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意思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序的意思是什么?,第1张

序的意思如下:

序,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xù,指的是次第,如,顺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数。在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1基本释义:

次序:顺~。秩~。工~。程~。井然有~。

排次序:~次。~齿。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以前的~幕。~曲。

序文:写了一篇~。

古代指厢房:东~。西~。

古代由地方举办的学校:庠~

2古籍解释

《唐韵》徐吕切《集韵》《韵会》《正韵》象吕切。《尔雅·释宫》东西墙谓之序。《注》所以序别内外。《疏》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集韵》或作㘧䦽。

3、词性及示例

<名>(形声。从广,予声。从广(yǎn),与房屋有关。本义:东西墙)《尔雅》:"叙,绪也。"《毛传》:"序,绪也。……"序"通"绪",自然也与"叙"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序的写作手法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籍拍卖会场场火爆,且价格越拍越高。书价大幅提升是否等于所有古籍都能升值?王令策认为,善本古籍和版画古籍的增值潜能较大。

善本古籍

善本古籍主要指具有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版本艺术价值的版本书。它包括内府刊刻的殿版书,海内外绝无仅有的孤本,内容好、书法精的明清抄本,以及清初以前的精美刻本。年代越久远,书品就越珍贵。往往衡量私人藏书是否达到藏书家水平,也经常以收藏多少善本书为标准。

宋版书一向被认为善本书之佼佼者,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由于宋版书弥足珍贵,有宋版书的人大都不愿意轻易出手,特别是收藏家手里的宋版书,别说让他出让,甚至从不示人。所以,一旦有缘与宋版书相遇,只要财力允许,下决心买下定是一条增值财路。元版书虽不能同宋版书相提并论,但收藏界一向认为,宋元本同属珍稀善本,爱好者值得关注。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年代较近的古书便自然升华,明版乃至清初版本,凡是具有文献价值和刻印精美的古籍,也已步入善本行列。王令策说,目前明清善本尚不难寻,价格也不算太高,但增值潜力颇大,收藏者值得关注。

王令策告诉记者,善本的古籍有以下9种代表性:

①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②明刻本和明抄本(刻印模糊和流传较多的除外);

③清代乾隆以前的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年农民政权所刻印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⑥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⑦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⑧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⑨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

版画古籍

在收藏者关注善本古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版画古籍的收藏了。王令策说,从历次书刊拍卖会的图录看,无不将漂亮的版画画面精印拍卖图册中,哪怕书中只有一幅也从不放弃。我国版画古籍很多,诸如《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百孝图说》、《红楼图咏》、《唐诗画谱》、《鸿雪因缘图记》、《三才图绘》、《孔子圣迹图》、《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以及《耕织图》、《棉花图》和《蝴蝶秋斋所藏画册》等。最为精美的要属明末画家胡正言的版画力作《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套版画古籍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且还开创了木版水印先河,解放初年,一部明版装裱成册的《十竹斋书画谱》仅售10元,如今它的价值已经超过10万,可见版本好,刻印精美,书品完整的版画古籍,都值得投资收藏。

藏古籍辨版本

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多种形式(活字、石印、影印)并存的局面。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来印书的印刷工艺。先在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再在板上涂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古人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现代人把它称为木刻本。木刻本又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原刻本、翻刻本,写刻本、套色刻本几种不同的版本系列。周海鹰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原刻本,亦称祖本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第一版,是一部书的原貌和“灵魂”。作者、出版者往往十分重视原刻本,所以大都是精工细刻,同时对纸墨也很讲究,印出的书版面整洁、字迹清朗。一般来说,原刻本印刷的数量不大,所以古籍中的原刻本一直是藏家的首选。

判断一部古籍是否是原刻本,通常要从资料记载、出版者署名、书中的序言、跋语中的叙述去综合判断,有多个序言的古籍,要重视最后的序言是否被抽毁。此外,由于古籍雕版一经刻竣,便不会变动,所以还可用原刻本雕版的尺寸、字数去比对。周海鹰说,清康熙年间编纂出版的《康熙字典》,其中的武英殿内府原刻本是清初的著名善本,但《康熙字典》在清中期、清末,直至民国,翻刻、翻印已不知其许,原刻本与后印本价值差距甚远。从博物馆所藏康熙内府宫装本得知,原刻雕版板框19.5×14厘米,8行12字,小字按双行计。根据这个尺寸与实物一比对,是否原刻本便一目了然了。

