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经济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上古时代的经济文化,第1张

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 是中华文明史上发达极早的知识部门之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农业的生产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仅从为了确定季节这一点来看,人们就已经绝对地需要天文学。重要的发展有:

一,物候的观察和初始的年岁季节概念。也就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活动现象来断定季节的变化。

二:天象物候历。也就是通过天上的星象的变化来断定季节的变化。

三:记日法的发明。物候历是一种粗疏不定的历法。天象物候历虽然有所进步,但仍然有相当的不固定性。记日法的发明什么时代已无从知晓。《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迎日推策」。「策」是一种小竹木片。迎来一次的日出,就移动一根竹木片。记日法的发明中,以天干记日法影响最为深远。所谓天干记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逐日依次用一个字来标记一天。这个方法后来和地支结合成为干支记日法,它一直延续使用到现代,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有特色的部分。

四: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瞩目的天体。有了记日法之后,月亮的圆缺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两个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五:方向确定中的天文知识。也就是依靠对太阳的观侧。起先人们把日出时的方向称为「东」,日落时称为「西」。 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 (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而且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也即逐鹿(两者是指同一地点,皆在泰山周围)决战,黄帝战胜并流放炎帝于南方(后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

炎帝 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据《史记》等古籍追记,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传说

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首领。最初,这个氏族活动于渭河流域,另说活动于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后来进入黄河中游,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面,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或者今山东泰山周围)。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场。蚩尤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造了大雾使黄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请旱神女魃,把天气放晴,造了“指南车”辨别方向。这场激烈战争的结果是蚩尤失败,被杀死了。黄帝取得了胜利,被推举为“天子”。史学界日趋支持另一种说法,炎帝同黄帝一样是一种帝位,而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神农氏部落执掌炎帝之位,而黄帝族部落,公孙姓,兴起于泰山西侧,而此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无力征讨号令天下,黄帝开始征讨诸侯,积蓄实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围)与炎帝神农氏决战,炎帝神农氏一战被击溃,黄帝得以号令天下诸侯,流放炎帝神农氏于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从黄帝号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农的部属,扬言为炎帝报仇,纠集部众与黄帝战,数次击败黄帝,最后被黄帝利用计谋击败并杀,黄帝其后又先后平定蚩尤余部--邢天氏叛乱,最终一统天下,同时考虑到炎帝众望所归,民望犹盛,后来将其召回辅政,合并炎帝神农氏部落,后称炎黄部落。

另一说法是,炎帝一系世代居住在黄河下游,后期炎帝一位由神农氏掌权,而最后一代神农氏炎帝即是号称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东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东临淄一带,东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后裔之一),当时天下混乱,诸侯并起,神农氏难以继续掌控天下,黄帝崛起,意欲争夺帝位,而支持传统炎帝统治的部落与支持新兴黄帝统治的部落在阪泉(也即逐鹿)决战,阪泉同时也是炎帝最后的根据地,最后一代神农氏炎帝蚩尤作战英勇,虽然此前炎帝系在蚩尤带领下屡战屡胜,但最终被黄帝击溃于泰山周围,这是远古历史上少有的激烈的大战,蚩尤后来被人们奉为战神,每战必祭,也是中国人顽强精神的象征。其后黄帝顺势封禅泰山,定都曲阜,建立了统一的华夏格局。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炎帝像姜氏族为西戎族(或东夷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或农耕部落),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路史》说70世(一说17世)而有天下, 《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8世,520年,或522年,或《易纬稽览图》的540年,而8世的名字在由神农开始在《山海经》、《帝王世纪》、《路史》不一致,一般认为最后1世名字是参卢,即帝榆罔,禅位黄帝后被封到潞,参卢之后叫“潞子婴儿”。这里在春秋时代是赤狄潞子国。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在越南15世纪《岭南摭怪》中的《鸿庞传》,和官方史书《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一》记载,神农的三世孙帝明南游至无岭,遇见一位仙女,生子名禄续,封为泾阳王,以治南方,国号赤鬼国(包括越南)。泾阳王和洞庭君的女儿生子名崇揽,封为貉龙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称瓯貉国,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鸿庞朝。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 黄帝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一说于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少昊: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列为“五帝”之一,还被神化为西方天神。山东省曲阜市人。他的父亲是太白金星,他的母亲是天山的仙女皇娥。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少昊之所以被成为“穷桑氏”,是因为少昊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在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树下面,她认识了太白金星。

