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蛇蜕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酒蛇蜕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酒蛇蜕的炮制方法 5 酒蛇蜕的性状 6 蛇蜕的性味归经 7 蛇蜕的功效与主治 8 酒蛇蜕的炮制作用 9 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酒蛇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酒蛇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酒蛇蜕 1 拼音

jiǔ shé tuì

2 英文参考

prepared PERIOSTRACUM SERPENIS with vin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酒蛇蜕为蛇蜕的炮制品。蛇蜕的炮制汉代已有,见《神农本草经》。蛇蜕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Cope、锦蛇 Elaphe carinata (Guenther)或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1]。蛇蜕味咸、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疗肿,皮肤瘙痒。蛇蜕生品有腥气,不利于服用和粉碎,多入煎剂[1]。酒蛇蜕微显**,略有酒气[1]。酒炙后可增强祛风定惊、退翳疗效,并能减少腥气,利于服用和粉碎,多入散剂[1]。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疔肿,皮肤瘙痒[1]。

4 酒蛇蜕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火熬”  (《神农本草经》)[1]。

《神农本草经》:火熬之良。

晋代有烧炭(《肘后备急方》)[1]。

刘宋时代有醋炙法(《雷公炮炙论》)[1]。

《雷公炮炙论》:凡欲使,先于屋下以地掘一坑可深一尺二寸,安蛇皮于中一宿,至 卯时出,用醋浸一时,于火上炙干用之。

唐代有烧炭、炙制(《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炒制(《全生指迷方》)、马勃与皂角子制(《小儿药证直诀》)、甘草制(《急救仙方》)[1]。

明代又增加了焙制、酒浸、酒炒(《普济方》)、酒炙、蜜炙(《本草纲目》)、油制(《奇效良方》)、盐制(《外科理例》)等法[1]。

《本草纲目》:今人用蛇蜕,先以皂荚水洗净,缠竹上,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 或烧存性,或盐泥固煅,各随方法。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炙、煅炭等[1]。

蛇蜕段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泥屑,洗净,干燥,切段[1]。

酒蛇蜕的炮制方法为:取蛇蜕段,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显**,取出晾凉[1]。

每100kg蛇蜕段,用黄酒15kg[1]。

5 酒蛇蜕的性状

蛇蜕为圆筒形小段,多压扁而皱缩,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鳞迹,鳞迹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1]。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略有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1]。气微腥,味淡或微咸[1]。

酒蛇蜕微显**,略有酒气[1]。

6 蛇蜕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蛇蜕味咸、甘,性平。归肝经。

《中华本草》:蛇蜕味甘、咸、性平;归肝经。

《中药大辞典》:蛇蜕味甘、咸,性平,有毒。

《神农本草经》:"味威,平。"

《名医别录》:"甘,无毒。"

《药性论》:"有毒。"

《本草经疏》:"入肝。"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7 蛇蜕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蛇蜕具有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疗肿,皮肤瘙痒。

《中药大辞典》:蛇蜕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的功效。治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中华本草》:蛇蜕祛风、定惊、退翳、止痒、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惊痫抽搐、角膜翳障、风疹瘙痒、喉痹、口疮、龈肿、聤耳、痈疽、疔毒、瘰疬、恶疮、烫伤。

《中药炮制学》:蛇蜕具有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的功能[1]。生品有腥气,不利于服用和粉碎,多入煎剂[1]。如以蛇蜕煎液调牛黄顿服,治急慢惊风(《幼幼新书》)[1]。

酒蛇蜕增强了祛风定惊、退翳疗效[1]。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疔肿,皮肤瘙痒[1]。如治小儿百种风邪,惊痫癫疾以酒蛇蜕配雄黄、胆星等共为散剂薄荷汤调服(《本草汇言》);治诸障翳的开障散(《直指方》);治风疹瘙痒不止的蛇蜕散(《古今医统大全》)[1]。

蛇蜕炭具解毒消肿作用,以外用为主,亦有内服者[1]。用于痈肿疔毒,瘰疬恶疮[1]。如治妇人乳痈痛甚的无比散(《传信适用方》);治发背肿毒的蛇蜕皮散(《太平圣惠方》);治疔毒的蛇蜕散(《圣济总录》)[1]。

《神农本草经》:"主小儿惊痫瘈疭,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

《名医别录》:"主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咳,明目。"

《药性论》:"治喉痹。"

《日华子本草》:"止呕逆。治小儿惊悸客忤,催生,疬疡,白癜风。"

《用药心法》:"去翳膜。"

《本草纲目》:"祛风,杀虫。烧末服,治妇人吹奶,大人喉风,退目翳,消木舌,敷小儿重舌,重腭,唇紧,解颅,面疮,月蚀,天泡疮,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

《医林纂要》:"缓肝保心,去毒热,除风湿。"

《分类草药性》:"治眼胀头风,煅研涂疮,汤火伤,收湿疮干水,治疮疾。"

《本草经疏》:"蛇蜕,入肝而辟恶,小儿惊痫,瘈疭,颓疾寒热,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皆肝经为病,蛇蜕能引诸药入肝散邪,故主如上等证。善能杀虫,故主肠痔虫毒恶疮。邪去木平,故止呕咳明目。"