翻刻本,也称重刻本或复刻本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绝大多数都属此类。翻刻本与原刻本相比,虽然基本相同,但往往因为政治、人为或技术的原因而有所变化,有时还产生一些差错。而且翻刻次数越多,错讹的地方也就越多。因此收藏价值相对于原刻本有一段距离。

翻刻本一般从牌记、序言中可以看出,但不排除少数不良书商为获得暴利,有挖补书牌、抽毁后序、后印改前印的做法。这就需要藏家从书品、纸张、不同时代的刻本特征去综合判断。周海鹰说,尽管如此,但有几种翻刻本倒是值得藏家关注。其一,原刻本已佚失不存,或只有孤本残卷存世或流失。那翻刻本也就成了存世的惟一,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原刻本。其二翻刻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机构。如历代的官书局,声名显赫的通志堂、汲古阁等等,这些机构往往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工匠,刻工精湛,校勘仔细,纸墨上乘,其刊本以其印刷工艺上精美而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三是影刻本。由于古籍中的宋元善本,书写多出名手,并非匠人所为,故字均肥细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墨色清润,印刷皓朗。影刻就是先在原刻本上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如此印出的书与宋元版原刻本不仅内容相同,细节也相符,连版心中刻工的名字,所作的记号均原样保留。此种影摹宋刻的称“复宋本”,影摹元刻的叫“复元本”。古时影刻宋元版古籍最多也最精的是明末毛子晋的“汲古阁”。这些影刻本的价值要大大高于一般的翻刻后印本。

写刻本,是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上版,有时也有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这类刻本数量很少,属木刻本中的精刻精印本,也是古籍收藏中的上乘佳品。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家之手,常常一页书就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甚为难得。比较著名的有宋代苏轼写刻的《陶诗》,明代夫容馆本《楚辞章句》,清代郑板桥自书的《板桥集》。另外,清代扬州诗局也出版了不少这类写刻本。

套色刻本,又称套印本这类刻本是在同一书页上,分次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和图画。这种套色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元代,至明万历年间发展成熟。当时刊刻了不少朱墨套印、三色、五色的套印本。这些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价值的数倍,历来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其经典作品有《程氏墨苑》、《春秋左传》、《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

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出来的书最早使用活字印书的是北宋庆历年间的平民毕升。当时他用的是泥活字。此后陆续出现多种材质的活字本古籍。元代首先用木活字印出《大德旌德县志》;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立铜活字,清代又出现了磁活字版的《周易说略》,咸丰七年上海出现最早的铅活字本《六合丛谈》,开近现代铅字印刷之先河。活字本在古籍中所占份额极小,有记载说,流传至今的古籍总共有数万种,但其中有书目可稽考的活字本仅220种,明以前的活字本基本无实物存世。

目前藏家所想收藏的基本围绕着清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和清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

石印本是由一种特殊的药墨把文字写在纸上,待其微干将它移到石面上,再施油墨印书。这种方法在清末由欧洲传入,由于它省去了繁琐的雕版工艺,所以很快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并逐步替代了雕版印刷术。

石印本存世量极多,早先收藏古籍的人对其不屑一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用此法影印的前代古籍佚失后,这类石印本也成了珍品。因此,收藏石印本,要关注那些用宋元善本、明清版画为底本的影印本,一般的石印写本无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周海鹰说,在古籍收藏时,我们只要认清古籍的版本情况,把握住“善本时间早于乾隆;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的原则,就一定能提高鉴赏能力,淘到更多有价值的古籍。

