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第1张

最近我看钓鱼的视频比较多,就突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个古代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科技,所以这个鱼钩我是觉得做不出来的,那么这个古人到底是怎么钓鱼的呢这个很有意思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什么情况吧!

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呢!下面给大家解说一下:

钓鱼从古至今已代代相传上千年的历史。垂钓,是一项独具魅力的娱乐活动,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乐此不疲,孟浩然《临洞庭上张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钓鱼好时节。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被评为最有名的诗,但你知道古代的钩,线,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传统竿,台钓竿,筏竿,抛竿。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

当然,古人自有办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钓”作了精辟的阐释:“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先说说用什么制成鱼钩

因为那时候的钢铁制造不是太发达,所有大部分鱼钩是用竹片制成,俗称篾钩,又因此种钓法传说是一个名叫张弓的钓鱼人发明,故又称“张弓钩”。取一段竹篾长约2~3厘米,两端削尖,再用20厘米的锦纶线系在中结与主线挂结,每40厘米系上一钩。

最初鱼钩是用竹条、木条等削尖两头制作而成的,包在鱼饵中,待鱼吞食后卡住鱼喉钓起,后来人们学会了磨制骨质的鱼钩。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铁制的鱼钩。

那么是用什么做鱼饵呢

答案肯定令你意想不到:蚕豆!为什么呢因为蚕豆具有较浓的豆腥味和淡淡的清香味,特别是颗粒饱满。是比较理想的鱼饵

再谈谈鱼线

最早使用的是用兽筋和动物的肠子制成的。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丝织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广泛应用丝线来钓鱼了。《诗经·小雅》描写一个女子因丈夫出门逾期不归心中愁闷“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就是说:你要去钓鱼,我给你理丝线。

《诗经·召南》记载:“其钓为何,维丝伊缗”,是说:用什么去钓鱼呢﹖用丝当做鱼线。这都说明,在商周时期,民间已经普遍使用丝线来钓鱼了。唐宋以来很多咏垂钓的诗词,经常出现“垂纶”一词。如唐代杜牧的《赠渔父》诗中有“芦花深泽静垂纶”之句;杜甫的《渡江》诗中有“戟问垂纶客,悠悠见汝儿”,宋代黄山谷诗中有“柳丝常伴钓丝悬”之句,可见在古代,用丝线来钓鱼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直到现在,江浙一带依然有人用它来钓鱼。

古人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这种鱼线强度大。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鱼竿,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一篇中写道:“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在古籍里也有描述钓鱼季节的,张志的《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春季钓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道出了秋季钓鱼的好时节。古人也对鱼线的颜色搭配颇有研究,唐朝诗人方干的《赠江上老人》中这样写道:“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可见古人对于钓鱼是多么的喜爱啊。

除羽毛外,古代钓鱼也有用荻梗做浮漂的。宋代庄秀裕《鹳肋篇》中:“钓丝之半,系以荻梗,谓之浮子,视其没则知鱼之中钩也”。荻是南方生长的一种植物,和芦苇类似,梗实心而轻,且细长无节,入水浮起,是古代做浮标的很好材料。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儿不应人。这首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最近儿子在学这首诗,无意中让我想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渔具可供渔友们垂钓,在古代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用什么钓鱼呢?

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话说姜子牙的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还不一定能钓上鱼,更别说是直钩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钩还不用鱼饵就钓到了很多鱼,不愧为神人也。

据历史记载,古代钓鱼的鱼钩最初是将竹条或木条两头削尖包在鱼饵中,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磨制的鱼钩,再后来有了铁制的鱼钩。还有一种鱼钩是听老辈人讲的,用两片或三片像竹叶中间宽两头尖的片子,用麻线拴住将蚯蚓或者蚂蚱捏起来夹在中间,当鱼把鱼饵吃到嘴里,竹片会张开卡住鱼嘴。

鱼线则是用麻线,再稍稍时尚一点的就是将结茧蚕体内的丝浆收集后,人工拉成单股粗丝,自然干燥后形成的丝线,柔软、光滑、透明、强度大。鱼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多说竹子砍下来是弯的,用火烘烤之后再用重物压直就可以了。鱼漂,最初没有鱼漂,发展到后来有的有用鹅毛,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使用鱼漂,再后来有了铅块。鱼饵,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饵料,都是用一些昆虫之类的,比如现在钓友们一直在用的蚯蚓,蚂蚱~

  姜太公,是西周开国元勋,姓姜,名尚,字子牙,祖先因封于吕,故又称吕尚。

  吕尚年轻时杀过牛,卖过水,很能干。相传,殷将亡,吕尚西去,钓鱼于磻溪,鱼钩是直的,也不挂饵,并悬于水上3尺,且念念有辞:“负命者(即不怕死者)上钩来。”这即“愿者上钩”一语的由来。

