在锅里烹饪之前将水果雕刻成人形、动物和图案。有些腊八粥还会配“水果狮子”,是用几种水果做成的狮子。去核晒干的脆枣做狮身,半个核桃仁做狮头,桃仁做狮脚,甜杏仁做狮尾。然后用糖把它们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像小狮子一样。在一个更大的碗里,你可以放两只狮子或四只小狮子。更有甚者,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饼等各种颜色的食物做成八仙、老寿星、罗汉的形象。

八宝粥做好之后,要先祭神祭祖,再呈送给亲朋好友,而且必须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全家人才能吃。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如果吃了几天还能剩下,就是好兆头,说明“年年有余”。在东北,还有一句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腊八这一天特别冷。吃腊八粥可以让人保暖,抵御寒冷。“腊八粥,吃不完的,吃了腊八粥就有好收成。”关中地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一锅腊八粥,饱餐一顿。不仅是大人小孩,动物鸡狗都可以。在门上、墙上和树上擦一些,以求好运。

周元历史,明朝和清朝

好了,让我们接着谈a

元朝对粥也很重视,御医胡思慧编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很多粥的食谱,可以滋补强身,延年益寿,预防疾病。比如“补脾胃、益气”的乞马粥,其实就是用羊肉和高粱米熬制的稀粥;此外还有枸杞羊肾粥,“治杨琪衰,五劳七伤”;有山药粥、麻子粥、马齿苋粥等。能治疲劳,长时间保持骨骼蒸养。此外,的《东京梦华录》钟介绍了28个方向最常用的粥类食谱,如绿豆粥、茯苓粥、芝麻粥、紫苏粥、竹叶粥等。粥在当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明代,粥有了更大的发展。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编纂的《隆庆志》中收录了大量的粥方。是汉唐以来最大的食谱书,收集了180种熬粥的食谱,对每种食谱都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此外,刘伯温《历乘》、《日下旧闻考》、朱权、王等人的著作中也有粥的食谱。由此可见,在明代,用粥治病养生是非常普遍的。

清朝的粥谱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曹廷栋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收集了102种食疗粥的食谱。他把药粥分为三类:上品、中品、低档。《食物本草》,写于黄云谷光绪年间,是我国最早的药膳粥专著。它包含247个粥食谱,包括谷物,蔬菜,坚果,药用植物,草药,动物等。品种可见一斑。

南北粥差别很大。

由于种植的食材不同,各地的粥的特点也不一样。虽然都是粥,但是南北方在食材的选择上差别很大。古代北方腹地是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作物除了小米、黍、高粱、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有红豆、绿豆、红豆、黑豆等杂粮。此外,中原地区还盛产各种干果,如我们常见的红枣、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等。主要产于北方地区。这些食材都可以作为粥的主要原料,所以北方的粥大多是由五谷杂粮、豆类、干果等食材组成。少数会和蔬菜、水果甚至蜜饯水果等混在一起。味道一般比较清淡,油性肉少。

不像北方的粥肉少,南方的粥从配料上来说很凶,尤其是沿海地区。几乎任何生物,杂碎,边角料都可以放进粥里一起煮。不管是各种海鲜,猪,牛,羊,鲍鱼翅,还是牛羊,都不会煮粥。北方的粥更注重修身养性,以素食为主,而南方的粥滋补功能强,以荤为特色。

至于煮粥,古人也是有讲究的。袁枚《本草纲目》中国人“见水不见米不是粥;见米没水不是粥。会使米与水交融,软腻为一体,然后称之为粥”。明末清初的李煜在《普济方》年论述粥,他认为“粥之重疾,在于其沉淀于上清,如糊状,是温度不均之原因”。这就是未煮过的粥,而要想做好粥,米水比、熬制时间、温度都要准确。他是这样描述粥的:“蘸水的时候,一定要限制在几个,这样勺子不能加大,水滴不能减少,然后加热搅拌均匀,这样粥就是饭了,不求同存异,非同凡响。”

在繁荣时期,粥是品尝和养生的享受,但在战争和饥荒时期,黎族人民对粥的感受更加热烈。世界再乱,只要他们手里拿着粥,心里就踏实了。历史上有一个关于粥的典故,叫做“抿粥”。是关于周宣王的。2000年有一场饥荒

宁衰人 历史 轻松读物

日常分享中国 历史 及世界 历史 的趣闻解读。

如果新来的小伙伴对《穿越 历史 假设篇》系列感兴趣,可以轻点关注,翻阅之前作品。

我们还是接着前两篇聊,总体是穿越古代后,生存是问题,纳妾这事基本不靠谱。那我们要吃饭吧? 好嘞,这篇我们就看看,穿越后你能吃到什么。反正作为吃货的宁衰人,是没兴趣穿越了。