古籍辨伪

采访时,王令策向记者推荐了四本收藏古籍的入门书籍,一本是毛春翔先生撰写的《古书版本常谈》,一本是《古籍基础知识问答》,再者就是李致忠的《古书版本学概论》和陈国庆先生的《古籍版本浅说》。王令策说,收藏古籍除了要掌握古籍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伪造古书的一些伎俩。历来各种藏品都有造假者,古籍也不例外。不法书商任意剜改书名、著者之名,伪造珍罕书者防不胜防。其手段之狡猾,竟使行家也常常陷入真假难辨的窘境。

根据历来古籍书版的作伪现象,王令策认为主要有一下一些方式:

杜撰书名、著者如果某一部书,前代公私书目都不曾记载过,在以后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这部书可能是伪书。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不法书商竟将其篡改为《游记名山》,骗人上当。

增删刻书牌记刻书牌记是考证此书的出版人、出版地点和年代的重要依据。版本异同,价差很大。故增删刻书牌记之事,在明清时期时有发生,如今虽未曾出现,但也要多个心眼。

割改序跋肆意割改序跋中的内容,撤换序跋,冒充古刻旧刻而从中牟利。

版本杂拼利用一本经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本子,杂拼成一书。古籍《唐诗品汇拾遗》十卷,不法书商硬把三种版式行款各不相同的书瞎拼一气,冒充明成化间刻本。

剜改目录、卷数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作、出版、内容的纲目。不法书商常利用同种书由于刊刻者、刊刻时间不同,目录卷数产生差异的情况,篡改卷数,删割目录,伪加编造,以残本冒充全书。

染纸造蛀,以充古籍采用染纸和伪造虫蛀的办法作伪。染纸作旧,明代有之,而近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 韩愈 《行箴》的注释

五箴 唐韩愈 原文 序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游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行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从也为比,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题解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805)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

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

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注释1、《五箴五首》并序,方氏《举正》:“《吕谱》于永贞元年,时掾江陵。”魏廖本均无题注。

但对“余生三十有八年”考辩较详。 魏本引韩醇曰:“公生大历戊申,四十有八,则元和十年也。

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兴祖曰:“四十有八当作三十有八。

按贞元十八年《与崔群书》云:‘左车第五牙去,两鬓半白,头发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此云‘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

’从此观之,公年未四十,屡有此叹。如作四十八,为误矣。”

2、讼:责备。《论语》:“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

“3、蚤:通“早”,表时间。4、乌:副词,义为哪里,怎么,与“安、焉、何”同义。

5、幕中之辩: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二年丙子秋,为汴州观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为徐州节度推官。

公《行状》云‘武宁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其后有谏击球书及诗。

《旧史》云‘发言真率,无所畏忌,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公岂拙于世务者,特不能取容于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题下邳李生壁》云‘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按公黜于徐,盖骾言无所忌,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违背。6、台。

2 韩愈五箴译文

五箴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五箴》是韩愈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谪居阳山时所写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自戒之作。

通篇以自我批评为基调,但这种批评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诫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蕴含其中。作品名称: 《五箴》 创作年代: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处: 韩愈文集 文学体裁: 箴铭 作者: 韩愈 目录 五 箴①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作品 注释:赏析:五 箴① 游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恶箴 知名箴 说明:韩愈生平 作品 注释: 赏析:展开编辑本段五 箴①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游 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言 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行 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说明: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

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

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针)②----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五种法则 指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脏腑气血的多少五种养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则。中医经典《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时贤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此处之‘针’当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汉书》‘针刺’、‘箴谏’并作‘箴’,《素问》之‘针’盖本作‘箴’,后人传抄,改‘箴’为‘针’,亦犹今人改古籍文字为今天通行文字。

……以‘箴’‘悬布天下’即‘裁箴悬鉴’。以下从‘一曰’至‘五曰’即箴铭的具体内容,指《宝命全形论》即养生之道的具体程序与要求,非指针刺。”

《黄帝内经素问校补》又说道:“这里提出的是中医养生防病的总纲--五箴。‘针’当校作‘箴’,指箴铭,劝诫之类的文告。

从‘一曰’至‘。

3 求韩愈《五箴》的译文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痰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哉其难之与!作《五箴》以自创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舆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谖!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日三才。俨恪斋明,以凝女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骛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亦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之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不常,日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五箴(并序)(道光二十四年春作)

