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圆满法之“彻见定”有退转否?,或者说是否亦须“保任”?也回悟后迷吗?怎样防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请问大圆满法之“彻见定”有退转否?,或者说是否亦须“保任”?也回悟后迷吗?怎样防止?,第1张

还需悟后起修。您可以看看汉地密乘大德元音老人的著作,比较适合汉地人的根器。

元音老人: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以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应。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似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山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事以理成,理以事显;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已。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古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故悟后常须照察。妄念若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其能于事上发神通变化者,均非一日之功,乃渐薰而发现。况神通为圣末边事,于达人份上,并不看重。虽或发现,并不欲用。如未得本——明心见性,但求其末——发神通,非惟不能成道,抑且着魔有份,故不可不慎!

 今之佛徒,恒以神通衡量他人。妄以为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无神通变化,虽道眼通明,亦为非悟,此等人真所谓不知本末、不明先后痴迷之徒。既自生退屈,亦不信他,断佛种性,莫此为甚,良可悲也。

 关于第二种时病,以为一悟便休,无修无得无证者,较上述以为一悟便发通者,虽似有悟,但以见地未彻,误入歧途,与前未悟者所失无异,且或为害更甚。盖前者只自生退屈,不自信兼不信他,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尚可打破痴迷,步入正轨。而后者自以为有悟,邪见根深,免置后修,依前流浪,深入轮回,无以自拔!

 上面说过,无修、无得、无证乃理边事,亦为到家人最后了手语,绝非于一念悟时,即臻无修、无得、无证之境。尤其今代末法时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后未经进修,即臻无功用地。其言不须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实不可信也。

 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沦为众生。虽在众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凛悟,便与诸佛无殊,不假修成,故云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故云无得;证至极地佛亦不立,故云无证。但当妄习未除,攀缘执着,流转生死时,又非不众生。故须念念薰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方是无修无得无证的时节。未到此地步,即高谈无修无得无证,宁非欺贤诳圣,自贻伊戚!

 或曰:顿悟顿修顿证,自古有之,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假如自古有之,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答曰:顿悟顿修顿证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核实言之,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皆过去依悟而修,渐薰积累而来,至于今生机缘成熟,故能闻即发悟,一时顿毕。表面看来,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古德云:今日之顿,亦昔日之渐也。至于今世,学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萨再来,实难顿悟顿修顿证。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一悟顿毕,亦不能无修无得无证。盖无明习染,非一生可毕,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大慧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后修?”

 是以悟后,常须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故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顿悟渐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轨则,成道津梁,应如何修而后可?与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别,试申论如下:

 一、悟后之修,不可一概而论,须视学人妄习深浅,烦恼重轻而定,习障浅者,不用对治,惟随缘照察,念起即觉,觉即转空。念念如是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如《修心诀》云:“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销冰。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修心诀》云:“虽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虽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修而无修,除而无除,斯乃真修真除矣。”

又云:“见色闻声时但伊么(即见色闻声,但如明镜照物,风过树时,不作他想),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放尿时但伊么,对人接物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而念念不住;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矣。”

 似此任运寂知,原本无为之修,实等于无修。既无须另起炉灶,执法修持,亦不用冥存观想,取静为行,与悟前不明所以,坚执法相,牢持仪轨,贪取功德,追赶任务,披枷带锁之修,宁不大相径庭!

 二、至于习染深厚,无明力大,于善恶顺逆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则不无妄缘遣荡、对治之功。对治法中,若掉举盛者,则以相应之定功摄散;若昏沉盛者,则以慧门观空(至于用何种功夫为宜,请阅下章“十种修行法门”),务令定慧等持,动静相亡,入于无为,方始究竟。《修心诀》云:“先以定门摄掉举,使心不随缘,契乎本寂;次以慧门警昏沉,择法观空,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昏乱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或曰:如此对治修习,与悟前劣机之渐修,一般无二,还讲什么顿悟呢?

