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地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5收藏

文言文常见地名,第1张

1 高中语文怎样识别出文言文中的地名呢

1、介词之后。比如,于,至,属等后面可能是地名。

2、并列的一排词语,如是地名则全是地名。

3、课本上明明可以简写而没简写的。

4、整句翻译有意义但是挺别扭的,不符常理。

5、语文课本其实下标都有注明,如果本身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不必理会那么多了。(呵呵,像我对古文比较有兴趣,对这些地名,人名,多看些书后,都不成问题,建议你买本《古文观止》来看看,以前语文氦胆份感莓啡逢拾抚浆老师对我们说《古文观止》如果看下去自己都会写文言文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文言文的官职名和地名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 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

3 诗句中有地名的诗句

一、诗句中有地名的诗句有:1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

--《送范舍人还朝》宋 陆游 2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劝我酒》唐 白居易 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兵车行》唐 杜甫 4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宋 王安石 5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漫兴》元 王冕 6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归。 --《湖南曲》唐 崔国辅 7很傍索传马,偬动出安徽。

--《咏傅岩监祠》唐 梁载言 8君在浙江东,荣驾方伯舆。 --《和除夜作》唐 白居易 9结根在贵州,蠲疾传古方。

--《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唐 权德舆 10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遗尘几世孙? --《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宋 陆游二、诗题中有地名的诗有:1登幽州台歌 邱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6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7晚次鄂州 卢伦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8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诗中有很多地名,但并不都在同一个层级,按照文学性强弱,有历史地名、文学地名、地名意象、地面原型四个层级。第一个为写实层面,特点是使用历史地名,不加改换。第二层级是文学地名,特点是地名而改用文学方式表达,不再那么专名化,易于感受。第三层级是地名意象,特点是地名而带抒情特点,具有写意功能。第四层级是地名原型,由地名意象脱化而来,如以巫山指代情爱,以汉皋指男女赠答,以陇首喻游子远游之类,都有经典语汇性质,包含有不同原义的新内涵,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地名。下面即拟就此展开论述。

一、 历史地名的文学化

这里先谈最基础的第一、二层级——历史地名及其文学化。历史地名即史上实有、史籍中常见的地名。这类地名,属于古诗中最基础的写实层面,其作用是交代诗歌的写作场地,说明诗歌创作和地域的关系。进入文学作品以后,部分原样照搬,部分则经作者改造,被文学化。其文学化往往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不全用实名而稍加改造,但仍以地名为中心词,如称某驿为孤驿,某馆为孤馆。这么做舍弃个别,突出一般,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二是改用代称,不用实名。如称越州为会稽,称镇江为京口之类。这种情况,稍具史地常识的都知道,没有的看看注本也可知一二,无需特别说明。三是地名前加形容词,这个也容易理解。这里主要谈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第一种情况。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妨以唐宋诗词中的驿馆为例。在这些诗词中,历史地名的文学化表现突出。一般做法是诗题中使用历史地名,而到诗中则改为文学化表达,使用代称。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标题载明此诗作于石头驿,诗句却说它是座旅馆,这表面上看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标题是交代地名的,必须如实道来,读者才能明白地理方位。正文以抒写羁思为主,讲求抒情含蓄,忌讳言事直露,故做这种处理,以与所写之情合拍。又如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犯霜驱晓驾,数里见唐城。旅馆归心逼,荒村客思盈。”也是诗题中标出驿名,而诗中则径称旅馆。我们知道,古代驿站都是官营的,旅馆则是私营的,为何称官驿为旅馆?这里就有个语体色彩和使用规范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称驿馆而举其正名,只有在史地文献中才会如此,这是因为史地文献以真实性为首要要求,所记必须合实,否则就失去了应有价值,不能取信于人。而诗题也是交代写作背景的,担负有说明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地关系的任务,也不能用代称、简称或泛称,而应如实记载驿馆真名。而作品中则不必如此,因为诗题既已如实道来,诗句中就须换一套写法。这么做,一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二则文学作品中如果事事处处如实照搬,那也就混淆了历史地名和文学地名的界限。而且,具有实感的词语过多,也妨碍读者的审美接受。大量人名地名的罗列,等于在作品和读者间设置了重重障碍,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成为名作。诗者抒情之物,写景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审美出发,诗词地名往往化实为虚,转直为曲,意内言外。前面所举唐人馆驿诗便有这样的特点,普通的地名也经过了有意的渲染,被文学化,以较虚、较曲的体性进入文学作品。历史地名入诗以后,由于有意略去了具体地点,只保留下表明事物性质类别的关键词,这样,作者的写作背景就被淡化,而情感则被强化。写作背景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需要具体的材料说明。而且即使交代清楚了,也不见得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而文学意象却不必如此,只要适当提炼,加以形象化塑造,读者就能理解。所以,多数偏于抒情的篇章,地理因素都被淡化。这样,它就由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实名变成作品中具有通性的审美意象,不同的读者都可越过具体的生活背景和地理障碍,找到生活和情感上的契合点。比如李白《送友人》,诗中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原来都是生活中的实名,各有地理要素,但其中具体的地名信息都被诗人有意略去,只保留具有形象性的部分。这么做,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和友人的情谊,并且,意象化的地名在诗中还和下面的浮云、游子互为映衬,形象性和感人度更强。唐人送别诗中的名篇,多数采用这种写法,道理也就在此。

