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出处
1、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是樵夫看两位神仙下棋忘记了时间。
2、“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出自东晋虞喜所作的《志林》一文,说的是晋中期有位叫王质的樵夫上山砍柴,遇两童子下围棋,就在旁边观看,回家后发现离他上山的时间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
3、古代有个樵夫,一天上山砍柴,在山中偶然发现有两人在下棋,于是樵夫放下工具,跑到近前观看,这一看就入迷了。
4、直到那两人下完一盘棋,提醒樵夫该回去了,樵夫才回过神来,赶忙向两人告辞,回头去寻找自己的斧子,看到斧子柄都烂掉了,下山回家,发现家乡的景色大变,向人一打听,却是时间已经过了数百年。
5、这就是中国自古流传的一个故事,叫做“观棋烂柯”。最早大概出自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500多年。总结一句话就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程婴救孤故事,围绕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孤儿的生死存亡,程婴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与屠岩贾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程婴(—约前583)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有一说法是,赵朔当是并未被诛,后被屠岸贾假传灵公之命,而自杀的)。
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
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风闻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
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的深情厚谊的份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的是先去赴死。
计划已完,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一说是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
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应(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巳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到了山里,隐姓埋名,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
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
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看了这个古诗\应该在那本书上看到过\大概是一个砍柴人发现在山中有两位老人在下棋\他觉的好奇\就在旁边看了起耒\当中看到树上的叶子一会掉了\一会又长上来\看到了几次这种情况\这时天也黑了\马上回去了\当回家后\家里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了\一打问别人说\你家里的人早次几百年了\实际上他在山中看神仙下棋\在天过了一日\可在下界早过了几千年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是元代御史。宋讷性格老诚稳重,博学多闻。到正中年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盐山尹,结果他放弃官位回家。洪武二年,皇帝征召儒士十八人编纂《礼》、《乐》等书,宋讷也参加了。事情做完了,他没做官而是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经由四辅官杜斅推荐,担任国子监老师。因讲经出色而被求学者尊崇。十五年,被越级迁升为翰林学士,皇上命令他撰写《宣圣庙碑》,写得合乎圣意,赏赐的物品很丰厚。