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简介,第1张

《中医与传统文化》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八个部分,阐释了气、阴阳、五行这些文字确立之初的内涵,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和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中医与传统文化》通过层层分析,理清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脉络,这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医、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乃至发展中医是有裨益的。因此,《中医与传统文化》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的必备必读之书,也可供中医医疗、科研人员参考,中医爱好者阅读之后也会有所收益。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了解中医学的发生、理解古代文献中深奥的医理,从而掌握中医的理论,学好中医有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的。

譬如说,对中医影响最大的就是阴阳五行说。中医把人的五脏与五行相联系,中医认为:心属火,肝说木,脾属金,肾属水,肺属土。又把一般的常见病症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又包含了传统的整体体系的思想。譬如说,中医说的肾,不是专指肾脏,而是指整个肾有关的系统,包括泌尿、生殖系统。等等。

总的来说,中医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不仅包括人本身的衣食住行因素,还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因素。不是几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中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认识和应用的增多,在《中药大辞典》中收载者,已有5767种。中药品种虽繁多,来源较广泛,但其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因功用而命名

  某些药物根据其功用的特点而命名:如防风能防治外感风邪,益母草可治妇产科病,大风子治疗大麻风,*羊藿可治阳萎,石决明、决明子能明目,续断能续筋接骨等。

  2、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气味,则按气味特点命名,具有芒香气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气难闻的有臭梧桐、臭牡丹、臭阿魏等。有甜味的如甘草、甘松;苦味的如苦参、苦楝子;辣味者细辛、辣椒;酸味者酸枣仁;咸味者咸秋石;淡味者淡竹叶;五味俱备者如五味子。

  3、因形态而得名者

  很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颜色,故其颜色亦可作命名之源。如红色者有红花、赤芍、丹参、朱砂;白色的有白芨、白芷、白术、白薇等;黑色的玄参、乌梅;**的有黄连、黄芩、黄柏;青色的有青黛、青蒿、大青叶等。

  5、因生长特性而命名

  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半夏成熟于仲夏,夏天无入夏后枯萎,忍冬之叶凌冬不凋,冬青之叶严寒尤青等都是以其生长特性作为命名之依据。

  6、因入药部分而命名(药材命名中最广者)

  植物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别,动物也有皮肉骨内脏之异,故其入药部分可作命名之依据,如麻黄根、葛根药用其根,苏叶、桑叶、荷叶、侧柏叶均用其叶,苏梗、荷梗、藿梗均用其茎梗,莱菔子、白芥子、牛蒡子用子而名,金银花、旋夏花、菊花、玫瑰花用其花而名之,枳实、芡实均用其果实;动物药中有刺猬皮、虎骨、熊胆、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均以其入药部分而命名之。

  7、因秉性而命名

  按药物原有的性质来命名,如急性子,其性急猛异常;苁蓉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之性;王不留行,走而不守;沉香性沉重,小麦性轻浮者称浮小麦等。

  8、因产地而命名

  如蜀椒、川芎、川贝、川楝子、川连产四川;浙江产而于杭州集散者有杭白芷、杭菊花;阿胶为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熬驴皮而制成;怀牛膝以河南怀庆产者佳,川贝母以四川松潘者为胜等。

  9、人名命名

  以人名命名大多带有传奇色彩;如使君子的命名,相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疳虫,常投此药获效;何首乌相传何姓老人常采食此药,年至130岁发犹乌黑,故名之;其他尚有牵牛子、预知子、杜仲、徐长卿、刘寄奴等。

  10、外来药物及译音命名

  国外或少数民族地区输入之药材,常加“番”、“胡”,如番泻叶、胡黄连、胡椒;更有译名如诃黎勒、曼陀罗、阿芙蓉等。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枣、大蓟、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蓟;因贮久而命名如陈皮、陈仓米;药材珍贵难得或高效者,其命名常加宝,如马宝、狗宝;高效者如千年健、威灵仙等。