二、 文学地名的经典化

再说文学地名的经典化。文学地名要转化为经典语汇,首先就必须是脱离了实际的地理空间,不再是一个具有实感的地名,而须是一个文学意象,具有“立象见意”的表达效果,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读后能生思古之幽思。其次,必须经过名家创造,有一批名作为支撑,为大家所熟悉。古诗中常见的长安、阳关、碣石、潇湘、青冢、黑山等,就都是这样的经典语汇,早已超出原意,转化为地名意象,地名在诗中已不是最重要的,意象及其蕴含才是关键的。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拟以古诗中常见的“潇湘”一词为例来做说明。

《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潇湘的诗句,具有丰富含义。从用例来看,潇湘显然是一个经典化的文学地名。其经典化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有悠久的地域文学传统做引导。这是因为地名毕竟以地理为要素,重要的文学地名背后都有地域文学传统做支撑,地域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有决定影响,在地名使用中起支配作用。一方面,这种传统可以赋予地域文学以特定的题材、主题和内涵、气质;另一方面,也只有文化传统才能赋予文学家以历史地理的想象力,写出来的作品也才能有根依。这意味着所写地域须是在文化上有故事、地名上有来历的,不能全无依凭,一空往古,仅是个地理实名。唐诗中的潇湘就是如此。湖南的地域文化传统,主要有舜帝南游潇湘不返,二妃从之死于湘中,洞庭为张乐之地、下有神仙洞府等几个。原来都是民间传说,但经文人题咏,已经构成这里的主要文化传统。到过湖南的,当然不能离开这个而另写一套。没有到过湖南的,其关于湖南的知识多数也是源于此。正是这些词语赋予湖南以远离中原、偏僻落后、楚乡蛮境、土地卑湿、民风强悍、神奇封闭的集体印象,评价不是偏于负面就是流于想象。而且在唐代,湖南因是士大夫谪放的重地,故这些传统还和湖南贬谪文化合流。迁客骚人贬官岭南、南迁湘中的,常将潇湘和湘水、屈贾等合用,以遣悲怀。以上所述对于唐人的湖南书写起着规定作用。在多数唐人笔下,湖南不是冤魂不散的士子贬死之乡、天涯流落之地,就是神女盘旋的怪异之区,人物不是文士就是女子,主题不是迁谪流离就是男女恋慕,大体的叙事抒情框架都已被文学传统给前定了,后代作家并不能轻易改变,而只能为此传统所制约,可见传统对于地名意象生成的关键作用。

其次,要有经典作家的天才创造,要有一批名篇佳作做支撑,为示范,让这些原来并不普遍的个性化用法为读者所接受,变成文人墨客赋诗感怀的基本语汇,而不是某本书里面的冷僻典故,仅为少数博雅人士所熟悉。只有这样,历史地名才有可能转化为具有经典意义的地名意象。潇湘就是如此。此词汉魏间还是个普通地名,指湖南南部。经过南北朝和唐代多位名家的创造,到宋代已成为人所共知的经典。和六朝隋唐诗歌创作形式的时代特征相适应,这时的艺术化手段主要是借助拟乐府的体式,通过依傍前人作品来展开想象。乐府诗的创作本来就带有专题性质,各有本事,各有拟作,各有语汇,加以模仿,容易上手。就这样,通过模拟前代乐府,潇湘一词得以顺当地走上经典化道路。先唐古乐府和唐人拟乐府中,多有《湘妃》《湘妃怨》《湘妃列女操》《湘夫人》之类曲辞,并形成了帝子、南巡、秋风、婵娟、荒山、古庙、愁云、日暮等意象群,组构成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主要用来抒发悲怨、思恋之情,大率以清怨悲苦为氛围,凄凉怨慕为基调。李贺《湘妃》甚至说:“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将清湘和巫山两大题材交织,神女和湘妃都被视为蛮娘,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开始交叠,波澜又添一层,文学地名的使用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化。

