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有没有毒性?
黄芪属于无毒中药范围。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英黄芪的干燥根。栽培或野生。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河北等地;膜英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沟旁或灌丛中,喜干燥、阳光,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中型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临床用名有黄芪、 蜜炙黄芪。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黄芪以其根入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芪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芪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官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气补虚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芪,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恶鳖甲。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也。《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去肌热三也,疮疡排脓止痛四也,壮脾胃五也。去诸经之痛,除虚热,止盗汗。
《医学衷中参西录》: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阖辟之原动力)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现代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由于黄芪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芪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
1 黄芪能对抗免疫抑制制剂的作用,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网状内皮系统、外体系统均有增强其功能的作用,对某些免疫细胞因子有诱生作用,并有诱生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对多种免疫因素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2 黄芪有强心、限制或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以及改善心肌炎症状、抗应激、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扩张冠脉、降低血压,改善心肌氧的代谢平衡。
3 黄芪能改善血液流变各项特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可提高造血功能。
4 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双向调节血糖浓度。
5 黄芪有抗肿瘤作用。
6 黄芪能增加组织的胶原合成,延长细胞寿命,抗氧化,有抗衰老作用。
7 黄芪对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均有治疗作用,对庆大毒素肾毒性有拮抗作用,还有利尿作用。
8 黄芪有降血糖作用,并对老年大鼠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对抗作用。
9 黄芪能增强脑部功能,加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镇痛、镇静作用。
10 黄芪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小肠运动各平滑肌紧张度。
11 黄芪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12 黄芪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有促雌激素样作用。
13 黄芪有抗辐射作用,并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
14 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山茱萸并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入药有很好的滋补肝肾的作用,一般有容易盗汗的症状,可以用山茱萸,肝肾阴虚也可以用山茱萸,有的滋补药物里面也有山茱萸。那么,山茱萸入药有什么作用?山茱萸有哪些药用功效?
山茱萸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的成熟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秋末冬初采收。用文火烘焙或置沸水中略烫,及时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
药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应用
1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本品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常与熟地,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常与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阳虚阳痿者,多与鹿茸、补骨脂、巴戟天、*羊藿等配伍,以补肾助阳。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熟地、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常与覆盆子、金樱子、沙苑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崩漏,月经过多。本品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本品亦治消渴证,多与生地、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使用注意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2《药性论》:“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
3《汤液本草》:“滑则气脱,涩剂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山茱萸苷、乌索酸、莫罗忍冬苷、7—O—甲基莫罗忍冬苷、獐牙菜苷、番木鳖苷。此外,还有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原维生素A、以及皂苷、鞣质等。
2药理作用:果实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及堇毛癣菌,流感病毒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山茱萸注射液能强心、升压。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山茱萸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肾上腺素性及链脲佐菌素(STZ)所形成的大鼠糖尿病,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山茱萸流浸膏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山茱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体外试验能抑制腹水癌细胞。有抗实验性肝损害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且有抗氧化作用。有较弱的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以山茱萸为主,配五味子、乌梅、苍术煎服。治疗糖尿病1l0例,总有效率854%(山东中医杂志,1988,7,2:27)。五味子合剂(五味子、山茱萸肉等),治内耳眩晕者,效良(陕西中医,1989,10,12:535)。干山茱萸碾末,每晚睡前以陈醋调成糊丸,敷于双足涌泉穴,治单纯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者,有效(新中医,1992,3:163)。
烹饪方法
第一:山茱萸粥
材料:山茱萸肉、粳米、白糖。
做法:将山茱萸肉清洗干净之后去掉果核,然后将果肉和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熬粥。等到山茱萸粥煮好之后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后煮开就可以起锅服用量。
功效:服用后主要功效是治疗肝肾不足的毛病,具体的症状表现为遗精阳痿、耳鸣腰酸以及头晕目眩等,除此之外如果身体出现虚汗不止以及尿频遗尿的毛病也可以服用山茱萸粥,效果还非常的不错。
第二:山茱萸散
材料:山茱萸、牛膝、白术、防风、麻黄、天雄、川乌头、川椒、桂心、丹参以及细辛。
做法:将所有的中药材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研磨成粉末。建议要空腹服用,一天最好的服用时间就是晚上吃饭之前了,用温酒送服效果更好。
功效:这道方子来自于圣惠中的第二十七卷,服用后具有治疗风邪以及虚劳的作用,对于一些筋脉拘急以及关节疼痛的毛病,服用这种山茱萸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黄芪有没有毒性?
本文2023-10-09 20:19: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