我少年时不能自强自立,时光不停流逝,于是到了今天。在古人已经学有所成的年龄,而我还是这样庸庸碌碌,能不令人伤感吗?从此以后,人际交往的事一天比一天纷繁,美德和智慧一天比一天消减,自已将会一天天地走下坡路,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忧患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安乐可以使人败亡,我作为一个一般的人而走在平坦顺利的人生道路上,想要刻苦而自已振作起来,确实是很难的。所以写了一篇《五箴》来鞭策自己。

立志箴

辉煌的先哲,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人?藐小的我自己,也同样是父母所生。在聪明和福禄方面好吗有效的茶树精油去痘印晒后茶树精油排行榜比较什么牌子吸油面纸好排行榜美容电器哪个牌子好,天给予我的已经堪称丰厚,我如果背弃天而贪图逸乐,就会遭到灾祸。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过去的过失已无法挽回,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已的誓言!

居敬箴

天和地的位置一经确定,阴阳五行也随之而产生。在宇宙间象鼎足一样相配共存,人和天地被合称为三才。庄严恭敬,戒惧洁身,以使你的教令能严肃地贯彻。你如果不庄重严肃,就损害到你的性命。对谁可以怠慢?对什么事情可以漫不经心?对事情漫不经心者将没有成就,对人怠慢者将遭到别人的怠慢。即使别人不怠慢你,也会助长你自己的骄纵,别人不怠慢你是出于人家谦逊的美德,但天对骄纵者的惩罚却鲜明而不含糊。

主静箴

我斋戒而住在日观,凌晨听到了天鸡的一声长鸣。万籁俱寂,只听到寺院的钟声。后面有毒蛇,前面有猛虎,如果神情镇定而不惧,谁敢对我施加侮辱?我哪里是在躲避他人?每天都面对着千军万马。如果思虑专一不杂,那些纷乱烦人的事情也就会变得条理井然。我奔忙了半生,外世一点也不能自主,现在将要老了,惧怕如此乱纷纷地过完一生。

谨言箴

伶牙俐齿地讨好别人,不过是给自已找麻烦,靠闲聊来打发日子,也会搅扰你的精神。聪明人不夸耀,夸耀者不聪明。传播道听途说,智者嘲笑,愚者惊奇。惊奇者一旦明白过来,会说你是欺骗,嘲笑者鄙视你,即使你发誓赌咒,人家也不相信。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所以写下了誓言来自攻其过。如果发过誓之后又重蹈覆辙,可叹你已经垂老,将不能再重新做人。

有恒箴

从我识字开始,经历多少事情而到了今天,二十八年的时间,却没有获得一点真知。以前所欣赏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就又鄙视,旧的学业已经抛弃,新的爱好不久又转移。修德进业不能持之以恒,借口是外界环境的牵扰,你每当再端起碗来吃饭,竟不听说有过后悔自责的表现。粮食一粒一粒地增加,时间长了能够积满一斗,天地神明,我发誓今后要象快马般一日千里地奔走

4 急求韩愈的《马说》原文+翻译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如下: 《马 说》 韩 愈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 五箴 韩愈 解释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乖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6 文言文翻译 画记——韩愈

原文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鞠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者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没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龅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缇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

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

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

隼一。犬羊狐兔糜鹿共三十。

旃车三辆。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盾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缶并盂簦笠筐笛镝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綦,余幸胜而获焉。

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蒙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⑥。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⑧。少而进日:“噫!余之手摸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注释 ①被甲载兵:穿着铠甲、扛着兵器。

