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著作有
后人编著的《荀子 》中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劝学》,一下是荀子的作品。
目录:
劝学第一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国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议兵第十五
强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正论第十八
礼论第十九
乐论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赋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尧问第三十二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对稷下诸子百家的总结和整合主要是通过批评和吸取两种方式进行的,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的《非十二子》《解蔽》《天论》《正论》等篇中。事实上,荀子是对全部先秦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他批评和吸取的不只是稷下诸子的思想,而以稷下诸子的思想最为集中。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
1 耳字的古文
1 了
2 语气助词,无实际意
耳:e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2 耳 在古文中的翻译1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2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 信 者,国士无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戴安道 年十余岁,在 瓦官寺 画, 王长史 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就此句中而言,应为第二种用法,表示肯定语气。“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应译为:“当初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怕遇上这事啊!”
3 古文中"耳"的意思很多古代寓言中有"耳"这个字,意思不明确(1)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耳ěr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4 带耳的四字词语带耳的四字词语 :
面红耳赤、
耳聪目明、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耳熟能详、
抓耳挠腮、
充耳不闻、
交头接耳、
洗耳恭听、
俯首帖耳、
耳濡目染、
如雷贯耳、
掩人耳目、
肥头大耳、
耳目一新、
历历在耳、
隔墙有耳、
耳朵底子、
耳朵眼儿、
忠言逆耳、
不堪入耳、
稗耳贩目、
耳食之徒、
属人耳目、
5 耳中人文言文翻译一、译文: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
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6 古文中"耳"的意思(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荀子的著作有
本文2023-10-09 21:54: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