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古诗文网,第1张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光在南宋时期编纂而成,共294卷,纪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史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网是一个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料和文化产品,包括古诗文、古籍经典、历史人物等。它是一个宝库,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如何使用资治通鉴

1了解资治通鉴的结构

资治通鉴共分为三部分:前编、中编和后编,每部分又分为多个卷。前编主要纪录了自春秋战国到汉朝的历史,中编主要纪录了自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历史,后编主要纪录了自五代十国到宋朝的历史。

2选择要查阅的卷数和时间段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查阅的卷数和时间段。如果是初学者,可以从前编开始阅读,逐渐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如果是专业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卷数和时间段。

3阅读资治通鉴

在了解了资治通鉴的结构和选择要查阅的卷数和时间段之后,就可以开始阅读资治通鉴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古诗文网提供的相关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如何利用古诗文网

1浏览古诗文

在古诗文网上,可以浏览大量的古诗文,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诗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2查阅古籍经典

古诗文网提供了大量的古籍经典,包括《论语》、《道德经》、《史记》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经典进行查阅和研究。

3了解历史人物

在古诗文网上,可以了解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孔子、李白、苏轼等。可以通过他们的诗文和传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刘向编的《别录》是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他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编辑《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分类法。

东汉的班固十分赞赏刘向目录思想,在《七略》基础上编著《汉书 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荀勖依刘向《别录》整理宫中图书,编著《中经新簿》,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和史部在目录分类体系中的独立设置。

到南宋时,郑樵对目录学又有新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为“会通”,“求是”和“创新”,其目录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通志》的《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中,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形成详明图书类例。

清代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体例、提要撰写、文献考订方面有独特成就,在文献分类方面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来的目录学以颇大影响,为今人查考古代文献提供方便,一些学者把阅读该书视为读书治学的门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是“道不离器”,学术观点是“六经皆史”,他的《校仇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章学诚继承和发扬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高度概括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别裁等方法,提高目录学的价值,推动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目录学的影响,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对所译西学书分类、编目,以崭新的近代学科类别作分类标准,打破传统著录法,在分类方面: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四分法”永制,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的雏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目录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属姚名达,他提倡主题目录,精撰解题,排架目录与寻书目录分开,前者按分类,后者按主题。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批评现代目录学效西方之法,而把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优点丢失,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发展中国目录学。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等都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杜定友等受国际影响,具有目录学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注重目录学的检索思想。中国现代早期目录学主要是对国外目录学的学习及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总结。

这个我知道,因为我今年学中医考试,今年一年都在找中医电子书,目前网上的中医电子书基本上都是收费的,内容也少且不完整,

就中医电子书的来说 医书网   算是中医电子书最多的,而且很多都是手抄本的中医古籍,很难得一见的且抄少的中医古籍电子书在里面都能找到,不是我吹,像上面其它的几个回答中的网站没一个能比得上他,我大概统计了这里面的中医古籍电子书已超过了三万本,中医资料全不全你自己可以对比一下

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有以下一些: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尚书》、《礼记》、《春秋》、《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先秦的史籍。

《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

《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以上只是部分记载秦朝以前的历史古籍,还有部分史书未列举出来,如果需查阅全面的历史古籍,可咨询相关历史专业人士或者查询历史类资料。

五楼。

根据查询得知,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是由东湖校区逸夫图书馆和东南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东湖逸夫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楼高五层,雄踞于美丽的昆承湖畔,子川河环绕其间。整幢大楼在风格上熔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与西方廊柱式建筑于一炉,寓道家水文化与儒家山文化于一体,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相得益彰。2009年2月在邵氏基金全国第十八批大学项目建设评审中,逸夫图书馆荣膺全国第一。古籍阅览室位于东湖校区图书馆的五楼。该室收藏了一些珍贵的古籍文献,供读者阅览。

一楼。根据查询北京师范大学官网信息显示,该校的古籍阅览室在东湖校区的一楼,主要收藏古籍图书,有各类古籍文献资源4万册,其中线装书近2万册,民国图书1万余册,地方文献、家谱等珍贵古籍近千册。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

《连山》、《归藏》两部已经失传 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之失传

《周易》都知道

《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归藏》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但《连山》和《归藏》这两个名目并不可信,实是汉代刘歆的伪造[1],今所传《归藏》,最早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十三卷,晋司马参军薛贞注,并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晋《中经》都是从汲冢里挖掘出来的古书,所以郭沫若认为《归藏》是晋代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种,即《易繇阴阳卦》,是荀勗等人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将它拟定为《归藏》的,并认为它是与《周易》同时代或更早的一种古代《易》书[2]。此书对《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书宋代已佚,其《中兴书目》曰:“《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可知宋代《归藏》尚有三篇存留,只是已经残缺讹乱得不能诵读了,所以此后再无人问津,遂致失传。后人鉴于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多有辑录整理,唯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之较为详备,但仍有许多未谛之问题,这里就想据之谈谈《归藏》的篇目问题。

今之《归藏》,郭沫若认为即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这个本来无可疑,但其篇目是有问题的。据《晋书·束皙传》所载:“《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则原《易繇阴阳卦》的形式当与《周易》上下经同,即有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上下经),而无《十翼》(据《束皙传》,汲冢出土的书籍中有《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亦无《十翼》)。而《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归藏》中却有《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这个数目已经远远超出了《束皙传》所说的“二篇”之数,而《隋书·经籍志》更说它有十三卷,《中兴书目》说它有十三篇,可见它的卷帙很大,所以说《归藏》仅仅是《易繇阴阳卦》还是有问题的。

不过,马国翰的辑本中有些篇目不可信,首先说《十二辟卦》就不可信,《归藏》出自汲冢,是战国时代的古书,而十二辟卦是汉代孟氏易卦气学说的产物,非战国时代所能有,马国翰所辑的《归藏》十二辟卦根据的是明代徐善的《四易》,徐善在《四易》中论《归藏》,多是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敷衍成文,皆为空口白话,即没有引用《归藏》之文,又没提《归藏》之卦,其云《归藏》之“十二辟卦”为:

“子复,丑临,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遯,申否,酉观,戌剥,亥坤。”

实际上,《归藏》卦名之临作“林祸”,夬作“规”,遯作◎(辶+彖),剥作“仆”,坤作◎(六去掉上面一点+申,应当是“臾”之古文,读若蒉,与坤双声音近而假,下面就用“臾”字代替),字皆与《周易》异,而徐善所引者全与《周易》相同,说明他根本没有见过《归藏》原书,他所谓的“十二辟卦”是根据汉代人关于《周易》的十二辟卦附会于《归藏》的,故此篇不足据信。

“六十四卦”也不当单独立为一篇,马辑本的“六十四卦”根据的是宋代李过的《西溪易说》,这本书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记录《归藏》六十四卦卦名的古籍,为保留《归藏》的卦名立下了一大功劳,可惜李过记录的《归藏》卦名不全,只有六十卦,遗失了四卦。《西溪易说》把这六十卦是放在《归藏·齐母经》条下的,先说“曰:旧言之择,新言之念”,然后就排列了自干至未济六十个卦名,可见这六十个卦名是属于《齐母经》的,而不是单独的一篇。

所以,目前能知道的《归藏》篇名有《初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和《本蓍》五篇,和其原书的十三篇相比,还不到一半,另外八篇的篇名失传了。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古诗文网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光在南宋时期编纂而成,共294卷,纪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