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地理环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梧州的地理环境,第1张

梧州市水资源丰富,兼有航运、灌溉、发电的作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9亿立方米。其中市区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60亿立方米,过境水量2083亿立方米。梧州市河网密布,年平均径流量为2133亿立方米,西江可通航千吨级船舶。全市江河可利用落差较多,各中小河流水能蕴藏量为543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559万千瓦。过境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9982万千瓦,可开发量7403万千瓦。69万千瓦的京南水电枢纽和12万千瓦的爽岛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21万千瓦,总投资近60亿元的长洲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内同类型水电站中大坝最长、机组台数最多的大型水利枢纽,内江和外江河床式厂房共安装15台单机容量为42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被誉为灯泡贯流式机组电站中的“三峡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3014亿千瓦时,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 早在新石器时代,梧州就有人类聚居、生息、繁衍。经过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在梧州活动的原始部落称“苍梧人”﹙古籍称“仓吾”,为越族分支﹚,是中国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后发展为壮、侗等民族。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中原汉族人南下从漓江、贺江进入梧州,与越人杂居。汉元始二年﹙2年﹚,梧州人口14万人,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时,人口为4万人。民国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21‰。1949年近10万人。2010年末,梧州市常住人口为32630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639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57%。

截至2013年末,梧州市户籍人口数336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6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43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02万人。 梧州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客机,开通有前往南宁、重庆、珠海、贵阳等的航班。

截止至2012年,梧州西江机场正在拟建中,有望在2012年底开工,建在梧州桥头岭,新机场按照4D飞行区来设计,可以降落波音767、空中客车A300等双发中程宽体客机,新机场有望成为欧洲飞广州的备降机场。 铁路线

洛湛铁路、南广高铁、柳肇铁路(规划)

火车站

梧州站、梧州南站

2014年4月18日,南广铁路广西段开通运营,南宁至梧州的运行时间将由5个多小时缩短到2小时28分。南广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中西部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南广铁路广西段开通初期,将安排开行“D”字头动车组列车3对。 国道:207国道、321国道、324国道

高速公路:G65包茂高速公路、G80广昆高速公路、南梧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广梧高速公路、岑罗高速公路、贵梧高速公路(在建)、岑水高速公路(在建)、柳梧高速公路(在建)、梧州环城高速(在建) 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梧州工业农业获得较好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总量分别在自治区排名第四;增幅排名分别在自治区的第四位和第三位。梧州培育并初步形成以轻工业、林业、食品、医药、机械船舶、六堡茶、工业园区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2013年,梧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4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6:66:224。 梧州市有耕地面积98万公顷,有粮食作物品种80个,经济作物品种32个,蔬菜品种236个,饲养禽畜品种30个,主要农副产品有粮食、甘蔗、柑橙、荔枝、沙田柚、六堡茶、西瓜、茶叶、松脂、竹、桂皮、八角、木薯、粉葛、香芋及中草药材等,苍梧县、岑溪市分别是全国十大产脂县之一,藤县是全国无籽西瓜生产和出口基地;梧州各县(市)盛产猪、牛、鸡、鸭,其中尤以岑溪市三黄鸡驰名,蒙山县则是广西有名的猪花外销基地。

2013年,梧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18亿元,比2012年增长516%。其中,农业产值959亿元,增长414%;林业产值279亿元,增长1423%;畜牧业产值496亿元,增长22%;渔业产值804亿元,增长5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7亿元,增长103%。 梧州工业历史悠久,在西汉时期,便是岭南地区陶瓷业的一个重要产地。宋元两代,梧州出现铸铁、铸铜业。梧州元丰监铸钱作坊是北宋后期江南六大钱监之一。年铸铜钱19万缗(每缗为1000文),产量居江南第三位。宋代,梧州还被称为广西的手工业城。

2010年,梧州市规模以上轻工企业有52家,共实现总产值385亿元,增加值423亿元,均比2009年增长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广西索芙特股份有限公司1家;1~5亿元的企业有广西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新华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中扩永威实业(梧州)有限公司、岑溪市侨润日化有限公司4家。

2013年,梧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804亿元,比2012年增长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455亿元,增长274%。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2979亿元,增长207%;重工业总产值14476亿元,增长289%。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05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15亿元,增长202%。 唐、宋时期,梧州的饮食业开始兴旺。至明朝,已有茶楼酒馆10多家。同时,梧州港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逐步发展成为西江流域商品集散地。广东大批商人沿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入梧州从事贸易。梧州逐渐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的商城,出现“市相交易类全关”的繁荣景象。城内有11个坊市,年贸易额银44万两,仅商业税收就达银1万多两。

2013年,梧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3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113亿元和29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202%;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33亿元和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57%。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88%;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1亿元,比2012年增长59%。

江南是指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南通、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理上的江南范围还包括安徽东南部、南部的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等地区;江西北部、东北部的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1、所属地区:南方、华东地区