话说回来,文学地名和地名意象虽有联系,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再文学化的地名仍然是一个地名,带有专名性质,含义确定,并不能借此喻彼,移指他事。像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尽管在诗中都改称旅馆,但由于诗题载明了写作地点,所以仍是指作者旅宿的那个驿馆,不是象征或泛称,只是从鉴赏角度而言,看起来像个意象,其实和意象还不是一事。又如韦抗《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朱绂临秦望,皇华赴洛桥。文章南渡越,书奏北归朝。树入江云尽,城衔海月遥。秋风将客思,川上晚萧萧。”诗中的秦望、洛桥、越、朝也都不是泛指,而是专名,只不过是以对偶句出现,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作者通过对时空的挤压来组构雄浑深远的境界,表达送别两位友人的双重主题,地名都经过浓缩,以适应律诗对语言的精约化要求。尽管那些地名带有审美特征,但仍不是文学意象,因为它毕竟只是一个对地名的简称,不具有意象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不能像意象那样表达作者特定的感情,读后也不能唤起审美的想象,读者据此不能触摸到作家情感的脉络。而地名意象则不然,它能将实际地名转化为文学意象,将地名义转变为象征义,不再指向某个具体地点,多属泛指,作为对某个地域的通称或统称而存在。如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作此诗时,作者正贬居淮北,不在湖南,渴望摆脱迁谪,回到故乡,所以借洞庭和归雁表达迁客思乡的主题,洞庭和归雁用的都是象征义。

第二,创作手段也不一样。文学地名通常使用代称、简称、古称等手段,或是省称之前加上一个抒情词汇,呈现“定语+中心词”的结构。这样的地名虽经简化,延续了作品的时空,但依然是个实名。如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六句就有四个地名,其中灞陵亭和灞水都是实名。所不同者,地名都经过了精约化。现实生活中的灞桥驿被改称为灞陵亭,带有古味。下面的古道亦非泛指,而是指连接长安、洛阳的两京驿道,只因“路岐”和“王粲南登”两个文学表述才减轻了它的地名意味。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后面六句各有一个地名,尽管都经过了作者的简化,但仍然不能移指其他,只能是诗题中所记的商山路上的茅草店、板桥路、商山道、商於驿。杜陵和回塘也是作者老家的地名,不是泛指。而地名意象则不然,它是经过名家的艺术创造而别生新意,其基本义是泛指,不是专指。主要借助比兴象征手段,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地名的外表下面,凝聚了作者的意念。如刘禹锡《潇湘词二曲》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借湘妃、斑竹抒写被贬朗州的怨郁。潇湘深夜、月明听瑟不过是作者心情的形象化写照。潇湘在这里并不是指清深的湘水或是湖南南部,而是想要借此强调:湖南为文人冤死之地,自己贬官在此很不幸,用的是象征法,取的是比喻义。这里潇湘一词主要对作品的悲怨情境起规定作用,能够确定大体的地理空间范围,读后能够明白作者当时身处南国,谪居遐荒,此外别无他用。

三、 从地名意象到地名原型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地名意象还带有地名原型特点,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朦胧多义性,可以通过作家的主观创造,具象化为不同的情境、观念和情感,可以用来指称不同的事物或意思,在创作中发生含义的新变,可以视为地名类文学原型。这样的词古诗中并不多见,但是含义丰富,功能强大,值得注意。古诗中的潇湘就是如此,它是古人很多关于湖南的理念的本源。魏晋唐宋间经过文人的不断发挥和阐释,由一个带文采的普通地名升级为文学原型,获得了新生命,产生出新意思。这些意思的衍生,主要是基于两组名作。一组以潇湘为中心,名作有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钱起《归雁》、温庭筠《瑶瑟怨》等,均系根据乐声和古诗想象,是高度艺术化的产物。一组以三湘为中心,主要有宋之问《晩泊湘江》、卢纶《晚次鄂州》、王建《江南三台》等。上述诗中潇湘一词具有以下象征义:

