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鲁王政权: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浙江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浙东各地反清运动兴起后,明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王、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十八日,张国维等人奉笺迎朱以海出任监国;二十八日又再次上表劝迎。朱以海到达绍兴后,于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立妃张氏为元妃,改明年为监国元年。这意味着朱以海为首的监国政权在乙酉年七月到十二月仍沿用弘光元年年号。史籍中有“监国鲁某年”和“鲁监国某年”的不同用法,从现存鲁监国颁发的印信来看,两种纪年方法都曾使用过。隆武政权是以当年七月改元,鲁监国则是次年(1646年)改元,在1645年下半年仍沿用弘光元年。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鲁监国元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
中国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地方性政权,这些政权共持续18年,史称“南明小朝廷”。顺治元年(1644),明朝的官僚为了逃避覆亡的命运,决定拥立新君。阉党领袖马士英等人拥护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弘光政权虽然把“讨贼复仇”做为宗旨,但马士英等人把持朝政,贪赃枉法,热衷于争权夺利。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迅速南下,攻克多个城市。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同年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等人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捕,在北京被处死。弘光政权覆灭。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同年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历史上把这一年称作隆武元年。隆武政权建立之初,唐王下诏亲征讨伐清军,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顺治三年(1646)七月,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把福建让了出来,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逃往汀州,同年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臣们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广州,朱聿等人都被杀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初八日,大臣们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在抗清名将郑成功等的支持下,与大顺、大西等农民军政权联合抗清,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顺治五年(1648)至顺治九年(1652)收复了南方多个省。但永历朝廷中宦官专权,内讧激烈。顺治十五年(1658)四月,遭到清军主力的攻打。第二年正月永历帝狼狈西奔至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十二月永历帝被俘。次年四月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缢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中国历史上朝代和比较有名的政权中设置有鲁王爵位分别是:西汉、东汉、曹魏、季汉、东吴、前赵、前秦、后燕、北魏、北周、唐、前蜀、金、元、明、太平天国。
西汉鲁王:
前187年,张偃(赵王张敖和鲁元公主之子)获封为鲁王,前179年被降为南宫侯;
前155年,刘余(汉景帝第二子,刘表、刘璋先祖)获封为鲁王,传至西汉末年被王莽废除。
西汉鲁国
2 东汉鲁王:
26年,刘兴(原为汉光武帝长兄刘縯之子,后被过继给汉光武帝二哥刘仲)获封为鲁王,并追封刘仲为鲁哀王,52年被徙封为北海王。
东汉鲁国
3 曹魏鲁王:
232年,曹温(曹彰之孙)获封鲁王,266年司马炎受禅后被降为县公。
魏晋鲁国
4 季汉鲁王:
221年,刘永(刘禅之弟)获封鲁王,230年被改封为甘陵王。
5 东吴鲁王:
242年,孙霸(孙权第四子)获封为鲁王,250年被赐死;
273年,孙虔(孙皓次子)获封为鲁王,280年随孙皓投降西晋。
6 前赵鲁王:
309年,刘隆(刘渊第五子)获封为鲁王,310年被杀;
319年,刘高(刘曜之子)获封为鲁王,329年被杀。
7 前秦鲁王:
387年,苻纂(前秦宗室)获封为鲁王,同年被其弟杀死。
8 后燕鲁王:
385年,慕容和(慕容垂之侄)获封为鲁王,399年被部下杀死。
9 北周鲁王:
579年,宇文衍(周宣帝宇文赟长子)获封为鲁王,同年接受宇文赟禅位成为北周末帝。
10 北魏鲁王:
528年,元肃(北魏太武帝四世孙)获封为鲁王,传至其子元道与后被北齐降爵。
11 唐朝鲁王:
620年,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获封鲁王,636年被徙封为汉王;
640年,李灵夔(唐高祖第十九子)被徙封为鲁王,688年被武则天逼迫自杀,其孙李道坚被恢复鲁王爵位;
762年,李适(唐代宗长子)被封为鲁王,同年改封为雍王,779年即皇帝位成为唐德宗;
830年,李永(唐文宗长子)被封为鲁王,838年暴死。
12 前蜀鲁王:
924年,王宗鼎(前蜀高祖第七子)被封为鲁王,926年被后唐军队处决。
13 金朝鲁王:
1137年,完颜昌(金太祖的堂兄弟)被封为鲁王,1139年被完颜宗弼诛杀。
14 元朝鲁王:
约1301年~1307年间,孛思忽儿·蛮子台(出自迭列斤蒙古的弘吉剌部,先后做过元世祖和真金太子的女婿)被封为鲁王(存疑);
1307年,孛思忽儿·雕阿不剌(蛮子台之侄)被封为鲁王,之后鲁王爵位在其家族内传承至元末;
另外,木华黎的后代安童(木华黎的四世孙)和乃蛮台(木华黎的五世孙)死后也被追封为鲁王。
15 明朝鲁王:
1370年,朱檀(朱元璋第十子)被封为鲁王,爵位传至南明,1683年末代鲁王朱弘桓被清军俘虏其爵位被剥夺。
16 太平天国鲁王:
1858年,任化邦(捻军首领)被封为鲁王,1867年在与清军作战时死于叛徒偷袭。
另外,宋朝也曾经给一些功臣和宗室追封过鲁王,曹彬、高琼、张俊等人死后都获得过鲁王的荣誉爵位。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给自己每个儿子定下二十个字的字辈,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循环取“名”。
鲁王朱檀,世系字辈: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鲁荒王 朱檀 (1370年─1389年)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
