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所描写的许多动物,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见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山海经》中所描写的许多动物,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见过?,第1张

因为山海经是上古时期的一本文学巨著,相传所记录的乃是伯益和大禹的见闻,离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有几千年时间了,许多书中描写的动物和植物都已经灭绝了,所以大多数我们都没见过。但是根据山海经中所描写的物种,仍然可以推断出其中所记载的一些神奇动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多见的动物,比如其中所记录的白犀,可能就是现在的犀牛;橐驼应该是现代的骆驼;罴应该是民间所说的人熊等。

《山海经》

相传山海经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最早文学巨著,在早期的流传中,还是上古的蝌蚪文所写。在秦汉时期才有文人把它翻译编辑成册,但仍然有不少部分失传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山海经只是一部分,但就只这一部分,就足以让我们感到万分震惊了,因为其中记录了一个上古时期的玄幻世界。

白犀

山海经中曾记载道:琴鼓之山多白犀。接下来的不少古籍解释为:“犀,长得像猪。”、“犀像大象那么大,黑色,以草木为食,头像豪猪的头。”、“犀的毛像猪,头像马,总共长了三个角,鼻子上的角比较长,额头上的角较短。”由这些描述可以推断出,古人所认为的犀其实跟现在的犀牛基本一样,山海经中的白犀很可能就是现代犀牛的祖先。

橐驼

山海经中曾记录: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

根据《后周书》等记录,都是形容橐驼在沙漠中行走时,当有风沙快来的时候老驼就知道,然后发出报警声,并且把口埋于沙中。还有的书中解释为驼如马形,高和长分别都是一丈,蹄子像牛,尾巴长约两尺,驼背像马鞍。从这些古代描述可以发现,橐驼跟现在的骆驼几乎完全一样,是可以确定山海经中的橐驼就是骆驼。

鹿蜀

山海经中也记录了杻阳山有一种叫鹿蜀的野兽,说这种野兽看起来像马,但是身上有黑白纹路,头像老虎尾巴长,叫声有点像孩子。《山海经图赞》 也解释到:鹿蜀是一种像马,却有着老虎斑纹的野兽,喜欢吟叫和奔跑,种群繁衍很多,一群群的出现。根据这些描述,可以发现现在的斑马刚好符合了这些外形特点,很可能所谓的鹿蜀,就是我们常见斑马的先祖。

罗桂环:我国早期的植物驯化与我国文明的起源

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对于它们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无疑将对我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现在相关的资料调查还有很多欠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就笔者所见的一些资料对早期我国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一些非常初步的探讨。

一、 西北地区。西北向来被认为与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一个地区。传说中的神农产生于陕西岐山西面的姜水。而神农在先秦以来的古代传说中正是农业和医药的创立者。这种情况的出现恐怕不是偶然的。传说中的神农以水为姓,即姜姓,一般认为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1)。《说文解字》中释羌字的意思为牧羊人。但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甲骨文中的“羌”字更可能是伪装成羊的猎羊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随着第三纪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我国西北的甘青地区不断干旱化(2),后来生活在这里的古羌族“猎羊人”狩猎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南迁进入黄河支流的渭水流域和长江支流的嘉陵江上游开始了农业生产。

进入渭河流域的古羌族人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对粟(稷)的驯化工作。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粟遗存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地处富有森林的秦岭北坡,又处黄土高原南面,而且处在渭水的上游,既可以有森林作为庇护所,并从中采集、狩猎各种生物资源,又可以在干旱的黄土高原这里得到莠(粟的野生种)等适合当地干旱和黄土等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一年生禾本科作物的籽实,满足食物的需求,使人们对莠的周期性迅速繁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步地人们开始了粟的栽培和果树的管理和培育。

上述过程在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也可看出一些痕迹,《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虫龙之肉,采树木之实,时多疾病伤毒之害。于是神农氏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条记载说明,由于采集和渔猎所得古人容易得病,因此神农发明了农业和种植业。但在《新语·道基》上还有这样的说法:“…民人食肉饮血,衣皮衣,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似乎是说,渔猎所得不足以养民,于是开始发展农业。《周书》中也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蓐,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食”(3),开始了农业生产。古人早期的农作方法,《国语·鲁语》是这样记述的:“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4)这里的烈山氏可能指的是放火烧荒,柱可能指的是早期用木棍点播的一种栽培方式。形象地道出了神农驯化粟的“棍耕火种”过程。