8 酒蛇蜕的炮制作用

蛇蜕具有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的功能[1]。生品有腥气,不利于服用和粉碎,多入煎剂[1]。如以蛇蜕煎液调牛黄顿服,治急慢惊风(《幼幼新书》)[1]。

酒炙后可增强祛风定惊、退翳疗效,并能减少腥气,利于服用和粉碎,多入散剂[1]。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疔肿,皮肤瘙痒[1]。如治小儿百种风邪,惊痫癫疾以酒蛇蜕配雄黄、胆星等共为散剂薄荷汤调服(《本草汇言》);治诸障翳的开障散(《直指方》);治风疹瘙痒不止的蛇蜕散(《古今医统大全》)[1]。

9 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 4 滑石粉炒水蛭的性状 5 水蛭的性味归经 6 水蛭的功效与主治 7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作用 8 水蛭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 滑石粉炒水蛭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滑石粉炒水蛭 1 拼音

huá shí fěn chǎo shuǐ zhì

2 概述

滑石粉炒水蛭为水蛭的炮制品。水蛭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贵要略方论》。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蝗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蝗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1]。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滑石粉炒水蛭呈淡**或黄棕色,微鼓起,质酥脆,易碎,气微腥,味咸苦[1]。

3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熬(《金贵要略方论》)、暖水洗去腥(《注解伤寒论》)[1]。

宋代有炒令微黄、煨令微黄(《太平圣惠方》)、炒焦(《普济本事方》)、水浸去血子后米炒(《伤寒总病论》)、石灰炒过再熬(《类证活人书》)及米泔浸一宿后 ,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焙干(《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等法[1]。

元代出现盐炒(《瑞竹堂经验方》)[1]。

明代出现了炙(《医学纲目》)[1]。

清代又增加了香油炒焦(《吴鞠通医案》)的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水蛭段的制法:取水蛭,洗净,闷软,切段,晒干[1]。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为:取滑石粉置锅内,中火加热炒至灵活状态时,投入水蛭段,勤加翻动,拌炒至微鼓起,呈黄棕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水蛭,用滑石粉40kg[1]。

4 滑石粉炒水蛭的性状

水蛭为不规则小段,长约10~15mm,扁平,有环纹,背部呈褐色,腹部黄棕色,质韧,有腥气[1]。

滑石粉炒后呈淡**或黄棕色,微鼓起,质酥脆,易碎[1]。气微腥,味咸苦[1]。

5 水蛭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水蛭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

《中医大辞典》: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2]。入肝、膀胱经[2]。

《中药大辞典》: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膀胱经。

《中华本草》: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入肝经

《神农本草经》:"味咸,平。"

《名医别录》:"苦,微寒,有毒。"

《本草纲目》:"肝经血分。"

《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

6 水蛭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水蛭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瘾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中药大辞典》: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效。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

《中华本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消症的功效。主血瘀经闭、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中医大辞典》:水蛭具有破血祛瘀,通经消瘕的功效[2]。

1治血滞经闭,瘕瘕积聚,跌打瘀痛[2]。内服:煎汤,15~3g;或炒黄研末06~1g[2]。

2治急性结膜炎,角膜瘢翳[2]。现治高脂血症,制成片剂、注射剂用[2]。本品浸渍于蜂蜜内,取浸出液滴眼[2]。

《中药炮制学》: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如治瘀滞症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症回生丹(《温病条辨》)[1]。滑石粉炒水蛭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如治跌打损伤,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便不通的夺命散(《严氏济生方》);治热入下焦与血结滞引起的症瘕痞块、胁腹胀满的抵当汤(《金贵要略方论》)[1]。

《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

《名医别录》:"堕胎。"

《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

《本草衍义》:"治伤折。"

7 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作用

水蛭生品有毒,多入煎剂,以破血逐瘀为主[1]。如治瘀滞症瘕、经闭及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的化症回生丹(《温病条辨》)[1]。

滑石粉炒后能降低毒性,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多入丸散[1]。如治跌打损伤,内损瘀血,心腹疼痛,大便不通的夺命散(《严氏济生方》);治热入下焦与血结滞引起的症瘕痞块、胁腹胀满的抵当汤(《金贵要略方论》)[1]。

8 水蛭的炮制研究

水蛭主含蛋白质[1]。新鲜水蛭唾液腺中含水蛭素、伪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1]。水蛭粉经水解后已分离出19种氨基酸,总含量达4938%[1]。此外,还含有28种无机元素[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水蛭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的分析结果认为,清炒品与砂炒品氨基酸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较生品大为降低,而滑石粉炒后其氨基酸总量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都有所增高[1]。氨基酸在人体内直接参与合成各种酶、激素,发挥着特殊的生理功能[1]。作为破血逐瘀药,临床应用以滑石粉炒为宜[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凝血作用:生水蛭灌胃具有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体内抗血栓作用;制水蛭能使出血时间延长,但对凝血时间和体内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烫水蛭对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体内血栓形成均无明显作用[1]。但生水蛭、制水蛭、烫水蛭体外均有溶解纤维蛋白作用[1]。另据报道,温浸或冷提的水蛭生粉提取液的抗凝作用很显著,而煎煮或炮制后的水蛭粉末提取液抗凝作用剧减,烫制后抗凝活性降低[1]。

