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一路西行到底取了什么经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唐僧一路西行到底取了什么经书?,第1张

玄奘法师(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意义: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汉高祖九年(626年),印度僧人波波来到长安,玄奘得知印度圣人杰在那烂陀寺传授优婆塞的教法,总摄三藏。于是,他发愿西行求法,直接探索原经,重新翻译,以统一中国佛教思想的差异。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八月,玄奘与在长安学习涅槃经的秦州僧人小达一同前往秦州。在秦州住了一晚后,他与其他人一起到达兰州。之后,玄奘来到梁州,送了一匹官马回来。之后经过龟兹(今新疆库车)、灵山(亚木苏尔山)、沙特城、加比县、赤涧沟(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三涧沟(今撒马尔罕市东)、鸡鸣岭、铁门。抵达货郎国旧地(今青城山以西,乌浒河以南地区)。

(今南边的扎喝国边境的巴尔哈兹)、颉利国(今阿富汗的地方)、大雪山、燕国(今阿富汗的巴米扬)、建双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其邻近地区的阿富汗东部)、伏那国(今巴基斯坦的斯瓦特),到达和湿 "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多里。虽然《大唐西域记》并不全是关于印度的,但在第二卷中,玄奘大师通过17个专题记录了古代印度的详细情况,如印度名字的来源、领土、服装、教育、文字、礼仪、疾病和死亡等。其中,最珍贵的是玄奘对古代印度一些朝代和国王的记录。因为对于没有历史传统记录的印度来说,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明确的朝代记录,所以印度的历史是模糊的。除了朝代更迭的模糊性,甚至连统治者都不清楚,所以来自中国的唐朝西域对印度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楼主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大唐西域记》,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作品一览

大般若经

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瑜伽师地论

佛教论书。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古印度弥勒口述,无著记录。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瑜伽论》唐玄奘译,100卷。《本地分·菩萨地》,奘译本35~50卷前半,发现有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成唯识论

佛教论书,10卷。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 佛教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23]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

根据玄奘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他在西行的过程中游历了110多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云游的时候,他大多数时候是处于求学和与人辩论佛学的状态,而并非问题中所写的在“110个国家传导经书”。玄装在学成之后就带着经书一路赶回大唐,并且积极从事经书的汉文翻译工作,终于成为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经文翻译师之一。

玄奘西行带回了什么

玄奘西行回归大唐之后,一共带回了7尊佛像、150粒佛骨舍利子、佛教经书657部,以及其它一些珍贵的佛教用品。当然玄奘的成绩不仅于此,他在古印度期间为了追寻佛法的终极奥义,不惜奔走于各地佛寺,学习多种佛教经典,还持续与当地学者发生辩论提高自己,在他觉得自己明白了佛法奥义之后,才决定回归大唐。

也正因为他在古印度学透了佛法道理,才有这个资格在回到大唐之后统领指导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尽量避免了后人学习佛法产生歧义,在这一点上玄奘法师做得是比较好的。此后玄奘还创立了佛教中的法相宗法门,并且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丰富了我国古代对于世界的地理、物产、习俗等知识。

承受的苦难

玄奘法师为西行取经、弘扬佛法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本来应该长寿的他只活到62岁就圆寂了。他先后走过110多个国家,往返行程一共17年时间,不仅走过寒冷的雪山、遍布毒虫的沼泽和死气沉沉的无人区,更经历过火焰山一般残酷的沙漠。他孤身一人没有向导,在沙漠中仅靠骆驼粪和动物留下的白骨作为指示路标,在水用光之后,他一滴水都没有喝,仍然以超强的毅力在沙漠中行走了5天4夜,直到出现幻觉、活活地昏死过去,幸好上天并没有舍下玄奘,在他醒来后终于找到水源顺利脱险。不过玄装法师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从西天取经成功了,为弘扬佛法和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高僧之一。

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游学十二年,还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闻名,竞相礼谒。 时,师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师作大法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辩论大会。师受请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钵罗那迦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贞观十七年,师正式辞王东归。经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唐僧一路西行到底取了什么经书?

玄奘法师(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