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蒸九晒熟地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什么是九蒸九晒熟地黄?,第1张

  九蒸九晒熟地黄是以生地黄(河南焦作地区所产“怀地黄”最佳,为四大怀药之一)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外观由原来的**变为黑色,味道由苦变甘,由原来的凉血药变为补血药。在制作时选取个大的生地黄,洗净放置缸内,加黄酒进行搅拌均匀,封闭该容器,使生地黄闷在该容器内直到生地黄闷润至将黄酒吸尽;置笼屉内用武火加热,同时还要用容器收集流出的地黄汁,第一蒸蒸至48小时至生地黄发虚发黑为度,取出发虚发黑的熟地黄,晒一天,拌入容器收集的熟地汁和黄酒,再蒸24小时,取出,再晒一天,如此反复,蒸晒八次,至第九次将黄酒与砂仁粉一起拌入,蒸24小时,以蒸制至内外漆黑,具有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的优点。

  现在很多加工的熟地为了省时减工都简化了熟地的制作工序,根本做不到真正的九蒸九晒,而只有经过真正九蒸九晒的熟地黄才能增加其和血、温补之功效还可以避免其腻膈之弊端。阿胶补心血,熟地补肾血。《本草纲目》记载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⒈《本草拾遗》: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以用之。

⒉《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干地黄,姜汁浸则不泥膈,酒制则不妨胃。

⒊《本草考汇》:地黄,《本经》主治,首举伤中,逐血痹,即继填骨髓,长肌肉,续绝筋。夫痹者,闭而不通也,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在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当各以类推之。逐者,俾其流通者也,性惟润下,功力到时,得二便通利,以为外侯。《千金方》黑膏,用治热积所成之斑。《肘后方》拌鸡蒸汁,用治寒积所成之疝,咸从血痹所生耳,血中有痹,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⒋《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人地黄。

⒌《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⒍《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又仲景《伤寒》一百十三方,惟复脉用地黄。盖伤寒之病,邪从外入最忌滋滞,即使用补,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否则邪气向里,必有遗害。

⒎《本草正义》:地黄,能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本经》主折跌绝筋者,即补血补伤之义也。主伤中者,即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别录》之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则血不足而痹着不行,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矣。填骨髓,长肌肉,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别录》之所称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又即此义之引申耳。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则言其入煎剂,尤为流动活泼,所以积聚痹着皆除,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乃正气旺而病自退,非谓地黄滋补之药,竟能消积通痹也。生者尤良,则采取鲜新,其力尤足耳。《别录》又谓去胃中宿食,亦养其心而消化力充,可以运行宿滞,必非谓滋润厚腻之质,竟有消克之功,此宜看得灵活,不可泥煞字面。其治溺血,利大小肠者,甘寒清热,又能养阴,固通利二府热结之正治也。惟破恶血一层,似乎寒凉粘滞性质,必无破瘀导滞之功,然凡跌仆敲扑,肌肉血瘀,发肿青紫者,以鲜生地捣烂厚敷,自能去瘀消肿,活血定痛,知地黄去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误认其腻滞物质,而遂疑古人之言。惟唐宋以降,破血逐瘀诸方,已无复采用及此者,盖亦嫌其厚腻有余,终非攻坚陷阵之将。

⒏《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9、《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⒑《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⒒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蹶,嗜卧,足下热而痛。

⒓《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⒔《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

《食疗本草》:“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饮膳正要》:“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上件,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

《圣惠方》:“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聂文涛)个人临床体会:生地黄对人体有多种作用。用生地黄治疗消渴是依据先健康然后血糖平稳的主张。

味甘、苦,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 ,一名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陶隐居云∶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实如小麦,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作干者有法,捣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直云阴干,色味乃不相似,更恐以蒸为失乎?大贵时乃取牛膝、萎蕤作之,人不能别。《仙经》亦服食,要用其华;又善生根,亦主耳暴聋、重听。干者粘湿,作丸散用,须烈日曝之,既燥则斤两大减,一斤才得十两散尔,用之宜加量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根据此以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 ,地黄。注云∶一名地髓,江东呼 (音怙)。药性论云∶干地黄,君。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久服变白延年。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黄,忌三白,味甘,平,无毒。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不利水道,捣敷心腹,能消瘀血。病患虚而多热,加而用之。萧炳云∶干、生二种,皆黑须发良药。日华子云∶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肋筋骨,长志。日干者平,火干者温,功用同前。又云∶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沉有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煎忌铁器。

图经曰∶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今处处有之,以同州为上,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药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蒸三、二日,令烂,曝干,谓之熟地黄。阴干者是生地黄。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