(2)降血脂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高脂血症大鼠10天,均可纠正血浆脂蛋白紊乱,生品并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1]。

(3)抗炎作用:水蛭生品、烫品或制品(酒润麸制)灌胃,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均能明显减轻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其作用强度烫品>制品>生品[1]。

(4)毒性:生水蛭、烫水蛭、制水蛭24小时内给小鼠灌胃3次,给药剂量相当于《中国药典》规定成人每日3g量的200倍,未见毒性反应与死亡[1]。

9 滑石粉炒水蛭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方法 4 砂烫马钱子的性状 5 马钱子的性味归经 6 马钱子的功效与主治 7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作用 8 马钱子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砂烫马钱子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砂烫马钱子 1 拼音

shā tàng mǎ qián zǐ

2 概述

砂烫马钱子为马钱子的炮制品,是制马钱子的一种。马钱子的炮制明代已有,见《本草纲目》等。马钱子为马钱子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生马钱子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1]。常用于局部肿痛或痈疽初起[1]。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砂烫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棕褐色,断面红褐色,中间有裂隙,质坚脆,无臭,味苦[1]。

3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方法

明代有豆腐制(《本草纲目》)、牛油炸(《鲁府禁方》)、炒黑(《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增加了炒焦(《嵩崖尊生全书》)、香油炸、炮去毛(《良朋汇集》)、水浸油炸后土粉反复制、油煮、炙炭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土炒、甘草水煮后麻油炸(《串雅补》)等炮制方法[1]。

现代除保留了古代的油炸、土炒、去毛等方法之外,又增加了砂烫、童便浸炒、麻黄炒、绿豆水煮、姜水煮等方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炮制方法虽多,但衍变至今仍以砂烫、油炸法为主,尤以砂烫法居多[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油制法、砂烫法及制马钱子粉等[1]。

净马钱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1]。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将砂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一致的马钱子,不断翻动,至棕褐色,鼓起,内部红褐色,并起小泡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亦可供制马钱子粉用[1]。

4 砂烫马钱子的性状

生马钱子呈钮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绒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1]。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1]。质坚硬,平面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1]。无臭,味极苦[1]。

砂烫马钱子中间略鼓,表面棕褐色,断面红褐色,中间有裂隙,质坚脆,无臭,味苦[1]。

5 马钱子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中药炮制学》: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1]。归肝、脾经[1]。

《中药大辞典》:苦,寒,有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有大毒。

《中华本草》:苦、性寒、大毒

《中医大辞典》:苦,寒,有大毒。入肝、脾经。[2]

《本草纲目》:"苦,寒,无毒。"

《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

6 马钱子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中药大辞典》:马钱子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的功效。治咽喉痹痛,痈疽肿毒,风痹疼痛,骨折。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

《中华本草》:马钱子具有通络、强筋、散结、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痈疽疮毒、喉痹、牙痛、疠风、顽癣、恶性肿瘤。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钱子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主治: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手足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骨折;外用治皮肤癌,痈疖疔疮。

《中医大辞典》:马钱子具有散血热,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2]。

1治喉痹肿痛,风湿痹痛,筋络拘挛,半身不遂,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阳痿,带状疱疹,跌打损伤,骨折;近亦用治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皮肤癌。内服:一日量03~06g,炮制(油炸法或砂烫法)后入丸、散用。[2]

2治痈疽肿毒,醋磨涂或研末调敷;喉痹肿痛,痞块,磨水含咽;面神经麻痹,切成薄片,排列在胶布上,贴患侧面部。[2]

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如治风湿疼痛的疏风定痛丸(《御药院方》);治跌打损伤疔疮肿痛的马钱散(《救生苦海》);治瘰疬痰核痈疽发背肿毒的五虎散(《串雅补》);以及麻木瘫痪的振颓丸(《医学衷中参西录》)[1]。

《本草纲目》:"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7 砂烫马钱子的炮制作用

生马钱子毒性剧烈,而且质地坚硬,仅供外用[1]。常用于局部肿痛或痈疽初起[1]。如“伤湿止痛膏”[1]。

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亦易粉碎,可供内服,常制成丸散应用[1]。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瘀痛,痈疽疮毒,瘰疬,痰核,麻木瘫痪[1]。如治风湿疼痛的疏风定痛丸(《御药院方》);治跌打损伤疔疮肿痛的马钱散(《救生苦海》);治瘰疬痰核痈疽发背肿毒的五虎散(《串雅补》);以及麻木瘫痪的振颓丸(《医学衷中参西录》)[1]。

8 马钱子的炮制研究

马钱子主含生物堿,其中以番木鳖堿(即士的宁)和马钱子堿为多,还有伪番木鳖堿、伪马钱子堿、异番木鳖堿、异马钱子堿等16种生物堿[1]。此外,尚含马钱子苷[1]。士的宁和马钱子堿是马钱子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马钱子炮制因受热的程度不同,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含量也不同[1]。实验证实,炮制时随炮制时间延长,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越来越低[1]。因此,马钱子炮制去毒是有科学道理的[1]。但防止成分被过度分解破坏,炮制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掌握[1]。一般认为砂炒时砂温以240℃~250℃,油炸时油温以220℃~250℃为宜[1]。