当然,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这里驯化的作物还有蔬、果。从大地湾文化的后继者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的栗子,而现今秦安所在的天水地区仍然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野生栗子林这一情况分析,栗子这种坚果可能也是由这一地区首先栽培的。另外,桃子也可能首先是由这一地区栽培的。桃无疑是我国栽培史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虽然还未见有栽培的果实(或种子)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现,但河北藁城曾出土商代的栽培桃核,《诗经》中也反映我国黄河流域的人民非常熟悉这种水果,加之天水的小陇山(秦岭北坡)仍有大量野生桃(甘肃桃)的分布,这种野生桃与栽培桃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应当就是栽培桃的野生祖先,因此推测它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被栽培是有可能的。在蔬菜方面,西安半坡遗址出土过罐装菜籽,很可能是芜菁(因为我国唐代以前北方似乎一直没有白菜),这种耐干旱的蔬菜可能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在农业社会中,除食物生产之外,穿衣是另一最受人关注的事情。因此纤维植物很早也为人栽培。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栽培类型的大麻籽,说明大麻也可能最早起源于这一地区。这种作物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分布很广,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的底部有麻布纹,说明这种纤维植物的利用是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的。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西亚原产的小麦可能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传入我国的渭河流域。因为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陕西赵家来客省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小麦遗存(5)。从上述史料分析可以看出,渭河上游的陕甘地区的秦岭山麓及周边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温带耐旱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这里发源的作物对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稷(粟)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图腾,不但神农的后代称作稷,而且周人的祖先因为从母亲氏族--神农族那里继承了这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也被尊为稷。他们都被后人认为是五谷神,与土地神--社合称便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稷。而其它几种作物都是适合早期粗放栽培的,对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农业发端应当也是很早的。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这里在第四纪(260万年至今,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植被主要是夏绿林;进入全新世初期(从11700年前开始至今),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林占据统治地位。气候比较寒冷;从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气候逐渐变得比现在还要温暖一些,阔叶树种逐渐占优势,草本植物也达到高峰(6),说明这一时期是非常适于农业发展的。虽然早期的新石器遗址没有发现有栽培作物的存在。但是与上述大地湾遗址同期并处在黄土高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却曾发现大量的粟的遗存。这里所见的贮藏粟量非常之大,说明它的栽培有相当的历史。但现在还很难说它是由黄河上游地区传来,还是当地起源。上述遗址出土的其它作物包括核桃、榛子。值得注意的是核桃,这种坚果原先一直认为是汉代的时候,张骞“凿通”西域后才传进内地栽培的。但在河北容城曾出土过距今九千多年前的核桃,磁山文化遗址也出土过核桃(7);此外,同处黄土高原边缘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同样出土过核桃(8),这表明它的利用和栽培在我国有着异常古老的历史。而且我国西南的西藏林芝地区至今还分布有野生的核桃林,这说明这种果树很可能是我国本地起源的(磁山出土的核桃据说很小,虽在考古文献上标了核桃的说明,但我怀疑它可能是核桃属的其它种)。顺便提一下,从《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可以看出,榛子曾经是一种栽培的果树,但在后代似乎没有得到改良和发展。

另外,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酸枣,在新郑沙窝李的新石器遗址中曾出土了枣核,这说明这种果树也开始为人们所栽培。这种果树与西北地区的起源的栗子在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中有重要意义,它们一直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木本粮食”(9)。华北地区起源的重要作物可能还有桑,这种植物的果实可能很早就被人采食,传说黄帝的妃子发明了养蚕,甲骨文中已有桑字(10);《诗经》中不但有20余处提到桑,而且有大规模种桑的记述。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都非同寻常,可能有很久远的栽培历史,估计在5000年前已被栽培。这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栽培植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培水稻的地方。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暖湿。据孢粉研究,我国东南部地区距今11000-8000年前,以松或栎等(阔)叶树种为主,植被从森林草原型向森林植被方向发展,属于落叶阔叶树稳定上升期,这个时期气温迅速上升;距今8000-6500年前的常绿林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气候温暖潮湿;距今6500-3500年前的前半段为亚热带植被发育期,而后半段草本植物蒿属达到高峰,常绿阔叶林成份逐渐减少(11)。大体上以森林植被为主。可能很早就有人类在各大湖的周围捕鱼拾贝、采集植物果实和嫩芽。传说中的蛇身人首的伏羲(包牺)可能就是爬行动物众多长江下游和华东地区人们的远古始祖。《易传·系辞下》记载他曾:“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后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意味着农业就从这里开始了,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

