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30个月时做得先天性的睾丸鞘膜积液不是交通性的是右侧,但是术后半个月左侧又得了精索鞘膜积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我儿子30个月时做得先天性的睾丸鞘膜积液不是交通性的是右侧,但是术后半个月左侧又得了精索鞘膜积液,...,第1张

你好,千万千万别再给孩子动手术了,伤害太大了,建议你把我的帖子看完。

我儿子2岁多因为经常哭闹,有时候能一连哭一个小时,而且哭的很卖力,就得了疝气。从那以后到现在2年多了,我没有消停过,一直与“疝气”、“鞘膜积液”这两个词眼痛苦的较量。这其中的辛酸、绝望、无助就不细说了,我只拿整个过程中主要的几个事件跟你分享一下。

小孩子得了疝气或鞘膜积液绝对可以让家长心疼又头痛,而我儿子的情况比一般的疝气症状复杂3倍。最初发现是右侧大腿根小腹下边鼓起一个硬包,当时不懂,现在知道是小肠的一部分掉下来了。然后就在网上买了疝气带,很贵,现在知道其实市面上的疝气带只是能增加点压力,压住漏洞不让小肠掉下来,没有任何疗效。我儿子戴上之后是没掉下来,但是把孩子勒得很难受。后来自己找的网状绷带自己做疝气带,用自己找的中药打成粉做成药包,缝在疝气带相应的位置上用来在漏洞处加压,不让小肠掉下来。孩子稍稍舒服点,但也不是治疗的根本。

然后经人介绍看了一个不错的中医,接下来就是一边戴疝气带,一边喝中药,忘了过了几个月,疝气没了,真是高兴,可是马上又被打进深渊,因为我儿子左侧阴囊里出现了鞘膜积液,就是蛋蛋上面有一个青色的小疙瘩,捏着有点硬,有弹性,用手电筒照可以透光,就是说里面是液体。在这之后继续喝中药,但是积液一直有。

再后来,又一次大哭之后,左侧疝气也出来了,位置跟以前右侧的对称,这个时候崩溃已经不能用来形容当时我的心情,这样说吧,若是心稍稍脆弱的人怕是不想活了。没有办法,又做了左侧的疝气带。中药也一直在喝。戴上疝气带后,疝气一般不会掉下来,因为有压力,但这不是治疗根本,积液一直在。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看到网上一个帖子说很多得了鞘膜积液的孩子喝干荔枝水治愈的,我们也开始喝,喝了有一个星期,效果不是很明显。不过有些喝了好几个月好的。

稍后我们又看到一个帖子,提供了两个中医方法:粗盐加葱白加花椒炒过后热敷;肉苁蓉3克,五味子09克用水煎服,日服一次。刚开始我们先用了后一个方子,因为它更像是中医方,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子出自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彭子益。喝了一剂,结果第二天儿子双眼猛出眼屎,而且是又粘稠又黄,把上下眼皮都粘住了,眼睛都睁不开了。第二天晚上就改了前一个方子,热敷两个小时。眼屎还是有,但是没那么多。这应该是上火。热敷了2晚,儿子左侧阴囊里存在了至少一年多的鞘膜积液没有了,正如中医理论所述:“收回去了”,就这么简单。又热敷了几晚,积液就是没有了,只是小腹左侧下边,小鸡鸡上边有一个小的鼓起,软的,不是以前的又硬又大的包。这说明此方对症,中医理论确实比西医高明。忘了说了,在一开始用以上两方的同时我们把疝气带摘了,因为知道疝气带不能治本,只是安慰自己而已。

建议你私信联系我,我把关于彭子益方子原帖的地址发给你,因为这里可能不让发链接。

彭子益方中说的甜苁蓉就是中药房中的肉苁蓉,另外他说的一钱和一分应是古计量单位,也就是一钱为3克,一分为03克。我们第一次用的剂量就是按苁蓉5克,五味子15克服的,结果严重上火。现在,我儿子比别的孩子复杂多倍的疝气和鞘膜积液综合症状基本消失殆尽,只有我刚才说的一个小小的软包,而且随着服彭子益的方子,软包也不是一直有,今天看了就很干净,包也没有,积液更没有。(我儿子现在每天喝的方子是肉苁蓉2克左右,五味子05克左右)