(2)马钱子经炮制后,总生物堿、士的宁、马钱子堿含量均有下降,但以士的宁下降最少,马钱子堿降低最多,马钱子堿的药理强度仅为士的宁的1/40,因此,通过炮制可除去疗效较差而毒性较大的马钱子堿[1]。

(3)研究证明,生马钱子含有12种生物堿,砂烫和油炸炮制品则增加了异马钱子堿、2羟基3甲氧基士的宁、异马钱子氮氧化物、异士的宁氮氧化物4种生物堿[1]。从砂烫和油炸马钱子的生物堿种类鉴别来看,炮制后的马钱子生物堿种类增多了,但总生物堿下降甚微[1]。

(4)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异士的宁和异马钱子堿等开环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增加[1]。这是由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他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1]。被转化这些生物堿毒性变小,且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1]。

(5)当温度在230℃~240℃,时伺为3β4分钟时,士的宁转化了10%~15%,马钱子

堿转化了30%~35%,而此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异型和氮氧化合物含量最高[1]。如果低于该炮制温度和小于该炮制时间,士的宁则不易转化成异型和氮氧化物,士的宁减少甚微;如果高于该炮制温度和延长该炮制时间,士的宁、马钱子堿,连同生物堿的异型和氮氧化合物等马钱子中大部分成分将一同被破坏成紊乱无章、无定形的产物[1]。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异型化如图95、图96所示[1]。

图95 士的宁的异型变化

图96 马钱子堿的异型变化

(6)士的宁的熔点为280℃~282℃,马钱子堿的熔点为180℃~182℃,通常炮制马钱子的温度为230℃~240℃,该温度似不足以破坏士的宁的结构,而只能破坏马钱子堿的结构[1]。实际上,马钱子经炮制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均明显减少,只是前者减少得少一些,而异士的宁、异马钱子堿等有明显增加,此现象很难从熔点去解释[1]。经精密的方法测定,士的宁加热到230℃~240℃还相当稳定,若将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单体混合加热,则士的宁形成氮氧化物和异型生物堿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且在230℃~240℃达到高峰[1]。即两种单体混合后,降解士的宁的温度降低了,这可能是产生了共熔现象,士的宁在马钱子中与另外10多种生物堿及其他成分共存,也会产生此现象[1]。

(7)炮制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减少是一个在高温条件下,加速其氧化分解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1]。在相同条件下,马钱子堿相对比士的宁易于分解破坏,这与其结构上的C2OCH3、C3OCH3取代有关[1]。

(8)经过砂烫、油炸等法炮制后,马钱子苷含量均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经高温加热后,马钱子苷被破坏所致[1]。

(9)马钱子砂烫后水煎液中锌、锰、钙、铁、磷等24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增高,而汞等9种元素含量大大降低,且大多为有害元素[1]。这也为马钱子炮制后降低毒性,提供了一定依据[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马钱子具有兴奋脊髓,兴奋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镇痛,止咳,抑制肿瘤细胞等作用,但服用过量易引起中毒,出现强直性的痉挛和惊厥,甚则角弓反张,随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1]。一般成人口服5~10mg士的宁就会产生中毒现象,口服30mg,就能致死;口服生品马钱子7粒也会中毒死亡,从生品和各炮制品的总堿含量及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马钱子炮制主要是通过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降低其含量来降低毒性,毒性的下降与生物堿的减少并不呈平行关系[1]。这就是说,对于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的士的宁和马钱子堿来说,炮制是要尽可能地改变其内在成分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通过降低其含量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否则大幅度地降低士的宁和马钱子堿的含量,必然会影响临床效果[1]。

(2)实验研究表明,士的宁及马钱子堿的毒性分别比其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但其药理作用与氮氧化物相似[1]。而马钱子堿氮氧化物的镇痛作用强于马钱子堿,且具药效发挥迟而药力持久的特点;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在化痰和止咳方面优于马钱子堿;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对实验性炎症和抗血栓形成有明显作用[1]。

(3)异马钱子堿和异马钱子堿氮氧化物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而马钱子堿则无此作用[1]。

(4)马钱子类生物堿能抑制肿瘤细胞,但以异士的宁氮氧化物和异马钱子堿氮氧化物作用最强[1]。

(5)马钱子炮制后虽然毒性大幅度降低,但未降低炮制品及经炮制后转化的生物堿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1]。

由此可见,马钱子经炮制后,生物堿转化为氮氧化物,毒性较低,作用较强,因此,马钱子炮制后入药是科学的[1]。

83 工艺研究

(1)目前全国各地的各种炮制方法均能降低马钱子的毒性,但从生物堿的得率、药材利用率、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用液体辅料浸泡马钱子,成分流失较多,故总生物堿得率低,且费时,费辅料,操作繁杂[1]。而砂烫和油炸能降低毒性,并且内在成分损失少,炮制时间短,其中尤以砂烫法更佳[1]。从研究士的宁和马钱子堿加热反应的效果来看,砂烫马钱子以230℃~240℃、3~4分钟为最佳的炮制温度和时间[1]。

