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第1张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洲,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 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近代日语与汉语词汇交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传教士的汉译西方书、著作(海国图志等)、英华字典(罗存德)等传入日本,成为现代日语的词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国。

使用情况

日语的使用范围包括日本国全境(琉球地区大部分使用,有原住民使用琉球语,日本不承认琉球语为独立语言)。

日语在世界范围使用广泛,因为日本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虽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在世界上影响力也很大。特别是对于与ACG相关的物什,日语几乎是唯一的用语。

日语主要在俄罗斯,东亚,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及欧洲的英国为少数的重要语言。

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借用了中国汉字的字形创造的文字。

平假名是由中国汉字中的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是由楷书的偏旁演变而来。

日文中的汉字除了从中国传入的之外,还有许多是自创词,(近现代很多汉字词汇都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像 榊(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辻(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等等这些都属于日语的自创词,不属于中国汉字。

请参考。

其实,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至今在日语中也有不少的汉字,就连现在他们传统的文化中,还是可以看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子,其实中国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

经过考古学家们对历史古物的研究,在大概战国末年到汉朝初的时候,中国文化便已经开始向日本传播了,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曾经发现了形状十分似中国古钟的日本古董,出土了许多代表着中国早期文化的古物,这便表明中国文化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自然而然汉字肯定也会在日本得到发展。

所以我认为汉字传到日本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说不定也有可能在此之前,而且曾经有一枚刻有汉字的金印章在日本的福冈县出土,据说这个是在东汉时期,日本使者到中国来朝贡的时候,当时的皇帝赐给位使者的金印章,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此之前,汉字肯定是已经在日本得到传播了。

尤其是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不当时不仅仅是日本,周围的许多国家都纷纷派使者前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汉字,我们的服饰,书法,围棋等等许多东西都被他们借鉴去了,日本当时皇宫和中国建的构造都大致相同。

但是曾经有一次,中国的汉字地位在日本得到了威胁,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疯狂地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日本政府被美国所控制,美国要求日本进行一些改造,要废除汉字原因是汉字太难学了,日本人如果坚持汉字的话,是无法接受好的教育的,所以就想要让他们使用更为简单的拼音。

这样可以更容易操控他们的思想,他们之间来往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把控,因为日本人之间来往的书信美国人看不懂,但是美国人的要求被日本政府强烈地拒绝了,他们认为汉字是日本文化的根基,绝对不能废除除汉字。

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有一本中国古籍上就记载到中国日本人已经来到中国了,我认为这个时候就极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了汉字,但是我觉得在日本人派使者来到中国的汉朝,我认为就很有可能已经学习使用汉语了。

只能说有部分日本人的先祖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是全体日本人都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利用DNA技术和其他考古及人类学手段对此展开了研究,现代日本人构成分为三部分:

本土土著,这一部分并非是指现代日本的阿伊努少数民族。而是远古时代从今阿尔泰山,蒙古和西伯利亚通古斯河谷等地渡海在日本本州岛北部登陆的,这一部分日本人血型以AB型为主,且阴性AB型高达40%,从DNA排序上和中国的满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满洲地区少数民族相似度为89%。从到达日本的时间上,这部分是最早到达的,最早可推至2万前。

南方海洋移民,这一部分和东南亚等海岛地区的马来和爪哇民族相似度仅为32%,但是出乎意料地和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人则高达92%。主要集中区域是日本四国岛,本州岛东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可以认定是在距今1万年前从太平洋中部泛海而来。

大陆及半岛移民,这一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今日朝鲜半岛民族契合度达90%,可以认定为是古代朝鲜半岛居民渡海迁移到日本九州岛和本州岛西部。时间最早可到七千年前。另一部分和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居民吻合度为87%,最早抵达的时间大致为距今2500年前,大致为中国战国至秦汉前期。

上述三部分从构成来分,本土和大陆移民各占约40%,海洋移民约占20%。从时间来看,本土土著最早,其次是海洋移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南方沿海移民到达最晚。