一是南方极远之地。古代四方都有极远之地,代表性的有东方的蓬莱、方丈、瀛洲,西方的昆仑、弱水、玉山、玄圃,南方的潇湘、洞庭,北方的黑水、碣石。其中潇湘因是湖南地名,而湖南又在中原正北,可以代表南方,因此一直作为南方远地而存在,并和远在东北的碣石对举,以见地域之偏远。《水经注》卷三八《湘水》:“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摴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据此,则潇湘原指清深的湘水,和清湘同义,后人用此词来指代湖南,不复顾及其原义。如卢照邻《明月引》:“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都以潇湘抒写佳人怨思。此外,潇湘作为一个审美化的地理实体,也给人留下别具一格的地理空间感,尽管没有长宽高、声光色那样的物理空间感,但是因为远在南国,风景秀丽,环境闭锁,依然给人以别样的生活场景之感(参张伟然《文学中的地理意象》,《读书》2014年第10期),宛然一个中古抒情文学的独特空间,这很值得注意。

二是江湖隐逸之所。这也是取潇湘远离京城之意而成立的,寓意在于潇湘远在湘南,中州士人所不至,只在想象之中,别是一个处所,环境隔绝,是士人避难栖身之所。所以从魏晋起,潇湘既被想象为士大夫的隐逸之地,寄托了士人对于朝廷庙堂之外的另一方天地的期待,在此可以无忧无虑享受生活。往往入画入诗入乐,以不同的形态出现。诗文方面,最早的是《湘君》《湘夫人》,此后有刘向《古列女传》、张衡《思玄赋》等。魏初曹植率先将舜帝和二妃的传说写进《杂诗六首》其五和《洛神赋》,将南湘汉滨、二妃游女相提并论,以潇湘代表南国,二妃象征才子,已属泛咏。此后阮籍诗、左九嫔、庾阐《虞舜二妃赞》,不断吟咏,至此,潇湘逐渐成为文人抒情的常用词,常被用来摹写闺情,或写隐居遁世之意。绘画方面,早在唐代,画家刘某就绘有《三湘图》,见郎士元《题刘相公三湘图》,诗中所绘就是一个鱼鸟盘旋,宜于幽居的隐逸之地。另外,《宣和画谱》卷六有唐人韩滉《潇湘逢故人图》,可见至迟在中唐,潇湘已被诗意化为文人画境。宋代绘画史上更是集群式出现,记载多达二十多处,画家黄筌、宋迪、董元各有潇湘八景图,可见影响之大。

三是思妇念远之地。其义起于《九歌·湘君》《湘夫人》及曹植诗赋。到齐梁,文人更将潇湘视为咏叹爱情的题材,作者相继,皆为名篇。如沈约《八咏·闻夜鹤篇》:“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自此别故群,独向潇湘渚。”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久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空言行路远。”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展现都是令人期待、充满惆怅的美景,属于乐府闺情诗,具有丽情化趋向。若是将古诗文中的潇湘作品汇编成集,则编成的无异于一部以潇湘为中心的《丽情集》。经过经典作家使用,潇湘已经脱离原意,不是一个历史地名,甚至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地名,而是象征性强的文学意象、地名原型。作者借潇湘构建出特征鲜明的想象世界,读之可以自然引导出对湖湘的地域想象,能够唤起世人对于某个地域的集体记忆,形成这方面的集体印象,是一个固化的地域符号(参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

上述潇湘的三个意思,都是借助象征借代手法获得的,不属实指而为虚拟,已经远离原意。从潇湘一词的含义演变和它由地名到意象再到原型的成长道路来看,地名原型显然有着相似的生成路径、功能和特点:首先,这样的地名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地名,而是一个区域性的大地名,具有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上的代表性;或是虽为小地名而带有传说性质,和爱情、迁谪等重要主题相关,借此可以表达男女怨慕、文士贬谪等普遍情感,具有将文学地名转化为地名原型的潜质。其次,要有若干名家名篇的经典创造,这样才能由个别转化为一般,具有普遍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第三,抒情性总是要强于写实性,地理意义往往不明确,不再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而和文人抒情有关联。第四,具有象征性、虚拟性、多义性。这样的地名虽然不多,但其文学意义却不可小觑,因为它们反复出现在不同作品,具有地名内涵和象征意蕴上的某种联系,可以形成读者共同的审美经验,创作者则可从中生发出不同的主题和意思。对于此类地名原型加以留意,有助于准确、深入把握古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也有助于认识作家的艺术个性,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曾有一个“米诺斯王宫”。相传,它是戴达鲁斯神为米诺斯王所建。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由于廊道迂回曲折,人入其中往往迷途不得出。米诺斯王宫又称“南海迷宫”。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南海迷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人们都知道,古籍中对地理方位的描写往往不准确,也不能和现代的地名简单地对号入座。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考古学家伊文思把目光逐渐移到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上。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部,是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它东西长约260 千米,南北间最宽处约有55 千米,最窄处也有12 千米。岛屿总面积为8252 平方千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它邻近埃及和西亚这些古代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极有可能使克里特岛成为希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米诺斯王宫之谜