聪明美丽的皇娥每天在天宫中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织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有时为了轻松一下,她便乘着木筏,荡漾在浩瀚的银河中自娱自乐。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着银河溯流而上,最后来到西海边的穷桑树下,把木筏停下。此树高达万丈,根深叶茂,花繁枝茂。叶子是红的,果实是紫色的。据说,这棵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寿命比天还高。

当皇娥正在穷桑树下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着小伙子,见小伙子面如满月,眼如晨星,浑身上下隐隐发着光亮,十分潇洒,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潇洒地来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礼,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儿子,愿和你交个朋友。”皇娥惊奇地道:“啊,你就是启明星也叫金星原来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这里,仰望东方天空的启明星,心里说,这颗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带给人间。她说到这里,耳热心跳,连忙收住话头,羞红了脸。启明星的脸微微一红,动情地说:“我也是这样!我升到天空时,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觉得你太美丽了。我向别的星星一打听,才知道你就是心灵手巧的皇娥。你织的七彩锦和你自己一样美。我每天夜里都听到你的织布声,悦耳动听的声音使我夜不能寐。每日早上,我都盼你出现在银河边。

启明星一口气敞露了心扉,发觉自己太激动了,连忙收住了话头,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看着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 了头,双手拂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召来了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皇娥立刻被这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飞来了,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了木筏,并用桂树的树条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树树头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鱼儿撒欢追逐在木筏旁边,凤凰在幸福情侣的欢笑中飞翔。皇娥和启明星就这样尽兴地漂游着,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在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有五只凤凰,颜色各异,是按五方的颜色红、黄、青、白、玄而生成的,飞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称为凤鸟氏。少昊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的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来,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禀赋和超凡的本领。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先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物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一句话,各种各样的鸟儿都鸟尽其材,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协调活动。因此,一到开会的时间,百鸟齐鸣,一时间,莺歌燕语,嘈嘈杂杂。有轻盈灵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斓的凤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鹊,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国之君少昊就根据诸鸟的汇报,来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百鸟们无不感激少吴的慈爱和德政,无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华。 舜: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讙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关于封建国家经济政策对古代工商业的整体影响,冷鹏飞教授认为:我国封建商品经济形态继承奴隶 社会 商品经济的特点:一是仍由国家垄断了大部分手 工业 生产;二是开始显露了国家对商品经济的强烈干预;三是贵族官僚经商和平民商贾不断向官僚转化。正因为商品经济长期以来与社会 政治 割不断的亲情,故在社会变革之际仍然使其论为封建政治的附庸。 [ [1] ] 田昌五先生认为 中国 封建帝制 时代 的工商业在所有制结构上,一直是官营国有工商业居于主要的和支配的地位,后者居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在经营管理上,主要被封建政府所直接经营管理、禁榷垄断和多重操纵控制,呈现出政治权力对工商业实施强烈干预的突出特点。民间工商业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封建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始终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被扭曲了的形式存在运转,无法正常 发展 。官营工商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流入政府财政。 [ [2] ] 刘玉峰以唐代工商业形态为例指出:唐代不仅继承了官营国有工商业制度,还采取种种措施、设立层层制度对工商业进行行政干预和操控,这些制度包括匠籍制、团头火长制、市籍制、租税制度及商品生产、流通的各项制度等。