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证候(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4收藏

阳明病证候(续),第1张

阳明病寒证(二)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吃不下饭,这是中寒的阳明病,不适合用三承气汤。哕,打嗝的声音,嗝气的状态,因为人是虚的,胃里太冷了。

  张仲景的胃中是整个消化道。治打嗝多半是用一些暖药,用白虎汤加减。白虎汤是寒的,吃多了会肚子痛拉肚子。石膏剂进入人体主要作用的地方是肌肉,在消化轴的影响力不强烈。所以可以用白虎汤做底,肠胃虚的嗝气,四逆、理中、吴茱萸加石膏、知母;白虎汤里加苍术、干姜。用这些合方就好。

发阳明病时,几个重要的观察点:吃饭、大小便、出汗、体温、脉象等情况。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有大便燥结在肚子里,腹满,但下之后,腹满没有消退,说明下法用错了,反而把人打虚,消化道更加不会动了。脉按起来觉得跳得不快,有一点温吞吞的感觉。这样的阳明病就一定有某种体质,这个体质把阳明病的脉象给拖住了。

      脉迟的状况下,症状是吃东西不能吃多,多吃两口就会发烦(烦这个证有的时候是来自于热,有的时候是来自于阳不胜阴),并且头昏,代表是偏寒偏湿的体质,身体的水就代谢不动了,尿变得很少。这样的状态是会作谷疸的,就是消化机能很差,这种是寒湿型的黄疸。西医的病名是十二指肠发炎。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或真武汤、茵陈蒿汤合用。

二、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照理说应该汗很多的,可是发烧不出汗,反而身上发痒,这是一个虚劳底的体质。用人参白虎汤清热,白虎汤发阳明的热比较不伤元气,并且加了人参可以补充津液,让他有汗可发。如果便秘,用猪胆汁灌肠法、蜂蜜煎导大便法,或者麻子仁丸,不能用承气汤。

  如果不怎么像阳明病,已经挂到这边了,表气很虚,阳明病发不出来,用防己黄芪汤。用黄芪剂补表,微微加一点麻黄来发。

三、阳明病寒证(三)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流不出汗,可是还有小便,这比较偏向于寒性的痰饮证,三焦水道不通、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呕吐,并且咳嗽,手脚发冷,头痛剧烈。因为消化轴太热,所以肝胆之气烧到受不了,走肝胆之气本来上升的道路塞住了,肝胆之气郁结,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或吴茱萸汤。

如果是寒包火,黄舌苔,吴茱萸汤加大黄。吴茱萸汤证比较明显(如头痛),就用吴茱萸汤;但是如果热象很明显,吴茱萸汤加石膏或大黄都可以;如果手脚冰冷,甚至有一些少阳的症状出来,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少阳之火塞上来,柴胡龙骨牡蛎汤可以开郁,也可以清热。

  阳明病的头痛从额头痛起,渐渐会弥漫到满头都在痛,整个头被包起来一样痛。

四、热扰胸膈证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不头痛,但头昏,不怕冷,能吃,这是热底的阳明病,没有中焦寒的问题。气往上冲,咳嗽了,喉咙也一定跟着发炎,用三黄泻心汤或柴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麦冬、玄参都有效。

阳明病热的量是非常大的,如果用三黄汤一定要小心,不要让他燥化。真正阳明病猛的时候,石膏要吃好多才能退掉。

五、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热邪弥漫于三焦,三焦水道不通了,热和湿郁闷在里边,人会发黄。也就是要发肝炎了。栀子柏皮汤、栀子豆豉汤、栀子厚朴汤都有可能,使用的时候再辨证就可以了。

        如果水道不通,又发黄,茵陈五苓散也有可能。治黄不要急,给十几天的时间,慢慢吃慢慢好。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又用了火疗法加热,就会头上出汗,湿气热闷在里面,一定会变黄的。另外一个说法,热闷在血分,而不是闷在消化轴的时候,不是胆管阻塞,是血液里面红血球坏掉。这种溶血型的黄疸,主要是要把血分之湿热泻掉,代表方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果是外证很明显的白虎汤证,先用白虎汤把热退了,剩下来的事再解决。湿热还没有完全到血分的时候,可以用苍术白虎汤。苍术祛湿,白虎去热。如果是胆管塞住的那一类,大黄硝石汤、大柴胡汤都可以通胆管。

六、阳明病热证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大的,潮热很有规律,在固定的时间发高烧。如果脉只是浮,跳的没有那么猛烈,代表这个热不会陷到阳明腑实的燥证,只是出大汗,不会到潮热。

