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接骨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小接骨丹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小接骨丹的用法用量 11 附方 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小接骨丹 1 拼音
xiǎo jiē gǔ dān
2 出处《陜西中草药》
3 拼音名Xiǎo Jiē Gǔ Dān
4 小接骨丹的别名活血丹、葎叶白蔹、七角白蔹
5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葎草叶蛇葡萄的根皮。秋季挖根;剥取根皮,晒干或鲜用。
6 原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小枝光滑或偶有微毛。卷须与叶对生,分叉。叶互生,阔卵形,长宽7~12厘米,3~5掌状深裂,基部心形,具宽凹,边缘有粗齿,上面光滑,鲜绿色,下面有粉,光滑或脉上有微毛,叶柄长。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细,长于叶柄。花淡**;萼片合生成杯状;花瓣5;雄蕊5。浆果球形,径6~8毫米,淡**或淡蓝色;种子1~2粒。果期8月。
7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沟谷。分布东北及陜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
8 性味辛,热。
9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炎解毒,生肌长骨,除风祛湿。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疖肿痛,风湿性关节炎。
10 小接骨丹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11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瘀血:小接骨丹研末,五分至一钱,温酒冲服。
②治疮疖:鲜小接骨丹适量,捣敷患处。
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 劳伤药酒
五加5两,白花草1两,白龙须4两,木通根3两,接骨丹根5两,随手香3两,老颧草4两,碎补3两,红毛
玉龙散音:yùlóngsǎn《伤科汇纂》卷七:别名:接骨丹组成:人中白(醋煅7次)。主治:跌打损伤,昏晕
接骨膏踠折伤筋损骨,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用2钱,以小黄米粥相和,摊在油单子上,裹伤折处,3日1易。制
牛膝丸如梧桐子大。《御药院方》卷六方之牛膝丸:别名:接骨丹组成:苁蓉(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防风
更多用到中药小接骨丹的方剂古籍中的小接骨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宜忌类]上部末药
上共为细末,每服,加麻油炒黄荆子三分,若重伤加接骨丹三分,酒调饱腹服下。轻伤只用接骨丹一分。一方加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修整法加棉纸数层,再以粉板夹好,过一二日换膏药,日进接骨丹两服。若遇热天用清茶洗净,勿令阻气。若胫骨别出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七气罂瓶愈久愈妙,必要取其朝天之得精华者,研末入药用。接骨丹绛雪园方∶七气罂口锉末、水飞一钱;古文钱,有半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总论]灸法,又用粉匣板,以长布什穿缚在腋下紧紧缚定,方服接骨丹。凡金井骨在胁下有损,不可夹缚,须捺平正,方用
《金疮秘传禁方》:秘传叶保太仙授接骨奇方临症口诀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即不吃五谷,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 以下为辟谷丹方: 草还丹
远·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正方
苍术四两,一两酒浸,一两醋浸,一两米泔浸,一两盐水浸,各一宿;胡芦巴一两,酒浸一宿;补骨脂,酒浸一宿;覆盆子二钱,拣净;小茴香一钱,新肥者;川楝子一两;木香半两,坚实者;山药坚白者、川山甲酥炙黄、地龙去土净、茯苓坚圆者、枸杞子、牛膝各三钱,酒浸一宿。
上药晒干为细末,无灰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送下,或盐汤亦可,干物压之。空心服毕,须行百步,使药力行,日进二服。大壮脾胃,能进饮食。且脾属中央之土,乃五脏之主,一失调养,则五脏俱虚,百病由此而生。此药益精髓补肾经,固元阳,轻腰脚,安五脏,通九窍,令人耳目聪明,延年益寿,乃仙家之良剂,平补大有效验。
[按语]
萨谦斋说“此方得之刑部令史王国宝,字渠人,隶事时,有一僧子窝藏强盗,部拟死,渠人出之,后僧子以此方谢,嘱之惟西平章有此方,不可乱传,当珍藏之。后渠人佐西平章,于方册内得此方,药味、分量、制度相同,乃平章常服药。”