 答曰:以此等人机劣习重,障深垢厚,虽亦悟自性清净空寂,具足万德,与佛无异,其奈对境生情,遇缘成滞,被它昏乱转换,昧却寂然常知,不藉对治之功,均调昏乱,非但不能入于无为,而反堕“悟后迷”中,是不可不慎也。

 兹举一二悟后迷的公案,以资悟后又不务实修者警惕:

 一、负师

 暹道者久参雪窦,得法后,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而暹不从,后出世开堂,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即改而承嗣远和尚。令使者通书各山,山前婆子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尿肠,为你说禅,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和州开盛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出世住开盛,见长芦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源所得。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二、卖友

 庆藏主,蜀人,丛林知名。一日与秀大师同行入都城参法云圆通禅师。到法云,秀得参堂挂单,而庆藏主未获允准。庆在智海,偶卧病,秀欲诣问病况,而山门无假,乃潜往智海见庆。庆反以书白圆通,道秀越规矩出入。圆通知之,夜参大骂云:“彼以道义故,拼出院来问汝疾,反以书告讦,岂端人正士所为?”庆闻之,遂掩息。丛林尽谓庆遭圆通一诟而卒。

 三、叛师

 大阳平侍者,洞宗明安禅师之高足。一日琅琊广照禅师来访,明安与之云:“兴洞上一宗者,非远即觉也。”照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云:“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示之云:“平向后当死于此。”暨明安圆寂,平居大阳,拟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虽经山中耆宿切陈,亦不听之。发塔,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更镢破师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记,悲哉!

 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积习深厚,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有以致之也。虽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诈之智,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其不得善终也,宜矣!

 须知虽藉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即不执法修行,落于有修有得有证之劣见,故能念念归宗,心心契道,不失顿悟之旨。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见性故,虽念念薰修,但着着生疑。不能自在无碍,同时粘着法相,\取功德,生死不了。故同样用对治法门,于悟人份上,如假道暂宿。一时方便,不落法执,日久月深,自然契合道妙,成就无上菩提。与前胜机习浅,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者,更无差别,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如修净土念佛者,未开悟前,不知念念归宗,只向外驰求,着相修行。甚者,着功德相,以多为胜,赶念经咒,反致生病。及开悟后,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唤醒本心,所谓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故古德谓,一句佛号,明心见性后,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处,又复着着生疑,故不得真实受用。开悟后,识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无所谓念与不念;既不着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净裸裸、赤洒洒,逍遥自在,随缘无碍,到这时方才真正称得起净念相继,无一念不是佛念。

 关于“净念相继”一语,其中大有学问,它和禅宗悟后的保任功夫完全无异,它是念佛人修行进程的指标。兹不嫌辞费,略述于下:

 盖“净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净心念佛,即为净念,而是念佛功纯,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能所双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为净念。

至于“相继”,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静一如等功夫深浅的差别。兹分析如下:

 一、静中相继。念佛人念至能所双亡,本性显发时,为初显净念。嗣后,因无始旷劫着相习气深厚,不能每坐皆显,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时,行者须加劲精勤用功,使相隔时间渐渐缩短。由一年而数月,而一月,而数日,最后座座皆现;此为静中相继,相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一心。

 二、动中相继。静中能时时相继,遇境缘动乱时,又复打失,不能称为真相继。须在日常动用中磨练,上而至于纵横无碍,顺逆无拘,如在静中一样,仍旧孤明历历,无有走着,方为动中相继。但有时偶而忘却,遇境而动,马上即觉而归空。此相当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阶段功夫,是为事一心。

 三、动静一如。不管动中静中,俱无走着,且无守住之心,纯任自然。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事一心。

 四、相继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无,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扫而空,镇日如痴如呆,淡而无味,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阶段,是为事事一心。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兹为便于后学择法修行起见,将元知讷禅师所说十种修行法门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问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无瓶体,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与觉破,前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觉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故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谓做工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苑花已谢,车马尚骈阗。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成团圆,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当下得见。此休息妄心法门,对学道人最关紧要,故不厌求详,录示后学,切勿以画蛇添足视之!

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无功之大功,圆成菩提大道。

 至于密宗,悟后更须密修,以期即“身”成就。其修法之广,方便之多,远非显宗可比。但密法贵师承灌顶传授,不可公开露布,故从略。

无论从大众媒体还是日常闲聊中,我们常会看到工作和生活(养娃)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市面上有很多理论方法,教导我们如何才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然并卵。波爸认为,只要心里认定工作和生活是天平的两端,能做的就是为了维持平衡而疲于奔命,最终也难以顾全。

工作的压力与挑战常会带来内心的烦乱和不安,接踵而至的生活琐事更是雪上加霜,随之而来的便是万事不如意,这是一个糟糕的负面循环!只有找到工作和生活的统一结合点,即享受工作又享受生活才有可能。

工作和生活本应相辅相成,工作中的方法可以用以提高生活的效率,比如用《要事第一》中的时间管理法则来审视生活;生活中的体悟也可以增加工作的智慧,试问有什么项目能比养娃儿更难?