七、阳明病血证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嘴巴干,想喝水,但喝到嘴巴,抿两下,又不想吞下去了,意味着有热,可是热不在气分,在血分,这种已经叫温病,有温邪了,就会从血分找地方出来,流鼻血是一个代表。阳明病本身也有这个症状。

        阳明病阙上头痛就代表热邪往这个地方堆积,越堆越多,最后整个头闷痛,这个热邪离鼻子很近,鼻血出来以后,阳明病的头痛会松一下。

八、阳明病转机

92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来就是会出汗的,当成太阳病发了几道汗,也顺便把阳明病医好了,不怎么烧了,但人燥燥的干干的,心里有烦,还是不舒服,那是因为大便还干在里面。

      “亡津液”,阳明证本来就是一个多汗的证,用了发汗法再拔汗肠胃道就干掉了。经方派主张要顾护阳气,所以要观察身体有没有自己好的机能。如果有,就不要随便滋阴,会把阳气打死,要让身体的自愈能力去恢复。

        如果平常小便都是一天三四次的,可是到了今天只有两次,那就可以放心了!小便少代表身体把水留住,留住水就是要来润肠胃道的。不要急着用通大便的药,把人又打伤,就得不偿失了。

九、阳明病治禁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发高烧,脉也洪大,可是,如果呕吐很多,就有几个可能性了。一是偏到少阳去了,如果病邪在少阳的膜网之间,下了也没有用,打不到。二是呕多说不定是因为能量离开了消化轴,在阳明区发烧了,所以消化轴已经虚冷了,不可以用下法。用吴茱萸汤稳住,再看有没有燥化,有燥化再用承气汤。或者用吴茱萸白虎汤、小半夏合白虎汤、承气汤,先把呕治好。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满”,就要考虑人会不会太虚,能不能耐受下法。如果是虚的胀满,用下法就会打坏;如果是小结胸,用下法,还可能打到一点。所以心下鞕满,如果是虚的鞕满,小结胸病大便不通真要用下法时,一方面下要用轻的,一方面人参要加多,用理中汤补,不要打坏了。如果是阳虚体质,先用附子人参再用承气汤。不要用大承气汤,用大小调胃三个合并的三一承气汤,甘草放多一点调节一下。

所谓阳明就是腑,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对应西医的消化系统,从胃到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胃旁边是脾,脾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胃下方有块甜肉,中医叫做“膵肉”,就是西医的胰臓,中医的观念认为胰臓是“脾之大络”,会于大包穴,在极泉穴下六寸,故大包穴在管胰臓, 中医把这整个系统称为“脾” 。

脾统血,脾脏的血从胃下方的血管进入胃,让胃蠕动,食物经胃的蠕动而受到研磨后进入十二指肠,同时,胆的苦液、脾和胰的甜液、肝的酸液跑到肠胃里帮助消化。

小肠进入大肠交接的地方叫盲肠,盲肠下面有段阑尾,大便堵在阑尾就是急性盲肠炎,而非大人们所讲的“吃饱后运动会得盲肠炎”。

如何检查堵在哪里?如果脾脏失职是什么现象?胃的津液丧失太多又会出现什么症状?等等,关于消化系统的病变都将在阳明篇中详细。

阳明篇专讲肠胃,当病在太阳,药与病决战时,或失败、或下手太重(发汗太过),病都会进阳明。还有一种是病人来时已经是阳明证。如果太阳证失败,在第二道防线阳明证上得胜也很好,不会再有问题,因为病传到阳明后不会再传下去,阳明即止,很多人一生便秘也没事,故阳明无死证。

那么有没有必要去治?当然️有必要。看过去的医案,所有寿命超过百岁的人过世后解剖发现:按照现代医学看,有的人是肝癌,有的人是胰腺癌、肺癌、肾癌、淋巴癌等等,共同的结论是均死于太老而非癌症,再反观他们一生,都生活得很简单。可见,如果有钱,住豪宅、开好车、穿好用好都没关系, 吃,一定要简单 。生病的时候只吃五分饱️,刺激胃气自己恢复,平常吃七、八分饱,不要吃十分饱,这些均会在阳明篇中有所涉及。

千万不要去挖病,弄这个仪器那个仪器去检查,好比一张受潮的纸,硬要挤出水分,纸就烂掉了,这就是太过了。有时候忽略病,不要管它,中医讲能吃能喝能睡能拉,就很好了,身体里没有浊物。

《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五篇与阳明篇相关,可相互参照: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

一、阳明病经证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当恶风脉浮缓的状态还存在时,代表邪气还在表,就不能急着用下法,否则会腹满,小便难,肠胃的消化机能被打坏了,肠胃道不会吸水,吃什么都一兜水胀在那里,尿也尿不出。