(2)用烘法考察马钱子的炮制工艺,结果表明,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对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均有影响,而时间又是主要因素[1]。炮制温度在200℃~240℃,炮制时间在5~12分钟范围内,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可达到传统砂烫的炮制结果[1]。其工艺条件尤以200℃、12分钟为好[1]。

(3)有报道认为,砂烫马钱子用爆声来控制炮制程度,简便易行[1]。经反复观察,用热砂翻炒至马钱子逐渐产生膨胀爆鸣声,并由少渐多,后由多渐少,最终爆鸣声消失,整个爆鸣声持续时间约为40~50秒,爆鸣声消失后,再翻炒50秒,即出锅放凉[1]。成品性状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1]。

(4)马钱子的皮毛中未检出与种仁不同的生物堿成分,两者成分仅在含量上有所不同,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去毛与不去毛的马钱子两者无显著差异[1]。因此,现已不作去毛的法定要求[1]。

9 砂烫马钱子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英文名 6 象皮的别名 7 象皮的处方用名 8 出处 9 象皮的来源 10 象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象皮的原动物形态 12 象皮的产地 13 象皮的生药性状 14 象皮的鉴别 141 显微鉴别 142 理化鉴别 15 象皮的炮制 151 象皮的炮制方法 1511 象皮 1512 滑石粉炒象皮 152 成品性状 153 炮制作用 154 贮存方法 16 象皮的性味归经 17 象皮的功效与主治 18 象皮的化学成分 19 象皮的药理作用 20 象皮的用法用量 21 象皮的使用禁忌 22 象皮组方精选 221 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 222 治烂孔收小者 23 古人论述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象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象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象皮 1 拼音

xiàng pí

2 英文参考

an elephant skin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rubber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orium elephatis [朗道汉英字典]

Elephant Hide [中华本草]

3 概述

象皮为中药名,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或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 Blume去毛后的干燥外皮。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等,皮厚1~25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暗灰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疏松不等的皮肤皱褐,有时可见棕色长短不等的粗毛,内表面较粗糙,灰**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半稼明,表面颗粒凸凹较钝,质坚硬,味咸微腥。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

象皮味甘、咸,性温,归膀胱、脾经,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其制品(如滑石粉炒象皮)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

象皮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1]。

4 拼音名

Xiànɡ Pí

5 英文名

《中华本草》:Elephant Hide

6 象皮的别名

亚洲象、印度象、灰象皮、白象皮、灰象皮、白象皮、象皮(《中华本草》)

7 象皮的处方用名

象皮、制象皮[1]。

8 出处

《中药大辞典》:《医学入门》

《中华本草》:出自《开宝本草》。

9 象皮的来源

《中药炮制学》: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或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 Blume去毛后的干燥外皮[1]。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L的皮,以去毛的干燥皮入药。将象皮用水浸泡3天,刷净,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皮。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非洲象的皮亦同等入药,产于非洲。

《中华本草》:象皮为象科动物亚洲象Elecphas maximus Linnaeus的皮。

10 象皮的采收与初加工

《中药炮制学》:剥取象皮后,除去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方块,干燥[1]。

《中华本草》: 剥取象皮后,去掉筋膜油脂,洗净,割成长块晒干。

《中药大辞典》:剥取象皮后,去掉筋膜油脂,洗净,切成长块,晒干。

11 象皮的原动物形态

《中药大辞典》:亚洲象又名印度象。体躯庞大,高达25米,体重35~6吨。头长大,前额凹,颈短。鼻长,可垂地,能伸缩自如,圆筒形,下部较细,鼻孔在末端,前缘有一肉突。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可达15~18米,称"象牙"。眼很小。耳极大,向后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壮,圆柱状,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末端有一圈圆形的鬃毛。皮厚而有褶纹,全身生育稀疏的粗毛,肤色苍灰或棕灰色。野生者色较淡。多栖于湿度较高的热带森林中;群居生活,无固定住所。主要食物为董棕、野巴蕉、树叶、嫩刺竹的尖端,有时也吃谷物及瓜类。亚洲象的肉(象肉)、骨(象骨)、牙(象牙)、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象胆)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中华本草》:亚洲象,身体头庞大,体高可达25m,重可达56t。头长大,前额凹,颈短。耳较大,似蒲扇,向后遮盖颈部两侧,眼睛小。鼻吻呈圆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筒形,突出甚长,舒展伸缩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较细,末端为鼻孔,杯口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略向上翘,长达1518m,全齿呈圆锥体状,每对象牙重约20kg。四肢粗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皱褐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

12 象皮的产地

《中药大辞典》:亚洲象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我国云南南部等地。

《中华本草》:亚洲象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湿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山坡及稀树地带。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觅食,爱吃野芭蕉芦类、棕叶芦、董棕、各种竹类。亚洲象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我国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数量不多。多为人工饲养,亦为野生。