面条是宋朝成形,西红柿是美洲货,清末才传到中国。鸡蛋倒是先秦时期就有了,所以要吃西红柿鸡蛋面至少要穿越到清朝末年。

馒头包子,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时候发明的。所以,要吃包子馒头,要到三国以后。

水稻倒是很早,不过古代物流不方便,过了长江就很是有白米饭,因此要穿越到江南去。

大侠套餐"女儿红,熟牛肉",历朝历代,酒是奢侈品,没有蒸馏技术只有10-15度。牛肉?历朝历代私自宰杀耕牛是重罪。

想喝茶?汉朝极个别大人物试过,唐朝开始流行,不过也只有士大夫喝,还是抹茶技术,加盐加各种佐料,你确定要喝?要喝现在的茶,至少要穿越的明朝。

吃水果西瓜是非洲特产,南宋才有、苹果明清才有、葡萄芒果石榴草莓菠萝虽然汉唐就有,不过明清以后才有大规模种植。其他的你算算还有的就是能吃的。

吃个麻辣烫?辣椒到明代才引进,无辣不欢的小伙伴穿越请注意,不要超过明代。

随便炒个菜总可以吧?菜油明朝后期菜出现、花生油到了乾隆年间,花生还是稀罕东西。玉米土豆是明代才出现的。另外铁锅嘛也是稀罕玩意。

反正吃这个事情,大体上到了明代后期食物品种才逐步能达到现在的70%左右。

好吧,这事看你能忍多久?

秦汉时期

秦汉的主要食物是豆子、粟米粥,那时候用的器具是"镬",这玩意的作用是大乱炖。因为调料只有葱姜,尽管看着还行,但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古代的盐很是金贵,所以吃的食物大都很淡。所以, 穿越到秦汉时期,天天吃煮豆子是常态。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小麦的研磨技术已经很成熟,于是面条产生了,而且唐朝时期很是盛行吃面条,虽然面条很是粗糙,但毕竟了胜却无,饼也有了,其实唐代的饼更像现在的馒头,也是蒸的,比较欣慰的是酸奶、马奶、干酪等奶制品很是流行,不过你确定你能吃的起?所以隋唐吃面条只主流、偶尔再加点猪肉,葡萄酒和茶,这东西也就是皇室和高官才能享受。 穿越回去当个陕西面条娃是不错的。

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的米面油都有了,甘蓝,菠菜,萝卜,黄瓜,葫芦,茄子,冬瓜,竹笋什么的,各种水果也不缺,不过最重要的辣椒还是没有。 口味清淡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穿越到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西红柿、玉米土豆这些终于,传入我国,辣椒也有了。终于能做西红柿炒鸡蛋清朝已经距离现在非常接近了,各种吃的食物才基本都不缺, 所以吃货要穿越,明清时期才是首先。

各个朝代菜单也有了,但古代吃饭规矩很多,不知道或许要杀头的。

从先秦时期延续到宋代:肉食放中间,饭食放客人左边,汤放客人右边。烤肉放外,酱料放内。你穿越回去,假如到别人家去做客,进食的人需要拜谢。没谢谢,下次没你的份了

穿越重要提示:古代吃错了,要杀头的。

天子才可以吃六谷、六牲、六清、五珍,比如明代鹿乳,百姓喝了就是谋逆大罪。

《晋书》当中"食不过盐菜,贫不以酒肉!"普通百姓吃肉喝酒,是有详细规定。

三牲不能随便吃,"牛、羊、猪"叫三牲

在古代为祭祀品,属于贵族阶级的奢侈品,到汉代,猪肉可以吃,但不是很常见,牛普通人就别想,各个朝代吃了就是重罪。

所以,穿越回去的小伙伴,大部分只能鱼肉、鸡肉、猪肉,狗肉,西汉时期的樊哙和三国时期的张飞,一个以屠狗为生,一个以杀猪为业。唐代以后除了个别地区,大部分人就很少吃狗肉了,羊肉也因养殖业发展,慢慢变成了主要食物。

用错餐具要杀头

六朝之前筷子是礼器,祭祀用的,假如你穿越回到六朝之前,拿起人家筷子就吃,估计不杀头至少也会被打一顿。先秦时代的遍用手抓饭,连官员贵族都这样。不过好玩的是当时的贫民却用勺子。

古籍记载,古代大部分时间人们是两顿饭,并且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礼记中记载贵族可以一日三餐,国君可一日四餐

普通人,一日多食,也是需要被问责的。

所以,穿越这个活,对吃货朋友应该是个灾难。看了这些,吃货们还想穿越吗?

如厕小品, 历史 趣闻

关注宁衰人,扯淡不伤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