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诀表里有几乘几是46吗?
乘法口诀表里面没有几乘几是46。乘法口诀如下: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乘法口诀表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为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小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扩展资料: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些。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它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小九九”的由来九九乘法表 乘法口诀,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管子·轻重》云:“滤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韩诗外传》云;“齐桓公设庭宴燎,待人士不至,有以九九见者。”古时的乘法口诀,是自上而下,从“九九八十一”还是,至“一一如一”止,它的顺序与后事相反。古人用乘法口诀开始的两个字“九九”作为此口诀的名称,所以称九九乘法表。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
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 九九表,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小学初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些。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他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望采纳,谢谢
乘法口诀里面没有几乘几是46。
乘法口诀:
1×1=1;
1×2=2 2×2=4;
1×3=3 2×3=6 3×3=9;
1×4=4 2×4=8 3×4=12 4×4=16;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扩展资料:
口诀特点: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
2、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项积。明代珠算也有采用81组积的九九表。45项的九九表称为小九九,81项的九九表称为大九九。
3、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玛雅乘法表须190项,巴比伦乘法表须1770项,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乘法表须无穷多项;九九表只需45/81项。
4、朗读时有节奏,便于记忆全表。
5、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用在筹算中运算,到明代则改良并用在算盘上。九九表也是小学算术的基本功。
九九乘法口诀背诵技巧如下: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性记忆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物,即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诀,比如: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等,根据这些可以很轻松的找到推算的办法。
例如:8×9的结果想不出,则可思考“9个9减去一个9”,也就是“81-9=72”,当然得出结论后不能写上72就算了,还应把“8×9”的口诀在心里默念一遍,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思考后,八九七十二这句也将成为铭记于心的口诀了。
二对比记忆法
对比即是多对数字进行观察和比较。
1故事记忆法
故事对于故事族的精灵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有些口诀比较特殊,他们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来帮助学记忆
如: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过程中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变,而猪八戒只有一半法力,四九三十六变,遇到妖怪,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金箍棒就打。
2手指记忆法
伸出十个手指头,手心朝向自己,从左数,顺序依次为1---10。如果想要知道几个9的乘积,只要弯住第几个手指,看它的左边有几个指头就是几个十,右边有几个指头就是几个一,合起来就是所要求得的积。
如:二九十八,意义为2个9得18,所以弯曲第二个手指头,弯曲的手指的左边有1个指头,右边有8个指头,合起来就是18,即二九十八。
乘法口诀的十大知识
1乘法是一种算术,算术是对数量的研究,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一个分支。其他数学类型包括代数、几何学和拓扑学、应用数学。
2乘法相对的是除法,“乘法”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多重、复合”,乘法是重复添加一个数字的另一种方法,换句话说,它是重复的加法。
3除加法、减法和除法外,乘法也是四种基本算术运算之一。乘法的属性意味着,数字如何分组或先计算哪些数字并不重要。
4乘法的性质意味着方程中数的顺序不重,换句话说,数字是“不一致的”,因为它们可以不一样的来回移动。
5乘法中的数字零(0)属性意味着,只要计算中有一个零,那么得到的答案就是零。
6格子乘法(也称为直角正方形,筛子乘法,或印度教格)在历史上被许多不同的文化所使用,虽然长乘法比格法更流行,但也有一些人发现后者更易于使用。
7在乘法运算中,按被乘数的顺序变化不会改变乘积,任何数乘以“1”的乘积等于该数本身。
在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诗词文化的映衬下,数学这门学科好像显得发展不太好。尤其是在我们的印象中,科举考试分为文举和武举,用现代人的思想文举就是让考生结合高中文科数学、英语以外的科目的知识写出来一篇文章。武举就是比一下谁武功高,谁兵法比较熟。不管是哪个,都没用到数学。
毕竟在古代,有一个叫做算盘的东西是账房常用的,有了算盘收收钱发发工资足够了。女孩子讲究学女工,能认识几个字会写几首诗就足以让大家说你有才华了。男孩子在外边务农或者打工,至于经商,那是下下之选,古代没有多少人会想着主动经商,所以务农和打工会算数就行了,又不需要解复杂的方程式。
经常有人这样调侃,对于普通人来说,学数学有什么用呢?难道我上街买菜要现场解一个方程式算一个微积分?
古代相比于现代来说,确实看起来需要数学的地方很少。而且数学连考试必考科目都没进去,那穿越到古代岂不是不用学习数学?
