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莲救母的疑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关于目莲救母的疑惑,第1张

佛门以孝为第一修行纲领,净业三福所说: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是一个念佛人最基本要做到的,开门见山第一条就是要孝。你看地藏王菩萨也是以孝而闻名以孝而证成圣果啊。

并非菩萨给自己的母亲搞特殊,菩萨是对一切众生都象对自己的母亲,这里边有个缘分的问题。他成为他母亲的孩子,这里边就有莫大的因果缘分了,所以以此因缘,他能先度自己的母亲。其实在菩萨心里,没有先照顾谁这个说法,而是谁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先度谁。菩萨是随缘而行度化的。

这一世,他的母亲是最亲的人,其实从无量的前世来看,有多少众生做过我们的父母至亲啊,简直无法计算了,佛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度一切众生的啊,从这个角度讲,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前世父母,都是至亲,和我都是一体的,看到他们在受苦,菩萨哪有不去救助的道理啊,只是各人缘分不同,有的现在就能度,有的现在机缘不成熟。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乌蓝婆拏。盂兰,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场,放焰口,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为“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佛拳观音拳23式包括:

1、 礼敬观音

2、 华开见佛

3、 超脱轮回

4、 慈悲双运

5、 骑龙观音

6 、目莲救母

7、令登彼岸

8、大士托天

9、 观音隐身

10、 佛光普照

11、 观音飞渡

12、善财请圣

13、龙女皈依

14、回头是岸

15、观音坐莲

16、大士接引

17、净瓶偏洒

18、菩萨编篮

19、净瓶汲水

20、童子拜佛

21、扭转乾坤

22、千手救苦

23、佛果圆满

扩展资料:

佛家拳的来历:

中国武术名师梁天柱所创立的南派梁门武功并由江门尹保林武术大师铭名为佛家拳(香港由梁家芳同门铭名为蛇形刁手)现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先后在广西岑溪、梧州、苍梧、藤县、柳州,广东广州、台山、中山、江门、东莞、罗定、阳春、阳江、湛江、海南等地区教授佛家拳武功,从此佛家拳在两广大地及港、澳、台、加拿大、美国、东南亚地区和其他国家传播发扬光大。

江门是南派佛家拳的承传重要发展地区,为更好地承传佛家拳,打响江门侨乡武术文化传承计划,向世界传播推广。现经佛家拳第三代传人,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江门市武术协会原秘书长,佛家拳总会创办人、首任会长欧国雄先生的大力支持推动下。

在江门市德强武术馆设立南派佛家拳训练基地,并全面地将南派佛家拳教授方式、功法、改革创新理念指导贯彻在教授之中,为南派佛家拳的普及和发展再创辉煌。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江南一带(苏南、皖南、浙)人家家“吃乌饭”。据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在中国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题材,被称作为“目莲戏”。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目莲初曾出家学道,后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称。故事写目莲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莲遍游地狱寻母,终于重逢,同升仙界,着重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一故事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细节。即: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该树即南烛树或称南天烛,一名青精树)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并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长江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民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追问: 具体点的? 回答: 君皇圣后总为恩,复待祈禳求福增,一切有情皆受用,人间天上行其享。上上签,有福气、爱情也美满。大吉。 追问: 我要的是签解,不是签文 回答: 君皇圣后代表双方长辈,第一句表示双方家长都很同意;第二句是说家长们为你们祈祷,你们的福气会增加;第三句是说你们的感情会很顺利,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挠;第四句是说你们就像的比翼鸟一样,人间享乐,升天后也会在一起,永不分离。 追问: 晕,我问的是什么时候有,现在都还没女朋友呢!1 回答: 这签上面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放心吧!总会有的。 追问: 有,解说,天皇降恩,始终莫忘,晨昏礼念,可宜烧香 回答: 四二签→上签→古人→有莲见母→酉宫诗曰 :君皇圣后终为恩 ,复待祈禳无损增 ,一切有情皆受用 ,人间天上得期亨 。诗意→此卦天垂恩泽之象, 凡事成就大吉也 。解曰: 天皇降恩, 始终莫忘 ,晨昏礼念 ,可宜烧香。 家宅→祈福, 自身→冬吉 ,求财→未有, 交易→成, 婚姻→中吉, 六甲→平安 ,行人→动, 田蚕→中平, 六畜→中平 ,寻人→见, 公讼→胜, 移徙→守旧, 失物→空 ,疾病→解, 山坟→安 。故事, 有莲见母 (即为佛经故事之“目莲救母”):“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古人典故] 目莲是佛门的尊者,有神通。

影片名叫《目莲救母》,是梁哲夫执导,邹亚子、顾梦鸥编剧,卢碧云、唐威、艾黎、孙越等主演的台湾**,该片于1968年出品。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释迦摩尼的弟子大目犍连,汉语简称目连,修炼到了“六神通”的境界,也就是六种超人间的神力,这时他发了一个愿,就是要超度已经去世的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但他以自己的神通去观看人间,发现自己的母亲,居然轮回在饿鬼道里,得不到任何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为此感到非常悲伤,赶紧在碗里装满米饭,前去喂养可怜的母亲。但母亲接过饭碗刚想进食,米饭竟然化成了炽热的火炭。目连虽然拥有六神通,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悲伤地放声大哭。

听到目连的哭诉之后,佛陀是这样回答他的:你母亲罪孽深重,光靠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必须依赖天下所有和尚的力量。我教给你一个方法,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摆下香油和蜡烛,把丰盛的贡品装进盂兰盆里,以此来供养天下所有的和尚,这是救出你母亲的唯一方式。目连按佛祖的教导去做,母亲果然摆脱了饿鬼道。