这一地区驯化的最重要的作物无疑是粮食作物水稻。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12);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13)遗址曾出土栽培稻谷的果实(14);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15)。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现今我国从东南的福建、台湾到西南的云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国广泛分布的这种普通野生稻和我国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同具24条染色体,可杂交和产生可育后代。我国已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黄河流域演化为粳稻。我国是粳、籼稻两个亚种分化地之一(16)。他关于水稻栽培起源地的说法可能是不对的,但关于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这种观点大体上是站得住脚的。湖南、江西这一地区不但至今仍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并且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因此以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认为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的说法大约是比较可信的(17)。笔者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湖区周围应该是它的栽培起源地。这类“大泽”向来是古人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基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早期。作为一种食物经长期的采集,加上适当品种的选择导致栽培,这似乎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湖南道县还可能是柑橘的栽培起源地之一。因为历史上早期记载都说洞庭湖一带的柑橘很有名,屈原还写过《橘颂》,至今浙江的温州,江西的南丰还是我国著名的柑橘产区。道县还有野生橘的分布。两湖则有近缘种宜昌橙的分布。另一近缘属金橘属的野生种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我国另外一种果树梅应当也起源于这一地区,它的果实早期可能主要用于调味,从《尚书》的有关记载不难发现这一点。它的野生种在我国湖北等地山区仍有分布。它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汉水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南部一些地区,在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过夏代的梅核(18)。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是我国最早大量使用竹类植物的地区,因为在浙江吴兴钱三漾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过竹编的器物。后世《禹贡》中提到荆州的贡品包括竹产品;《尔雅·释地》有:“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此外,苎麻可能也是由这个地方首先驯化而成为栽培植物的,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有较多的碳化苎麻平纹布和细绳(19)。这表明此种作物的栽培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个漆碗,表明漆树这种经济植物很早就为人们所利用了。上述情况表明这里当是我国一个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这里驯化的水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它很快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过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稻粒印纹,说明向淮河流域发展很早,而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出土了大量七千多年前的栽培稻谷(20),似乎表明水稻向周边传播似乎是同步的。不仅如此,考古学的证据表明水稻后来很快向黄河流域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传播。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谷物,为我国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它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另外,这里首先大量运用的竹子,到后来栽培竹子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这一地区有大量的竹林分布,因此当地的百姓除了食用竹笋之外,还广泛运用竹子制作各种生产和生活器物,它充斥在我国南方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代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曾指出竹子在我国有大大小小的600多种用途,以至于有些外国人称我国的文明为“竹子文明”。