除这些公开合法的制度措施以外,还对民间工商业者苛征暴敛甚至公开抢掠,还运用货币手段操控工商业,制定铸币官营,政策维护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运用货币的投放和田笼调查商品价格等。这样唐政府将民间工商业掌握在手,使其缺乏自由和活力,其所有权、经营权也得不到切实稳固的国家 法律 保护和制度保障,命运难以预期和把握,在整个工商业经济中处于明显劣势。其发展完全决定于政府的政策和管理而定,使得其工商业利润向产业资本的转化也较少,多转入土地购买及向高利贷资本转化,造成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发挥不出增加产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繁荣商品经济的充分作用,更发挥不出瓦解封建统治的社会意义,始终无法真正发展壮大起来。 [ [3] ] 宋代是学术界公认的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但何应忠教授指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封建政府的严重束缚,表现在:其一,对部分商品推行专卖,加重了人民负担,缩小了民间工商业市场;其二,限制民间手工业产品 内容 ,禁用某些产品,使手工业生产范围日窄,市场日益缩小;其三,对工商业者掠夺式的征调及繁重的商税;其四,垄断边境榷场贸易及海外贸易。这些缩小了工商业者经营的范围和市场,严重地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4] ] 李晓对宋代工商业政策及国家干预进行了相当深入的 研究 ,他指出,宋朝工商业政策既有 “通商惠工之旨”,又有强烈的干预、控制、掠夺的色彩。宋代经济中显然存在两种机制作用:一是,民间的、市场式的;一是政府的行政式的。一方面,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愈益显著,政府的行为也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过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干预也在持续增强,多数有利可图的工商业部门都被纳入了禁榷专卖体系,服从于政府的财政需要。宋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有趋于宽松开放的一面,但更多的表现为操纵和掠夺。它既监管生产、也左右市场,使大量工商业利润流入政府财政,并通过财政分配等手段,使工商业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政府的意志运转。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对市场活动的参与介入,既一定程度地拉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市场关系扭曲变形,使商品货币经济出现了某些“浮肿”。将市场、政府两种作用力加以加比,总是政府行为居于主导地位。宋代经济是封建政府操纵下的一元化经济。 [ [5] ] 魏金玉先生主要以明清的 历史 事实为例,指出,虽然中国封建政权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效果、范围上都存在诸多限制,但从 “工商食官”、“坊市制”、“弛山泽之禁”、“茶马法”、“盐法”、“专卖制度”、“官手工业”、“织造”、“矿冶”、“皇商”、“牙帖”、“十三行”、“田赋”、“漕粮”、货币制度、“禁海令”、商税、仓储等制度看,说传统市场乃至封建经济是在封建政权的控制、干预、管理、调节之下发展过来的,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也许在世界封建经济发展史上,这是一个罕见的典型。 [ [6] ] 若具体到封建政府工商业管理包括市场管理来看,刘佛丁先生以城市市场为例并对照西欧各国相关情况有一个定性的探讨。他指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比西欧中世纪发达,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统治者看到了市场在社会中的经济必然性,但又主张市场交换行为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有秩序地、正常地进行。封建社会的早、中期主要城市市场由官府设立,从先秦时期起,国家对市场制度即有十分详细的规定,汉唐时期这些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这些规定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对生产、交换发展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各种限制性措施,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唐代中期至宋代以后,商品流通日益发达,这些制度逐渐松弛以致废除。坊市制的废除,中国市场制度开始由国家政权统治下的传统市场向自由竞争的近代市场转变。但中国古代对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私人财产权利和交换中的契约关系的立法和规则却付之阙如;唐以前政府规定主要处理政府与商人、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未涉及市场营运;国家管理职能削弱以后,行会产生,但中国的行会组织,并未对市场作出新的制度按排,如限制竞争,技术保密、限制使用外来资金和新的生产技术等。宋代以后市场虽具备了自由进入、平等竞争、不具备国家行会垄断等近代特征。但直至 1840年,中国仍是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缺乏国际贸易这一革命性因素的刺激,市场规模扩展速度十分缓慢,市场成本昂贵。 [ [7] ] 李绍强清理了中国封建社会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过程,指出:随着西汉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和发展,高度集权下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经济 理论 ――轻重论也随之产生,并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制造工商管理政策的根据。唐宋时期,刘晏和王安石对轻重论进行了修改,使其主要宗旨演变为由国家控制利源,由以商人为打击对象变为官商分利,以商人作为推行政策的助手,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阶层的崛起,禁榷专卖日益受到市场作用的冲击,官府工业效率低下,难以为继。