佛陀又进一步告诫目连和所有弟子说,大规模的盂兰盆供养,是一种伟大的功德,既能为在生父母添福增寿,又能帮助已经去世的父母脱离苦海。而这才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正确道路。这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的来历。

扩展资料:

《盂兰盆经》

此经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供僧的功德救度已亡故之父母。由于本经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国人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538(戊午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

到唐代,盂兰盆会便广泛地在民间流行。直至今日,盂兰盆会已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目 连 , 又 名 目 犍 连 , 是 佛 陀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佛 说 盂 兰 盆 经 》 讲 的 就 是 目 连 救 母 的 故 事 。 经 载 : 目 连 看 到 死 去 的 母 亲 在 饿 鬼 道 中 受 苦 , 虽 使 尽 神 通 之 力 亦 不 能 救 拔 , 于 是 求 佛 救 度 。 佛 陀 告 诉 他 在 七 月 十 五 日 ( 即 僧 众 自 恣 日 ) , 备 百 味 饮 食 供 养 十 方 僧 众 , 可 使 母 亲 解 脱 。 这 个 故 事 在 以 后 的 《 经 律 异 相 》 、 《 目 连 缘 起 》 、 《 撰 集 百 缘 经 》 、 《 杂 譬 喻 经 》 、 《 阿 毗 达 摩 识 身 足 论 》 、 《 大 庄 严 论 经 》 等 佛 典 中 均 有 记 载 。 故 事 中 所 包 含 的 孝 亲 思 想 , 为 汉 地 文 化 欣 然 接 受 , 自 南 朝 梁 武 帝 倡 办 盂 兰 盆 会 之 后 , 盂 兰 盆 会 成 了 汉 地 风 俗 , 代 代 相 传 。这 一 仅 七 百 二 十 八 字 的 《 佛 说 盂 兰 盆 经 》 , 为 什 么 译 传 至 中 国 后 , 竟 演 变 成 演 、 唱 、 舞 等 各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目 连 戏 呢 据 专 家 考 证 , 它 缘 起 于 敦 煌 变 文 。 “ 变 文 ” 为 唐 代 的 说 唱 体 文 学 作 品 之 一 。 当 时 有 一 种 称 为 “ 转 变 ” 的 说 唱 艺 术 , 在 表 演 时 往 往 与 图 画 相 配 合 , 一 边 向 听 众 展 示 图 画 , 一 边 说 唱 故 事 , 其 图 称 为 “ 变 相 ” , 说 唱 故 事 的 底 本 称 为 “ 变 文 ” 。 在 敦 煌 石 窟 中 存 有 各 种 变 文 , 《 目 连 救 母 变 文 》 ( 全 称 《 大 目 乾 连 冥 间 救 母 变 文 》 ) 是 其 中 之 一 。 这 篇 变 文 作 者 不 详 , 但 很 明 显 是 由 《 佛 说 盂 兰 盆 经 》 敷 演 而 成 。 变 文 作 曲 白 相 间 的 体 裁 , 写 目 犍 连 下 十 八 层 地 狱 救 母 , 每 个 地 狱 都 有 描 写 。 据 考 证 , 隋 唐 后 又 产 生 了 大 量 的 变 文 艺 术 , 如 《 大 目 连 变 文 》 、 《 大 目 连 缘 起 》 、 《 目 连 变 文 》 、 《 地 狱 变 文 》 等 等 , 从 文 学 内 容 到 艺 术 形 式 , 都 已 经 完 全 中 国 化 、 民 族 化 了 。 这 为 以 后 的 目 连 戏 的 产 生 孕 育 了 种 子 ,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创 作 源 泉 。目 连 戏 最 早 的 文 字 记 录 , 见 于 南 宋 盂 元 老 撰 《 东 京 梦 华 录 》 。 该 书 “ 中 元 节 ” 条 载 : “ 构 肆 乐 人 , 自 过 七 夕 , 便 般 《 目 连 救 母 》 杂 剧 , 直 至 十 五 止 , 观 众 倍 增 。 ” 这 里 表 明 , 最 早 的 《 目 连 救 母 》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杂 剧 , 其 内 容 明 显 是 脱 胎 于 敦 煌 变 文 。 《 目 连 救 母 变 文 》 产 生 于 晚 唐 , 至 北 宋 后 期 形 成 能 演 七 、 八 天 的 “ 目 连 救 母 杂 剧 ” , 历 经 一 百 多 年 时 间 。 可 见 在 形 成 过 程 中 , 不 少 艺 人 经 过 口 头 传 唱 、 情 节 增 删 , 插 进 杂 技 、 百 戏 , 汇 众 艺 之 长 , 不 断 丰 富 , 始 成 为 连 台 演 出 戏 曲 。 当 代 戏 曲 界 普 遍 认 为 , 中 国 最 早 的 戏 曲 , 当 首 推 《 东 京 梦 华 录 》 里 讲 的 目 连 戏 。 目 连 戏 被 称 为 中 国 戏 曲 的 “ 活 化 石 ” , 是 中 国 戏 曲 的 “ 戏 祖 ” 。在 《 东 京 梦 华 录 》 记 载 搬 演 目 连 戏 之 后 大 约 五 百 年 , 出 现 了 明 代 文 人 郑 之 珍 于 明 万 历 戊 寅 年 编 撰 成 《 目 连 救 母 劝 善 戏 文 》 共 为 103 出 , 在 明 传 奇 中 可 算 鸿 篇 巨 著 了 , 同 时 还 是 第 一 个 付 诸 印 刷 的 最 完 整 的 连 台 戏 剧 本 。

关于目莲救母的疑惑

佛门以孝为第一修行纲领,净业三福所说: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是一个念佛人最基本要做到的,开门见山第一条就是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