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如何入门
1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由一些比较有趣的中医故事入门。
一来提高兴趣,
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
推荐的有罗达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你一般能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你的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有时候还可以装个B,满足你的虚荣感。但切记别去到处乱开药,你还没那个本事。
2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
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
这个阶段教材应该还是以现代文的为主,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五脏六腑,几种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就别学中医了。
3提高: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
基础打的好不好看前2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
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这本书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是一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承上启下的指示灯,非常非常重要。
学完这本书,学什么,学《梅花易数》,什么!算命书?对,就是他,上面有位知友说学《滴天髓》,结果还被人笑话了,笑话他的那个人绝对不懂中医。
我要说句公道话,学《滴天髓》也没错,为何?中医的根在“易”,易没学懂,中医任督二脉打不通,永远落在“技”的末梢,学不会变通。
学《梅花易数》或者《滴天髓》都是一个目的,把“易”学明白了,所谓“医易同源”就在于此。把“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学明白了,中医的思维你就学会了。
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
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医一脉,就在于此。所以理论的高度,就在于这个阶段你能吃透多少。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
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
如果仅仅是爱好的话,最好不要看所谓的课本。
可以看两类书籍:经典的如《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伤寒论》《千金方》等
但这些比较难懂,需要一定的古文素养和耐心。
通俗而又流行的,比如萧宏慈的《医行天下》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等等都是比较能引起兴趣的。
祝你好运!
若属于正规教育,入门必须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
若自学,古文较好,性静敏思,长于推演,应从《内经》《难经》等书入手,先知中医生理、经络、生克、吉凶等入手,如要临床可参看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再就是参考一些医家的医案、医论和释儒道相关书籍等,如此数年,必成大家。
若重实践,古文一般,那就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入门比较好。这两本书是历代尊崇的中医临床经典,从这里出来的医家不少,如俞嘉言、陆懋修、尤在泾、柯韵伯等,总之历代都有伤寒名家,当然从伤寒入又不拘于用伤寒方的医家则更多,如叶天士、王孟英等。所以从这入很容易与临床沟通,而且到一定程度,自然对各家良莠有个区别,因为这是临床的规矩。
若古文不怎么好,或很差,思维崇尚科学,不重视推演那就从现代教育部门的教材入手,如上所述,但自学要多交师友,相互进步。
若古文不好,又不愿用功,觉得好奇或有钱可赚,那就去参加当代的各种培训班,但最好不要去行医。更不要对人说你懂中医。曾记得有个故事,说何喁为张仲景卜命言:“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可为良医”,所以学医并非人人能学,为医也非人人可行。总之来讲,中医配方素来讲究“理法方药”,其实其寓意岂止于此,此正中医流派也。那你入什么派,入哪个门要选好,当然要根据自身条件。《内经》关于学医条件,有扼要的论述。
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入手,继而学习内外妇幼各科等,这也是一条路。不过还是要从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入手。
学中医如何入门
本文2023-10-09 23:12: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