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对烙饼的称呼
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食物,在中国北方比较流行,是一种很普遍的家常主食。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山西,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饼文化圈。
烙饼是一种用较多的油烙成的酥饼,在山西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如燔馍馍(临汾、洪洞)、旋子(侯马)、烙馍(运城、平陆)、油饼(高平)、折饼(太原北郊)、烧馍或油馍(晋城)、油旋(河津)、一窝丝烙饼(祁县、天镇)、饼嘞(沁县)、拉丝烙饼(兴县)、金银烙饼(太原)、小旋(新绛)、手抓饼(大同)、山药蛋丝子烙饼及杏花油烙饼(平顺)。
炊饼是一种干体结构的面制食品,如同其它的饼类,圆形,比计算机光盘略大,外表有一层芝麻,两面相似,便是没有正反面之分。炊饼外部有些干焦,呈琥珀色,内部有一夹层,夹层内是盐和胡椒粉,外焦内柔,韧性十足,吃时必须口咬手撕,富弹性。吃炊饼可以完全不用菜佐,但是可以喝汤,或就凉白开矿泉水咽之。咀嚼时有芝麻的破碎声响与芳香,进入深度咀嚼,韧面饱含着麦子、水气、盐的咸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体,至嚼成饼团吞咽,就成功地给食者以大力吞咽的快感。饥腹时吃炊饼,这种吞咽的快感尤甚。
就是现在的烧饼
目录 1 拼音 2 《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太和饼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太和饼 1 拼音
tài hé bǐng
2 《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21 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白茯苓5钱,山药(炒)4钱,木香2钱,炙甘草2钱,肉果(面煨)4个,白豆蔻14个,砂仁14个,山楂肉1两,史君子肉60个。
22 主治小儿泄泻。
23 太和饼的用法用量量儿大小与服,或再对证加减药味用之。
24 制备方法炼蜜捣和为小饼。
古籍中的太和饼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气。白术散(八)方在和阵三十。治自汗盗汗极效。太和饼(九)人参白术白茯苓(各五钱)山药(炒,四钱)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论外备用方夏汤(和十一痰饮)藿香安胃散(热七一脾虚气滞)太和饼(小九)参苓白术散(补五四)木香人参枳术丸(和
《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四]方论(二十二)手集方〕新唐志三卷注曰。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弘庆太和河中少尹。佚〔薛氏(景晦)古今集验方〕新唐志十卷
《古今名医汇粹》:[卷二脉要集]平人脉准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脏无气,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
《寿世保元》:[卷八]伤食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从前,馒头不叫馒头,包子却叫馒头,后来,包子叫包子,馒头却又成了包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北宋。
据传,包子由诸葛亮发明,用以代替蛮荒用人头祭祀的习俗,故取名馒头,谐音“蛮头”,是有馅的。
面食最初在我国并不常见,人民生活水平有限,这类较精细的食物,并不为大众接受,直到汉代,面食才真正发展了起来。
面条
但限于当时的制作条件,大多数的面食都是饼状,故,面食都以“某饼”为名。比如面条,最初就叫“面饼”。
当时的包子馒头,统一叫“蒸饼”,这一称呼,到了宋朝才有了改变,因为宋仁宗名讳是赵祯,为了避讳,“蒸饼”变成了“炊饼”。
也就是说,宋朝的“炊饼”其实就是现在的馒头,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武大郎的“炊饼 ”就做成了馒头的样子。
包子
但宋朝还是有馒头这一食物的,当时的馒头其实就是包子,晋代《饼赋》中记载,“馒头”就是肉馅的包子。
但是,当时其实还有一种食物叫“包子”,那些用荷叶、豆皮包裹馅料所作的食物,就叫做包子。
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宋朝的馒头叫“炊饼”,面条叫“面饼”,包子叫“馒头”,豆包叫“包子”。
馒头
宋朝之后,随着人口迁徙、时代更替等因素,馒头和包子的叫法也逐渐混乱了起来。
时至今日,才逐渐形成了北方人管没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而南方,有馅没馅的都叫馒头,或者没馅的反而叫包子。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补中胜毒饼的用法用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补中胜毒饼 1 拼音
bǔ zhōng shèng dú bǐng
2 处方黄耆1钱,人参3分,甘草5分,当归3分,生地3分,熟地3分,白芍3分,陈皮3分,升麻5分,柴胡5分,连翘1钱,防风5分。
3 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调剂,捏作饼子,晒干,捣如米粒大。
4 功能主治瘰疬马刀挟瘿,在足少阳、阳明部分,受心脾之邪而作。
5 补中胜毒饼的用法用量本方改为汤剂,名“补中胜毒汤”(见《寿世保元》卷九)。