  中药称谓按其来历的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以产地命名

  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以药物的生长形态命名

  如牛膝,因其茎有节,形状膨大似牛膝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金毛狗脊,其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故得其名。其他如车前草、沉香、木通、公丁香、马兜铃、连翘、两面针、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木蝴蝶、白头翁等皆以形态而得名。

  ◆以药物生长特点命名

  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以药物特有气味命名

  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其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黄花败酱草,因其具有陈败酱的特异气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茄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均以臭味而得名。

  ◆以药物的颜色命名

  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大青叶、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芍、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以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丹皮、泰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茄等。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等。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以药物功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泽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为治疗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威灵仙则因“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效”而得名。王不留行为催奶之要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而得名”。

  ◆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

  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如牵牛子,传说是田野人服此药后病愈,牵牛酬谢而得名。*羊藿,陶弘景说:“西川北部有*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羊藿。禹余粮,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石榴,别名安石榴,传说为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安石国带回,故取其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各行各业无数的丰硕成果,中医药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医药是我国的医学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医学系统,并经受住种种考验流传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这一医学系统本身的确存在着独特的优势。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善用这一优质健康服务资源,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5中国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便通过三大专业展区(中华名医展、中华名药展、大健康服务业展区)、九大主题展(名医资源与产业、名药资源与产业、中医诊疗产业、保健调理、养生美食展、养生旅游展等)及丰富的同期活动(中药炮制品大赛、大型义诊、健康大讲堂、中医文化展、养生美食节、传统武术表演等)全面展示了中医药的精髓——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情怀;突出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从系统性的角度把握人体各个部分,采取中药材内/外用、食疗、传统武术、怡情养性等多位一体的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展会这与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宣扬“大健康”理念不谋而合,也是中医药具备明显优势的有力证明。

中医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医药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以中医药为钥匙,打开中华文明的宝库,推进生命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我们后代骄傲并接力传承下去的事业,2015中国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的宗旨“传承、推广、创新、济世”即是源于这一信念。唯有抛开种种成见,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了解中医药的精髓,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其他医疗手段的长处,去除糟粕,继而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最终才能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让中医药传播得更广更久远!

中医代表早期人类的医学启蒙,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以臆想为基础,以思辨为构架,其中包含大量的谬误,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特质决定了中国人可以容忍这些错误,并且极力的为之辩解。

大量的疾病在一百年前都不能治疗。

现代医学解决了大量原来不能治疗的疾病,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还要解决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

在中医眼里则没有治疗不了的疾病,治不好要说“ 没辨好证”“没遇到高人”,他们天真的以为古人的医疗状况有多么发达。以为今人不如古人。

你再看看中医的屎文化:你看看中医的宝贝:

耗子屎(两头尖),鼯鼠屎(五灵脂),人屎(人中黄),人尿(人中白),鸡屎(鸡屎白),猪屎(猪零),蝙蝠屎(夜明砂),牛屎(牛洞)还有狗屎,这个东西没有体面的名称,但是李时珍说“白狗者良”。

1 如何看医古文和理解医古文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以下中医药理念:

1、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说明你做什么事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天要晚睡会早起,冬天要早睡会晚起,冬天吃萝卜,夏天吃姜,春天不注意身体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体秋天就可能得疟疾等等。

2、辩证论治:根据症状分析出病因来,再治病。不像西医看你发热就给你退烧药,看你疼痛就给你止疼药,中医分析疼痛,发热是怎么引起的,就拿胃疼来说,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么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凉引起的,就吃发汗的药等等。

3、中国传统医学讲“气”,主要有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若以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命门的“气”与冠状动脉有直接关系。很多心脏萎缩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门受伤的结果。因为流到心脏的循环与命门的血液循环共振状况相关,所以当命门受到压迫、命门不松时,会直接影响到心脏。

相关要点:

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简介

《中医与传统文化》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