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道: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第1张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世界各国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国现阶段的行政区划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之下实行省、县两级制;美国主要是州(Prefecture)、县(County)或市(City);苏联主要是州(ОбласТъ)、区(PaЙОH);法国主要是省(Province)、区或县(District);英国主要是郡(Shire)、县(County)。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分为: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两种,而自隋创立三省六部制之后历朝历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改良和变化。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最先汉武帝时期,让其身边机要秘书出任尚书令等职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掌握实权,直至隋朝文帝时期,开始整合旧制,唐太宗时期形成教科书意义上的三省六部)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朝官制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宋朝官制

宋朝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唐末税法混乱,田赋、丁税的收入无法维持王朝的庞大费用,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盐铁和度支。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宋初沿之。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宋代监察机关,沿袭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建文四年)至1644年(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

  官服

  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入关后,仍设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称内阁。三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为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讨并决定军国大政的一种形式,称为“国议”。其源可以上溯到努尔哈赤时代诸贝勒共议国事的制度。皇太极时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有所扩大,故称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握有很大权力,内阁只不过负责一般例行的票拟。清圣祖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翰林官入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机密,拟写谕旨,于是内阁之权又分于南书房。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世宗设军需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四大文明之国的中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地大物博,文化深厚。朝代的更迭,自然环境的改变都没有使我们的国家灭亡。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到我们中国的历史,在很多的古籍上我们不难发现“九州”“神州”等这样的词语。其实这些词语是我们古代中国的称呼。那这些词语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九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籍《禹贡》中,听老一辈的人说:在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将天下一分为九,于是便有了九州。随着时代的更迭,天下也一直是九块的。九州这样的词语一直便一直流传下来了,由于在不同的朝代,中国的格局也不一样。因此在不同的朝代,九州有着不同的划分依据。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实行的是诸侯制度,于是天下被分给了诸侯,让诸侯代为管理在晋朝时期,九州一此便成为了汉族的称呼。中华民族的九州区域指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翻看古代地图,我们不将难以发现九州的划分其实是按照各自的地理结构划分的。二横二竖,形成一个“井”字。天子位于最中央的地方,管理其他八方。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在听到九州或者是神州时,内心会感到特别激动。这个词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是中国过去强大的象征。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会把中国叫成九州大陆。

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你知道吗?自从战国以来,九州是中国古代民族地域的代称,又名神州、十二州等,它的意思是汉地。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现代考古资料显示,战国文献较多,春秋没有对它的描述,所以可能存在与战国初期。

豫州

豫州,豫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位于九州的中间所以又称作中州,我们都知道河南省简称豫,是因为河南省大部分领土都在豫州。《后汉书》和《地理志》对其有记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天下名人,中州过半,老子、庄子、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许多名人都和豫州有很大的关联,这座古都,值得我们考量。

冀州

冀州,它包括河北省当然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或者说河南省的北部还有一些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也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个地方在古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战争比较频繁的年代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被当作战略要地。

荆州

荆州,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历史悠久,现在的荆州是一座古老与现代结合的城市。从公元前700年左右楚国建都纪南城建立了荆州。荆州培养了许多宰相,像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许多文人都在这里吟诗作赋,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由此可见他政治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

兖州

兖州,是古代魏国的所在地,在古代多指地理范围,而且历代多有变革,没有安定,现兖州位于山东省,2000多年前孟子曾子许多大家都曾经在这里传授自己的学说,李白也曾经说这里就像他的家一样。

青州

青州, 青州市也位于山东省,在山东半岛中部,这里留下过许多名胜古迹,风景宜人景色优美,最有名的就是这里的佛像了,这里名人辈出,范仲淹曾经在钦州担任知州。我们耳熟能详的齐民要术一书就是青州人写的。古时候的青州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现在的青州是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

徐州,可能许多人没有听说过徐州,但一定听说过彭城,这就是他在古代的名称,它的历史已经有4000年了,但是现在呢他稍微发生了点变化,他在淮河北黄海西,这个地区的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在古代他也靠便捷的水运发展了经济,这个地方有许多小镇,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扬州

扬州,提起扬州,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不是扬州炒饭,其实扬州就是古代的广陵这个地方由于风景优美所以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诗句,现在也有很多影视作品来这里取景,不得不说是真的很美丽,扬州跟现在在江苏的扬州有些许不同,古代的扬州是在秦岭淮河长江南部。现在的扬州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文化之都是非常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的好去处,我们可以去一览景色。

梁洲

梁洲,现在相关古籍记载中在较少的是梁州它是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还有部分云贵的地域,这个地方随着历史的根尖在不同的朝代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也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地域的更改,所以大家对她来说比较陌生。

雍州

雍州,位于今陕西、宁夏还有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等,在清朝的时候才正式成为行政区,在不同的朝代对这个地方有不同的认定,历史变更较大,没有统一详述的记载,这里曾经发生过雍州之战,孟浩然曾经写过《登安阳城楼》,据考证就是描述的雍州,由此可以猜测,这里风景优美,但是可能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利或者是战争影响深远。

道: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