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烦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五心烦热的穴位 2 治疗五心烦热的方剂 3 治疗五心烦热的中成药 4 五心烦热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五心烦热 1 拼音
wǔ xīn fán rè
2 英文参考burning sensation of five centr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ve feverish centr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ysphoria with feverish sensation in chest, palms and sol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五心烦热为病症名[1]。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指自觉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及心胸发热的表现,可伴有心烦不宁,体温升高[2] 。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1]。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1]。《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1]。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1]。
4五心烦热为病症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指自觉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及心胸发热的表现,可伴有心烦不宁,体温升高 。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五心烦热 [ 最后修订于2016/1/3 13:07:39 共39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宣露的方剂 2 治疗宣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宣露 1 拼音
xuān lù
2 注解
宣露 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治疗宣露的方剂 郁李根皮丸1两,独活1两,青葙子1两。主治:风热所致的齿根宣露挺出。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粥饮送下。制备
郁李根散),莨菪子半两,蔷薇根2两(锉)。主治:齿龈肿痛宣露。用法用量:上为散。每用4钱,以水1大盏,煎至7
白牙药真珠散
半,川升麻2钱半。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齿龈宣露、牙黄黑不白。用法用量:每用少许,以指蘸药擦牙。
小蓟散,香附子(炒,去毛)5钱,真蒲黄5钱。主治:牙齿宣露出血。用法用量:揩牙齿上。立愈。制备方法:上为末
渫牙散木律半两。制法:上同杵为末。功能主治:齿牙浮动,宣露疼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入槐枝10数茎
更多治疗宣露的方剂治疗宣露的中成药 海蛤散
研)半两,干漆(炒令烟尽,研细)半两。主治:牙齿宣露。用法用量:先用净帛拭患处,以药敷之。有涎吐却。
青黛散1两。主治:《圣济总录》卷一二一之青黛散主治齿龈宣露。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敷齿宣露处,有津吐之。制备方
更多治疗宣露的中成药古籍中的宣露 《普济方》:[卷六十九牙齿门]齿龈宣露
。可以肾坚牢。今气血不足。揩理无根方升麻散治牙齿宣露。龈肉腐烂。升麻防风本细辛白芷地骨皮露蜂房木香甘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齿龈宣露风邪袭虚,客于齿间,则令肌寒血弱,龈肉缩落,渐至宣露,永不附着齿根也。治牙齿宣露,龈肉腐烂。升麻散方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四]治牙齿挺出诸方脉。令齿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治齿根宣露挺出。皆由风热所为。宜服郁李根皮丸方。郁李根白皮
《普济方》:[卷七十牙齿门]牙齿挺出风冷。与龈间津液相搏。化为浓汁。则龈肉落缩。齿根宣露方青黛散治牙齿根挺出。及蜕落。疽湿攻唇破。侵蚀齿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口齿疳第二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手心热的方剂 2 治疗手心热的穴位 3 治疗手心热的中成药 4 手心热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手心热 1 拼音
shǒu xīn rè
2 英文参考feverish palm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手心热为症状名[1]。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1]。一名掌中热[1]。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1]。《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参见发热、掌中热、五心烦热:
发热为症状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2]。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2]。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2]。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2]。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2]。
掌中热为症状名[3]。指两手掌中有发热感觉[3]。常与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相关[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名手心热[3]。
五心烦热为病症名[4]。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4]。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4]。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4]。《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4]。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4]。
4手足烦热为症状名。指患者手足热而心情烦躁。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可见于骨蒸、虚劳等。参见手心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一名掌中热。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足下热为症状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烦热为病症名。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手足烦热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20:13:07 共6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五心烦热简介
本文2023-10-09 21:01: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