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他曾经因为天寒靠近炭火取暖,火舌燎到胁下衣袍,火烧到皮肤才觉查。皇帝写文章警告他。没多久,宋讷升为国子监祭酒。当时有功的大臣孩子都到国子监跟他学习,一年来学习的贡士达到了上千人。宋讷为了严格学规,整天端正姿态讲课从未虚度光阴,夜晚常住宿在学校里。洪武十八年,又开设进士科,考取进士四百七十人有余。其中三分之二是太学的学生。皇上第二次考这些人,又是这样。皇帝大为高兴。写词褒扬赞美宋讷,太学的助教金文徴等人嫉妒宋讷,和吏部尚书余熂暗地里设计陷害宋讷,下达文书令逼宋讷辞职。宋讷去皇帝面前辞职。皇帝大惊询问后,很生气。杀了余熂、文徴等人。像以前一样留住宋讷。宋讷曾经得病,皇帝说:“讷有长寿的命相,是不必担忧的。”不久,宋讷的病果真好了。皇帝派画工窥探宋讷。画下他的肖像,画上宋讷正襟危坐,面有怒色。第二天入朝见皇上,皇帝问:“昨天为什么发怒?”宋讷吃惊地回答说:“有个学生快跑跌倒,把茶器打碎了。我因教育失误而感到惭愧,所以很自责。只是陛下怎么知道的呢?”皇帝拿出图画。宋讷叩头谢罪。
宋讷的长子叫宋麟,考中进士,提升做御史官,出京城做望江主簿,皇帝惦念宋讷年老,召宋麟回来侍奉。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讷病很重,仍然住宿在太学。宋麟请他回自己家住,宋讷训斥他说:“这正赶上了丁祭(祭孔的大典),敢不敬吗?”祭祀完毕,把他抬回家,宋讷就死了,终年八十。皇帝悼念怜惜他,亲自写祭文悼念。又派官员到他家祭奠,替他置葬地。文官四品得到祭葬的人,从讷开始。正德年间,谥号文恪。
宋讷曾经应诏陈述边疆的事情,他说:“海内安定,只是沙漠还烦扰圣上忧虑。如果穷追远击,不免劳民伤财。陛下替皇子皇孙着想,不过是严谨边防罢了。巩固边防在于充实兵力,充实兵力在于屯田。汉赵时有四万将士,沿边疆分九郡驻扎,结果单于引兵退却。陛下最好在将领中选勇猛的人,以东西五百里范围划界分屯,制定法规守住要害,远近相互照应,遇到敌人就打,敌人离开就农耕。这是长久安定的计策。皇帝完全采纳他的方案。宋讷去世后,皇帝思念他。任命他的二儿子承袭父业担任国子监司业,告诫太学学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人罪当死。
元戏剧《纪君祥》鉴赏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情节梗概是这样的: 晋国大将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常有害赵盾之心。他先遣勇士钽麑执刀越墙刺杀赵盾,钽麑触树而死; 又训练西戎国进贡的神獒在朝廷上追咬赵盾,提弥明金瓜劈犬,曾受赵盾一饭之恩的灵辄救了赵盾。屠岸贾诡称赵盾为不忠不孝的欺君之人,将其满门三百口良贱诛尽杀绝,逼死晋国驸马都尉、赵盾之子赵朔。赵朔死前,给公主腹中婴儿取名赵氏孤儿,叮咛公主养子成人,为赵门雪冤报仇。公主被囚府中,生子赵氏孤儿,委托门下草泽医生程婴装入药箱救出。为使保护婴儿的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自缢身亡。屠岸贾麾下的下将军韩厥,原是赵盾提拔起来的,对屠岸贾残害忠良、搅乱强晋非常不满。屠岸贾派他严守府门,以防有人递盗婴儿出门。程婴藏孤出门,韩厥三次搜箱,发现孤儿,放程婴抱孤出逃。程婴不放心,两去两回,跪求韩厥拿他与孤儿请功受赏。韩厥嘱咐程婴将孤儿隐入深山,“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踩着是非门,担危困” 。为使程婴放心保孤,韩厥自刎身亡。屠岸贾发现孤儿被救出府门,下令拘杀全国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保护孤儿来到因对昏君奸臣不满而归隐太平庄的公孙杵臼家中,两人商定了救孤之策,程婴把孤儿当做亲子抚养,而把亲子当做孤儿送入公孙杵臼家,然后向屠岸贾首告公孙杵臼私藏孤儿。屠岸贾逼死了公孙杵臼,残害了搜出的“孤儿” ,认程婴为心腹之人,将程婴所藏孤儿作为义子。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给他取名程勃,屠岸贾给他起名屠成。他白日在屠岸贾前演武,夜晚在程婴前习文。屠岸贾无子,打算让他“杀了灵公,夺了晋国” ; 程婴却将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手卷” ,讲与孤儿,教孤儿杀贼报仇。最后屠岸贾被除,忠臣得封。
