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法身现居何处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三身中,化身有生有灭居"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报身有生不灭居"实报庄严土",法身不生不灭居"常寂光土"
"三身""四土"名词虽然有三有四,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体所现譬如明镜,明喻“即报身”,像喻“即化身”,镜喻“即法身”,不合不散,合散宛然,同时圆满具足不但佛具有,众生同样具有,生佛不二,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证到而已
我们现在居住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是有生有灭的,就比如镜中的影像而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以及法身是永恒常在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如同镜子,无论镜中影像如何变化是生还是灭,镜子本体是不动的不生不灭的
简单讲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的法报身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各种修行特别是念佛,放弃对各种局限相的执着,和世尊法报身感应道交,那么我们自己以及周围所有的一切,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了将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努力修行证得的法报身以及法报身具足的无量清净功业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法报身以及法报身具足的无量清净功业不假任何方便,即身成佛,三身圆满具足
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的三身为: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真如、法界、实相、空性,法身就是绝对的真理,是无所不在的。
佛的法身为体。佛的报身就是果报之身,是智慧、菩提之身,是无所不知德,是相。佛的化身是大悲心声,是慈悲,是应化,事无所不能的。化身为用。
四智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五眼是: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三藏法数云:
1、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
2、天耳通 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3、知他心通 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4、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5、身如意通 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6、漏尽通 漏尽通者,漏即五住烦恼惑也,谓如来断五住惑尽,不受二种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以上是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成佛,则须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说是成佛,不然还是凡夫,还是好好做人比较好,不要欺骗人。
扩展资料他心通:别人想什么能知道,这也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他不借助耳朵,不借助眼睛,别人心里边想什么,能直接知道了。常人要用说话交流,而什么叫说话?
发出声音叫说话。其实脑子里面一想那本身就是用意念在说话。什么叫意念呢?普通的“念”是用声带,用气流振动声带,意念是用意来念,意里边的念,本身它也是个念。
意念是运动的,他心通就是把意这个运动感觉到了。其实,眼通、耳通、心通都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心通只是没借助别的东西,别人想什么直接知道了,事物是什么样子也能知道了。
宿命通:就是有了预知功能,能够查过去,查未来。可是过去书上写的宿命通,还有能看着天堂地狱了,上辈子怎么回事,下辈子怎么回事,这一辈子是什么变来的,也可以知道。
对此需要说两句。宿命通能查知过去的事情,能查知整个社会过去的事情,这是对的。如你要查知唐朝,用意念推到唐朝,那时候是什么事什么事,追出来都是对的。
用预知功能查知后面来的东西,也可以是对的。但是,在这里边,有的人说能看你上辈子是猴转的,这辈子是猪转的,什么是大蚧蛤蟆转世的、老虎转世的,等等。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可以把距离缩短,很远一下子就跑过去了,身体没有障碍,能够穿越障碍了。
漏尽通;佛家讲的常人都是有漏业。你有各种妄想,就有各种思念,有了各种思念,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漏。
漏尽就是没有漏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一般有贪、嗔、痴、慢、疑,它是佛教最根本的无明烦恼。
把这些烦恼断了,形成戒定慧了,它就不再进入轮回,这就是佛家说的漏尽,讲的是漏尽一切痴幻烦恼。
-五眼六通
四智
-佛家六神通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1:佛有三身四土 三身:法身 报身 应化身 四土: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 方便有余土 凡圣同居土
法身具常寂光土 报身具实报庄严土 应化身具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