扩展资料:

日本人基本信息:

东亚日本的基本居民。主体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万5千多阿伊努族人。属蒙古人种 东亚类型。使用日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独立的日本语系。受汉语影响极大。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 。

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传入后,迅速普及全国。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同时受到明朝儒教、阳明学的深刻影响。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二、三百种。

民族由来的其他传言: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参考资料:

日本人——

  高岛俊男说,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而文字只是标记语言的符号系统。然而这一理论不足以说明汉字与日语的关系。初学日语时,面对日语汉字,还以为只识其字不知其音只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的特性,逐渐才发觉,连日本人也未必搞得清日语汉字繁杂的读音,但更神奇的是,许多词汇,日本人也跟我们一样,要靠汉字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私立」和「市立」同音,「工业」和「鉱业」同音,「制纸」跟「制糸」也同音。汉语里当然有不少同音词,但日语由于语音系统简单,能组成的音节少,同音汉字词的数量远超于汉语。在会话中,日本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同音词,大脑系统是如何运作的,高岛俊男如此解释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大量使用汉字来创造新词,翻译西洋词汇,但侧重考虑的是一个个汉字的意义和在古籍中的用例,却从来不会在意,「电灯」和「传统」同音, 「电线」和「传染 」也同音。背后是一种潜在的认识:词汇的意义在于文字,文字不同,就是不同词汇。

这并不正常,因为汉字本是一种异邦的文字,而如果说声音才是一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这种语言的声音竟要依存于异邦的文字下才能具有意义,不得不说是一种怪异的现象。

这也是高岛俊男说日语畸形的原因:语音无法承载意义,文字反客为主。

高岛俊男说,汉字本来是用来书写汉语的文字,和汉语当然是天作之合,汉语语音的多样性也使得同音词汇造成混淆的概率比在日语中小得多。可这种文字和日语的体质本不合,只是当日语这种语言尚在幼稚阶段的时候,汉字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是世上唯一的文字,引进来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事。可对文字乃至词汇不加分析的拿来,不顾两国风土民情不同对异国的「圣人之书」的尊崇,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日语失去了自行发展成熟,并自然产生出最适合自身的文字的可能性。在一种语言尚幼稚的阶段,只有表示实物的词,而缺少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此时汉字进来了,关于抽象概念的词汇也进来了,男人开始使用汉文写文章,于是原始日语在这方面发展停滞了。时至今日,使用纯粹的日语词汇无法写出具有逻辑性的文章,仍是其致命的弱点。「这是历经千年,一次都不曾试图去构筑日语文章的日本男人们的罪过。」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日语是一种畸形的语言,而且是一直伴随畸形成熟起来的,所以要回到健全的道路上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也只能一直背负着汉字前进。这是针对日本的文字改革,包括限制汉字,以及音标化的观点所言。

近代以来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文字改革过程,一度有废除汉字的运动,最终以简化汉字,并限制数量的半途而废的形态遗留下来,在此不一一叙述。但这本书中关于汉字简化的观点,也可作他山之石。

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谈到印刷体和手写体之性质的不同。印刷体,是为看得清楚,横平竖直,一字一字要区分得清楚;手写体,是为写得方便,整体笔画本来就容易连在一起。「火」在手写时左右两点容易连在一起,但不能因此就把印刷体的「火」的两点也连起来成为「大」;同样,「灬」手写时自然容易连在一起,但因此就把「灬」的印刷体都统一成「一」没必要。

日本在制定新字体时把「每」中「母」字部分的两点连在一起成为「毎」,「海」「毒」等字也一样,但唯独「母」字似乎两点连在一起就有些奇怪,所以「母」仍是「母」。这种无视系统性的文字简化,对某简化字大国的人来说也有种无法置身事外的无奈。

总之,无论是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还是同样使用汉字的人群的一员,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

(关于本文集:这是最近产生的构想,以后陆续用中文来介绍一些读日文书时觉得有意思、有价值的内容。)

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