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均有记载。纪君祥基本依据史实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但也有许多改动: 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晋景公时改为晋灵公时; 人物关系方面,韩厥本来是孤儿长大后为其请封者,杂剧中改成放过保护孤儿的程婴后而自杀身亡。程婴、公孙杵臼原是赵盾门客,杂剧却把程婴改为受赵朔青目的草泽医生,把公孙杵臼改为不满奸臣屠岸贾、同情忠臣赵盾的老宰辅; 在情节方面,把在宫中藏孤改为被程婴救出,把孤儿在山中长大改为在屠岸贾家中长大; 在细节方面,增加了程婴逼迫行杖栲打公孙杵臼一事,还把程婴以他人婴孩代替孤儿,改为以自己婴孩代替孤儿。这些改动,有助于深化主题、表现人物、加强戏剧冲突。
这个杂剧表面上看是表现忠奸斗争的,实际上忠奸斗争只是造成全剧冲突的开端,整个杂剧表现的是为保护复仇火种不被扑灭而毅然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也就是剧中反复强调的“义” 。全剧情节围绕孤儿而展开。先写忠奸斗争,给孤儿出生后的戏剧冲突作铺垫,这是所谓“凤头” ; 接着写护孤与搜孤的斗争,作为全剧的中心和重点,这是所谓“猪肚” ;最后写争夺孤儿之争,这是全剧的余波和“豹尾””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为救孤儿而献身的公主、韩厥、公孙杵臼是作者歌颂的忠臣;程婴则是作者全力表现的贯穿全剧的义士。他是剧中的主要人物。
程婴是在赵氏一门三百余口皆已被屠岸贾所杀,公主囚在府中,所生孤儿眼看就要遭到残害的危难之际出场的。他的地位不高,是个草泽医生,因在驸马门下受到不同常人的优待而对赵家充满同情之心,接受了公主的嘱托,将孤儿藏在药箱之中,忠臣韩厥以死相助,使他顺利地把孤儿救出府去。可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而是问题变得复杂严重的开始。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出府去,为了斩草除根,下令把全国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拘摄到帅府,不管其是否孤儿,都要亲自剁为三段。屠岸贾的凶残面目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孤儿的处境也变得十分危险起来。这场搜孤与救孤的斗争也带上了害民与护民的斗争色彩。如果说程婴救孤出府还只是出于一种同情与报恩的思想,开始接受公主之托还有许多顾虑,那么现在屠岸贾为了不放过一个孤儿宁愿杀尽天下所有婴儿的残酷做法,一下子把程婴推向了舍生取义的道德高峰,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那未经满月的婴儿生命,拯救孤儿,拯救全国半岁以下的幼小生命。这里的“义” 已经不是传统封建道德中那种内容狭隘的“义” 了,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广大人民所共同追求和赞誉的一种崇高美德。而这正是《赵氏孤儿》能够长期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它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秘密所在。
太平庄上隐居的老宰辅公孙杵臼与程婴有着同样的侠义心肠。请看他两人的一段对话:
(正末云)程婴,你如今多大年纪了 (程婴云) 在下四十五岁了。(正末云) 这小的算着二十年呵,方报的父母仇恨。你再着二十年,也只是六十五岁; 我再着二十年呵,可不九十岁了其时存亡未知,怎么还与赵家报的仇程婴,你肯舍的你孩儿,倒将来交付与我,你自首告屠岸贾处,说道太平庄上公孙杵臼藏着赵氏孤儿。那屠岸贾领兵校来拿住,我与你亲儿一处而死。你将的赵氏孤儿抬举成人,与他父母报仇,方才是个长策。(程婴云)老宰辅,是则是,怎么难为的你老宰辅你则将我的孩儿假妆做赵氏孤儿,报与屠岸贾去,等俺父子二人一处而死吧。(正末云) 程婴,我一言已定,再不必多疑了。
(程婴云) 老宰辅,你好好的在家,我程婴不识进退,平白地将着这愁布袋连累你老宰辅,以此放心不下。(正末云) 程婴,你说那里话 我是七十岁的人,死是常事,也不争这早晚。
末了,公孙杵臼还对不放心的程婴说: “我从来一诺似千金重,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峰,断不做有始无终” ,“程婴,你则放心前去,抬举的这孤儿成人长大,与他父母报仇雪恨,老夫一死,何足道哉” 。这里,虽然可看出公孙杵臼和程婴在救护孤儿的思想基础上有明显的不同,程婴舍生取义的“义”比公孙杵臼舍生取义的“义” 内容更广,境界更高。但他们义无反顾的共同牺牲精神却象一曲悲壮高昂的二重唱,一起拨动着观众的心弦。他们的对话是那样的平凡,但感情又是那样的真切。感情愈真切、话语愈平凡,则愈能在观众心中唤起经久不息的情感共呜。