寻找工作与生活的结合点,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的内心,因此修心非常重要。反之,宁静的内心会帮助我们打破负面循环,找到工作和生活的结合点,谓之境由心转。

如何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机缘巧合,波爸有幸结缘到了一个修心秘法,古称《修心诀》。自古以来,很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有机会修炼此法,可惜大多数人都忙于名利无暇修炼,老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由此可见成功的不多。今日有缘再次看到此秘籍的朋友,且行且珍惜啊!

练习修心诀功法的主要靠“陪娃”,心法就是“不生气” (^_^)o

“波爸!你是在开玩笑吗?”,“你猜?”。

修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诵经持咒打坐参禅,关键在于一心不乱,感兴趣的可以另起炉灶和波微信私聊(mrsansheng)。在爸爸堂,波爸首推的修心方法就是带娃!近7年高质量的陪伴不仅带来了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更是让波爸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宁静,也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结合点。波爸有多平和?看看孩子有多乐呵就知道了。

如果你还没有体会到带娃可以修心的秘境——忙碌一天孩子睡后,再累也要躺在床上刷手机的心境,说明你从没有单独带过娃。

毕竟修心(带娃)不是朝夕之功,先从三天起步开练吧!波爸真正“开悟”是去年暑假和好朋友一家的新疆自驾游,独自带娃7天,说多了都是泪啊!(关于这次一万六千公里的自驾游,波爸计划推出《我的西游记》系列,挖一个坑先。)泪眼朦胧中终于体会到了波妈的日常有多么不易,一通百通就开悟了LOL。还好后面波妈和我们汇合了,不然我怕要是成魔了^_^

有朋友说了,我天天带娃儿,可是快和娃打起来了,这带娃不仅没有修成心,反而修成心魔了,咋整?请牢记修心诀的心法——不生气。如何做?首先要和孩子统一战线,然后请看《修心诀心法精析》(惯例,先起名字再挖坑,找机会填)在此之前,可以先看一下这本书。绝对好书啊!给娃买鞋送的,没链接。

先看一个来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

1 中日女性平均寿命,7702和8658岁。

日本主妇带娃持家世界闻名,尽管不外出工作,但也很辛苦,因为全职妈妈本身就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因为太难所以日本全职妈妈已降至35%。中国职场妈妈内外兼顾更是强大,从比日本主妇少活十年的数据来看,即带娃又工作真是累人啊!难怪常常听到有妈妈说被孩子气得“少活十年”的气话。

2 女性比男性长寿,日本57年,中国3年。

好消息是从中国男性只比女性少活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男人比日本男人顾家哦!可是和爸爸们吃着同样的饭,逛着相同的街,睡着同一张床,为什么忙里忙外的妈妈们这么辛苦,却在生命的长跑中胜出呢?波爸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带娃多啊!带娃可以修心,修心可以长寿。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吧?

3佛国不丹,男女寿命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之所以被称作佛国,是因为不丹不论男女都信奉佛教(75%)或是印度教,人家不管带不带娃,都会诵经持咒打坐参禅——修心啊!所以,男女寿命差不多。虽说平均寿命比日本少了15年,但这不妨碍人民幸福啊!活得久并不等于幸福多。

综合以上三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带娃可以修心,修心可以长寿。既不带娃又不修心有可能少活3年之久,施主何苦呢?

带娃既能修心,又能长寿,家庭事业双丰收,人活着不就这些事儿吗?宝爸们何乐不为呢?

波爸在苦练修心诀七年的过程中学到了:

1 修心诀是真的,多陪娃儿才是正道;

2 坚持做好老爸,工作、生活双丰收;

3 妈妈带娃不容易,爸爸参与多减负。

预告:在下一篇推文《悠悠的,就把幼小衔接了 (上)》,波爸会回顾总结一下过去112天寒假的遛娃日常和分享几个小小的成就,顺便谈谈幼小衔接的事儿,希望宝爸爸妈们多多关注和分享!

您育儿之旅有什么有趣难忘的经历和好的经验,欢迎在留言中一起讨论哦!