2、包含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3、典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南通、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理上的江南范围还包括安徽东南部、南部的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等地区;江西北部、东北部的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汉地九州,被中原称为"吴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著称。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自古有来,江南汉族地区曾有会稽郡、吴郡、江南道、两浙路等行政划分。

扩展资料: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区别,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皖南的芜湖、池州、铜陵、宣城、黄山、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以及上海。有时地处江北的安徽安庆和江苏扬州和江西上饶、景德镇、九江也被归纳到江南文化的范畴。

从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被广为传颂的才子佳人等佳话则是对文化底蕴的另一赞美。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的一种代表。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学子科举考试的考场,均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它还有紫阳书院、八桂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齐山书院、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会华书院、李白书堂、五经书院等。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等。

参考资料:

:江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甘蔗的别名 5 甘蔗的营养价值 6 挑选甘蔗 7 甘蔗的适合人群 8 甘蔗的食疗功效 9 甘蔗的食用方法 10 甘蔗的食用禁忌 11 霉变甘蔗中毒 111 中毒机制 112 临床表现 113 诊断 114 治疗 12 《中医大辞典》·甘蔗 121 甘蔗的别名 122 来源及产地 123 性味归经 124 功能主治 125 甘蔗的用法用量 126 运用 127 化学成分 128 甘蔗的药理作用 13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蔗 131 拼音名 132 甘蔗的别名 133 来源 134 生境分布 135 化学成份 136 性味 137 功能主治 138 甘蔗的用法用量 139 摘录 14 《中华本草》·甘蔗 141 出处 142 拼音名 143 英文名 144 甘蔗的别名 145 来源 146 原形态 147 生境分布 148 栽培 149 化学成份 1410 甘蔗的药理作用 1411 炮制 1412 性味 1413 归经 1414 功能主治 1415 甘蔗的用法用量 1416 注意 1417 附方 1418 各家论述 1419 摘录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甘蔗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甘蔗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甘蔗 1 拼音

gān zhè

2 英文参考

sugarcane [朗道汉英字典]

sugar can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an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Saccharum officinar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甘蔗是禾本科甘蔗属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的植物,光饱和点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率低,光合强度大,因此甘蔗生物产量高,收益大。甘蔗是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料。

新植甘蔗采用栽种甘蔗苗繁殖,栽种后不久即生根,长出许多嫩芽,形成丛状。收割时仅收割甘蔗茎,将根仍留在土壤内,即宿根,来年,宿根重新分枝生茎;因此,甘蔗为多年生植物,它的收获多的可达7~8次,在中国一般为3次,即三年后挖去宿根,重新种植。

4 甘蔗的别名

竹蔗、糖蔗

5 甘蔗的营养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此外,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甘蔗不但能给食物增添甜味,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6 挑选甘蔗

优质甘蔗选择:鉴别甘蔗时应掌握“摸、看、闻”的原则,摸就是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看就是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新鲜(新鲜甘蔗质地坚硬,瓤部呈乳白色,有清香味);闻就是鉴别甘蔗有无气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无味或略有酒槽味;

7 甘蔗的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虚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8 甘蔗的食疗功效

甘蔗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呕、滋阴润燥等功效;

主治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结,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呃逆,高热烦渴等。

9 甘蔗的食用方法

竹蔗有两种,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俗称黑皮蔗,性质较温和滋补,喉痛热盛者不宜;皮色青的青皮蔗,味甘而性凉,有清热之效,能解肺热和肠胃热。

民间常用蔗汁、葡萄酒各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对治疗慢性胃炎、反胃呕吐有很好的疗效。

10 甘蔗的食用禁忌

不能食用那些被真菌感染变质的甘蔗,否则,吃后会引起呕吐、抽搐、昏迷等中毒症状;

11 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1]。常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1]。甘蔗霉变主要是由于在不良的条件下经过冬季长期储存,到次年夏季出售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1]。有的甘蔗在收割时未完全成熟含糖量低,可能更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食后即可发生中毒[1]。

111 中毒机制

霉变甘蔗质软,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浅棕色,闻之有轻度霉味[1]。从霉变甘蔗中可分离出真菌,称为甘蔗节菱孢霉[1]。其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人中毒后引起脑组织弥漫性水肿和多发性软化灶,尤以脑干病变严重[1]。

112 临床表现

食用霉变甘蔗中毒的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中毒症状最初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黑便,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痛、眼黑和复视[1]。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最有特征性的是眼球偏向性凝视(大多向上)、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1]。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1]。

113 诊断

根据是由霉变甘蔗的病史和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可以诊断[1]。

114 治疗

霉变甘蔗中毒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 ,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1]。积极控制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应用脑细胞活化剂,保护脑组织,防止发生后遗症[1]。对症处理,控制抽搐,纠正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紊乱,防止继发感染[1]。