13 象皮的生药性状

《中药大辞典》:象皮为干燥皮块,大多呈长方形及方形,亦有形状不规则者,大小不等,厚O5~2厘米。外表面浅灰黑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有时可见棕黑色长毛及多少不等的皱纹。内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及皱纹。质坚硬。切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薄片半透明。气微腥。以干燥、片大、皮厚者为佳。

《中华本草》:象皮呈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等,皮厚1~25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暗灰色,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和疏松不等的皮肤皱褐,有时可见棕色长短不等的粗毛,内表面较粗糙,灰**至灰棕色,有纤维状露出物。断面灰白色至黄棕色,半稼明,表面颗粒凸凹较钝,质坚硬,味咸微腥。

14 象皮的鉴别 141 显微鉴别

《中华本草》:切面观分为表皮层及真皮层。表皮层又分为3层,外层角质化,灰白色半透明;中层细胞排列较疏松,浅**;内层细胞排列紧密,深黄棕色。真皮层宽广,灰白色可见树状肌纤维。

142 理化鉴别

《中华本草》: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浓缩至2ml,供点样用。用毛细管将点样液点于滤纸上,喷05%茚三酮液,110℃烤后,有紫色斑点;喷02%引哚醌试液,出现蓝黑色斑点。

(2)薄层色谱,样品制备同前。分别吸取(1)点样液及对照品β谷甾醇,点样于同一硅胶G05M(青岛海洋化工厂)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开15cm,喷以1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烘烤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15 象皮的炮制

宋朝有锉皮火炙(《疮疡经验全书》)法[1]。

明代有炒(《增补万病回春》)、砂炒(《证治准绳》)、酒炒(《寿世保元》)[1]。

清代主要有制炭(《本草汇》)、煅(《外科大成》)、酥拌炙(《洞天奥旨》)、焙(《串雅外编》)等方法[1]。

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151 象皮的炮制方法 1511 象皮

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刷干净,置火上烘烤至软,切成小块[1]。或置水中浸泡,捞起浸润,或蒸软,趁热切成薄片,干燥[1]。

1512 滑石粉炒象皮

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象皮块或片,炒至鼓起,呈黄褐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后碾成细粉[1]。

每100kg象皮,用滑石粉40kg[1]。

152 成品性状

象皮为不规则的小块或片状,外表灰褐色,皱缩,具毛;内面黄白色,质坚韧[1]。气稍腥,味微咸[1]。

滑石粉炒象皮为卷曲片状,黄褐色,体鼓胀,质酥脆,气香[1]。粉末呈黄褐色,气香[1]。

153 炮制作用

象皮质坚韧而厚,一般不生用[1]。

滑石粉炒后质地发泡酥脆,便于粉碎[1]。临床多用其制品[1]。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15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6 象皮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象皮味甘、咸,性温[1]。归膀胱、脾经[1]。

《中华本草》:象皮味甘、咸、性温;归心、脾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象皮味甘、咸,性温。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无毒。"

《本经逢原》:"咸,温,无毒。"

《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本草再新》:"入脾经。"

17 象皮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象皮具有止血,生肌,敛疮的功能[1]。一般不生用[1]。其制品用于金疮,溃疡久不收口及外伤出血[1]。如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的象皮散(《外科证治全生集》);生肌收口的六和散(《外科证治全生集》);治疗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生肌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1]。

《全国中草药汇编》:象皮具有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疮疡久不收口。

《中药大辞典》: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的功效。治外伤出血,及一切创伤、溃疡久不收口。

《中华本草》:象皮具有止血敛疮、祛腐生肌的功效。主外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褥疮。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本草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本草再新》:"治湿痹。"

18 象皮的化学成分

《中华本草》:皮及肉含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rtopomyosin),血红蛋白(hemoglobin),肌酸(creatine)。三甘油酯中棕榈酸(palmitic acid)含量高,维生素含量较高。

19 象皮的药理作用

《中华本草》:象皮具有止血和对创面有保护作用。

20 象皮的用法用量

《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熬胶涂。

《中药大辞典》: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中华本草》:外用:适量,熬膏巾;或研末调敷。内服:入丸、散。

21 象皮的使用禁忌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疮疡脓毒未尽者忌用。

22 象皮组方精选 221 治烂孔极大者,并治刀伤跌损,出血不止者

猪身前蹄扇骨十两(煅炭研粉),象皮(炙炭存性研末)一两。和匀同贮,凡烂孔如掌大者,掺上收小,后用六和散敷。(《外科全生集》象皮散)

222 治烂孔收小者

海螵蛸、水飞龙齿、象皮(煅存性,研极细)、血竭、乳香、轻粉各等分。共研细末收贮,或干掺,或用鸡蛋熬油调拂。(《外科全生集》六和散)

23 古人论述

《医学入门》:煎膏药,去腐生新,易于敛口。

《本草纲目》治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本草新编》专能生肌长肉,定狂,止呕吐。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酒龙胆的炮制方法 4 酒龙胆的性状 5 龙胆的性味归经 6 龙胆的功效与主治 7 酒龙胆的炮制作用 8 龙胆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 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酒龙胆 1 拼音

jiǔ lóng dǎn

2 概述

酒龙胆为龙胆的炮制品,方法为酒炙。龙胆的已有,见。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 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龙胆 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 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1]。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1]。酒炙后,升提药力,引药上行[1]。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1]。