《修心八颂》不是一部完整的论典。按照从印度所传佛教经论的行文规则,论文开头有顶礼句,结尾有回向文,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点。以此特点不仅可以区分内教和外教的经论,也可以直接从顶礼句中分清经律论三藏,又能从顶礼句中知道作者所属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而《修心八颂》前无顶礼句,后无回向文,所以,可以推知这八颂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个修心窍诀。

此中“修心”是指观修自己的心相续。华智仁波切说:“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虽无造一善,亦除解道外无趋。”所以,修心法要是整个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八颂亦是八个法要,是大乘菩萨律仪中的修行窍诀,也是根据阿底峡尊者、布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窍诀为基础而作的。八个颂词虽各成一体,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个修心法要体系。

                文源于:李涣《修养》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的。  为什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会一直扭曲下去,所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要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儒家说“有人心、有道心”,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第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常认为的自我。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这个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原本真实、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的妄心 —— 表层意识。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表层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的钱送给不相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 —— 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谈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识修好,真心则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 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一的表层意识。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 真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 心为形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的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想法子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原本的本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二) 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作都督。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蚀、消失了。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其实,是大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自己原本的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佛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纠正、改变这一点;如果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 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和,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认知自己的。为什么要各位注意六岁以前?你能反省到六岁以前,进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证明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不是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几位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你不肯去反省,业障就障碍你最真实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们既然在习气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顾,才能明白自己这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人心惟危”,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具备了一种毁灭的倾向?我们如果肯反省、肯忏悔,我们就能够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也才能不让烦恼、痛苦再延续下去。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前所说的要领去反省,静静地发露出我们内在的过错,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赶时间,能够反省到六岁以前;反省不下去时,就等,静静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岁以前的都反省出来,到那时,你就知道你原来是谁;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谁;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  宿命通,是真实的神通,不会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时,自己会清清楚楚地认知自己;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你可以说那个时代和那个地区的话,那是万万假不了的。同时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恒,而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在那里,无法前进了。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 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当了。装了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四) 逐相而迷  我们一睁开眼,便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地执著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 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梦如幻。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憬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疑自己:这是我吗?我是这个德性吗?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 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象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着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地生灭。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象的执著,那就无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          (五) 随想入阴  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地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烟,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 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因为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得太多,便堕入了“想阴”。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沩山示仰山语,寂子为仰山名),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现代人很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得很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地去想,没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地去运用思维,才是正思维。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黯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因为它没有力量。

     (六) 作茧自缚  人要修行,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的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的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让爱恨交织纠缠,使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和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的情,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的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关很难突破。               

      (七) 瞒心昧己  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但却去要求别人。  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亲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  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 

   (八) 言多必失  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定有这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  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行。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那非常荒谬。有的修行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 持不语戒。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会把你当猪卖掉。”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罗王对你也没办法。”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行,才有着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是真正的“借假修真”。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一) 知心  如果连“自己的心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无从着手了,你又从何修起呢?“心是什么”都不清楚,说修心,那岂不是谎话吗?所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  我们对禅下过太多的定义,定义多了,就不定义了。禅是什么?不懂禅的人,觉得禅很神秘,钻也钻不进去,古人讲的话也看不懂。自己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要想“与法相应”,首先要认知“参禅是在参个什么?”  禅,不是别的,禅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参?参禅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这样讲,各位一定说,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就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们很通俗地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应当不难理解。  “切忌从他觅”——“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 远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无相、无思、无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应须恁么会,方可契如如”—— 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所以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心”。参禅的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二) 制心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蘸着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你本来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没有集中。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话,那是无效的,那会做得很辛苦,对你来讲,是一种惩罚;如果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种享受了。  瓦特在实验室,家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爱迪生纳税时,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丢了新婚的太太;专心研究,不看时钟;养两只猫,开两个洞……;看起来好像智商零蛋,实际上,他“心无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他酷爱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没有读过书,他画的荷花成一时之珍品,王公大臣争相拥有,因为他画的荷花,赋予了纸上荷花以生命。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如《十六观经》里,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密宗叫人“观种子字”;五祖叫人“观月轮”;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道家炼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能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 —— 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 常惺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禅师),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惺惺着,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这小故事搞清楚,对参禅很有帮助。他的意思是说:“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时后日,莫受人谩”,即是说,以后莫受人愚弄。“谩”即是愚弄,什么是愚弄呢?  打你一棒,是愚弄。“不要动舌头,把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一句看!”也是愚弄你。对一个真正的禅者来说,这都是多余的玩意!用不着说空说有、说神说鬼,这都是愚弄。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四) 能舍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获得;就像梁惠王一见孟子就问:“你来了,对我有什么好处?”  学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统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那来的秋收?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为“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舍”,才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着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 一个新的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四、修心法要

