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咳血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咳血简介,第1张

咳血为病名。血证之一。又称嗽血(见《症因脉治·嗽血论》)。《中医药学名词》作咯血。是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的表现。血由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咳血由肺络受损所致。因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喜润恶燥,喜清恶浊,不耐寒热,故邪气犯肺,使肺失清肃则为咳嗽,损伤肺络,血溢脉外,则为咳血。

咳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

《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

《症因脉治·嗽血论》说:“咳血即嗽血。”

《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

《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

《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

咳血可见于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

详见百科词条:咳血 [ 最后修订于2018/9/17 16:13:01 共530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胆石症为病症名。指胆道系统内结石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等范畴。胆石形成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与胆道感染、代谢障碍、胆汁滞留等有关。

胆石症(cholelithiasis)即胆道系统(胆囊及胆管)发生了结石。胆石症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我国也不例外,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近20余年来,随着影像学(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的普及,在自然人群中,胆石症的发病率达10%左右,国内尸检结果报告,胆石症的发生率为7%。随着国人的生活条件及营养状况的改善,胆石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胆石症以女性患者多见,尤其是较肥胖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

胆石症系指胆道系统内存在有结石而言,结石可发生于胆道的任何部位,如结石发生在胆囊则称为胆囊结石,发生在胆总管称为胆总管结石,发生在肝内胆管时则称为肝内胆管结石,发生于肝外胆管则称肝外胆管结石。结石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在一个患者的多个部位,少数患者其胆道内虽有结石,但可不引起症状,称之为无症状性结石。但绝大多数患有胆石者可产生症状,腹痛(胀痛或绞痛、剧痛)、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及黄疸是胆石症的重要症状。

一般而言,胆石发生在胆道的不同部位时,其症状并不完全相同。现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分别描述。胆囊结石临床表现有胆绞痛或上腹痛、恶心与呕吐、消化不良、畏寒、发热、黄疸、右上腹压痛、胆心综合征;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或绞痛、寒战与高热、黄疸、上腹部压痛;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疼痛、黄疸、上腹部压痛。 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三者之间可互相演变发展。胆石主要由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物质构成。胆石形成因素复杂,常见者为胆汁代谢及排泄异常,感染或炎症以及胆道蛔虫等。胆囊结石数量不一,大小不等,其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带石者半数以上可无症状,有的仅表现为消化不良或上腹不适等。但有可能引发急性胆囊炎而出现症状。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分,以胆红素或混合结石为主,引起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多取决于结石对胆管阻塞的程度和有无感染存在,多数可由此引起发急性胆管炎而出现右上腹痛、寒战、高热及黄疸。

近10余年来,在胆石的治疗方面,无论是药物排石、溶石治疗、碎石治疗还是内镜下治疗等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也已广泛开展,给广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带来了福音。

详见百科词条:胆石症 [ 最后修订于2015/6/22 17:56:39 共2097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咳血简介

咳血为病名。血证之一。又称嗽血(见《症因脉治·嗽血论》)。《中医药学名词》作咯血。是指以咯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