3 酒龙胆的炮制方法

晋代有酒煮服(《肘后备急方》)的炮制方法[1]。

宋代有酒炒、炒制、制炭、煅制(《校注妇人良方》)等方法,并加用甘草、姜等作为炮制辅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洗(《医学纲目》)、焙制(《普济方》)、蜜炒(《得配本草》)等炮制方法,在辅料制方面又增加了防己、酒制(《本草发挥》)、柴胡制(《外科大成》)、胆汁制(《得配本草》)等[1]。对其炮制作用有“生用下行;酒炒上行;蜜炒中行;猪胆汁拌炒,降火欲速”(《得配本草》)的记载[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等[1]。

龙胆片、龙胆段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1]。

酒龙胆的炮制方法为: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龙胆片或段,用黄酒10kg[1]。

4 酒龙胆的性状

龙胆为不规则的圆形厚片或段,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切面中心有隐现的筋脉点,有裂隙[1]。质脆,易折断[1]。气微,味甚苦[1]。

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1]。

5 龙胆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涩。"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寒。"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6 龙胆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中医大辞典》:龙胆功在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2]。主治脑膜炎,头痛,目赤,中耳炎,咽喉肿痛,口苦,胁痛,黄疸,肝炎,胆囊炎,小儿惊痫,热痢,睾丸肿痛,痈肿疮疡,尿路感染, 湿疹[2]。

《中药大辞典》:龙胆具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的功效。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 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中华本草》:龙胆清热燥湿、泻肝定惊的功效。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中药炮制学》:

龙胆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1]。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1]。如治阴黄的龙胆汤(《圣济总录》);治惊疳热搐的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的龙胆丸(《太平圣惠方》);治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白带,阴囊湿疹,以本品配苦参、黄柏等,煎汤内服或外用[1]。

酒龙胆,升提药力,引药上行[1]。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1]。如治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的当归龙荟丸(《中国药典》);治肝胆实火而致的目赤肿痛,胁痛口苦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的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目赤肿痛,胬肉翳障,以酒浸龙胆草配柴胡同用[1]。

《神农本草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名医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履巉巖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本草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7 酒龙胆的炮制作用

龙胆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1]。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1]。如治阴黄的龙胆汤(《圣济总录》);治惊疳热搐的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的龙胆丸(《太平圣惠方》);治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白带,阴囊湿疹,以本品配苦参、黄柏等,煎汤内服或外用[1]。

酒制后,升提药力,引药上行[1]。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1]。如治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的当归龙荟丸(《中国药典》);治肝胆实火而致的目赤肿痛,胁痛口苦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的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目赤肿痛,胬肉翳障,以酒浸龙胆草配柴胡同用[1]。

8 龙胆的炮制研究

龙胆和三花龙胆含龙胆苦苷等成分[1]。坚龙胆含龙胆堿等成分[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不同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龙胆根、龙胆炮制品及龙胆草植物各部位中龙胆苦苷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年生秋季采收的龙胆根中苦苷含量较高,炮制品比生品低,地上各部分的苦苷含量很低[1]。龙胆切制软化过程中,不宜用水泡,应采用润软的方法,切制后应尽快干燥,避免龙胆苷类成分的水解[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龙胆苦苷有保肝、降低谷丙转氨酶及利胆作用,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水肿有抑制作用,对疟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促进胃液分泌,且使游离酸增加[1]。龙胆堿有镇静作用,可使肌肉松弛,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1]。

9 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滑石粉炒狗肾的炮制方法 4 滑石粉炒狗肾的性状 5 狗肾的性味归经 6 狗肾的功效与主治 7 滑石粉炒狗肾的炮制作用 8 滑石粉炒狗肾的贮存方法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制狗肾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滑石粉炒狗肾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滑石粉炒狗肾 已经自动替换为 制狗肾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hì gǒu shèn

2 概述

制狗肾为狗肾的炮制品。狗肾的炮制宋代已有,见《太平圣惠方》等。狗肾为犬科动物黄狗 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的干燥 和睾丸[1]。狗肾味咸,性温,归肾经,具有暖肾、壮阳、益精的功能[1]。狗肾因气腥、质坚韧,一般不生用[1]。临床多用其炮制品,主要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阳痿、阴冷,以及畏寒肢冷,腰酸尿频[1]。制狗肾质地松泡,呈黄褐色,腥臭味减弱[1]。

3 制狗肾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炙黄(《太平圣惠方》)、酒煮焙干(《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方法[1]。明代有酒煮烂(《景岳全书》)、酥拌炒(《炮炙大法》)[1]。清代有酥炙(《良朋汇集》)的记载[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狗肾段、狗肾片的制法:取原药材,用堿水洗净,再用清水洗涤,润软或蒸软,切成小段或片,干燥[1]。

制狗肾的炮制方法为:将滑石粉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呈灵活状态,投入狗肾段或片,炒至松泡,呈黄褐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黄狗肾,用滑石粉40kg[1]。