如果有人说出这样的话,那可见穿越到古代也不行,因为历史没学好。
现在小学生人人必备的九九乘法表,在秦朝就有了。
2002年,在湖南里耶发现三万六千余枚秦简,下边简称里耶秦简。
在这些秦简里,详细记录了从秦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的大小事例,详细到年、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在此之前,人们只发现了兵马俑和一千多枚秦简。
里耶秦简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我们对秦史的研究,加深我们对秦史的了解,这一发现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发现。
其中,九九乘法表就是在里耶秦简上发现的。
与现代“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开头不同,里耶秦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头的,
往后的算法跟现代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现代“一一得一”的位置上,里耶秦简上是“二半得一”。
“二半得一”意思就是两个一半的放到一块就是一个,这直接证明了在秦朝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分数意识,两个二分之一就是一个一。
在书写上,里耶秦简的九九乘法表跟现代的九九乘法表也类似,将一个数字排成一个横行,乘上相对应的数字,数字大小从右向左递减。
假如说是一个数字乘七,在现代的乘法表是,是从左向右从一到九乘上去。在里耶秦简上是从右向左从一到九乘上去,这也符合古人看书的习惯。我们都是从左往右看,而古人是从右往左看。
这个发现直接将我国古代普及数学教育的时间往前推了很多年,
因为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文景时期的《算术书》是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而秦简上出现的九九乘法表无疑说明了秦汉以前,数学就已经被普及了,最起码大家不止会算加法,还会算乘法。
在古代如果要做学生,同样要学习数学。科举制度是隋朝时期开设的,虽然考试科目没有数学这一科,但是国子监却开设了数学。
在隋朝之前,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宫学数学的相关记载,但是有不少因为算数算的好当官的。当时的人们信奉天相,而观星占卜都需要算术。在汉朝,除了那本《算术书》之后,
还有董仲舒提出了“兴校以养士”。
也就是说,在汉朝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官办学府了,到了隋朝及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官办学府招收学子,目的就是“养士”,教学子们朝廷需要的东西。
而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除了战乱动荡时期,每一个朝代官府开办的学校里都会开设算术这一门学科,学数学。尤其是在宋朝,商人做官也不是稀奇的事情,而经商的需要更刺激了数学的发展。
我国数学方面、科技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宋朝出现的。比如用于观测天文的自动计时机械仪器、能够测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罗盘、活字印刷术、水密船舱等等。
还有一些数学著作,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等,数学上已经完成了四次以上开方,解高次方程等计算。
古人没有计算器都能算出来,而数学学渣们拿着手机都可能算不对。
我国的数学,在明朝以前,都比较繁荣,在宋朝更是达到顶峰。
只不过到了明朝,开始八股取士,一开始这只是为了选出最有用的人才,能办事的人才。
但是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带领下,官办学府开始只教八股,带动民间想要中进士的学子们也只学八股。到了清朝延续明朝风格,八股取士更加死板,但是遇上了几位有意思的皇帝,康熙爷、乾隆爷等都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所以虽然考试科目里没有,但还是开设学府,让八旗贵族子弟都来学习数学。
另外,清朝特地设了钦天监一职,专门看星象,这就又需要数学算法。
在清朝,民间普通学子的八股思想到后期几乎固化,但是贵族子弟还能学到数学。
我们也知道,在古代都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局面产生,“士农工商”,对于古人来说,只有读书才是一条正经的道路,也是能成为人上人的希望,也就是现代人眼里的成功。
而寒门难出贵子,一方面是因为没钱买不起书笔、请不起老师,另一方面是连生计都成问题,何论读书。
虽然有寒门的状元、探花,但是成功几率更大的还是贵族子弟,权贵人家。而贵族子弟,权贵人家大多又是要到官办学府读书的。官办学府一般都是教算术的,更何况唐宋的科举科目里还有数学这一科。
所以如果穿越到古代,又想走正正经经的科举道路的话,你还是逃不过做数学题这条路!
并且不得不承认,以我们普通人高中的水平,如果穿越到宋朝,还不一定能考过数学考试。
如果想着去宋朝经商致富,算起进货多少月销售多少利润多少,还不如宋朝的商人。
想着穿越了就不用做数学题了?这不只是数学没学好,这是历史也没学好!
乘方表的背诵口诀如下:
按照每个数字的顺序,分别背诵每个数字的乘法口诀,也可以按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从上到下依次背诵。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有多种,可以是一句、两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七句、八句、九句的形式,也可以是一行一行地排列。
拓展有关乘法口诀表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乘法口诀表
乘法口诀表又叫“九九乘法口诀表”,顾名思义,这个表有九行和九列组成。而且,整个口诀表像一个楼梯形状,发现并记住这个特点,就容易将整个表的结构记在脑子里,加深形象记忆。
2、乘法口诀的机械记忆法
1)竖着背
比如,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背到一九得九,接着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是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类推,接下来,依次是四四十六的竖列、五五二十五的竖列、六六三十六的、七七四十九的、八八六十四的、最后九九八十一的。
2)横着背
比如,第一横行,就一句一一得一;第二横行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往下类推,第几行就几句,最后九句,从一九得九到九九八十一。这种方法也有个规律,第几行,后一句就比前一句增加几。
3)拐弯背
比如,首先背一二得二,此时接着背二二得四,这时拐弯向下背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回到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再拐弯往下三四一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类推,回到一四得四接着拐弯。这样背的一个特点是,从一到九的口诀都有九句,几的口诀就逐渐增加几。
3、乘法口诀的理解记忆法
1)当能按顺序熟读口诀后,必然会有若干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诀,例如,二五一十、九九八十一等,将这些口诀作为参照物,可运用推算的方法很快找到与之相邻的乘法口诀。
2)比如:8×9的结果想不出,则可思考“9个9减去一个9”,也就是“81-9=72”,当然得出结论后不能写上72就算了,还应把“8×9”的口诀在心里默念一遍,那么多经历几次这样的思考后,“八九七十二”这句也将成为铭记于心的口诀了。
乘法口诀表里没有等于68的。接近68的有:4×14=56,4×15=60,4×16=64,4×17=68,4×18=72,4×19=76。
九九表(乘法口诀表)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项积。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用在筹算中运算,到明代则改良并用在算盘上。
乘法口诀记忆技巧
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之后,对于判断结果的大致范围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6×8,表示6个8或8个6连加,那么当学生背不出口诀时,可通过加法算出结果,或者通过它的意义估计出积的结果大约在50左右,继而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结果,朝这个范围思考口诀。
当学生能按顺序熟背口诀后,必然会有若干自己比较熟悉的口诀,例如:二五一十、九九八十一等,将这些口诀作为参照物,可运用推算的方法很快找到与之相邻的乘法口诀,比如:8×9的结果想不出,则可思考“9个9减去一个9”,也就是“81-9=72”,
乘法口诀表里有几乘几是46吗?
本文2023-10-09 17:40: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