阳明病和太阳病在治法上的主要差异:太阳病感冒要尽量快,一感冒就赶快吃药,挡住邪气再进入。阳明病相反,要拖一下,必须等到病邪全部都归并到肠胃道的内侧,用下法才能把病邪一口气扯出去。

脉浮渐渐消失,恶风慢慢转化成烦、发热的感觉,通常这个症状是归并到调胃承气汤证。

二、阳明病寒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有比较热的阳明病跟比较寒的阳明病。 阳明区块是肌肉,太阳区块是人体表面的卫气,少阳区块是膜网。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得了阳明病,本来就是中焦很寒的人,会“不能食,小便不利”。

阳明病大便不通的时候,不要急着用下法。因为胃里是一兜冷水没有消化掉的状态,“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攻击之后,冷上加冷,整个肠胃道就坏掉了。

“别水谷”就是在消化的时候,要分解食物。阳明病了,里面食物都没有消化掉,一堆稀大便被一坨干大便塞住了,这叫做“固瘕”。

阳明病热在肌肉,脾湿而大肠燥。

阳明病发热有两路的可能性,一个是所谓的传腑,一个是所谓的传经。就是阳明区块的最中间是肌肉,里面是消化轴,外面是经络,那么阳明区块这三个层级的地方都有可能生阳明病。

太阳传阳明,太阳的脉变成长条绷紧,是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就是一个标准的邪气往阳明经的一个走法。再发展下来就变成阳明热证,阳明热证就是白虎系的汤,白虎系的汤是热在肌肉和阳明经。白虎是中焦热,栀子汤的证是上焦热,猪苓汤的证是下焦热。

腑病就是从调胃承气汤证往大承气汤证走。在表的症就是在身体外面肌肉烧来烧去的,往里面走,热邪开始往里面聚,一开始是聚在消化轴比较上面的地方,然后大便快要燥结,那是调胃承气汤证。热开始往核心内聚,越烧越干,最后变成大承气汤证。

葛根汤到白虎汤不一定要燥化,但是大便越结越干,这个是燥化的阳明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关于伤寒论三阴脏与二阳腑证治推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面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具体可以分为三阴脏与二阳腑和少阳经证。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本身也有六行六气辩证。

古方上篇:人身一小宇宙。中土旋转于中央,火金右降于南西,水木左升于北东。

六行六气辩证:

理中丸,中土不运之方。

麦门冬汤,金气不降之方。

小建中汤,胆经相火不降之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木气不升之方。

肾气丸,水气不升之方。

泻心汤,心火不降之方。

人身六行六气之病与治法,即以此六方为大法。

大法者,大概以此为准之法也。此六方,须作整个圆运动读。

六行中五行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加上胆经。

六气分为三阴三阳,金木水火,分主四维,相火土气同主中宫。

伤寒论三阴脏三阳腑分别为:

三阴脏厥阴、太阴、少阴;三阳腑为阳明、太阳、少阳。

厥阴病,为肝脏病寒之病。

太阴病,为脾脏病寒之病。

少阴病,为少阴肾脏肾水病寒之病,非少阴心脏君火之病。乃少阴肾水无阳,寒水克火之病。

少阳之阳足,能交厥阴,则肝脏不病寒。

阳明之阳足,能交脾土,则脾脏不病寒。

太阳之阳足,能交少阴,则肾脏不病寒。

阳明病,为胃腑病热之病。

太阳病,为膀胱腑病发热之病。

太阴之阴足,能交阳明,则胃腑不病热。

少阴肾水之阴足,能交太阳,则膀胱腑不病热。

惟少阳胆腑,附肝脏而生,入胃腑而下。胆的本身,却无腑病,只有经病。

少阳病之寒热往来,乃肝脏之阴与胃腑之阳之气。

中医难以学懂,关键在于五行与大气的概念大家不明白,也在于伤寒论原文,学习不清楚,不懂得如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

乌梅丸治虫的道理水寒火热,木枯土败。木气失和,水寒于下,土湿于中。

理中丸治疗太阴寒利,猪苓汤治疗太阴热利。

厥阴病寒热都有。

三阴脏二阳腑用药要点:

腑病阳热,以大黄清热救阴为主药。

脏病阴寒,以附子温寒救阳为主药。

太阴之四逆汤,干姜、炙草乃为太阴之主药,附子则太阴之母气药。

厥阴乌梅丸,乌梅乃为厥阴之主药,附子则厥阴之母气药。

少阴之附子汤,附子乃为少阴之主药。

阳明病证候(续)

阳明病寒证(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吃不下饭,这是中寒的阳明病,不适合用三承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