公孙杵臼以平凡真诫的理由说服了程婴;程婴又以平凡似乎合于人之常情的理由使狡狯的屠岸贾相信了自己的话: “我一来为救普国内小儿之命; 二来小人四旬有五,近生一子,尚未满月。元帅军令,不敢不献出来,可不小人也绝后了我想有了赵氏孤儿,便不损坏一国生灵,连小人的孩儿也得无事,所以出首” 。“告大人暂停嗔怒,这便是首告缘故; 虽然救普国生灵,其实怕程家绝后”。本来是为他人牺牲自己,却要说为自已牺牲他人; 分明是一片真诚救人,却要说满怀私心为已。这种“骗人”的语言艺术来自舍己救人的大智大勇。这种说话艺术使本来嗔怒的屠岸贾得意地笑了,观众的心稍微放松了,但也更加为程婴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了。因为程婴说话的“欺骗性”愈大,表明他舍已救人的心愈诚。
相信孤儿的下落并不等于相信程婴本人; 首告成功也不意味着全部计谋的实现。舍己救人,由思想变成事实还要经受严重的考验。公孙杵臼早就做好了遭受酷刑的思想准备,轻而易举地招认自己掩藏孤儿,会使屠岸贾生疑,生疑则可能使救孤计划落空; 矢口否认倒能够使屠岸贾以假当真,但却要遭受残酷的折磨。公孙杵臼选择的是后者。屠岸贾在公孙杵臼虽被毒打却不招认的情况下,暴跳如雷,连说; “可恼! 可恼! ”但他马上又心生一计,命“出首” 的程婴对公孙杵臼亲自行杖,这样既可能逼迫公孙杵臼交出孤儿,又可进一步“考察”程婴这个出首者的真面目。这出乎意外的考验突如其来地降临在程婴头上,程婴开始想以草泽医生腕弱不能行杖作借口拒绝,屠岸贾却不让步,逼他说: “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 ” 这正是护孤的要害,程婴只好答应行杖。他拣了根细棍子,屠岸贾说; “敢怕打的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他拣了根大棍子,屠岸贾又说: “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的个死无招对” 。程婴说; “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 ,表现了在突然而至的袭击面前一时不知如何应付的被动心理。屠岸贾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进攻,一方面命程婴拿那中等棍子打,一方面告诉公孙杵臼:“行杖的就是程婴” 。这一着煞是厉害,大出公孙杵臼所料。他禁受不住程婴的杖打,几乎吐露真情。程婴本不愿行杖,但为了取信于屠岸贾,又不得不行杖,而且棍子越下越密,口里越喊越凶: “快招了者! ”这样以来,矛盾变得空前复杂尖锐起来,形势变得空前严重危机起来。要知道,公孙杵臼是年已七十的老翁,身体的耐力、思惟的敏捷远不及中青年人,一旦因对程婴行杖承受不住而生悔恨之心,一切计划都将告吹。可是公孙杵臼经受住了肉体折磨的考验,话到舌尖又咽下去了。因为他发现程婴虽然高声喝招,举棍毒打,而一旦觉察到他在霎那间几乎泄露真情时,显得非常不安和慌乱,“唬的腿脡儿摇” ,他似乎省悟程婴行杖的原因。公孙杵臼在这关键时刻挺住了,否认了刚才顺口而出的两人合谋的说法。虽然他被打得“皮都绽,肉尽销” ,却没有指攀程婴一个字。屠岸贾狂叫;“你还不说,我就打死你个老匹夫” ,听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等于宣告了自己阴谋的破产,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正在这时,军卒报告土洞中搜出了赵氏孤儿,屠岸贾又一次得意地笑了。他急于斩草除根,亲自动手,怒不可遏地把小儿剁做三段。公孙杵臼目不忍睹,撞阶而死; 屠岸贾以为目的达到,称了平生之愿; 只有程婴,眼看着亲骨肉被剁为三段,既不能象公孙杵臼痛斥屠岸贾那样发泄自己的仇恨感情,又不能象公孙杵臼撞阶那样以死为快,他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剧作者写程婴“掩泪科” ,“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愈是这种无声之泣,愈使观众感到撕肝裂肺的内心绞痛。公孙杵臼忍受肉体折磨使人动心,程婴承受精神折磨更使人感愤。程婴的亲生子被凶残地砍做肉泥了,程婴那舍已救人的道德丰碑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心目中高高地树立起来了。
屠岸贾将程婴作为心腹门客收在家中。将赵氏孤子作为义子抚养成人,教赵氏孤儿在他跟前习武,在程婴跟前学文。他给孤儿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却也给程婴造成说明事情真相的困难。但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假的压倒真的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真的战胜假的才是内在的永久的归宿。程婴二十年前拯救的是一颗复仇的火种,二十年后点燃的是复仇的烈火。屠岸贾本来打算教义子弑君夺权,万没料到被二十年前追杀的赵氏孤儿毙了贼命。程婴那舍已救人的道德之花结出了惩恶扬善的胜利之果。