方中以苍术为主药。苍术又名赤术、山精、仙术、山蓟,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的根茎,《神农本草经》只言“术”,自晋陶宏景以后,始有苍术、白术之分。苍术味辛苦性温,据《玉楸药解》记载:苍术“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癖,除症,理谷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加筋骨之痿软,清溲弱之混浊。”《仁斋直指方》也说:“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淋不止,腰背痠痛,宜用苍术以敛脾精”。《神农本草经》谓之“久服,轻身延年不老。”后世了食家也多用苍术,《抱朴子》一书中,曾记载“南阳文氏,汉末逃难壶山中,饥困欲死,有人教之食术,遂不饥,数十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更胜,故术一名山精。神农药经所谓必欲长生,常服山精是也。”这说明苍术有抗衰防老之功。现代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苍术有降血糖作用,并能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所以有健胃作用。苍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约为10025%,据此来看它确能“令人耳目聪明”。
方中胡芦巴、破故纸、小茴香温肾助阳;枸杞子、覆盆子、牛膝益肾强精;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茯苓健脾利湿,安神益智;川楝子清肝燥湿,理气止痛;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地龙清热凉肝,止痉活络。
中医认为:脾胃为食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之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如脾胃虚衰,功能异常,营养物质供给减少,势必坐使人的生长发育和各种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不良的影响,使人减寿早衰。故《内经》上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使人走向衰老。本方药重在健脾益胃,维护后天之本,兼能补肾调肝,培固先天,适宜脾肾两虚之人服用。原方在附录中曾记载:“有一老人,年七十以上,常服此药,悦颜色,乌髭发,固牙齿,能夜书细字”。这可能是因服本方使人精血充盛的缘故。本方药性平和,不寒不热,不燥不腻,一般人均可服用。
[附方甲] 苍术膏
邓笔峰的《卫生杂兴方》载有“苍术膏”,方为“苍术,新者,刮去皮,薄切,米泔水浸二日,一日一换,取出,以井花水浸过二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滤出以生绢袋盛之,放在一半原水中,揉洗津液出,扭干,将渣又捣烂,袋盛子一半原水中,揉至汁尽为度,将汁入大砂锅中,慢火熬成膏,每一斤入白蜜四两,熬二炷香,每膏一斤,入水澄白茯苓半斤,搅匀瓶收。每服三匙,侵早临卧各一服,以温酒送下。”“除风湿,健脾胃,变白驻颜,补虚损。”
[按语]
此方药仅苍术、白茯苓、白蜜三味。苍术功能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也是乌须黑发、延年益寿的重要药物。朱丹溪称其能“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而且有补益心脾、益智安神作用。如《本草衍义》中即说:“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白蜜补中益气,润燥解毒,调和诸药。本方药功能强胃健脾,益气养心,适宜中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少纳差、劳伤心脾、精力衰减、形体消瘦、健忘失眠以及足胫浮肿、痠痛沉重、须发早白者服用;如系阴虚火旺者则当忌用。此方药重在补脾,兼能益心;草还丹则重在补脾,兼能补肾。
[附方乙] 保寿少阳丹
刘松石《保寿堂经验方》中尚录有“少阳丹”,为了与同名方相区别,这里特冠以“保寿”二字。其方为“苍术,米泔浸半日,刮皮晒干,一斤;地骨皮,温水洗净,去心晒干,一斤;熟桑椹二十斤,入瓷盆揉烂,织袋盛压汁,和末如糊,倾入盘内,日晒夜露,采日精月华,待干研末,炼蜜和丸,赤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无灰酒下,日三服,一年变发返黑,三年面如童子。”
[按语]
此方与草还丹虽均为调补脾胃之剂,但也有所区别。草还丹既补肝肾之阴,又补肝肾之阳,是阴阳双补之剂;而保寿少阳丹则重在滋补肝肾之阴。保寿少阳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肝肾精血不足、须发早白者服用。
[附方丙] 元戌不老丹
元·王好古《医垒元戌》载有“不老丹”,为了与同名方相区别,这里冠以“元戌”二字。其方为“茅山苍术,刮净,米泔浸软,切片四斤,一斤酒浸焙,一斤醋浸焙,一斤盐四两炒,一斤椒四两炒;赤白首乌各二斤,泔浸,竹刀刮切,以黑豆、红枣各五升,同蒸至豆烂,曝干;地骨皮,去骨一斤,各取净末,以桑椹斗和成剂,铺盆内,汁高三指,日晒夜露,取日精月华,待干,以石臼捣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一百丸。”“补脾益肾,服之七十,亦无白发。”
[按语]