要语不繁,繁语不要,以上讲了那么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各位把这四句话牢牢记住,这个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诀。各位切莫误会“唯我独尊”是指伟大的佛祖,这与我无关。  《指月录》上,有人问云门:“佛刚出世、就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作何解释?”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云门这么说,有人就怀疑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为什么说出“一棒子打死喂狗”大逆不道的话呢?  有个老和尚说:“云门这话是真懂得报恩。”因为云门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他才这么说;他若不懂,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独尊。“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佛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  又有人问:“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  答:“传语人。”传什么语?给谁传语?给法界传语。  各位如果做到“唯我独尊”,就成功了。因为佛一生下来,第一次说法,就讲了这八个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够做到的话,即身成佛,绝无问题;着力点就在“独”字。“天上天下”代表无限时空,“唯我独尊”即是自在—— 不与任何东西同在,不与色、声、香、味……同在,不与想念同在,不与意识同在,不与任何东西同在,就是“独尊”。若与任一事物连在一起,既不“独”,岂有“尊”?

什么叫“自观自在”?观心,即是观自己,观熟了,即是观察自己,保任亦是观自己。如果把《心经》的“观自在”,摆在“一切都无”的后面,就容易懂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没有了),观自在菩萨。  把“观自在”摆在这里,就更明白了:“既没有接触外界的工具,也没有外界的真实存在,只有‘观自在’。”除了“自观自在”,除了永恒生命的大圆觉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稍嫌粗糙了一些,再细一些,就是自观自在,亦即“我觉故我在”。  六祖说:“来时无口”,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别强调“守本真心”。守,初学佛法,不守就会迷失。比如带小孩上街,要守住他,你不守住他,走着走着,就会走丢啦!当你观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认知了自己的心以后,最初若不守一个阶段,让“生处变熟,熟处变生”,它仍然会迷失的。  既然已经知道“最尊最贵、和自己最直接、最亲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应该珍惜它、守住它,不必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没有用的废知识来徒增法尘,找些不相关的道理来把玩光景,浪费时间,虚掷生命。须知“金屑虽贵,在眼亦病”,眼里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样地,心上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放的。所以“守本真心”,守着你那真实、原本的真心;真实的心是你本来的心、没受污染的心、没有蒙尘的圣主,你要守住它,它就不会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觅,向外驰求,这叫“舍父逃走”、“怀宝迷邦”。古人道“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又说“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还是小心脚下吧!  修心法要,扼要地作了以上说明;前面讲的是病,后面说的是药。如能常常“自在”、“独尊”,一切皆我,不生见取,离诸染着,把这四句话消融于“自观(觉)自在”之中,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

安祥是那么好,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那么悲惨,我们就应该拼命追求,并保持安祥才对。至于如何保持安祥呢? 去除心垢的方法:

学佛法都是要先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而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番,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人”。如果承认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没有进化的动物;然后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的假像,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什么?”

“天大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要安排一个无事牵挂、心身自在之时间,摒除干扰,将平生所做、所思之应予改正者,彻底反省,以后誓不再犯,必获佛天宽恕。其程序如左:

1)、斋戒沐浴换净衣,佛前焚香祝祷曰:“弟子某某无明覆盖,不见己过,堕落而不自觉,恳求佛菩萨慈悲,令见己过(三拜)。恳求护法菩萨善导(一拜)。”

2)、准备纸簿原子笔,就反省所得一一写出。然后就所反省之事,能弥补者写出弥补计划(须执行,不可忘却);亏欠他人者、对不起他人者,观想其人在面前,向之顶礼乞宽恕。

3)、以至诚之心就所写于佛前跪诵,幷誓不重犯,然后誓作新人,誓度众生,焚于佛前。

4)、反省忏悔之事,以后不可再回忆,亦不重犯。

5)、观每一念起,妄者疾速忏悔。

能照此方式行之,可以合法。 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认同、不多说话、不生气、不躯壳起念、唯求心安。

耕云导师著有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无漏,诸漏尽时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阴境,取相认同丧本真,

话说多了心会乱,怒火能烧功德林,

躯壳起念滋三毒,心若不安怎修行。

法身功德在无漏,诸漏尽时法身成。

就是实践佛陀开示的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二集之《无漏行》。 1)修行的要领: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