此剧极写屠岸贾杀人的残酷本性,却不使人有恐怖之感;极写一大批义士相继牺牲,但不使人生绝望之心。原因即在于孤儿尚在,救护孤儿的程婴尚在,复仇的希望尚在。剧中的赵氏孤儿已经不是史书中那种封建宗法观念的象征,而是铲除邪恶、保护良善的正义力量的化身。在当时条件下,忠臣义士把惩恶扬善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孤儿苦大仇深,一旦成人,与奸臣便无调和的余地,与那些无深仇大恨的忠臣是有所不同的。剧中的孤儿还象一根把许多耀眼的然而却是零散的珍珠串连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闪光的令人目眩的整体的金线一样,把许多忠臣义士悲壮牺牲的动人场景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作者对反面人物先扬后抑,对正面人物光抑后扬; 全剧以悲壮动人为先,以大快人心作结。
《赵氏孤儿》自清中叶以来,先后为许多剧种改编演出,在国内盛演不衰。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就传到法国和英国。英国剧作家赫察特在他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献辞中这样写道: “这里有些合情合理的东西,就是欧洲最有名的戏剧还是赶不上的” 。可见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自古修炼人有一句话叫做:真法难遇,明师难求,所谓“饶君聪敏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也有人求的是“名师”而不是“明师”,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有一则修炼故事,从中可以看看古代是如何考验择录弟子的。故事中的张真人那么神通广大,明明早就已经知道了赵升将来要成为承法重器,为何不痛快点收下他,反而在他拜师之时,故意指示门人对他诸多刁难侮辱,即使入门之后,也是多次考验试探,想想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张真人的一片苦心要玉成于他,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遇到一些羞辱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不能成为大器的。当年慧能第一次去黄梅寺求法,五祖大师是如何刁难他的?根本就不传法,让他去做下人杂役,而且是重体力活——臼米。再看看当年吕洞宾拜师之前,他的师父钟离权又是如何对他进行十次的考验,方才传授大道。当年王重阳在传道之时,丘处机来拜师,王重阳也是对他进行了好一番折磨,整天就是让他不停挑水、浇水。汉朝名将张良昔日落魄讨饭之时黄石老人是如何尖刻刁难于他,后来才传授道法的。难道慧能大师、吕洞宾和丘处机的品性不好,资质不高吗?当然不是。难道他们的师父没有大神通,不能查知他们是不是真正的修道之人吗?当然也不是。可为什么他们求法反而较其他人更加十倍甚至百倍的艰难呢?其实,正是因为知道他们是真正修道之人,所以他们的师父才故意百般的磨砺他们。因为师父知道,即使你可以被雕琢成美玉,也要看一看你有没有那样金刚不坏的决心,在被雕琢时受到刀割之苦时能不能欣然接受。你要不是那块料,他还懒得这样为你费心思呢。如果看看《传灯录》里那些祖师,拜师时都会受到极其强烈刁难辱骂,难不倒、骂不退、赶不走的才是大慧之材,知道真法明师的珍贵。刘备请诸葛尚需三请,何况求师修习大道呢?但若是一进师门,莫名其妙先挨一顿臭骂,几个耳光,几次被赶出来,有几个人受的了?一般人根本接受不了这种故意刁难,多半会因此而生怨生恨,所以对这些人索性就用不着去雕琢,随他们去好了,这种钝根废材,也不可能体悟真正的大道。
有很多的求法者。都觉得自己资质很高,都觉得自己诚心已经足够了,这是末世求法者的通病,个个感觉自己了不起,是大根器,可以说是我慢比天高。而师父的刁难,恰恰是为了消除弟子的我慢之心,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弟子感觉法得来太易从而不懂珍惜。其实想想,资质好不好自己怎么能判断的呢?就算好,能比慧能大师、吕洞宾,丘处机还好吗?他们可都是日后成佛作祖的人物啊!后人尊称他们为六祖大师、吕祖和邱祖。六祖大师将禅宗之法弘扬天下,吕祖乃全真派之祖,邱祖开创了现在的龙门一派,他们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可就连他们都尚且老老实实经历各种痛苦磨难,以此来磨砺自己的道心,又何况是一般人呢?