为此明代的丘浚等力主废除禁榷专卖,实行工商业的私人经营,在社会现实的逼迫下,明末开始实行改革,放弃对工商业的直接控制、开始向官督商办、鼓励私人经营转变,至康熙初,这一转变过程终臻完成。 [ [8] ] 王加丰先生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指出:中西均是小商品生产的社会,它会腐蚀封建等级制度,使商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引起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故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既要利用商品经济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维持官僚、军事机器运转,但又要抑制其腐蚀作用,以免危害封建政治秩序,并获得尽量多的财政收入。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一现实虽然能促进大范围的商品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是政府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经济政策,这种政策首先主要服从于政治稳定的考虑,其次则是财政考虑。整体上说,这一政策可概括为重农抑商,直至明清时期主要通过政治控制达到经济目的的决策并没有改变。政策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禁海,这一政策破坏了工商业活动的连续性,海外贸易得不到起码的政治、军事支持,商人只得急功近利,使手工业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第二,元明以来的强迫性输棉纳布,不分适宜与否上下提倡,使专业化生产受到严重压抑,另外还有对工商业发达地区征收极沉重赋税的政策,也严重影响了商品生产者的再生产能力及资本积累的能力。整体上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缺少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某种工商业运行的体制,即缺少政府与商人合作,政府利益与商人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不能促使工商业者比较自由地发展。故而封建政府商品经济政策有害性胜过有利面。 [ [9] ] 麦迪森指出:中国经济在两千多年前与罗马帝国经济水平类似,在公元 500-1400也就是6世纪至15世纪间是高于欧洲的。近代以后则西方超过去了。表明中国官僚体制比欧洲军事贵族封建制度在利用 自然 方面要有效得多,但中国的城市资产阶级即商人与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依附于官绅阶级。尽管他们有行会及其他联合会,但却没有欧洲城市中的商人自中世纪以来便享有的城市许可证和法律保护;官僚体制是保持大一统国家的主要力量,没有任何土地贵族、公认的教派司法机构等对他提出挑战。这种体制的独断专行、其所导致的民族中心论和顽固不化使中国未能在1500-1800间同西方的原始资本主义竞争,因而未能参与那以后更为有活力的经济增长过程。总而言之,官僚体制下的掠夺性的财政手段以及司法审判上的武断裁决行为约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抑制了人们的冒险精神。 [ [10] ] 马克斯·韦伯言:中国商人享有广泛的货运自由、和平迁徙、自由职业选择与生产 方法 自由,并且社会也不嫌恶商业精神。而中国却没有因此导致资本主义的兴起。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呢?有论者从产权制度形成的角度 分析 了中国古代国家的经济职能,从中寻找到了某些侧面的原因。如张杰教授指出,其奥秘在于国家过早介入经济。中国西周封建主义 [ [11] ] 在平民与新的官僚力量的联合下被打败,形成了官民二重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家产制官僚机制直接统领小市民与小农民。西方中世纪时那种封建的中间阶层,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存在。在这种社会里,社会成为分散的个人集合,而不是阶层或集体的集合。平民获得了经济自由,使劳动者受到激励,有利于生产,但新的产权形式与产权保护制度并未同步建立,平民得到孤立的产权形式,而不是一个作为谈判与协商结果的全新的产权结构。西周封建主义解体,使官吏代替贵族成为国家的代表,他们直接支配平民,动辄使用暴力侵入、变更平民所有权的边界。但对各个历史阶段周期性的兼并却束手无策。在法律方面,几乎不存在旨在保护产权与调整经济生活的法律结构。法律的主要任务不是保护个人团体免受损害,而只是国家更严格地控制社会的手段。形成官民二重结构、社会经济力量十分分散,几乎没有任何阶层拥有足够的谈判能力。社会也就缺乏广泛有效的产权保护需求,法律上也就缺乏产权保护法律装置。这样投资欲望便受到遏制,商人 企业 得不到官方支持而无法兴旺。 “企业资本主义”难得产生与生存。总而言之,中间层的缺乏,导致一方面是有着暴力潜能的、庞大官僚体制的国家,一方面是分散的民众体制。前者的决策缺乏经由中间层的来自下层的制约与纠正。故中国只有通过周期振荡来节约制约成本,实现经济协调。 [ [12] ] 与此文思路类似,秦晖教授对中国历史上的 “抑兼并”与“不抑兼并”的政策 [ [13] ] 进行了评述。他指出:在文化专制的前提下,是可能有经济自由的,从儒术中既可得出强硬经济统制的结论;也可得出反对这种统制的结论。所谓抑兼并即强化朝廷经济垄断,制止 “阡陌闾巷之贱人”发展强大的民间经济。其结果:抑兼并则“国富民贫”;不抑兼并则是国家与民俱贫而官独富。两者的结果均不如人意。 问题 的关键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兼并本质上是权力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是有权者兼并无权,权贵兼并贫民,即马克思所说之的权力统治着财产。 [ [14] ] 结果是:抑兼并的国家统制严厉地束缚了 “阡陌闾巷之贱人”的经济发展;而不抑兼并的自由放任则使官品形势之家得以肆行兼并,而真正自由竞争的民间经济在二者之下均无出头之日。中国之所以未能发育出近代经济,历代王朝未免于崩溃,不是抑与不抑、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有为与无为何者太多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未能确立“过程的公正”,而这是近代经济--有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是不讲过程公正的,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而统不出理性调整。