12 《中医大辞典》·甘蔗

甘蔗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2]。

121 甘蔗的别名

竿蔗、糖梗[2]。

122 来源及产地

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茎秆[2]。我国南部地区广为栽培[2]。

123 性味归经

甘,寒[2]。入肺、胃经[2]。

1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生津,润燥,解酒[2]。主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燥咳,便秘[2]。

125 甘蔗的用法用量

榨取浆汁服:60~120毫升[2]。

126 运用

榨取浆汁的渣滓称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桕油调涂小儿头疮白秃[2]。

甘蔗节间茁生的嫩芽名蔗鸡,治消渴,每次100g,浓煎,不时温饮之[2]。

127 化学成分

甘蔗含蔗糖,氨基酸,柠檬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B6和C等,尚含多糖类[2]。

128 药理作用

多糖类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2]。

13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蔗 131 拼音名

Gān Zhe

132 甘蔗的别名

红甘蔗

133 来源

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以秆、汁入药。

134 生境分布

南方各省。

135 化学成份

含蔗糖13~27%、己酸、乙醇酸(gallcollic acid)、甘氨酸、乌头酸等。

未成熟甘蔗汁中含酚性物质及鞣质。

蜡质中含甾醇等。

136 性味

甘,平。

137 功能主治

除热止渴,和中,宽隔,行水。主治发热口干,肺燥咳嗽,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反胃呕吐,妊娠水肿。

138 甘蔗的用法用量

鲜秆1~3两,水煎或榨汁冲服。

13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4 《中华本草》·甘蔗 141 出处

出自1《别录》。

2孟诜:蔗有赤色者,名昆仑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殊胜于蜀。

3《纲目》:蔗皆畦种,丛生,最困地力,茎似竹而内实,大者围数寸,长六、七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抽叶如芦叶而大,长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过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西蔗

142 拼音名

Gān Zhe

143 英文名

Sugarcane

144 甘蔗的别名

薯蔗、干蔗、接肠草、竿蔗、糖梗

1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除去叶、根,鲜用。

146 原形态

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1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资源分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14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栽种。 栽培技术 用茎秆埋植法。可用蔗梢和蔗茎作种苗。于冬季,将育苗订做成宽1316m、高1012cm的畦,按间距约1cm把处苗平排或斜排于苗订上,芽向两侧。排种后盖土,再盖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温。春季在整好的地上,开沟栽植,行距一般为1m,栽后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 苗期,中耕除草23次,追肥23次,并进行间苗。移栽前施磷、钾肥作基肥,移栽后以追施氮肥为主。生长后期剥除枯老叶。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 病虫害防治 棉蚜虫、粉介壳等害虫为害茎叶,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149 化学成份

蔗汁含多种氨基酸,有本酸。氨基酸有:天冬酰胺(aragine),天冬氨酸(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丝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正亮氨酸即α氨基已酸(norleucine),赖氨酸(lysine),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酰胺(glutamine),脯氨酸(proline),酷氨酸(tyrosine),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有机酸类有: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乌头酸(aconit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和草酸(oxalic acid)。茎含维生素B1(vitamin B1),维生素B2即核黄素(riboflavin),维生素B6即吡哆素(pyridoxine)和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

1410 甘蔗的药理作用

甘蔗制糖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中抑制作用的多糖类(055g/12kg),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榨去汁的甘蔗渣中,也含这种多糖类(26g/26kg)。

1411 炮制

1净制:去除根、叶及茎尖,洗净,刮掉外表腊粉,表皮及节芽等。

2切制:绞、切成小节、碎块、生食(嚼汁)或捣汁。

1412 性味

甘;寒

1413 归经

肺;脾;胃经

1414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润燥和中;解毒。主烦热;消渴;呕哕反胃;虚热咳嗽;大便燥结;痈疽疮肿

1415 甘蔗的用法用量

内服:甘蔗汁,3090g;或榨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1416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1417 附方

甘蔗莱菔汤《山家清供》:酒食过度。甘蔗生姜汁《梅师集验方》:治疗反胃。

1418 各家论述

1《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所谓积温成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又谓沙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

2《本草经疏》:甘蔗,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热润燥,故主下气利大肠也。《大明》谓其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今人用以治噎膈、反胃呕吐,大便燥结,皆取其除热、生津、润燥之功耳。

3《玉楸药解》:蔗浆,解酒清肺,土燥者最宜。阳衰湿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本草》谓其下气止呕,则虽属甘缓,亦颇疏利不壅,与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

4《纲目拾遗》:黄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此痘属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过于蚯蚓、白鸽,惜人不知其功用。

5《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6《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7《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8《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9《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10《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11《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

12《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1419 摘录

《中华本草》

15

梧州的地理环境

梧州市水资源丰富,兼有航运、灌溉、发电的作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559亿立方米。其中市区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60亿立方米,过境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