此外,漆树的利用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漆树分布较多和现今栽培较多的是在我国的川东和湖北一带山区。长江流域应当是首先利用这种植物的地方,很可能这种树脂的利用在长江中游大巴山区的汉水流域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并通过那一地区将漆树的利用方法传到中原地区。河北一些商代的遗址曾出土过漆器,这说明漆的利用历史从南到北都很久远。《诗经》的有关记述表明,漆树在周代的时候肯定是一种栽培植物;战国时期的庄子还当过漆园吏,说明当时黄河流域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漆树也是很有我国文明特色的一种栽培植物,对我国后代的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上述“猎羊”的古羌人或他们生活在陇南的后裔可能有部分进入四川的岷山山地的岷江和嘉陵江上游地区(21),成为“三星堆”远古居民的先祖。从《史记》等有关文献记载来看,这里应当是芋头驯化地和分化中心之一,这一地区至今仍有野生芋分布。但这种作物的驯化的时间还有待推考。云南地区可能是我国最早栽培葫芦和小豆、豇豆的地方。这一地区的人们有许多关于人类源于葫芦的传说,有许多葫芦崇拜的习俗,盘瓠(盘古)创造人类的神话可能与这一地区有关。虽然我国现今出土葫芦的文化遗址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阴湘城遗址、河姆渡遗址、罗家角、崧泽、水田畈等新石器遗址中。但很可能是由上游向下游传播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此种植物由华南传入的可能性。至于小豆,上述阴湘城遗址据说出土过豆角(22),笔者推测那不可能是由美洲传进来的那种“豆角”,更可能是小豆(或饭豆)抑或豇豆。这两种植物的野生种至今在我国云南地区仍有分布。葫芦的利用和种植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早期这种植物的嫩果是供食用的,后来它的成熟果实就被当成日常家用的容器,甚至早期的一些陶器的形状都是模仿葫芦做的。很可能还被当作浮水的用具。葫芦还被古人作为乐器,即笙,传说笙是女娲发明的。在华南和西南这种形式的乐器一直在封建社会都存在着。当然它在古人的审美艺术和宗教发展过程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从上面的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农业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栽培植物的出现也是很早的。而且很早的时候,在不同地域的人民就在长期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驯化出了各具特色的栽培植物,并且一些重要的栽培植物很早就在各部落中开始了互相传播和交流。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外,像葫芦很早就出现在河南的裴李岗遗址中,粟和大麻出现在阴湘城的大溪文化遗址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上述各地后来青铜技术的发展,如陕西临潼出土过仰韶文化早期的黄铜残片;甘肃永靖出土过齐家文化时期的铜刀等器物;地处华北的河南新郑、安阳出土个不少商代的铜器;而地处长江中下游江西新干和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广汉在同一时期都有各自发达的青铜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广汉的青铜器物与中原的类型有较大的差别;另外江西新干出土的不少商代铜器农具显示当时江南的青铜冶炼技术水平更高,产量更多;反观中原地区,青铜农具是很少见的。这些清楚地表明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各地大地域--至少是各大河流域区域文明相互影响、会同而成长壮大的。不是仅仅哪儿有个“摇篮”,然后往周边传播、扩张的。(原载:《农业考古》, 2003(1):64-67;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今天我就以此为例说一说吧。

8月24日,天气晴

今日上午,闲来没事做,我放起了轻音乐,拿起木槿姐姐送给我的书,《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诗经》里的植物,一边听一边翻阅。

《诗经》是古代诗歌的开端,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许多美丽的植物,光看书中目录植物的名字就有惊艳之感。儿时,经常和母亲去田里割猪草,干农活,走过无数次乡间小道,那时母亲忙着农活,路上田里那些花花草草就成了我的玩伴,夏天,狗尾巴我经常用来编兔子,还有玩过很多花草都不知其名。

枯草在风中乱飞,艾蒿、飞蓬、荠菜、旱柳、桑陌、白杨、芍药、郁李、桃花、腊梅、古柏……这些在《诗经》里面目或清明或朦胧的植物,正是家乡的土地上,我和它们一起一步步地走入诗性和植物性灵的对话当中。”

《诗经》的首篇内容,便是一首男女情爱的诗篇,《关雎》出自国风周南,全文的描写,从男子河边初遇女子,到心生爱慕,后引发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后还幻想喜结连理的美好情感。全篇使用了“赋”的手法,平铺直叙,却将情则心动,动则不安的表现一一呈现诗中。品读之下,最为动人之处就是它道出了我们有过的那份悸动或者曾幻想过的那份纯真。

有人曾统计过,在《诗经》305篇诗歌中,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其中的许多动植物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

粟,通俗的说法,就是谷子。它是生产期较短的植物,且耐旱和耐贫瘠,适合于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直到现在,华北乃至山东地区人们也在种植。

水稻,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在华北平原黄河流域的山东地区也发现了栽培水稻的痕迹。

除粮食外,肉类是史前居民的重要食物之一。这一时期除饲养家畜外,狩猎活动是史前居民获取肉类食物的重要途径,人们猎取一些野生动物以弥补家畜肉食的不足。

那么,在《诗经》里还有哪些花儿,千年来一直在书香里盛开?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蔷薇科、桃属植物,落叶小乔木。读着这样美好的句子,眼前仿佛已经看见一树热烈繁盛的桃花。

诗经·召南·草虫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花紫红色,种子可吃,味苦。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nóng)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唐棣:树名,又作棠棣、常棣。