载,同戴,负戴。田犬:猎狗。

田,同“畋”。②涉者:渡水的。

陆:通“路(1u陆)”,跳。翘者:指举足欲跳之马。

讹者:指在动的马。③旃(zhan占)车:插有赤色曲柄旗的车。

④弓服矢房:即弓袋箭袋。服,同“箙”,用竹木或兽皮制成的盛箭器。

⑤贞元甲戌年:贞元十年,即公元794年。⑥藂集:聚集。

藂,同“丛”。⑦河阳:今河南省孟县。

⑧赵侍御:其人不详。⑨手摸:亲手描摹。

10国本:国手所绘画本。闽中:古郡名,治所在冶县(今福建省福州市)。

大都:大概。11自释:自我宽慰。

翻译 绘有古今各种人、物的小画共一卷:骑着马站立在那里的有五人,骑着马穿着铠甲握着兵器站立在那里的有十人,一个骑马的人手握大旗在前面站着,骑着马而且穿着铠甲握着兵器边走边要下马、牵着马走的人有十人,骑马而且背上背着东西的二人,披甲戴盔坐着睡觉的一人,正在趟水过河的一人,坐着脱鞋袜的一人,因为冷烤火的一人,拿着各种器物做活的八人,捧着投壶用的壶、箭的一人,在屋下准备饭菜的十一人,舀水灌进器皿中的四人,牵牛的二人,赶驴的四人,一个人拄着拐杖、背着东西,妇女、幼儿坐在车中可以看见的六人,上车下车的三人,幼儿在游戏的九人。共描绘人物活动三十二项,画大小人物一百二十三个,没有形貌相同的。

马,大的有九匹;在马当中,又有站在高处的,处在低处的,正在走的,被牵着的,渡水的,跳着的,抬腿打算跳的,回头看的,发出啸声的,歇息的,动的,站立的,高举前两足、像人那样站立的,咬东西的,喝水的,小便的,往高处奔的,往低处下的,靠着树擦痒的,嘘气的,闻气味的,因为高兴在一起嬉戏的,因为发怒相互踢咬的,正在吃草的,被人骑着的,在奔驰的,在跑的,驮着衣物的,驮着狐狸、兔子的。共描绘马的活动二十七项,画有大小马八十三匹,却没有相同的 牛大小十一头。

骆驼三头。驴的数目除同骆驼数目一样外,再加上一头。

鹘鸟一只。狗、羊、狐狸、兔子、麋鹿一共三十只。

插有红色曲柄旗的车子三辆。各种兵器、弓箭、旌旗、刀剑、矛盾、弓袋箭壶、铠甲、帽盔一类的东西,以及瓶盂、伞笠、方筐圆莒、绮、釜一类饮食服用器物和投壶、下棋用的器具,有二百五十一件,都委婉细致地充分画出了它们的妙处。

贞元甲戌年,我在京城里,没有什么事可干。和我住在一起的有位独孤申叔先生,他才弄到这幅画,就和我打赌弹綦,我幸好胜了,于是得到了这卷画。

我心里十分爱惜它,认为它不单是一个画工能够构思得出,大概是许多画工发挥长处画出来的,即使是有人给我百两金子,我也决不出卖。第二年,我出了京城,到了河阳,和几位客人谈论画的品格,于是把它拿了出来。

在坐的有位赵侍御,是位有德行的人,他见到画便露出悲哀的神色,好象很有感触。过了一会儿对我说道: “唉!这是我亲手描摹的画呀,我失掉它都快二十年了。

我年轻时有志于绘画这件事,得到了一件国手绘的画,就抛开人世间的事情亲手描摹出了这卷画。

序的意思是次第,如顺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数。

扩展知识:

1、释义

次第:顺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序;序数故敬。排列次第:序次;序列。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论。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指季节:四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庠序。的度量单位为"熵"。

2、古籍解释

《唐韵》徐吕切《集韵》《韵会》《正韵》象吕切,ࠀ�音绪。《尔雅·释宫》东西墙谓之序。《注》所以序别内外。《疏》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集韵》或作㘧䦽。

3、词性及示例

<名> (形声。从广,予声。从广(yǎn),与房屋有关。本义:东西墙)《尔雅》:"叙,绪也。"《毛传》:"序,绪也。……"序"通"绪",自然也与"叙"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背酷钻循版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另外:庠、序又是学校的名称。《礼记》:"序,夏后氏之序也。"《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写花妖狐魅、畸

人异行著称于世,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

理想,构成《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的

明珠。作者蒲松龄无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

号剑臣,别号柳泉居上;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的家族,

明万历以来也曾“科甲相继”;但至蒲松龄时代,“为寡食众,家以日落。”