三身四土名相上虽然有三有四 但实际上是一体的
譬如明镜 镜体喻法身 镜明喻报身 镜像喻应化身 一而三 三而一 不合不散 合散宛然
2: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一切众生都是法身所现的影像 是平等不二 没有分别的 这个众生是众缘合和而生之现象 包括佛与菩萨等圣人 我们现在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 是业报身 就是前面比喻中的镜像 我们同样也是有圆满三身四土 不过我们有妄想分别 执着在单一的镜像上 证不到法身和报身 假如你能证一分法身 那么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法身大士 已经是转凡成圣了
3: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前早就成佛 名字叫正法明如来 只是以佛身度众生有诸多不便 所以显现菩萨身 做众生不请之友
4:圣人和我们凡夫是不一样 虽然度众生 但是深知一切都是诸法实相 实无众生得度 所以不会执着众生相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 一般情况都是众生有所求 等因缘成熟 自然感知佛菩萨的帮助 其实一切佛菩萨都是众生自己唯心所造的 实际上是自己度自己啊
应该与第一条更接近。但“空”与“明”应当是两个概念,都是觉悟后心的认识。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词),Śūnyatā(名词),音译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
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从论证的方式来说,空可分“分析空”、“当体空”两种。分析空即从统一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事物的生灭变化上,说明事物的不实在和不自在,这主要是小乘所采用的方法;当体空则认为一切事物无须分解,只要用空的理法去观察,就可以明白它本身就是空的,这主要是大乘所采用的方法。
从是否终极真理来说,大乘又把空分成“但空”、“不但空”两种。把空当作绝对的虚无,认识不到它实际是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即一种妙有,就是但空,也叫“恶取空”;反之,如能认识到事物不但有空的一面,还有不空的一面,认识到空不遣有,有不离空,空中摄有,有内存空,这就是不但空,也叫中道。
从上述几种对空的基本解释出发,佛教各派还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等。其中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所说的十八空影响较大。(方广锠)
明 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清楚,清晰,通透的意思。在这里是针对昏暗,沉迷,无明而言的。佛教修行的人因证得“缘起性空”而破“无明”得悟。
可见所谓“空明”之境是只可意会 是言语无法道明的。呵呵 一点浅见,不知所以。
编者按:
以下内容为圆智法师2007年1月18日据互联网相关资料摘录编辑,有删节 。
★《玄沙禅师偈》: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永明禅师延寿《宗镜录》摘:
释曰。夫迷四真实起八颠倒者。无非人法二我之见。为生死之枢穴。作烦恼之基坰。成九结之樊笼。开十使之业道。二乘虽断人我。常被无我之所漂流。外道谬认识神。恒为妄我所之轮转。
★憨山大师《注〈老子〉之微言大义》摘:
学道杰出之人,大多错认识神以为本觉,怀抱这个生死根本,当作本来人,所以不能超越生死大海。
★《普济玉林国师语录》摘:
魔外自惊怪道,似乎一提,这边提过那边,忽晓得这拖死尸的,这问话的,守住个昭昭灵灵。——如斯邪解,真是妄认识神,真是强作主宰,真是第二念,真是麻缠纸裹,正是教中所谓生死根本,认贼为子,迷中之迷。
如何狂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造大妄语,云悟得主人公也,此一番得常信心体也!咄!认识为心,最为蹉路,敢胡乱去有主初进步?
……
凡被外道魔魅的,各宜觉察,莫以善因而招恶果,所冀正知正见者,大家出手,曲喻无知。见义不为非勇士,诌他邪鬼祸良深!
魔外妄为人师,也学问人:谁与你拖者死尸来?即要人先认昭昭灵灵的识神为主人公,坑陷好人家男女。如把刮臀金针,作人眼中之刺,狂妄谬乱,害人不浅。贫人妄号帝王,罪不容诛,况假冒法王,妄行法王之令耶?
……
魔外因自己参杜撰长老,亦曾被问,什么人拖着你者死尸来?又被连牵问道,即此问话者又是谁人?便错会道,长老要我识得这拖死尸的,这问话的。瞎做几日工夫,见神见鬼,道忽然间似乎一提,这边提过那边,便晓得之拖死尸的。这问话的,妄谓此回真得心体了。如是认识神为自己,如认驴鞍桥作阿爷一颔邪,谬之甚。
★圆明居士雍正皇帝《真心铭》:
祖师西来。直指人心。多少学者。错认识神。
凡所推解。皆妄非真。琢石磨玉。枉费艰辛。
不必除妄。不必求真。毕竟如何。只要死心。
一心若死。万心皆真。尘尘刹刹。的的亲亲。
此名不二。玄妙法门。
★圆明居士雍正皇帝《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摘:
上谕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为本。是此说者。名为正知正见。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远心源。方得称佛祖儿孙。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见。因其妄认识神生死本。以为极则。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所以谓之外道魔道。
★清代道霈禅师《禅海十珍·临济禅师法语释》摘:
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
……
释曰。临济法语。禅书互载。此篇同异。未知谁正。俟高明者辩之。然此篇是入道捷经。若领悟不真。妄认识神。堕于古人所诃。非祖之咎。在会与不会耳。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答韩犹龙文学》摘:
宗门事。惟上根人。直下承当。中下之机绝分。不开户牖。不设蹊径。觌面全提。亲证亲得。更无如何若何。极而言之。即心是佛一句道尽矣。然即此一句。亦属引诱。因人有说。若当机领会时。绝诸气息。绝诸思议。嘿契而已。苟不如是。便是妄认识神。强作主宰。……只管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此岂不是解耶。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为圆普二字行童普说》摘:
人似浮根岸草。水急难留。且无可救之人。谁作波心之主。唯有真心广佛。本自不灭不生。犹若虚空。包含天地。显假名则无穷无尽。建法幢则无量无边。
二乘外道不通玄。根境法中虚捏怪。妄谓诸佛。有法可说。卜度法身。妄认识神。更不求大悟了心。一向爱他文字。所以徒学多知。返成谤教。
★《净土证心集·唯心念佛颂》摘:
一念弥陀,直下分明,众生心佛,一念圆成;
一念弥陀,原一至理,领悟不真,是非竞起;
一念弥陀,谬会识神,春池拾砾,弃却家珍;
一念弥陀,土本心具,离土求心,大约未悟;
一念弥陀,且疑且决,自性惟心,见要亲切;
一念弥陀,识神不是,弥陀识神,同在介尔;
一念弥陀,弥陀自性,错认识神,膏肓大病;
一念弥陀,非是外佛,十劫弥陀,自性中物;
一念弥陀,介尔直指,真心妄心,相似不是。
★《虚云老和尚法语开示》摘:
上堂。执柱杖云。心机解处妙无伦。月白风清岭上云。若识宗旨。何假外寻。语默动静。坐卧经行。穿衣吃饭。运水搬柴。庭前宝鼎。殿里迦文。相知惟报相知者。鹧鸪声里又逢春。即心是戒。三学圆融。即戒是心。一体圆成。止作持犯。事岂干情。苟能如是。华敷莲成。其或未然。错认识神。莫谓朝阳好。日出雾朦胧。今有求戒弟子某某为严律行。请法设斋。且道严律一句。又作么生。良久云。鸡声唤醒娑婆梦。戒定真香入钵盂。喝一喝。下座。
★《惟因和尚法语》摘:
第七识执着我,我乃是生死根本,想了脱生死,第一要先破我执。打香板警策,打七识,离文字,要亲证,真参实悟。
有人错认识神为本来面目。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请大家注意,不可错认识神为本来面目。
又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愚人)既执着识神为我,又执着色身为我。修行要忘我,无我相无人相。无我,无我,怎么无呢?转识成智,转小我为大我,牺牲个人利益。学菩萨把一滴水放进大海,众生与我一体无二。
古人悟诗云:
寂光三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庶。
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磐生死等空花。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答李宝文(茂嘉)》:
能知昏钝者。决定不昏钝。更欲向甚处求超悟。士大夫学此道。却须借昏钝而入。若执昏钝。自谓我无分。则为昏钝魔所摄矣。
盖平昔知见。多以求证悟之心。在前作障。故自己正知见。不能现前。此障亦非外来。亦非别事。只是个能知昏钝底主人公耳。……
能知昏钝者。亦不是别人。便是李宝文本命元辰也。——此是妙喜不得已应病与药。略为居士指个归家稳坐底路头而已。若便认定死语。真个唤作本命元辰。则是认识神为自己。转没交涉矣。故长沙和尚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前所云借昏钝而入。是也。但只看能知得如是昏钝底。毕竟是个甚么。只向这里看。不用求超悟。看来看去。忽地大笑去矣。此外无可言者。
★王治平居士《楞严经注》摘:
尘境灭时,识心自然消灭。假若误认识心为真心,恰似认贼作子。
★果煜法师开示《五十阴魔》:
这里所说的‘主人’,并非指内在的灵魂或神识之类,而是指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也。于是既从见性,而证得真如心,即能不着相也。
★凡夫《读楞严经之一百一十八——识阴虚妄》
我看过一些书里,有人把出阴神,出阳神,看作究竟成就。但这个恰恰在识阴里玩。错认识神作真心。是识神荫蕴住真心了吗?这个和自己的妄想分别不无关系的。
所以说,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周群《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
他的最终目的是以佛摄道,以修性为本,[视]“神”亦与“身”、“心”一样,“皆如镜中之影,水上之沫。”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见性未真,误以神识为性。”(《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与仙人论性书》。)因此不必为有形之“身”、无形之“神”而计度长久,重要的是识见真性。由此可见,袁宏道虽屡有神仙道教之论,但立足点乃是佛教。
具体出处不知道,但是好像来自于武则天的一个小故事。贤首国师给武则天讲华严经,讲到华藏世界中的世界是重重无尽的时候,武则天无法理解。于是大师让人找了很多镜子放在屋子里各个方向,武则天站在屋子当中,每一面镜子都显了出来人影,而且一面镜子中的人影又被照到另一面镜子,如此无穷无尽,请体会一下,不要多,找两面镜子对着就行,一重一重的没有尽头。
上面这首偈子第一句字面意思是,两个镜子互相放光,唯见光明,不见其他世间尘埃。这个是比喻,“镜”是指佛的“大圆镜智”,圆融无碍,光明彻照,照天照地,在佛光中只有智慧,而无任何烦恼。佛证得了圆满的法身后,佛身即是佛土,身土不二,遍一切处,当然是佛和佛才是真正的邻居。到佛的这种境界,时间这种假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说是无始无终,佛的世界之间好像镜子的光互相照摄,即可以合为一光,也可以单独提出来,所以是“刹海圆融”,其中“海”是指佛的世界无量无边,像大海水这么多。成佛之后,佛就超越了十法界,而进入一真法界。因为十法界都有生灭,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佛住的常寂光土,才是不生不灭,而且只有唯一的一个,所以叫“一真法界”。
这个道理很深,我也是勉强解释,没有佛学基础的话,估计还是不太懂。
释迦牟尼法身现居何处
本文2023-10-09 17:49: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