诗经·卫风·伯兮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谖草:萱草,又叫忘忧草、金针、黄花菜等。

诗经·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tuī),暵(hàn)其乾矣。

有女仳(pǐ)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蓷:益母草,夏季开花,地上部分可作药。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舜华:木槿花,落叶灌木。花朵相对较小,呈粉紫色比较多。古代文人常把“木槿”比喻女子的美貌,后来,“舜华”也就成了美人的代名词。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荷华: 荷花,属毛茛目睡莲科,又名莲花、水芙蓉等。

游龙: 水荭,又名廖实,在北方田野道旁、河边湿地多见,全草可入药。

诗经·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勺药: 芍药,又名别离草。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谷旦于逝,越以鬷(zōng)迈。

视尔如荍(qiáo),贻我握椒。

荍: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诗经·小雅·苕之华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苕(tiáo): 植物名,即凌霄花。藤本植物,蔓生,花盛为**。

诗经·小雅·蓼莪

蓼(lù)蓼者莪(é),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莪: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花黄绿色,生在水边。嫩茎叶可作蔬菜。也叫萝、萝蒿、廪蒿,俗称抱娘蒿。

1、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译文: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2、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  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译文: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3、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清代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  杜甫《绝句》

译文: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5、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唐    杜甫《绝句二首》 

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6、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    杜甫《绝句二首》 

译文: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译文:春天的夜晚甜甜的睡到天明,醒来的时候只听到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在叫。

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灏《黄鹤楼》

译文: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译文: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译文: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1、荇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原句为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意思是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2、蒹葭:指芦苇。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3、硕鼠:大老鼠或田鼠。

出自《诗经·国风·魏风·硕鼠》。原句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麦!意思是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

4、桃:指桃花。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句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思是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5、蟋蟀:

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原句是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思是: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诗经

1 有谁知道一篇与赞颂植物有关的诗句, 歌词或古文 作者通过这诗句想

1《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颂了草的生生不息,也赞美了人的愈挫愈勇。

2《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 千磨万砺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子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够生机勃勃,也比喻人在困难中能够奋发图强。

3《咏梅》墙角熟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道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开放,也表达了人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不随大流乃至同流合污的立场。

另外还有 的《卜算子·咏梅》,也是歌颂了梅花严寒开放,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品质。

2 描写花草的古文诗

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 墨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焕溪沙)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望)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过故人庄)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春望)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滁州西涧)

5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陶渊明 归园田居)

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 归园田居)

3 描写植物的古诗词大全600首

植物

梅花唐(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草唐(白居易)

离离园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杨柳枝词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摊破浣溪沙宋(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写桂花)

鹧鸪天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桂花)

西江月梅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水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浣溪沙咏桔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

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4 描写植物的茎的文言文

草 (白居易)

离离园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买 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写牡丹)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摊破浣溪沙(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写桂花)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桂花)

西江月 梅(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水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浣溪沙 咏桔(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侧犯

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

甚春却向扬州住。

微雨,

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

总是行云处。

无语,

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

千朵围歌舞。

谁念我、鬓成丝,

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5 描写植物的古诗词大全600首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草唐(白居易)离离园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摊破浣溪沙宋(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写桂花)鹧鸪天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桂花)西江月梅宋(苏轼)玉骨那愁瘴雾,水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浣溪沙咏桔宋(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山园小梅宋(林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查看全部14个回答诗刊杂志专业期刊发表机构!对公付款快速诗刊杂志录用高,随时查进程,不成功不收费拥有多年专业经验的,期刊修改润色,快速发表。

快捷。 专业。

漳州情缘阁文化传媒广告 古诗硬笔楷书,天猫电器城,品类超全。古诗硬笔楷书,职场达人,学生必备,文化用品,天猫电器城,优质好货,学霸达人超爱!天猫电器城,品牌旗舰,闪电到家,超值包邮,智新生活!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古诗词大全600首古诗词大全中国最唯美的9首古老情诗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二、《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

6 谁知道描写植物、动物的古诗句

描写莲荷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虫鸟的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 《乡村四月》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7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山海经》中所描写的许多动物,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见过?

因为山海经是上古时期的一本文学巨著,相传所记录的乃是伯益和大禹的见闻,离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有几千年时间了,许多书中描写的动物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