法律分析:古代经济政策: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隋朝: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唐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大运河。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奴隶社会经济

1、夏朝(奴隶社会形成)

夏朝是奴隶制的开端,用木制的耒、耜翻土播种,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已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2、商朝(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商朝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是商朝生产的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牲畜用于祭祀;青铜器制造是商朝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3、西周(奴隶社会全盛阶段)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手工业也有发展,分工更细。

4、春秋(奴隶社会瓦解阶段)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促使奴隶制生产关系走到了终点。

(二)封建社会各阶段经济

1、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促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了天下。

2、秦汉: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度量衡、货币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汉朝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这一时期向南、向西有了初步开发。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

三国的局部统一使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各族人民的交流得到发展;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南方进一步得到开发。

南朝时,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4、隋唐:国家重新统一,政治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封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繁荣,南宋时超过北方,实现经济重心南移;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棉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

6、明清:随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后期产生,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

1、商周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数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牛耕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4、唐朝,灌溉出现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梨,便于水田耕作。

三、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兴修水利,以预防水旱灾害。

秦: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灵渠,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西汉: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兴修水利,王景治理黄河、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杜诗发明“水排”,中外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隋朝:统一全国后,社会秩序安定,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江经济交流、调整政策,迁都洛阳,促进商业繁荣。

唐朝:农民战争推动,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改进生产工具,大面积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各族 的管理和联系,对外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往来频繁。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便利南北经济交流,与辽和西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南宋: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民由于战乱,南迁的很多。

元: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明朝: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更名田、摊丁入亩。

2、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制度,奖励发展生产(如汉、唐、明、清各朝的经济恢复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②重视水利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如汉朝时内地与西域的物产和技术的交流);

⑤先进科技的推动(如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引进外来技术与品种,注意对外交流学习(如明朝)。

四、历代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东汉、唐、明)

1、概念:是指统治阶级暂时放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给人民以发展生产、增殖人口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经济政策。

2、内容:①轻徭 ②薄赋(中心措施)③慎刑 ④重农

3、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内部生产关系

4、作用: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③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⑤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触动根本的问题②把农业发展与工商业发

望采纳

建议你看看《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现实的意义是严格的工料限定。该书是王安石执政期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之一,以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因此书中以大量篇幅叙述工限和料例。例如对计算劳动定额,首先按四季日的长短分中工(春、秋)、长工(夏)和短工(冬)。工值以中工为准,长短工各减和增10%,军工和雇工亦有不同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照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如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或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计算方法。料例部分对于各种材料的消耗都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这些规定为编造预算和施工组织订出严格的标准,既便于生产,也便于检查,有效地杜绝了土木工程中贪污盗窃之现象。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书中的记述,我们还知道现存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如檐下铺竹网防鸟雀,室内地面铺编织的花纹竹席,椽头用雕刻纹样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 《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刊行本已失传,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曾重刊,但亦未传世。南宋后期平江府曾重刊,但仅留残本且经元代修补,现在常用的版本有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后称"丁本"),完整无缺,据以缩小影印,是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印,是为石印大本。 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文渊、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残叶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是为陶本。后由商务印书馆据陶本缩小影印成《万有文库》本,1954年重印为普及本。

《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佑法式》。 因该书缺乏用材制度,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种弊端,所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又诏李诫重新编修。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

编辑本段《营造法式》的内容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第1、2卷是《总释》和《总例》,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的通用名称以及书中所用正式名称。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第3至15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的制度,详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件的权衡、比例的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的规格和配合成分,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 第16至25卷按照各种制度的内容,规定了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各工种所需辅助工数量,以及舟、车、人力等运输所需装卸、架放、牵拽等工额。最可贵的是记录下了当时测定各种材料的容重。 第26至28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定额,是为"料例",其中或以材料为准,如例举当时木料规格,注明适用于何种构件;或以工程项目为准,如粉刷墙面(红色),每一方丈干后厚1.3公分,需用石灰、赤土、土朱各若干公斤。卷28之末附有"诸作等第"一篇,将各项工程按其性质要求,制作难易,各分上、中、下三等,以便施工调配适合工匠。 第29至34卷是图样,包括当时的测量工具、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的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 “看详”的内容是各工种制度中若干规定的理论和历史传统根据的阐释,如屋顶坡度曲线的画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的方法,按不同季节定劳动日的标准等等的依据。

纵观《营造法式》,其内容有几大特点,第一,制定和采用模数制。书中详细说明了"材份制","材"的高度分为15"分",而以10"分"为其厚。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这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第二,设计的灵活性。各种制度虽都有严格规定,但未规定组群建筑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各种制度的条文下亦往往附有"随宜加减"的小注,因此设计人可按具体条件,在总原则下,对构件的比例尺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第三,总结了大量技术经验。如根据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规定凡立柱都有"侧角"及柱"升起",这样使整个构架向内倾斜,增加构架的稳定性;在横梁与立柱交接处,用斗拱承托以减少梁端的剪力;叙述了砖、瓦、琉璃的配料和烧制方法以及各种彩画颜料的配色方法。第四,装饰与结构的统一。该书对石作、砖作、小木作、彩画作等都有详细的条文和图样,柱、梁、斗拱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就是用"卷杀"的方法制作的。该手法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发挥其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之一。

上古时代的经济文化

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