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国宝,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你知道是那些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你知道是那些吗?,第1张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

青铜第一宝:毛公鼎

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书法第一宝:(西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唐)怀素自叙帖

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

出土文物第一宝:秦皇铜车马

玉器第一宝:大禹治水

玉山绘画第一宝:(宋) 张哲端 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雕刻第一宝:大理石枭形立雕

篆刻第一宝:二十五宝玺 收藏於北京故宫 金薤留珍

佛教第一宝:龙藏经

国宝

即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说到中国的文化宝藏,你能想到身披历史印记的出土文物、才华溢世的艺术作品、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但要问“中国的十大镇国之宝”,你一定说不全: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是汉代规格最高丧葬殓服。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7、马踏飞燕

藏于甘肃博物馆,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国内出土的4大逆天文物,酷似现代手机、玻璃杯、游标卡尺、路由器,每件都像是“穿越”。

文物一:远古石铲

在国内考古挖掘的历史中,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要数史前遗址了,而通过发现的史前古墓遗址,考古专家可以研究出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而在国内出土的史前遗址的文物里,一件距今13万年的“石铲”文物,可以说是相当的珍贵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中,被列为一级文物。

很多人在看这件文物的时候,心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分明就像是现代的智能手机啊,真的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吗?实际上,这件酷似手机的文物,在古人的眼里只是一把石铲而已,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石铲上面的2个孔是用来衔接木棍的。这就证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国内区域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改造自然了。

文物二:战国水晶杯

这件文物看起来非常神奇,因为其外形和现在常见的玻璃杯别无二致,但实际上,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而且由于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被国家列为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很多人看到这件文物之后,还调侃是不是项少龙穿越了带去战国的。

文物三:青铜卡尺

王莽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争议。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后世的很多人觉得他虽然礼贤下士,谦恭俭让,但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之辈。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状况之下,王莽乘机夺取大权,而他创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在位期间,他推崇的改革制度和现代极为接近,因此有人怀疑他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搞起了惊天的改革。王莽留下的文物众多,现代考古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很逆天的文物,就是“王莽卡尺”,因为这把青铜制成的卡尺和现代的游标卡尺非常相似,所以后人称王莽为游标卡尺的始祖。

文物四:云纹五柱器穿越路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的西郊在修建飞机场时,施工队无意间挖出一些青铜器。考古专家赶到后发现,这里有两座来自西周末期的古墓。在墓中,考古队挖掘出一个造型非常现代的青铜器,根据专业的碳14检测,至少已经存在了2700多年了,被学者称为“云纹五柱器”。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这件青铜器造型非常像是现代的路由器,下面是一个方形的凸台,上面有五根相互平行的棍子,就像是路由器的天线一样。对于用途,有人认为是古代用来祭祀的,那五根天线相当于焚香了;也有人认为一种管弦乐器,上面那几根棍子是用来吹奏音乐的管子。然而,这件文物当时具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云:“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明珠暗投四字一言以蔽之,一颗价值连城光彩照人的珍珠遗失在道路旁,竟然没有人能识得它的真面目,可悲、可叹、可怜。

我国有两件足以彪炳史册的国宝,也遇到了明珠暗投的尴尬境遇。一个被拿来腌咸菜,另一个被“铁锤”敲了30年。

人们在替这2件宝贝鸣不平之时,也深深地陷入了思考之中。想必还有很多传世珍宝,可能依然流浪在民间。

第一、“镇国之宝”渎山大玉海,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

谈及“玉海”恐怕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简单说玉海就是古人的盛酒器具。现代人在形容一个人的酒量惊人时,经常用到海量、鲸吞海吸等夸张的词语,或许这种说法就源自古人惯用玉海盛酒的风俗。

关于渎山大玉海的来历,还有一段既然曲折有又好玩的故事。这尊巨型贮酒器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可谓是明珠暗投的典型范例。

据史料记载,由于老百姓根本不认识什么大玉海,只觉着它的容积特别大,非常适合用来腌咸菜。就这样这尊具有帝王之气,并拥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大玉海,便成为了腌咸菜的容器。

后来还是在清代乾隆朝时期,才被满腹经纶、见多识广的文人认出来。至此这尊制作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由名贵的玉石精雕细琢而成,专供忽必烈御用酒器才重现光明。

想必剧本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去编造渎山大玉海被人用来腌咸菜的桥段,但事实却赤裸裸的摆在面前不容大家不信。

这尊大玉海取材于南阳独山产黑质白章玉料,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

作为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玉雕刻而成,象征元代国势强盛的大型玉雕,从技艺上来看既承袭了宋代雕玉技巧,同时也有元朝匠人的奇思妙想。随形施艺、起凸手法都彰显出了,独具匠心的艺术造诣和创造力。