(《述刘氏行实》)分居后,蒲松龄“数椽风雨之庐,十亩荆榛之产;卖文

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十九岁,

“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此后则屡挫于乡试,以岁贡终老。他一生,除

了去扬州府宝应县充当幕宾一年,均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

间最长,设馆三十年,七十岁才归老家居。七十六岁辞世。蒲松龄出生前一年,

即崇帧十二年正月,第五次入关的清兵攻被济南,积尸盈城;血腥洗劫殃及齐鲁。

崇祯十七年,清兵再次入关击溃李自成,建立清王朝,镇压各地抗清力量;

压域黑云弥漫全国。然而在兵连祸结之中,明中叶以后萌发的民主启蒙思想依然

向前发展。清初,王夫之、黄宗轰、顾炎武、唐甄等人继续批判宋明理学,思想

上闪现出更多的民主性光芒。历史的灾难、时代的思潮以及个人的遭遇,这一切

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必然有所影响,蒲氏狂痴招尤,孤愤著书,正是时代使

然。

其思想积极用世,憧憬仁政;他希望赋役征收应当。“念民膏”,刑名出入

应当“得民情”,工役兴作应当“惜民力”,(代孙蕙作《放生池碑记》)黑暗

的现实虽然“罔念夫民命”,然而蒲松龄则终生坚持“利民济物”的理想。他睥

睨邪恶,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写入《聊斋志异

》。

清初人民饱经兵燹战乱,其心灵创伤尚未平复。《聊斋志异》有不少篇目,

隐约曲折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劫难。举凡明末北兵入寇的“齐地大乱”、“济南

大劫”,请初的……姜瓖之变“、”三藩之乱“、”谢迁之变“、”于七之难

“,《聊斋志异》都曾触及,虽然含蓄迷离,但都倾向鲜明:诅咒兵连祸结,悼

念受害人民。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聊斋志异》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