鲁靖王 朱肇煇 (1388年─1466年)朱檀之子,母妃信国公汤和女,抚育教诲有度。永乐元年三月始得嗣。成祖爱重之。车驾北巡过兖,锡以诗币。宣德初,上言:“国长史郑昭、纪善王贞,奉职三十年矣,宜以礼致其事。”帝谓蹇义曰:“皇祖称王礼贤敬士,不虚也。”许之。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 朱泰堪 (1467年─1473年)朱肇煇之子。
鲁庄王 朱阳铸 (1476年─1523年)朱泰堪之子。
鲁端王
朱观𤊟(1528年─1549年)庄王在位久,世子当漎,当漎子健杙皆前卒,健杙子端王观𤊟嗣。狎典膳秦信等,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信等乘势残杀人。馆陶王当淴亦*暴,与观𤊟交恶,相讦奏。帝念观𤊟尚幼,革其禄三之二,逮诛信等,亦革当淴禄三之一。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 朱颐坦 (1551年─1594年)朱观𤊟子,有孝行,捐邸中田湖,赡贫民,辞常禄,给贫宗。前后七赐玺书嘉劳。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敬王 朱寿鏳 (1596年─1600年)朱颐坦次子。
鲁宪王 朱寿鋐 (1601年─1636年) 朱颐坦三子。
鲁肃王 朱寿镛 (1636年─1639年) 朱颐坦四子。
鲁安王 朱以派 (1640年─1642年) 朱寿镛长子,崇祯十五年,清兵攻兖州,自缢而亡。
鲁王 朱以海 (1644年─1662年)朱寿镛子,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曾担任南明的监国。
南明简介
满清入主中原,大明王朝灭亡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然后挥师北上。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清顺治二年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时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三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鲁王监国
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永历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
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另外,永历帝朱由榔还专门派使节前往川东石柱争取四川总兵、忠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晖堂笔记》写本卷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在抗清名将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顺、大西农民军与之联合抗清,永历政权得以生存下来,支撑台湾及中南、西南数省半壁江山,声势颇大。顺治五年春收复了湖广、湘桂部分地区。顺治九年收复广西全境。接着北取长沙,东扫江西,收复二州16郡。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又大败孙可望,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失败。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索回桂王,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7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次南明政权的抵抗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附南明完全帝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应天
(监国)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监国)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应天
(监国) 鲁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绍兴 舟山
(监国) 益王 朱慈炲 1645 抚州
端皇帝 朱硕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温
顺皇帝 朱宙栐
明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隆武 1645 —1646 天兴
(监国)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绍武 1646 广州
(监国) 益阳王 朱术? 1646 龙游
韩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县
明礼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历 1646 —1662 肇庆 安龙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东武 1648 南澳
(监国)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阳
(监国)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郑袭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1还有郑成功本名郑森,后过继给朱聿键为儿子,赐名郑成功。郑袭为朱成功弟弟,但未过继给朱聿键,所以用本名,其他的为朱成功子孙,故用国姓。
2王之明虽非国姓,但亦监国三日,且国号未更,故列入。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 明朝灭亡。
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并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但是好景不长,都因为在内部的矛盾与清军的猛攻下迅速灭亡。
1、弘光政权
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后,留都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以朱由崧、马士英为首的主要***虽拥有不错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弘光政权内部党争不断,内讧不已,搜刮掠夺,无意抗清,最后弘光政权为清军多铎所破,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历经一帝而亡。
2、鲁王监国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鲁监国元年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