所有求得真法的人,没有不经历磨难的。法是要“求”的。诚心用什么来表达?难道就是靠几句轻飘飘的话?就是靠捶胸顿足发誓赌咒的演戏?是不是有真正的诚心,就要经得起各种考验。下面,看看张真人是如何刁难考验赵升的,看看赵升又是如何通过考验的。希望求法的人能放下我执,老老实实的求法。只有这样,也许还有可为,否则,纵然终生追求,也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依旧和大道无缘。一旦遇了一个糊涂师父,修到哪里去就更难说了。
简介张道陵又称“张天师”“七试赵升”讲的是真人张道陵如何考验他弟子赵升的故事。这七试是:第一试,辱骂不去。第二试,美色不动心。第三试,见金不取。第四试,见虎不惧。第五试,偿绢不吝、被诬不辩。第六试,存心济物。第七试,舍命从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求道之诚心、对师父之正信和得道之不容易。
张道陵七试赵升
第一试:辱骂不去
张道陵真人法力广大,但徒弟中只有王长一人是大根器,得到的传授最多。其余弟子纷纷议论,全都疑真人偏向,有吝法之心。真人曰:“你们根基浅薄,传上根之法,只会害了你们。明年正月七日午时,有一人从东方来,方面短身,貂裘锦袄,此乃真正道中之人,不弱于王长也。”到来年正月初七日,时当正午,真人对王长说:“你的师弟来了,可使人如此如此。”私下教他如何折磨欺辱来人。王长私下对诸弟子曰:“吾师将传法于此人,若来时,切莫与他通禀;更加辱骂,不容他入门,这样他就会自动离开了。”诸弟子相顾,觉得是个好办法。那人到门,自称姓赵,名升,吴郡人氏,慕真人道法高妙,特来拜谒。诸弟子回言:“吾师出游去了,不敢擅留。”赵升拱立伺候,众人四散走开了。到晚,闭门不纳。赵升只好露宿于门外。
第二天,大家开门看时,赵升依前拱立,求见师长。大家劝说:“我们师父很小气的,我们服侍他数十年,都没有丝毫秘诀传授,想你来了又能怎样呢?”赵回复说:“传与不传,惟凭师长。但可怜我远踄而来,只愿一见,以慰平生仰慕耳。”诸弟子又说:“你如果硬要见,那也由你,只师父确实不在此。我们哪里知道他何日还山?你就别再痴等了,有误前程。”赵升说:“我来这里,确实出于积诚。如果真人十日不归,愿等十日;百日不来,愿等百日。”
众人见赵升连住几天,并不转身,愈加厌恶。渐渐出言侮慢,以后竟把赵升作乞丐看待,恶言辱骂。赵升却愈加和悦,全然不计较。每日,只于午前往村中买一餐,吃完便来门前伺候。晚上,众人不容进门,就只好在阶前露宿,如此四十余日。诸弟子私下议论说:“虽然赶他不走,好在却瞒过师父,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只见真人在法堂鸣钟集众,说:“赵家弟子到此四十余日,受辱已足了,今日可召入相见。”众弟子大惊,才晓得师父有前知之灵也。王长受师命,去唤赵升进见。赵升一见真人,涕泣交下,叩头求为弟子。真人已知他真心求道,但是还要考验。过了数日,差往田舍中,看守黍苗。
第二试:美色不动心
赵升奉命来到田边,只有小小茅屋一间。一天夜里,赵升独坐茅屋中,只见一女子,美貌非常,走进屋来,说道:“妾乃西村农家之女,随伴出来玩月,迷路至此。两足走得疼痛,寸步难移,你就可怜我一下,让我在这里留宿一夜吧,”
赵升正待推阻,那女子直接往他床铺上,倒身睡下,莺啼婉转,只称脚痛。赵升以为她是真的如此,没办法,只好让她睡了。自己另铺些乱草,和衣倒地,就这样睡了一夜,第二天,那女子又说脚痛,故意不肯行走,撒娇要茶要饭。赵升只得照顾她。到晚上,她先自脱衣上铺,引诱赵升与她一起上床。赵升心如铁石,干脆连茅屋也不进了,只在田边露坐到晓。至第四日,那女子已不见了,只见土墙上,题诗四句,道是:“美色人皆好,如君铁石心。少年不作乐,辜负好光阴。”赵看罢,大笑道:“少年作乐,能有几时?”便脱下鞋底,将字迹挞没了。