此方即保寿少阳丹,更加赤白何首乌而成,二方功效与适用范围相同,但后者滋精养血之力更雄。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鹤顶丹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鹤顶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局方》卷十:鹤顶丹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诚书》卷十:鹤顶丹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万氏家抄方》卷五:鹤顶丹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鹤顶丹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鸡峰》卷四:鹤顶丹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女科指掌》卷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 102 鹤顶丹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各家论述 108 附注 11 方出《直指》卷七,名见《金匮翼》卷二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2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鸡峰》卷七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 1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鹤顶丹 1 拼音
hè dǐng dā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鹤顶丹21 处方
麝香(研)二两半,朱砂(研飞)一百两,牙硝(枯研)一百二十五两,寒水石粉一百一十两,甘草(炒为末)三十五两。
22 炮制上合研匀,炼蜜搜和,每一两二钱作十圆。
23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壅痰实,咽膈不利,口干烦渴,睡卧不安,及中暑头痛,躁渴不解。
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
大人温生姜水化下一圆。
如治中暑,入生龙脑少许,同研细,新水化下。小儿一圆分四服,更量大小加减。
又治小儿脏腑积热,心神不宁,夜卧狂叫,口舌生疮,用薄荷自然汁化下,并食后服。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鹤顶丹31 处方
白胶香1钱,木鳖子半两(净),黄丹2两半,朱砂1两,黄蜡1两,杏仁8钱,巴豆8钱,信砒3钱半,硇砂2钱半,乳香2钱半。
32 制法上为细末,熔蜡为剂,入油20点,令软,油单裹,丸如麻子大。
33 功能主治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愈,愈而复发,腹中疼痛。
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小儿半丸,泄泻,冷水送下;赤痢,甘草汤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赤白痢杂,干姜、甘草汤下。
35 注意忌进食一时辰,孕妇不可服。
36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施圆端效方》
4 《局方》卷十:鹤顶丹41 处方
麝香(研)2两半,朱砂(研,飞)100两,牙消(枯研)125两,寒水石粉110两,甘草(炒,为末)35两。
42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1两2钱作10丸。
43 功能主治风壅痰实,咽膈不利,口干烦渴,睡卧不安;中暑头痛,躁渴不解。
4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丸,以温生姜水化下。如治中暑,加生龙脑少许,同研细,以新水化下;小儿1丸分4次服,更量大小加减。小儿脏腑积热,心神不宁,夜卧狂叫,口舌生疮者,食后用薄荷自然汁化下。
45 摘录《局方》卷十
5 《诚书》卷十:鹤顶丹51 处方
半夏(制7次)21粒,杏仁(制7次)21粒,巴豆(制)21粒。
52 制法上为末,打成片,入干胭脂5分,乌梅水浸面糊为丸。
53 功能主治伤食发热,腹胀便闭。
5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姜汤送下。
55 摘录《诚书》卷十
6 《万氏家抄方》卷五:鹤顶丹61 处方
寒水石(煅)2两,石膏2两,甘草2钱。
62 制法上为末,甘草浓煎汁为丸,如芡实大,辰砂为衣。
63 功能主治小儿积热,及暑月火盛心烦,并麻瘄热症,一切结热。
6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薄荷汤送下。
65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五
7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鹤顶丹71 处方
甜消4两(炒)。
72 制法上为细末,先掘地作坑子,揩净,入甜消在内一时辰,出火毒,取出加熟甘草末半两,麝香、生龙脑各1钱,硼砂2钱半,马牙消1两,丹砂1钱半共为细末,水为丸,如鸡头子大。
73 功能主治喉咽肿痛。