如足阳明部疮多,倍升麻,加漏芦1钱,干葛5分;手、足太阳项脊背腰强者,加羌活1钱,独活5分;肿甚加鼠粘子3分;坚硬加昆布,硬甚加三棱、莪术各2分;寒月身凉,或有腹痛,加肉桂2分;暑日身热,或有烦闷,加酒黄连、黄柏各3分;肠胃有瘀血,加牡丹皮2分;少食,加麦芽、神曲各2分;便秘,加酒大黄或麻仁、桃仁、秦艽;阴寒秘结,去诸苦药,加附子1钱,姜煎冷服。
6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补气调中为主;当归、生地、熟地、白芍,和血、生血、凉血,芍药兼能益气之虚;陈皮顺气;升麻,足阳明引药;柴胡,足少阳引药;连翘,散血结气聚,疮药不可缺;防风散结,去上部风邪。
7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古籍中的补中胜毒饼 《类证治裁》:[卷之八]瘰结核瘿瘤马刀论治
。若肿犹不消,海藻溃坚汤、消肿汤。气血已亏,补中胜毒饼。溃久不愈,根据前瘰法治。《类证治裁》清林佩
《类证治裁》:[卷之八瘰结核瘿瘤马刀论治]附方七分)牛蒡黄连(各五分)红花(二分)〔散补〕补中胜毒饼生地熟地(各二钱三分)归芍(各二钱)翘(各一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风热之毒,自小便宣毒后,及病虽愈,宜常服之。补中胜毒饼黄一钱,人参三分,甘草五分,以上三味,补气调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脓血大泄者,脾肾愈亏,火炎于肺,皆宜肾气丸、补中胜毒饼为主,兼服逍遥散加桔梗、麦门冬、玄参以清肺火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四本草集要(上)]草部在北宋时期,人们把月饼称之为月团也称小饼。是寓意着团圆美好,阖家幸福安康。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好友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团是因为在北宋,皇家的中秋节喜欢吃宫饼,民间流传称之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曾经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也曾有月饼一词,但是对于中秋赏月,全家吃月饼的描述,是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起来,而且关于月饼的制作工程也越来越精细。
在我国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表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月饼是在古代中秋时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在我国古代就有帝王在中秋节当天拿着月饼去祭祀月神的习俗。
在民间,每到八月十五中秋当日,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以月团作为家人团圆的美好象征。
在古代月团只是月饼的一个别称,包含了中秋佳节或中秋夜,民间人们对家人团聚的愿望,以及道出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以及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期望能够早日团聚的迫切愿望。
目录 1 拼音 2 《经验方》:茯苓饼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茯苓饼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回春》卷八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茯苓饼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茯苓饼 1 拼音
fú líng bǐng
2 《经验方》:茯苓饼21 处方
茯苓细粉 米粉 白糖各等份
22 制法上3味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平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
23 功能主治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
24 茯苓饼的用法用量
可经常随量吃。
25 摘录《经验方》
3 《回春》卷八 31 方名
茯苓饼
32 组成防风1钱,人参1钱,五加皮1钱,白鲜皮1钱,当归1钱,川芎1钱,丁皮1钱,木瓜1钱,皂角刺1钱,海桐皮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金银花1钱,甘草1钱,土茯苓半斤。
33 主治远近顽疮,烂不敛口。
34 茯苓饼的用法用量不拘时候,外将细粗末煎作汤饮。以疮好为度。
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药末4两对麦面4两,水和1处作饼,焙干熟用。
古籍中的茯苓饼 《简明医彀》:[卷之八]杨梅疮汁二碗,入众药煎服。土茯苓二汁,再煎众药渣服。茯苓饼(远近顽癣,搔烂不痊,并治)防风人参五加皮白藓
《万病回春》:[卷之八]杨梅疮茯苓四两,水四碗煎至二碗,入丸煎化,去渣温服。茯苓饼治远近顽疮、烂不敛口并治。防风人参五加皮白鲜皮
《儒门事亲》:[卷十五辟谷绝食第十八]辟谷方之,三日后,诸般食饮无避忌。此药大忌欲事。又方茯苓饼子白茯苓(四两,为末)头白面(一、二两)上同调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四服饵门]神仙辟谷(附论)开去皮为细末)如泥。渐入豆晒干捣饥。第若待汤少茯苓饼子(出儒门事亲书)白茯苓(四两为末)头白面(二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不同地区对烙饼的称呼
本文2023-10-09 21:51: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