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脚发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古籍中的脚发简介,第1张

脚发为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为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详见百科词条:脚发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11:56:03 共31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战国

《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非一人一时所作)

  2.汉

张机《伤寒杂病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医学典籍。

  3.汉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非一人一时所作)

  4.汉

张机《伤寒杂病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外感热病学典籍。

  5.汉

张机《金匮要略》: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典籍。

  6.汉

华佗《五禽戏》:我国现存最早医疗体育专书。

  7.汉

淳于意《诊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学专书。

  8.汉

《黄帝岐伯按摩卷》:我国最早的按摩学专书。(现已失传)

  9.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书。

  10.晋

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11.南朝

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最早的制药学专书。

  12.北齐

徐之才《明冤实录》: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书。

  13.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书。

  14.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解本。

  15.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源学专书。

  16.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我国现存最早的明堂图。(原作者不详)

  17.唐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我国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素问”最古本。

  18.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书。

  19.唐

苏敬《新修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20.唐

昝殷《经效产宝》: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2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分科专著和医学类书。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期,用阴阳五行阐述了人的生理病理,尤其是经脉别论是临床医生必须参考的。为中医致经典。

《神农本草》只要介绍中药的药性,将中药分成: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药属于延年益寿的,可以久服。也作为医家参考。

这两本书皆为经典,不过如今的药材市场以假乱真,想买到真正的地道药材很不容易,况且古人用药需要:依法炮制,现在的人利益熏心为了赚钱改为机械的简单制作,令人伤心。如今的中药只是名称,很难达到治病的效果。所以《黄帝内经》更适合养生。

另外,中医属于玄学不属于科学。不过,中医给人类做出的贡献远大于科学

感冒(mon cold)为病名。是指感受外邪,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令,风为六*之首,善行数变,故极易犯人;冬为寒水司令,朔风凛冽,风寒相合,更易伤人。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

《七松巖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因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易感季节发病率很高,对人民健康和劳动生产往往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治疗时应加以鉴别。

针灸对感冒疗效较好。

详见百科词条:感冒 [ 最后修订于2018/6/25 11:37:27 共12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病机学 1 拼音

bìng jī xué

2 英文参考

Pathogenesis

3 注解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它与病因学联系密切。病因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病机学着重研究人体对致病因素产生反应的规律,包括疾病过程中在机能、结构方面所发生的病变。

最基本的病机有三点:

(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阴阳是人生的物质基础,没有阴阳所代表的物质也就没有人本身。阳还代表着气化功能,阴代表可见之生命物质,功能与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和调,则为健康状态,阴阳失去和凋就会产生疾病。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根本的病机。

(2)中医学将各种致病愿因概称为“邪”,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其防御机能概称为“正”。《内经》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还表现在正邪斗争上。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正气战胜邪气则痊愈,邪气摧毁正气则死亡。

(3)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过程。升降出入异常也是疾病过程的重要机理之一,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脏腑组织器官则发生种种病理变化。如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即告终结。《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古籍中的病机学 《医方集宜》:[凡例八款]医学

定虚实必宗斯三者以为提纲又考诸历代名医之正法庶使病机明而不惑于学也《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

《医学见能》:[卷首诊法]问证

朝寒,进退盛衰,变证兼证之类是。问病情∶恶寒恶热,苦呕苦满,欲食不食,心烦不寐之类是。《医学见能》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1.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之病,有时可由汗解者,然必须病机有外越之势,原非强发其汗也。《伤寒论》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灵素节注类编》:[卷五外感内伤总论]经解

理,辨别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精细周至者,惟仲景一人而已。学人可不悉心体究其书哉!《灵素节注类编》

《医学入门》:[卷首]集例

淋证(stranguria)为病名。又称淋沥。是指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

淋证的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二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应与淋证进行鉴别的病证有癃闭、尿血、尿浊等。

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与劳淋六种类型,在辨证时,除要辨明不同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个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针灸治疗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缓解疼痛。对尿路中、下段结石,针刺后排石效果较好,而尿路上段和肾盂、肾盏部位的结石则应采取综合疗法。若淋证并发严重感染,肾功能受损,或查知结石体积较大,针灸难以奏效,则采用其他疗法。患膏淋、劳淋而气血虚衰者,应适当配合中药以补气养血。

各种淋证之间,彼此又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在转归上,一是虚实的相互转化,在不同淋证之间和同一淋证的本身都存在这种情况。二是各种淋证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可二种淋证或虚实同时并见。认识这种转化,对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类似六淋证候者,可参考淋证施治。

详见百科词条:淋证 [ 最后修订于2018/9/10 11:39:57 共148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最早的关于各种疾病的专著主要是内科学。又称《万病通论》、《晁氏病》。50卷。赵元芳等人写于隋代大业六年(610)。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该书总结了隋朝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病证进行了检索、收集、整理和系统分类。该书共分为67个章节,包含1739个证候。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

所有证据末尾附有指导方法,但未记录治疗处方。《论万病之源》内容丰富,包括内外病、妇儿、五官、口、骨伤等疾病。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等方面的切口很多,对后世的医学有很大的影响。书中对吻合、人流、拔牙等手术的记载在世界外科史上是第一次,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外台秘籍》、《太平圣会方》等医书的病因病理分析多以此书为依据。1949年以后可以复印。

到隋朝,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艰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杰出作品。例如,医学理论和治疗的巨著《黄帝内经》、方剂的鼻祖《寒病论》和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迄今为止,中医药在理论、法律、方剂、医学等方面已形成一定规模,学术体系基本达到了全面细致的水平。大部分中医理论著作在汉代以前就已完成,只有病因证论专著出现在汉代以后。

直到隋朝,大医家晁元芳率同僚编著了《万病源》一书。至此,这一重要学科的建立完成,对中医极具特色的“病因”和“证”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分类和描述。它的内容非常周到和全面,在以后的几千年里,它仍然是最完整和详细的病因和证候专著。

古籍中的脚发简介

脚发为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 足发背(cellulitis of...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