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别称?
蚂蚁,是蚁科动物。别名蚁、玄驹、昆蜉、蚍蜉蚂。
蚂蚁有21亚科283属。一般体形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且光滑或有微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柄节很长,末端2至3节膨大,全触角分4至13节。腹部呈结状。分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
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蚂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蠕虫状半透明。工蚁体形细小,身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蚂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腹部前半部棕**,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室内环境常见的蚂蚁有小黄家蚁等。
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具有社会性的3大要素: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蚁群内至少二个世代重叠(不排除个别情况),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蚂蚁绝对是建筑专家,蚁巢内有许多分室,这些分室各有用处。蚁窝牢固、舒服,道路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蚁窝外面还有一圈土,还有一些储备食物的地方,里面通风、凉快、冬暖夏凉,食物不易坏掉。
蚂蚁也是动物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它们利用颚部在地下挖洞,通过一粒一粒搬运沙土,建造它们的蚁穴。蚁穴的“房间”将一直保持建造之初的形态,除非土壤严重干化。蚂蚁研究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对蚁穴进行建模。他将液态金属、石腊或者正畸石膏灌入入侵红火蚁蚁穴,凝固定型之后挖出。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春闱”,指的是会试。
如下:
春闱,别名会试、春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春闱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农历二月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春闱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春天的乡试叫“春试”,又叫“春闱”,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金制,凡府试中选者均可参加春闱。泰和二年(1202年)定,策论进士三人取一,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五人取一,中选者才可参加殿试。其考官仍承宋制,为知贡举、同知贡举。
元代春闱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分两榜进行。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试两场:第一场试经问五条,第二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汉人、南人为一榜,试三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
经义一道,第二场于古赋、诏诰、章表内选试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乡试所取三百人参加,从中选录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然实际中选者常不及此数。春闱不中者可授地方学官。考官同金代。
明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凡乡试录取的举人皆可应试。
书信的雅称如下:
青鸟书就是古人对书信的雅称,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在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所以古人会用“青鸟”来代指信使,用“青鸟书”来代指书信。
书信的别称还有鸿、鸿雁、尺牍、尺素、函杞。
猜一猜:以下哪个是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正确答案:青鸟书。
蚂蚁庄园课堂小知识:青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相传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因此,人们以"青鸟"作为信使的代称,将书信称为"青鸟书"。
在古代,油菜籽榨出来的油,除了食用,还能用来做什么?正确答案:涂抹头发。
蚂蚁庄园课堂小知识:在古代,油菜籽榨出来的油,除了食用以外,还能作灯油、涂发、喂养牲畜,甚至是育苗。《图经本草》中曾记载:"油叶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易肥,上田壅苗堪茂。"
古代没有暖气,冬天靠什么实现房屋采暖的?正确答案:火墙。
蚂蚁庄园课堂小知识:古人用火墙取暖,原理与火炕相似,早在秦代就有应用。墙体做成中空结构,和灶炉相连,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当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时,墙体就可以向室内辐射热量。火钳则是夹取柴火、煤炭等的工具。
蚂蚁的别称?
本文2023-10-10 00:08: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