  其实,钓鱼不用钩,或不挂饵的事都是有的,苦聪人的原始钓法,即只用一竿一绳,系蚯蚓为饵,当鱼儿吞了蚯蚓,将竿猛地一甩,鱼就被甩上岸来了。这是钓鱼不用钩的一例。四川洪雅县人在雅河中钓雅鱼,就只将钓钩垂于石岸边,岸边石上长有青苔,雅鱼盲目,啃噬青苔时,往往就连钩吞下,被钓住。这是钓鱼不用饵的一例。

  姜太公的钓法更妙,钩是直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有的说,古代的直钩,类似今日鱼卡。也有的说,考古发现的鱼钩,确有骨制的直钩。然而,姜太公钓鱼故事里说的直钩,或许另有深意吧!

  太公垂钓在何处?

  古书多言在渭水之滨。至今,陕西宝鸡东南约15公里,有渭水支流磻溪河,河中有巨石,石上有磨痕,相传即为太公投竿处,磨痕是太公两膝磨出的。石上有太公庙。去庙约15 公里,尚有文王庙,在磻溪入渭处。相传文王请太公出世,并亲自为之拉车至此。

  这些古迹和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就有记载,言之凿凿。可见这些古迹历史的久远了。

  太公钓鱼之术,是个难解之谜,太公垂纶之处,除上述磻溪之外,也还有在河北省子牙河的说法。不管说法怎么不同,但是,太公见到文王之后发表的一篇“垂钓与治国”的宏论,却颇有见地,似当可信。宏论之大意是:

  治国有若垂钓,以饵诱鱼,有国者则以禄诱士,饵香则鱼不顾危,禄丰则士不畏死。纶细饵微,所钓者亦小也,纶劲饵厚,所钓者亦大也。无重禄无以得大贤,无大贤何以得治国,国不治何以取天下?

  据说,文王听了这一宏论,十分崇仰,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说祖父古公亶父早就盼望吕尚这样的大贤了。因之,吕尚又得名曰“太公望”,或“姜望”、“吕望”、或简呼之曰“太公。”

  这篇议论,载于相传为太公所著兵法《六韬·文韬》之中。 这与其说是一篇《钓鱼经》,莫若说是一篇招贤治国的“施政纲领”。至此,就不难理解上述“直钩钓”的确切含义了。宋代文豪苏轼说,这叫“大钓无钩”。唐人罗隐则称之为“直钩钓国”。大诗人李白更有诗句,直称其为“钓周”。的确,姜太公钓出的是一番鼎新革故的伟业,由之而兴起的乃是一个历时 800年的周王朝。

  姜太公由钓鱼而钓国,堪称是一位垂钓圣手,倘若视之为中国钓鱼史之鼻祖似乎也不为过。但是,汉人刘向《说苑》中有段故事,却提出了相反的例证:

  “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无鱼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有农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

  这段故事说得明明白白,钓鱼非自太公始。太公垂纶,还是从“农人”学来的。事理昭然。钓鱼若狩猎,若农耕,皆历万千年,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摸索,创造和改进,才有巧妙的钓鱼术。这实乃群众智慧的结晶,焉能归其功于一人呢!

  ……

  姜太公为了钓鱼制了几枚直钩?这个……古代文献好像不会记载到如此详细的地步吧,古代小说或许会有,但就不知道那一著作了。

古代钓鱼用的钩和线是用什么做的 古人又是怎么钓鱼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和《枫桥夜泊》,被评为最有名的诗,但你知道古代的钩,线,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如今,市场上有品种繁多的钓鱼用具,传统竿,台钓竿,筏竿,抛竿。那么,古代的人没有这些先进钓具,又怎么钓鱼呢

当然,古人自有办法。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钓”作了精辟的阐释:“钩鱼也。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最初鱼钩是用竹条、木条等削尖两头制作而成的,包在鱼饵中,待鱼吞食后卡住鱼喉钓起,后来人们学会了磨制骨质的鱼钩。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铁制的鱼钩。

再谈谈鱼线,古人把蚕体内的丝浆取出拉成单股粗丝,晾干后作鱼线使用,这种鱼线强度大。

古人用细长的竹子来制作鱼竿,在《诗经》的《国风·卫风·竹竿》一篇中写道:“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在古籍里也有描述钓鱼季节的,张志的《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春季钓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道出了秋季钓鱼的好时节。

古人也对鱼线的颜色搭配颇有研究,唐朝诗人方干的《赠江上老人》中这样写道:“潭底锦鳞多识钓,未设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兰染钓丝”,可见古人对于钓鱼是多么的喜爱啊。

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

最近我看钓鱼的视频比较多,就突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个古代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科技,所以这个鱼钩我是觉得做不出来的,那么这个古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