会,斥之为”强梁世界“(《成仙》)。

在这个社会里,“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促织》);封建官府像阴司

一样暗昧(《席方平》);高级官僚恶德满盈(《续黄粱》),下级官吏鄙琐贪

婪(《梅女》),衙门公役则“无有不可杀者”。(《伍秋月》);至于地方豪

绅,更是依财仗势,横行乡里,《聊斋志异》刺贪刺虐,全无畏忌。

明清两代用八股取士,以强化其政治统治。蒲松龄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虽

然他还不能自觉地否定这个制度,然而他却能从旧垒中反戈一击,揭露科举的弊

端与丑恶。《聊斋志异》有相当数量的篇目,以嬉笑怒骂之笔讥刺科场衡文不公

以及贿赂公行。司衡无目,盖因帘内诸官只熟悉八股滥调,不谙德业文章,无能

识别真才(《司文郎》、《贾奉雉》)。

学官贪冒,则不仅“学使之门如市”(《神女》),而且“考弊司”竟定例

割髀肉为蛰(《考弊司》)。读书人对此却帖耳忍受,心无愧耻;幸进者则

高官厚禄,作威作福(《续黄粱》),失意者则嗒然若死,如饵毒之蝇(《

王子安》)。蒲松龄晚年诗作《历下吟》写省城试士的丑态,不禁慨叹:“此中

求伊周,亦复可侧怆。”《聊斋志异》抨击科举的作品,也部流露出此种侧怆的

心情。

《聊斋志异》各类题材的作品部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其中描写婚姻爱情的作

品表现得尤为鲜明。在蒲松龄那个时代,封建的因袭观念大部开始动摇,“甚至

骨肉之间,亦用机械,家庭之内,亦蓄戈矛”(《为人要则》)。《聊斋志异》

描写家庭纠葛的作品,往往把青年一代视作冲决封建札教的主要力量。封建社会

鄙视妇女,《聊斋志异》却以大量篇目,塑造了许许多多天生丽质,从不同角度

展示她们的美好情操和过人才能。例如:颜氏之才,乔女之德!翩翩之仙,葛巾

之神;婴宁的天真,蕙芳的纯朴;素秋的淡泊,黄英的通达;娇娜的洒脱,青凤

的痴情;等等。她们人各一面,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拟,封建社会严男女之大防,

《聊斋志异》则借助浪漫主义的奇想,赋予青年男女以极大的互爱自由。作品认

为:“礼缘情制;情之所在,异族何殊焉”(《素秋》):“天下惟真才人为能

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瑞云》)。作品呼唤真情,反对“以礼节情”,因

而对知己相爱或钟情不移者备加赞扬,而对虚伪矫情或欺骗爱情者则予以谴责。

作者意识到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因而确认男女婚姻,“此自百年事,父母止

主其半”(《青蛙神》)。

作品所赞扬的大多是自媒自主的婚姻;这在当时不是已经存在的现实,而是

应该实现的理想。蒲松龄的审美情操,的确高人一等;纵然杂有些微糟粕,毕竟

瑕不掩瑜。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举凡天上人间、域内海外的诸般异闻,鸟兽虫鱼、

草木竹石的荒怪变幻,民俗风习、自然灾害的趣闻琐谈,都在包罗之列。

以上所述,仅其荦荦大者。

《聊斋志异》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艺术推向顶峰,前人称它为“空前绝

后之作”。其主题境界既高出晋之志怪、唐之传奇,而笔墨命意更非后世续书所

能比拟。它的艺术成就,既是蒲松龄借幻异故事寄托自我情志的创新,又是中国

文学优秀传统的发扬。

作为“孤愤之书”,浓烈的感情色彩和超俗的审美追求,为《聊斋志异》创

作艺术的主要特征。作者在创作时,往往驰想天外,神与物游:“遄飞逸兴,狂

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聊斋自志》)这种感兴飞动的激情,恰足

以表现幻异小说的奇诡。在各类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愤激,也有童心展现的

温情;既有口诛笔伐,也有幽默讽嘲。诸般幻异故事,都具有叩人心弦的艺术魅

力。《聊斋志异》的问世,使得一度沉寂的中国文言小说重现光辉,在艺术上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实质是在发扬中国文学优秀传统基础上的艺术创新。蒲松

龄有丰厚的文学修养,他不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而且自觉地发扬楚骚的

创作精神。其《聊斋自志》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

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聊斋》为文,狂狷傲世,不

遵矩度,盖亦步武楚骚,直抒胸臆,不择好音。《聊斋志异》每于篇后仿《史记

》的“太史公曰”,添加“异史氏曰”论赞一段,把艺术具象的意蕴径直的表达

出来。全书有“异史氏曰”

近二百则,为数之多,用意之深,均不同于唐传奇偶尔加入的议论体例。这

一形式的采用,是对《史记》美学思想的自觉发扬。盖蒲松龄“长命不犹”、

“仅成孤愤之书”与司马迁“意有所郁结”、“发愤之所为作”,两者之间

有其相通会意之处。鲁迅先生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聊斋》

则把楚骚的艺术传统用之于小说,遂使中国文言小说艺术再生奇葩。蒲松龄的这

种创作精神,在今天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朱其铠

一九九二年二月

聊斋自志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1] ;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2]自鸣天籁,

不择好音,有由然矣[3]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4] ;逐逐野马之尘,罔两

见笑[5]才非干宝,雅爱搜神[6] ;情类黄州,喜人谈鬼[7]闻则命笔,遂以成

编[8]久之,四方同人[9] ,又以邮筒相寄[10],因而物以好聚[11],所积益夥。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12];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13]

遗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14] 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15]?

然五父概头,或涉滥听[16];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17] 放纵之言,有未

可概以人废者[18] 松悬弧时[19],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20],偏袒入室[21],

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22] 且也:少赢多病,长命不犹[23]

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24] 每搔头自念:勿亦面

壁人果是吾前身耶[25]?

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26];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27] 茫茫六

道[28],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29]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30];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

间乎[31]!