2)证入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体用不二、心法不二。

3)真实法要:不思议。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一集之《不二法门》。 溯本穷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随缘。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二集之《迈向生命的圆满》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详细内容请参照 耕云导师讲词《安祥禅》第一集之 《修心诀》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详细内容参照“安祥禅”词条之第13节“安祥禅修行的最高秘诀”

另外,耕云导师在《安祥之美》讲词中亦有开示保任安祥的方法:

1、反观自心 正确认知安祥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没有杂念,空空朗朗,没有烦恼,没有兴奋,没有过去、未来。这个就是安祥的心态,也是你原本的心态。只要你能保持它,就节省了你十万年修行的努力。

我们为什么不说是“三昧耶”?不说是“正受”?不说是“正觉”?不说是“摩诃般若”?不说是“真如、自性”?不说是“本心”?而说是“安祥”?因为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作为一个文化的时区,也就是文化时间的区分;每一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用一、两千年前的语言,我们就感觉得有点儿晦涩,不够明朗,而且它障碍了我们察觉真相,障碍了我们体会真实。所以我们如果用一、两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现在的语言。我们说是“三昧耶”,大家感觉有点儿陌生;若说“安祥”,大家在感觉上会亲切些。

2、停止寻觅 守本真心禅既然是以安祥为内涵,那我们就不要去东寻西觅,任你找来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么,不如“归来偶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用不着“芒鞋踏破岭头云”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养,保任此事就够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错误、罪恶不并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扬弃自己的罪恶,才能拥有并保持安祥。

安祥,有的是从修行而得;修行而得,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是夸张的话,生生不退转,也要个十万八万年,所以“修而得”很难,而别人传心给你很容易。但是“难得的”能够保持,“容易得的”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

3、扬弃错误 不断修正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为。常常观心,对于不正、错误、罪恶、黯淡、虚伪的念头,要批判自己、惩罚自己、警惕自己、告诫自己,使它不再重复。人多半是或浓或淡地活在错误当中,人不能够免于错误,但是不要把错误重复下去,重复下去,那就永远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恶重复去,若重复下去,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毁灭。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我请各位记住一句话:“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谅解和佛天的原谅;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

我们不要长着眼晴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4、即知即行 解行相应

最后,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应”。光“知”不“行”,这种“知”就变成了废知识,跟酒精的废卡洛里一样,它对你没有帮助。而且没有用的知识装得越多,对你的人生、对你的智慧障碍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词,对你有什么用?有很多修行人,泥迹失神,抱了几本经去啃,希望能得道。结果最后临死的时候,证明只是被经所转,并没有转经。

如果整天把佛菩萨挂在嘴边,而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和实践,他的功德几乎是没有的,一定要去了解和实践,了解就是修心,实践就是修行。

一个人对法门不了解,不能深透的去了解它,对于最根本的基础的佛法没有去了解,去实践,这个人就是没有功德。

比如一个人要摔倒了,如果你是凭着人性一霎那,你没有带着一种慈悲心去感受到这个老人要摔倒了,而是一个反射动作把他搀扶起来,你只不过做了一件善事。如果你是感觉到,这个老人家摔倒了之后会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把他扶起来,他很可怜,他像我的父母亲一样,他是过去佛或未来佛,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当你的境界提高的时候,去做任何事情,你就达到了高层次的境界。

如果你用心来做,得到的就是心灵的回报,如果你只是做外表的事情,你得到的也只是外表的回报。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不劳动就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

当一个人身上有业障的时候,首先,必须先消除那些业障,消灭业障之后,你才能修得好心,否则业力给你捣乱,让你的心定不下来。业力在身上的时候,是乱窜的,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很烦恼的时候,心定不下来的时候,心里想,我要念经,我要念经,虽然嘴巴在念,但是心里难过又烦恼?那个时候心就根本定不下来,就想站起来做点什么别的事情,那个时候自己克制不住自己的心,这就叫乱窜。

比如家里有一点什么事情了,人坐在这里,我要念经,我要念经,而脑子里全想的是家里的事,这就是人的业力乱窜,然后你用什么样的心去修心,就得什么样的回报。

请问大圆满法之“彻见定”有退转否?,或者说是否亦须“保任”?也回悟后迷吗?怎样防止?

还需悟后起修。您可以看看汉地密乘大德元音老人的著作,比较适合汉地人的根器。元音老人: 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