4 制狗肾的性状

狗肾为圆柱状小段或圆形片状,黄棕色,有少许毛黏附,质地坚韧,有腥臭味[1]。

制狗肾质地松泡,呈黄褐色,腥臭味减弱[1]。

5 狗肾的性味归经

《中药炮制学》:狗肾味咸,性温[1]。归肾经[1]。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肾味咸,性大热。

《中华本草》:狗肾味甘、咸、性温,归肾经。

《滇南本草》:"气味平。"

《本草纲目》:"平,微毒。"

6 狗肾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狗肾具有暖肾、壮阳、益精的功能[1]。临床多用其炮制品,主要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阳痿、阴冷,以及畏寒肢冷,腰酸尿频[1]。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肾具有暖肾,壮阳,益精的功效。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软。

《中华本草》:狗肾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主肾虚身冷。

《本草拾遗》:"主妇人产后肾劳如疟者(体热用猪肾,体冷用犬肾)。"

7 制狗肾的炮制作用

黄狗肾因气腥、质坚韧,一般不生用[1]。

炒后质地松泡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同时矫正其腥臭味,便于服用[1]。临床多用其制品[1]。主要用于肾虚阳衰所致的阳痿、阴冷,以及畏寒肢冷,腰酸尿频[1]。

8 制狗肾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桑枝的别名 8 桑枝的处方用名 9 出处 10 来源 11 原植物形态 12 产地 13 采收与初加工 14 生药性状 15 显微鉴别 16 桑枝的炮制 161 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 桑枝 1612 酒桑枝 1613 炒桑枝 162 成品性状 163 炮制作用 164 贮存方法 17 性味归经 18 桑枝的功效与主治 19 桑枝的化学成分 20 桑枝的药理作用 21 桑枝的用法用量 22 组方精选 221 治臂痛 222 治水气脚气 223 治高血压 224 治紫癜风 23 桑枝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232 来源 233 性状 234 鉴别 235 检查 2351 水分 2352 总灰分 236 浸出物 237 桑枝饮片 2371 炮制 23711 桑枝 237111 浸出物 23712 炒桑枝 237121 检查 237122 鉴别、检查 237123 浸出物 2372 性味与归经 2373 功能与主治 2374 用法与用量 2375 贮藏 238 出处 2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桑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桑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桑枝 1 拼音

sāng zhī

2 英文参考

ramuli mori [朗道汉英字典]

mulberry i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mulus mor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mulberry branc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RI RAMUL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mulus Mo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ulberry i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桑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1]。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桑枝饮片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或黄褐色,质坚韧,气微,味淡[2]。酒桑枝表面呈**,略带焦斑,稍有酒气[2]。炒桑枝表面微**,偶有焦斑[2]。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拼音名

Sānɡ Zhī

5 拉丁名

Ramulus Mo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mulberry ig(《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桑枝的别名

桑条(《本草图经》)

8 桑枝的处方用名

桑枝、嫩桑枝、酒桑枝、炒桑枝[2]。

9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1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中药大辞典》: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中华本草》: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嫩枝。

11 原植物形态

《中华本草》: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桑枝[3]。

《中药大辞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中华本草》:桑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13 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中华本草》:春未、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或斜片,晒干。

14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中药大辞典》: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外表灰**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中华本草》: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15 显微鉴别

《中华本草》:桑枝粉末灰**。①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缠结,淡**或无色。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细。②石细胞多成群,淡**或**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0μm,壁厚6~20μm,层纹有的明显,孔沟较明显并分枝,胞腔细小。另有石细胞壁较薄。③含晶厚壁细胞多成群或单个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④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⑤木射线为异型细胞射线,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⑥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连结。呈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⑦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⑧乳汁管偶见,直径10~25(~30)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粉末灰**。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胞腔甚细。石细胞淡**,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弯曲。

16 桑枝的炮制

唐代有醋淬、制炭(《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2]。

宋代增加了醋炙、米醋炒黑存性为末(《圣济总录》)、细切炒香(《普济本事方》)等法[2]。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得配本草》)、蜜炙(《良朋汇集》)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清炒等[2]。

161 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 桑枝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筛去碎屑[2]。

1612 酒桑枝

取桑枝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每100kg桑枝片,用黄酒12kg[2]。

1613 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162 成品性状

桑枝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或黄褐色[2]。质坚韧[2]。气微,味淡[2]。

酒桑枝表面呈**,略带焦斑,稍有酒气[2]。

炒桑枝表面微**,偶有焦斑[2]。

163 炮制作用

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2]。

16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霉[2]。

17 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草图经》:"平。"

《本草纲目》:"苦,平。"

《医林纂要》:"甘辛,平。"

《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无毒。""桑头:味苦,性寒,无毒。"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18 桑枝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中药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中华本草》: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中医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治风湿性关节炎,肩背酸痛,四肢拘挛,中风半身不遂,紫、白癜风,脚气浮肿:煎服,15~30g[3]。

老桑树上的结节名桑瘿,内服治风湿痹痛,胃痛[3]。

《中药炮制学》: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2]。

《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

酒蛇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酒蛇蜕的炮制方法 5 酒蛇蜕的性状 6 蛇蜕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