第三试:见金不取
赵奉真人之命,担了樵斧,去山后砍柴。偶然砍倒一株枯松,松根迸起。赵升将双手拔起松根,看时,下面显出黄灿灿的一窖金子。忽听得空中有人云:“天赐赵升。”赵升想道:“我出家之人,要这黄金何用?况且无功,岂可贪天之赐?”便将山土掩覆。收拾了柴担而去。
第四试:见虎不惧
赵在山中砍柴,觉得身子困倦,少憩片时。忽然山凹里跳出三只老虎。赵升安坐不动,那三只虎攒着赵升,咬他的衣服,只不伤身。赵升全然不惧,对虎说道:“我赵升生平不作昧心之事,今弃家入道,不远千里,来寻明师,求长生不死之路。若前世欠你宿债,今生就应该被你们啖嚼,不敢畏避;如其不然,便可速去,休在这里恼人。”三虎闻言,皆低头而去。赵升说:“此必山神遣来试我者。死生有命,吾何惧哉!”当日担柴而归,也不对师兄弟说知见金、逢虎之事。
第五试:偿绢不吝、被诬不辩
真人分付赵升往市上买绢十匹。赵升买了以后,取绢回山。行至中途,忽闻背后有人叫喊云:“劫绢贼慢走!”赵升回头看时,乃是卖绢主人,飞奔而来,一把扯住赵升,说道:“你买绢的钱一点都不给我,把绢赶快还我,万事全休!”赵升也不争辨,但念:“此绢乃吾师要用的物品,如果还了他,如何回复师父?”便脱下貂裘给他,以抵绢价。卖绢主人嫌太少,又脱锦袄与之,卖绢主人方才离去。赵升持绢献上真人。真人问道:“你身上衣服,何处去了?”赵回复道:“偶然病热,不曾穿得。”真人叹道:“不吝己财,不谈人过,真难及也。”
第六试:存心济物
赵升和同辈地田间收谷,忽见路旁一人,叩头讨饭,衣裳破烂,两脚皆烂,不能行走。同辈人人掩鼻,叱喝他去。赵升心中独怀不忍,乃扶他坐于茅屋之内,问他的疾苦。饿着肚子将自己饭食,省给他吃。又烧下一桶热水,替他洗涤臭秽。赵升解开布袍,卸下里衣一件,给他遮寒。夜间又担心他一个人寂寞,亲自作伴。谁料想那人疮患渐渐好转,竟然忽然不辞而别。赵升并无怨心。
第七试:舍命从师
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天柱峰绝顶。真人让众弟子于峰头往下看,有一桃树,傍生石壁,下临不测深渊。那桃树上结下许多桃子,红得可爱。真人对大家说:“有人能摘取到桃子,我就告诉他修道秘诀。”
那悬崖深不见底,崖边往下一看,头晕目眩。那时诸弟子除了王长、赵升外,全部站在悬崖边上汗流浃背,连脚头也站不定。只有赵升一人,挺然而出,看准了桃树之处,往下便跳。谁想这一跳刚好跨于桃树之上,将桃子任意采摘。看看石壁光滑的如同镜子,爬不上去,乃以所摘桃子,向上掷去。真人用手一一接之。真人接完桃子,自吃了一颗,王长吃了一颗,把一颗留与赵升,恰好余下二百三十四颗。分派诸弟子,每人一颗,不多不少。
真人问:“诸弟子中那个有本事,引导赵升上来?”诸弟子面面相觑。真人自临岩上,伸出一臂,接引赵升。那臂膊忽长二三丈,直到赵升身边。赵升随臂而上,众弟子莫不大惊。真人笑着说:“我今天也想跳下去看看,看能不能摘个大桃。”众弟子都劝说不要去。只有王长、赵升,默然无言。真人不听从众人之劝,纵身跳下。
众人急去看下面的桃树上,不见真人踪迹;再看着下面,茫茫不见底,眼见得真人坠于深谷,凶多吉少。赵对王长说道:“师父就如同我们的父亲。现在师父跳下悬崖,生死不知,我怎么能心安?不如一同跳下去,看看师父的下落。”于是两人奋身投下悬崖,没想到刚好落在真人之前。只见真人端坐于磐石之上,见他们坠下,大笑曰:“吾料定汝二人必来也。”于是传以大道秘诀。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出处
本文2023-10-09 21:12: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