3、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
隆武政权建立之初,俨然有所作为,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影响颇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之后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投降清军,隆武帝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4、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南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拥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于广州。初五日,唐王匆忙称帝,改元绍武。
在苏观生的把持下,绍武政权一开始就没有把抗清放在首位,相反为了争夺帝统,和刚刚建立的永历政权互相火并,兵戎相见。之后,清兵在李成栋的带引下攻破惠州、潮州,直向广州进发;广州沦陷,唐王及苏观生等皆自缢而终。绍武政权仅仅维持四十一天就覆灭了。
5、永历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之后永历朝廷不敌清军的攻势,离开肇庆逃入广西、云南等地。
公元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1662年1月22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顺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举入关,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风声鹤唳。张苍水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张苍水与钱肃乐率义军,辗战宁绍浙东一带,抗击清兵,不久,与郑成功军配合,驰骋在苏、浙、皖、闽一带,破瓜州、镇江,包围了南京;克徽州、宁国、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收复大批失地。后遭清军伏击惨败。不久重招旧部继续征战,164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后因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于杭州官巷口,遗体葬于南屏山下。
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张苍水出生入死,辗战千里,三渡闽江,四入长江。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并写下了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入武村》和浩气长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号“忠烈”。宁波家乡百姓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县学街建起了“钱(肃乐)张(苍水)两公祠”。1936年改建贡院桥一带马路时,命名张苍水故居所临、与中山东路并行的一条街为“苍水街”。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玉樊堂集》、《夏内史集》等。今合编为《夏完淳集》,辑有《云间三子新诗合编》(9卷)。
4、张煌言
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早逝[1]。张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论兵事”[2]。崇祯年间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永历五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张煌言、张名振等人退避海上,为了保护鲁王安全,最后只得前往投靠闽南郑成功;郑成功军队尊唐王朱聿键为正朔,一向与鲁王不合,但为了顾全抗清大局,于是仍将鲁王安置于金门。之后,张煌言回到浙东组织抗清力量,与郑成功、张名振等势力多次北伐南京。
永历八年(1654年),张煌言会同张名振北伐,入长江,师抵南京燕子矶。隔年,张煌言、张名振再次攻至燕子矶但仍因兵力薄弱以失败告终。张名振于兵败不久后病逝(一说遭到郑成功毒害),由郑成功部将陈六御接收其军队。
永历十二年(1658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自厦门出兵北伐,克复乐清、宁海等地;后却于羊山海面遭遇台风袭击,两军损失船舰百余,士卒伤亡以千计,不得已撤军回到厦门。
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奉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命,以兵部尚书职,与郑成功会师北伐,张煌言部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另一方面,郑成功军队沿长江西上,克镇江、围南京,反清复明大业一时大好。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兵败南京城,郑军乃退离长江出海南下;张煌言军队孤立无援,益遭清廷援军攻击,一路败退、突围,撤回浙东。
隔年清廷实施迁界令,断绝抗清各势力的联系与生计。郑成功于中国东南沿海多年征战也始终未有进一步发展,乃决定东进台湾,以为据点;对此张煌言曾修书劝阻郑成功,他认为如果郑军进入台湾,则金、厦将不保,而复兴大业与人心亦将断绝。但最后郑成功仍一意孤行,将目标转为台湾。
后永历朝覆亡,郑成功入台后亦无力回师闽南;张煌言只得纠集民间各反对力量,继续于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行动。及至永历十七年,鲁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门,张煌言终于认为复明无望,将军队解散,躲避至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岛隐居[3],不料仍为清军所俘[4]。张煌言被俘后,神色自若[5],断然拒绝清廷的拢络,最后在杭州就义,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6],“坐而受刃”,同死者还有罗纶等人。其妻与长子则同样押至镇江被处死。
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人万斯大等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现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张苍水祠,与章太炎纪念馆为邻。与岳飞、于谦一同成为埋葬在杭州的三位民族英雄,被称为“西湖三杰”。宁波市区也有苍水街以示纪念。
南明鲁王政权: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浙江政权
本文2023-10-09 23:20: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