《国家人文历史》一书,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尊玉海是古代玉雕的里程碑。目前,收藏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第二、专家苦寻30年的宝贝,竟然被当作“上课铃”

无独有偶另外一件国宝的经历,也与渎山大玉海十分类似。想必很多70、80后小时候,很少见过能用得起电铃的学校。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也依然在使用比较古老的“敲钟”模式,提醒孩子们上下课的时间。

有一所十分落后的山区小学,每当上下课的时候,老师就会用铁锤敲击一块铁片,清脆的响声霎时间就能传遍校园和教室。

谁也不知道这块铁片在这里多久了,而且也没有人意识到这块铁片的价值,直到有一位考古专家偶然路过此地,才最终让这块明珠暗投的云板重出江湖。

云板主要有两个比较实用的价值,第一个就是用木槌敲击使其发出巨大的响声,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警觉,《再生缘》第四一回中有云:“须时已到亲王府,云板三声报内闻。”

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被当作打击乐器,这种感觉有一点类似编钟。人们会用铁铸成多个云彩状的铁板,然后根据不同大小、薄厚不同,将云板被错落有致地挂在架子上,就可以形成不同声音进而演奏出乐曲。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云板还可以用来报时,也就是说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人敲响云板报时,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时间合理安排作息。

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时期,就曾将云板当作军事上的报警装置。在有外敌入侵之时,就会有有专人负责敲响它,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防空警报。

以前专家只是在古籍中看到过这种东西,后来为了能够见到实物,着实用了大量的时间。

但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苦寻30年的宝贝,竟然躲藏在一个山区小学中,并被这所学校当作铃声使用,用铁锤敲了30年。

皇帝的印章,是皇权和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称为“宝玺’,在历代皇帝的宝玺中,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统一中国后皇权、国家的象征,是我国印章的至尊、是永保国昌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可谓“得玺印者得天下。由于被历代皇权所重视,“传国玉玺’也被罩上了神秘色彩,流散故事也流传两千余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是命丞相李斯为其制作一方权力最高、威力最大、最精美的镇国宝玺,以保国富民强,这方印为丞相李斯所写小篆,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传后代,世世相传。李斯便请秦都咸阳最著名的玉工王孙寿篆刻。万事俱备就到选料了,他们寻找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为最佳印料,并开始篆刻……

说到‘和氏璧’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栖落在一青石上。古人曾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为此石即是藏有宝玉的‘璞’。便将这块璞玉献给楚国国王楚厉王,经楚厉王的玉工辨识,认为这仅仅是一块普通石料。于是,楚厉王以卞和欺骗他的罪名被砍去了左脚。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上璞玉(可能鉴定人还是楚厉王的玉工)仍以是石块而不是玉的罪名被砍去了右脚。

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几天几夜。楚文王知道后即命人将璞玉琢开,果然是一块非常精美的玉石,后又经过精工细雕成了玉璧,并以卞和执着、忠诚取名“和氏璧”。和氏璧在当时是楚国镇国之宝,后因相国昭阳灭赵、魏有功。楚威王便将和氏璧奖给了昭阳。

一日,昭阳招待百余客人游览赤山,在客人的邀请下,昭阳将和氏璧拿出传看,传说当时山下深潭有几米大的鱼和无数小鱼都争相跃出水面观看和氏璧,场面壮观,当然明显看出这就是个杜撰的故事,不过客散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

后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当时秦国秦襄王得知后,便假以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并无诚意却又畏俱秦国的强大。在进退两难时,蔺相如自告奋勇,受命持和氏璧去秦国完成使命,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使“完璧归赵’。几十年后,秦国占据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秦国。

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国丞相李斯将和氏璧打磨后改做始皇帝“传国玺”。最佳的玉质、最美篆文、最好的刻工,这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诞生了。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翻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失印复归,事实真假难辫,成为千古之谜。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降汉交出了传国玺,刘邦称帝后将传国玺代代相传了200多年,世人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汉末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在汉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派其弟王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王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太后将传国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后经用黄金小心镶补也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暇痕。有人戏称也许是传国玺缺角的缺憾,王莽得到了不完整的传国玺,他的江山也没有坐长久。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后传国玺传入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170年后,传国玺在东汉又易11位主人。

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作乱,袁绍带兵入宫,汉少帝仓皇夜间逃出宫内,竟忘带传国玺,等回宫后传国玺已无踪迹了。

时隔不久,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在城南甄宫井中发现其中光彩四射,下井捞出一宫女,在其身上锦囊中发现了传国玺,大小四寸,上镌五龙钮,方形缺角处用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得到传国玺,藏在其妻吴氏处。孙坚享命不长阵亡砚山后,袁术从孙坚妻吴氏处夺取了传国玺。