一说∶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圆编如车轮,径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屠也。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至春秋分时,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 伤故也。得根曝干之。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今干之法,取肥地黄三、二十斤净洗,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捣绞取汁,投银、铜器中,下肥地黄浸漉令浃,饭上蒸三、四过,时时浸漉转蒸讫,又曝使汁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须瓷器内收之,以其脂柔喜曝润也。又医家欲辨精粗,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黄,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黄,为次;其沉者名地黄,最佳也。神仙方∶服食地黄,采取根净洗,捣绞取汁,煎令小稠,纳白蜜更煎,令可丸。晨朝酒送三十丸如梧子,日三.亦入青州枣肉同丸。又煎膏入干根末丸服。又四月采其实,阴干筛末,水服钱匕,其效皆等。其花名地髓花。延年方有单服二法。又,治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肘后方∶》疗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烂捣生地黄熬之,裹所伤处,以竹简编夹之遍,急缚勿令转动,一日一夕,可以十易,则瘥。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 ,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果得虫。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纪其事云∶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来,如蛤蟆状,无目、足等,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着盐。

雷公云∶采生地黄去白皮,瓷锅上柳木甑蒸之,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男损荣,女损卫也。食疗地黄,微寒。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外台秘要∶张文仲治骨蒸方∶生地黄一升,捣取汁,三度捣绞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体凉为度。千金方∶治牙齿根欲动脱。生地黄细锉,绵裹着齿上咂之,渍齿根,日三、四,并咽之。十日,大佳。

肘后方∶治耳中常鸣。生地黄截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一云以纸裹微灰火中煨之用,良。

百一方∶妊娠漏胎。生地黄汁一升,渍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又方∶治 犬咬人,捣地黄汁饮之并涂疮口,百度止。梅师方∶治堕损筋骨,蹉跌骨碎破。捣生地黄熨热,裹三日夜,数易。若血聚,以针决之。又方∶治吐血神效方∶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香二两,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胶消服。又方∶治乳痈。捣生地黄汁敷之,热即易之,无不见效也。食医心镜∶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博济方治一切痈肿未破,疼痛,令内消。以生地黄杵如泥,随肿大小,摊于布上,掺木香末于中,又再摊地黄一重,贴于肿上,不过三、五度。孙兆方∶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黄、龙脑、薄荷等分为末,冷水调下。子母秘录小儿患蛊毒痢。生地黄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产宝∶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漏方∶干地黄、干姜等分为末,用酒调方寸匕。抱朴子∶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淮南子云∶地黄主属骨。

衍义曰∶地黄,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太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细碎者洗出,研取汁,将粗地黄蒸出曝干,投汁中,浸三、二时,又曝,再蒸,如此再过为胜,亦不必多。此等与干、生二种,功治殊别。陶但云捣汁和蒸,殊用工意,不显其法,不注治疗,故须悉言耳

六味地黄丸为方名,同名方约有4首。常用方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滋补肝肾,并补脾阴的著名补阴方剂。

六味地黄丸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但实质上出自崔氏八味丸,比张仲景要早一些,因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中,多被称为金匮肾气丸。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偏于补阳的药物桂枝附子,形成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苓泽丹皮三,为经典组方及用量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六味地黄丸处方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和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六味地黄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9:25:50 共1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植物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鲜用称为“鲜地黄”,晒干用称之为“生地黄”。用生地黄加工炮制后则称“熟地黄”。

性味归经

鲜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古人掌握了本草的特性,一味药,需要地域、时间乃至匠心的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而每一味本草都有其生长的最佳地域,品质明显优于他处的特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地”。中药地黄,禀太阴脾土之精气,生于土中,呈土之色——**,故名地黄。现河南焦作(古称怀庆府)出产的最为道地,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

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把地黄列为上品。在魏晋时期,地黄的滋补功效更是备受求仙问道者所推崇,将地黄与玄参、当归、羌活并称为“四大仙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地黄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其药性和功效也各不相同,《本草纲目》记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地黄古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晚年这样描述:“吾晚学道,血气误中老马矣,欲多食地黄。”意思是:老年人体质渐衰,生命之火将要熄灭,急需补充地黄。这足以说明苏东坡对于地黄的倚重。

鲜地黄可绞汁: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 始载 :“生地黄,汁。 呋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

“九蒸九晒”:地黄经过清蒸或者拌黄酒蒸,放冷晒干后,再蒸至透心,如此反复九次,俗称“九蒸九晒”,需耗时30余天。

什么是九蒸九晒熟地黄?

  九蒸九晒熟地黄是以生地黄(河南焦作地区所产“怀地黄”最佳,为四大怀药之一)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外观由原来的**变为黑色,味道由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