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国位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它是爱琴海中的最大岛屿。伊文思正是选择了这里开展工作。经过长期的准备、选点和初探之后,他们在一个叫做克诺索斯的山冈真的挖出了一个占地2 万平方米的巨大宫殿遗址。宫殿分为东、西两宫,西宫是两层的小楼,东宫则是四层楼,加起来可能有上千个房间,和传说里一样都是由迂回曲折的廊道和阶梯相连接,结构之复杂令人叫绝。

王宫墙壁上的壁画保持着艳丽的色彩,其中的一个房间里还藏着国王的印章以及无数的黄金和宝石。

宫殿的北边是一个露天广场, 南边则是一系列狭长的仓库, 仓库里也盛满了粮食、酒以及战车和兵器。

他们还发现了几万张刻着文字的泥板, 记录着米诺斯人的文明程度。

米诺斯文化消失之谜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米诺斯王宫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产物, 为何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克里特文化属于爱琴海文化,这里的居民早在公元前3000 年就已经懂得使用青铜器,而米诺斯的文化正是从那时候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 年。就在该文化的中期,岛上建立了国家,修建了王宫。在公元前1700 年左右,当地曾遭受一次大地震,岛上建筑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但重建后的王宫比之以前的显得更加雄伟壮丽。被伊文思挖掘出来的这座庞大宫殿正是地震后的修复之作。只是人们感到奇怪, 早期克里特人能将自己受损的宫殿修复, 但到了晚期, 大约公元前1500 年的时候, 他们却弃自己的宫殿于不顾,撒手而去。米诺斯文化也从此戛然而止。后来从这里出土的泥板文字证明, 接着统治这里的已经换成了迈锡尼人。但是迈锡尼人又为何不去享用这座宫殿呢?

中国拥有众多美丽、富有意义、古典韵味的地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具有这些特点的地名:

1 洛阳:洛阳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其名在《诗经》中就出现过,有“洛阳纸贵”之美誉。

2 西安: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曾是十三朝古都。其名字寓意为“永不衰老”的含义,取自唐朝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

3 成都: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其名字源于古代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有着浓郁的古典韵味。

4 杭州:杭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其名字含义为“钱塘江畔”的意思,是一座富有诗意和江南水乡风情的城市。

5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名字源于古代的一个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6 南京:南京曾是中国多个朝代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名字含义为“南方的京城”,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

7 厦门:厦门是福建省的一个沿海城市,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富有特色的闽南文化。其名字意为“房屋”,是因为该地区曾被称作“仿厦”而得名。

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明代以后,北部称为黄海,南部始称东海,其海域始与今东海相当。

(1)古时东海名称,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明代以后,北部称为黄海,南部仍称东海,其海域始和今日东海相当。(2)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以在中国大陆之东得名。古代东海包有今东海、黄海范围。《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年),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又说: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即此。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北起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说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与南海为界,东隔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的台湾岛与太平洋相接。面积794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深 2719 米。盐度平均为33‰。鱼类资源丰富,有舟山群岛渔场,盛产带鱼、大黄鱼和墨鱼。沿岸岸线曲折,多岛屿。海底富石油。入海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等。

词语分解

东海的解释 ∶亚洲东部边缘海,西接中国大陆,北连黄海,南接南海,面积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米,广阔的东海大陆架是良好的渔场 ∶泛指东方的大海详细解释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东的字典解释 东 (东) ō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

海的字典解释 海 ǎ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喻数量多的

历史地名推荐:晋东南专区

年由长治专区改名。在今山西省东南部。辖武乡、沁县、黎城、壶关、晋城、阳城等县。专员公署驻长治市。年设沁源、平顺、陵川、沁水、襄垣五县。年设高平、屯留、长子三县。年设长治、潞城二县。年改置晋东南地区。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东海历史

小说中的地名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虚构出来的地点,通常用来增加故事的情感和氛围,或者提供一种想象的空间。以下是一些小说中常见的地名及其对应的现实地点:

- 洛阳:洛邑,神京,指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

- 开封:汴梁,汴州,大梁,指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 西安:西京,长安,镐京,指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 扬州:江都,维扬,指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

- 南京:秣陵,金陵,江宁,指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 武汉:江夏,武昌,指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

- 南昌:豫章,洪都,指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

- 苏州:姑苏,平江,指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

- 北京:蓟,燕京,幽州,北平,大都,指现在的北京市。

这些小说中的地名不仅仅是地点的名称,它们还具有文化、历史和文学意义。它们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拉萨(圣地---藏语)

邯郸(邯郸学步)

浅谈中国地名

从猿到人,由野蛮到文明,造就了人类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禀性。试看: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似乎找不到已被人类认识而没有名称的事物,连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于想象的中国人虚拟出一座“广寒宫”。

人类把许多地理实体标记为一个地名,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宝藏。而我国存在着大量古地名和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它们遍布在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场所、古遗址、古建筑及街巷等处,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地理标志和生动写照。有的古遗存虽在历史沧桑中湮没了,只留下名称,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历史的记忆而寻觅其踪迹。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标。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视了中国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是展示中华历史的漫漫长卷,也是活生生的时空民生画卷,理应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和文化意义的定位。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而文化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指人闷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地名的起因和分类,一般也都从这四个方面谈起。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 “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词+子这种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窑子等。还有如八王坟、公主坟等格式的地名。与地貌和姓氏有关的地名种类繁多,是最常见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河北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我国的很多地名中都带个“洲”或“州”字,在这里也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

古人在制作了“川”字的基础上,为表达“川”中的小岛,才制作出“州”字。“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周南·关睢》篇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句。《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区划单位,帝尧曾经把“水中高土”“州”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后人把“州”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雏型。但秦、汉前“州”的范围很不确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说,还有“大九州”之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州”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世“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当“州”被用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表示“赤县神州”之后,再用它表“水中陆地”似有欠妥,于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个“氵”部首,用“洲”来替代“州”,让“洲”拥有了“州”原来的涵义,而“州”在现代汉语言中只局限于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城市地名。在我国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以及其意识形态。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其格式一般村(乡、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还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韩家、弥家、李村等。此外还有诸如秦村刘家、秦店张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过来的,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东拦;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还与姓氏相结合,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与“州”一样,“阴”“阳”也是地名中常出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但也有例外,湖北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其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等。

五、以动物命名。

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六、以神话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泥河、石牛、神头、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如:

山西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狮子神村——传说,一少女路经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狮咬死老虎,女得救,狮无踪。村民立狮神庙供奉,易村名为狮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无水,一日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处于北寨坡“当里寺”之下故俗称“寺底村”。

罗汉堂村——传说,五台山文殊寺运送100尊铁罗汉经此遗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随即更村名为罗汉堂村。

七、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长仙门、通远门、迎恩门等。

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

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

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这些地名要么是有史料记载、要么有时引诗为名。一般来说都为城市的名称。山西有个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举例如:

成都: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还有一说是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再有就是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这样的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也有人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这种起源饱含争议的地名,在中国也是比较多的。

长春: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三说,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有些人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九、合并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临猗(县):临猗(县)因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化“醴”字改作“礼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后设特区,辖有两县;后建制名屡变化,最后为地级淄博市。

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盘山县升格,取盘山、锦州各一字。

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特色等。四川安乐县有个“卧佛沟”,人们沿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果真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时期释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画像,还发现古人埋藏的40多万字的佛经,为佛学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夏、商、周是我国上古时期三个相继的朝代,然而长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证。1977年,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城墙基槽,经C—14测定为夏朝遗址。

地名的简称

随着汉语语汇的日益丰富,由若干单词联合表达复杂意思的词组大量涌现,影响了人们书写、口述的便捷,于是许许多多地名的“简称”油然而生……

京、津、冀、晋、内蒙古、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或蜀、贵或黔、云或滇、藏、陕或秦、甘或陇、青、宁、新、港、澳、台――这是沿袭多年的全国现行34个省级政区的“简称”,但其中也有可探讨、可商榷的之处。其中冀、晋、沪、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等14个只能算作是“别称”而已,因为都不在其政区全称的用字范围之内。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简称或者别称。南京市~宁,广州市~穗,宁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并,开封市~汴,九江市~浔。

文言文常见地名

1 高中语文怎样识别出文言文中的地名呢 1、介词之后。比如,于,至,属等后面可能是地名。 2、并列的一排词语,如是地名则全是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