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 从袁术处得到传国玺,并得知汉献帝在许昌曹操处,便将传国玺献于曹操。三国时期传国玺属魏,三国归晋后,传国玺归晋。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就像被追逐的猎物,多易主人。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唐朝繁荣昌盛传国玺传位19帝200余年。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占有宝玺,后唐庄宗李存勖(923-926)平乱,传国玺又入于后唐,传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国家败落。936年,沙陀人石敬塘勾结契丹人攻城,末帝抱定玉碎决心。怀抱传国玺登玄武门楼上跳下自焚,从此以后,传国玺又一次失踪了。

传国玺从秦代开始传至唐末,共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皇帝大臣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实为罕见,令人叹息的是,传国玺于五代突然失踪,宋太祖少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真龙天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影响下,得到皇位的途径一是宗室继位,二是改朝换代,三是用强硬手段武力掠夺。所以传国玺是皇权自圆其说,愚弄大臣百姓最有力的工具,手捧“传国玺,言己“真天子”,有了“传国玺”就让人相信天下是执玺者的天下,能稳稳当当当皇帝,因此传国玺的失踪,就会出现真真假假的传国玺的复出,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的赝品不断问世,下面慢慢道来。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咸阳县河南乡刘银村的段义,在修建老屋时发现了一方古玉印,放在屋里还隐隐发光。段义哪敢大意,报官后遂层层上递给皇上,哲宗皇帝一天闲来无事将这方古玉印拿出赏玩,并请著名画家、鉴定家李公麟鉴定,经李公麟鉴定后认为其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小篆,这不是“传国玺’吗这下轰动朝廷和天下,举国欢欣鼓舞,天下同庆。传这方古玉印“传国玺”,相传800年,直到元代。

▲史载传国玉玺文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御史中丞崔彧听说已故老太师家中败落,并拿出一方古玉印换钱度日,便请古文学专家监察御史杨桓鉴定,杨桓确认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断定此玉印为秦朝传国玺,于是便献给了成宗皇帝,并展示群臣观看,引起满朝文武颂扬祝贺,全国上下为之轰动,不用说老太师后代也不愁衣食了。

有明一代,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陕西户县安道里人毛志学在河里洗澡,摸到一方古印,遂上交官府,因印章个头特大,毛志学想这最少是巡抚印,便送给陕西巡抚熊翀,熊翀认出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钮为螭龙,4寸见方,怀疑是“传国玺”。便送陕西都指挥使杨敬并上奏弘治皇帝,弘治皇帝让礼部尚书傅瀚鉴定,傅瀚认为传国玺应缺一角,而这方印很完整,不像是传国玺,遂写了一份鉴定书,平息了一场风波。

清代,乾隆三年(1738)江南河道总监高斌进贡传国玉玺一方,玉色黝黑,上刻鸟虫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皇帝也算见多识广,一看便知是假,遂收入宫中当一般古玩把玩,后发现此印是陶瓷烧制,所谓传国玺,现藏故宫博物院。

《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西安东南)”,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也是传国玉玺玉出蓝田的记载。

几千年来关于传国玺,众说纷纭,历史上也演绎了形形色色的宝玺复出、造假、献宝的人间闹剧,也许经过历史的变迁,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寻找到真正的传国玉玺。

和氏璧是一块美玉,但我认为它并不值得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本是楚国人卞和挖到的,为了向楚王献出宝玉,他接连本砍掉了2条腿。最终在楚文王时期,这块巨大的原石被切开,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块美玉。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于是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被当成楚国的宝物流传了400多年,后却不翼而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流转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

据记载,和氏璧在黑夜里可以自然的发光,所以又名"夜光之璧"。并且玉质冬暖夏凉,还可以驱逐蝇蚋。"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由此可以看出,这块玉还真的和其他的玉不一样,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古人常用美玉来祭祀祖先,除此之外,美玉还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因此和氏璧被称之为无价之宝。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流转到赵惠文王的手中的消息后,自然想据为己有。可明抢又显得有失风度,于是便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的方案。就当时的市场价来看,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是绰绰有余的,因此赵惠文王想要拒绝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不然赵惠文王何须纠结,直接说出价太低就完事了,哪还会有之后完璧归赵的故事呢。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然成为了七雄中最强的一个,但赵国,此时正恰逢赵武灵王去世,赵惠文王当政期间。

后赵武灵王时期,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连年都在往下滑,可赵国依旧在担任抗秦先锋的角色。因此秦昭襄王才会想以这种办法来空手套白狼。

蔺相如并没有辜负赵王的嘱托,完美的将和氏璧带了回来,蔺相如一时名声大振。秦昭襄王吃了暗亏,后续便派兵攻打赵国,不单单歼灭了赵国的2万士兵,还占领了不少土地。秦昭襄王找回了点面子,此事才算作罢。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你知道是那些吗?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青铜第一宝:毛公鼎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书法第一宝:(西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唐)怀素自叙帖 善本书第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