康熙己未春日[32]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唐序

谚有之云:“见橐驼谓乌肿背。”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大人以目所见者

为有,所不见者为无。日,此其常也,倏有而倏无则怪之。至于草木之荣落,尾

虫之变化,倏有倏无,又不之怪,而独于神龙则怪之。彼万窍之刁刁,百川之活

活,无所持之而动,无所激之而鸣,岂非怪乎?又习而安焉。

独至于鬼狐则怪之,至于人则又不怪。夫人,则亦谁持之而动,谁激之而鸣

者乎?莫不曰:“我实为之。”夫我之所以为我者,目能视而不能视其所以视,

耳能闻而不能闻其所以闻,而况于闻见所不能及者乎?夫闻见所及以为有,所不

及以为无,其为闻见也几何矣。人之言曰:“有形形者,有物物者。”

而不知有以无形为形,无物为物者。夫无形无物,则耳目穷矣,而不可谓之

无也。有见蚊腹者,有不见泰山者;有闻蚁斗者,有不闻雷呜者。见闻之不同者,

盲瞽未可妄论也。自小儒为“人死如凤火散”之说,而原始要终之道,不明于天

下;于是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而“马肿背”之说昌行于天下。

无可如何,辄以“孔子不语”之词了之,而齐谐志怪,虞初记异之编,疑之

者参半矣。不知孔子之所不语者,乃中人以下不可得而闻者耳,而谓《春秋》尽

删怪神哉!

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于制艺举

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向得其一卷,辄为同人取

去;令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

而与夏虫语冰也。余谓事无论常怪,但以有害于人者为妖。故日食星陨,鹢飞鹆

巢,石言龙斗,不可谓异;惟土木甲兵之不时,与乱臣赋子,乃为妖异耳。今观

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于赏善罚*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正如

扬云《法言》,桓谭谓其必传矣。

康熙壬戌仲秋既望,豹岩樵史唐梦赉拜题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高序

志而日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

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

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即易之冒道,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

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陟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凤雷,乃近于巫

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

乎?抑争子虚乌有之赋心,而预为分道扬镳者地乎?后世拘墟之士,双瞳如豆,

一叶迷山,目所不见,率以仲尼“不语”为辞,不知鹢飞石陨,是何人载笔尔也?

倘概以左氏之诬蔽之,无异掩耳者高语无雷矣。引而伸之,即“阊阖九天,

衣冠万国”之句,深山穷谷中人,亦以为欺我无疑也。余谓:欲读天下之奇书,

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

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

与六经同功。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如读南子之见,

则以为*辟皆可周旋;泥佛肸之往,则以为叛逆不妨共事;不止《诗》、《书》

发冢,《周官》资篡已也。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一则疑曰:政教自堪治世,因

果无乃渺茫乎?曰:是也。然而阴骘上帝,幽有鬼神,亦圣人之言否乎?

彼彭生觌面,申生语巫,武墨宫中,田蚡枕畔,九幽斧钺,严于王章多矣。

而世人往往多疑者,以报应之或爽,诚有可疑。即如圣门之土,贤隽无多,

德行四人,二者夭亡;一厄继母,几乎同于伯奇。天道愤债,一至此乎!是非远

洞三世,不足消释群憾。释迎马麦,袁盎人疮,亦安能知之?故非天道愦愦,人

自愦愦故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

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胶 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岂夏姬谢世,

便侪共姜;荣公撤瑟,可参孤竹乎?有以知其必不然矣。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

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

异事,世固间有之矣,或亦不妨抵掌;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

》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

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

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

既以孔皆,敦伦更复无斁,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

可也。

夫中郎帐底,应饶子家之异味;邺侯架上,何须兔册之常诠?余愿为婆婆艺

林者,职调人之役焉。古人著书,其正也,则以天常民彝为则,使天下之人,听

一事,如闻雷霆,奉一言,如亲日月。外此而书或奇也,则新鬼故鬼,鲁庙依稀

;内蛇外蛇,郑门踯躅,非尽矫诬也,倘尽以“不语”二字奉为金科,则萍实、

商羊、羵羊楛失,但当摇首闭目而谢之足矣。然乎否耶?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

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

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

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

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1 文言文中的“引”是什么意思

①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⒃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

⒄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

2 文言文“引”字的用法,急求

(1) (会意。

从弓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

――《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

――《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

――《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

――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

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

――《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

――《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