7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咽津。小儿只作散,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下。
75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8 《鸡峰》卷四:鹤顶丹81 处方
辰砂5两,椒红5两,青盐5两(上药纳银瓶内,木塞瓶口,油纸封,重汤煮7昼夜,入地坑出火毒,1宿后入下药),鹿茸5两1分(酒浸,水洛,焙干),参5两,茅术5两9分。
82 制法上药共拌匀,同杵300500下,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强脚膝,补气,能令气下行,安五脏,填骨髓,补虚羸,去百病。主
8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85 摘录《鸡峰》卷四
9 《女科指掌》卷一 91 方名
鹤顶丹
92 组成艾叶5两(醋煮),牡蛎(煅)3两,龙骨(煅)3两,当归2两,附子1两(炮),赤石脂3两(煅,研)。
93 功效调经。
9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乌梅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醋糊为丸,石脂为衣。
10 《活幼心书》卷下 101 方名鹤顶丹
102 鹤顶丹的别名二仙丹
103 组成明白矾1两,真银朱半两。
104 主治结胸,痰症发热,或咽喉如拽锯及痰厥。
10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研细,茶清调匀温服,或入姜汁少许同炒下。听心上有隐隐微声,结者自散。不动脏腑,不伤真气,无问虚实证皆可投。
106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熨斗盛少炭火,坐小瓦盏在上,平抄矾、朱末1钱,入盏中熔化,急刮出就搓成丸。
107 各家论述白矾能化痰解毒,银朱是水银或硫黄炼成,专破积聚,故治结胸,胜陷胸、承气、泻心三药。
108 附注二仙丹(《外科传薪集》)。《医学入门》本方用法:上为末。每次一匕,入瓷器内熔化,乘热捻丸,如龙眼核大,薄荷煎汤化下。
11 方出《直指》卷七,名见《金匮翼》卷二 111 方名鹤顶丹
112 组成虢丹2两,白矾2两。
113 功效控痰开窍。
114 主治喘嗽,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痰厥。
115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沸汤泡生姜汁送下。诸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以30丸研末,入全蝎少许,用自然姜汁澄取清者调灌,须臾吐痰即效。凡喘促胸膈澎湃,寸脉急数,须从权吐之,中满由实而喘者,与解毒雄黄丸。
116 制备方法以钱王砖挖一火孔,先入虢丹,次入白矾,盖顶,用炭1斤,煅至火尽矾枯丹黑,出火毒,研细,煮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12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121 方名鹤顶丹
122 组成乳香5钱,没药5钱,杏仁14个(去皮尖),巴豆25粒(去油),黄蜡1两,黄丹(飞)1两。
123 主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12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7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不拘时候。
125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黄蜡溶化为丸,如黍米大。
13 《鸡峰》卷七 131 方名鹤顶丹
132 组成辰砂(打碎千百遍,入水不住手研7日可用,浸去黄脚,别以器中沥干)5两,青盐5两。
133 功效强脚膝,补气,能令气下行,安五脏,填骨髓,补诸虚,去万病。
134 鹤顶丹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米饮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鹤顶丹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泄泻门热,心腹胀痛,下酸臭,先以疏利其食,服消积丸、鹤顶丹微疏导,不可峻取,后消食药治之。食积泄泻者,积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五杂治门]杂病丁香汤下。阴毒伤寒、皂荚子汤下。小儿惊风、薄荷汤鹤顶丹。一方有朱砂三钱为衣。水泻、车前子汤下。妇人月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咽喉肿痛苡仁七枚上以水吞之,即瘥。治大人小儿喉咽肿痛。鹤顶丹方甜硝(四两)上一味炒过研细,先掘地作坑子,揩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头痛,黄丹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葱白,淡茶清下。又名鹤顶丹。硫黄丸治头痛如破,每发则数日不食,百药不疗。
《活幼心书》:[卷中·明本论]伤寒小接骨丹简介
本文2023-10-10 00:13: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