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想考陕师大的古代文学的研究生,什么都不知道,请求解答。谢谢!
1、在陕西师大研究生教育网(网址:http://wwwyjssnnueducn/)招生信息处找到招生简章,尤其关注报考说明、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信息。以该校2011年招生简章为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招生分三个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共招23人,考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6文学综合(含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艺理论)④816语言综合(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综合的考试科目,考生可在四门专业基础课中任选两门)参考书目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找到历年陕师大的专业课试卷(可以和研招办联系,或在网上购买,或和在校学生联系),如果能获取陕师大本科生的专业课上课讲义更好。
3、对照参考书目和历年试卷,定好计划,进行复习。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 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 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 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 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 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 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 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 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 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 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 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 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 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 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 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 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 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 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 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 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 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 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 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 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
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
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
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
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
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
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
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
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
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
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
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
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
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
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
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
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
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
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
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
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
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
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
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
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
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
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
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
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
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
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
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
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
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
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
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
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
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
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
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
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
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
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
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
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
(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
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
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
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
7.《庄子》“vo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
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
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
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
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
12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
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
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
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
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
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
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
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
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
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
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
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
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
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
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
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
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
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29吉林大学出版社.
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
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
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
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
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
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
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
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
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
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
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
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
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二)编著
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
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三)编\校
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
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
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
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
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
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
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院校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 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 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 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 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 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 “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陕西师范大学专业有行政管理、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古典文献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英语、俄语、日语、翻译、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绘画、美术学等。 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专业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含基地班)、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古典文献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英语、俄语、日语、翻译、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绘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物科学(含基地班)、生物技术、生态学、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 陕西师范大学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杂志是学术刊物。反映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交流工作经验,培养古籍整理人才,报道国内外古籍整理研究情况等。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期刊尺寸:大16开
复合影响因子:0236
综合影响因子:010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本文2023-08-04 14:42: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