关于彭子益的方子,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就是孩子如果咳嗽或者是有其他肺部疾病的症状,此方一定要停。因为此方热。

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一位中医朋友提到“薯蓣丸”,我很感兴趣,随之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汇总分享给大家。

一、概述

1 .出处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谓: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2 古代剂量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䓖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3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薯蓣(1125g) 当归 桂枝 神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375g) 甘草(105g) 人参(2625g) 芎䓖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225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875g) 阿胶(2625g) 干姜(1125g) 白敛(75g) 防风(225g) 大枣(100枚,为膏)

4 煎服法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5 方歌 《金匮方歌括》陈修园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蔹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防杏芍麦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蜜丸弹大酒服之,尽一百丸功可造;风气百疾并诸虚,调剂阴阳为至宝。

二、方义方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益非常赞扬经方薯蓣丸,说这个药是理全法备之方。

1 “风气百疾”

从薯蓣丸证来认识,考《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眩第四》有“薯蓣丸方”,该方即《金匮要略》薯蓣丸去阿胶加鹿角胶、黄芩,主治“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载有“大山芋丸”,药物组成与《金匮要略》薯蓣丸同,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华,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血,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气,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又治风虚头目眩晕,心神不宁,及病后气不复常,渐成劳损。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百疾。”上述两方所治病证,可以认为是《金匮要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病候的具体描述。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就指出: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这正说明,生长万物之“风气”则为自然之气,为正气; 害万物之“风气”则为客气邪风,为邪气。“风为百病之长”,在“虚劳诸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气血虚损、正气不足,易招致风邪侵袭而发病。需要指出的是,张仲景所称风病并非单指一般的外感病,而更多的是指与“风”有关的多种杂病,如风眩、中风、风痹、历节、惊悸等。

2 薯蓣丸方药释义

方是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 要正确把握仲景原意 , 则主要当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理解此方。

首先是薯蓣丸中如何体现扶正。 既然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 , 扶正当然要从气血阴阳入手。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营卫生化之源 , 故重用薯蓣健脾, 使脾胃得以健运,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 这与《金匮要略》教材中的认识是一致的。再用四君子汤来益气 , 补气之虚 ;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且干姜、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阳”之意 , 共奏助阳以补阳虚之效。 或谓, 言及补阳 , 非附子功力最佳, 为何补阳不用附子 方后云“一百丸为剂” , 说明此方为长期服用 , 而附子大毒 , 若长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 ;且阴阳俱虚 , 若用附子之辛热过燥,又恐过燥伤阴,故不用附子辛热温阳, 而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用四物汤养血和血, 与大枣相合共治血虚 ;再用阿胶、麦冬滋阴 , 芍药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阴” , 如此则可补阴之虚。 此十二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 , 达到扶正目的。

其次是薯蓣丸如何体现祛邪。原文云“风气百疾” , 说明感邪的多样性, 既有风邪又有可能有湿邪、寒邪、热邪等, 要如何使用祛邪药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呢 仲景认为外邪入侵, 首先易袭阳经, 如能在阳经将外邪驱散,则邪将不至内侵。 故仲景选用长于散太阳之邪的桂枝 , 擅于散阳明之邪的防风 , 擅长散少阳之邪的柴胡, 共奏散三阳之邪之功 , 使外入之邪在三阳得以消散。 或有问, 散太阳之邪功最佳莫过麻黄, 为何不用麻黄反选桂枝呢 一者麻黄辛温发散力偏强 , 本为正虚, 若发散太强, 则恐汗出太过让表卫更虚 ;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热邪, 若外感热邪, 用麻黄则稍嫌太燥 , 而桂枝虽然辛温,但温性较麻黄为弱, 且再配合方中麦冬、干地黄等可制其燥性 , 即便感受热邪也可使用 ;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药还可调和营卫, 营卫和调 , 则外邪易散。 此仲景用桂枝、防风、柴胡之妙也。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 , 主消化饮食 , 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 , 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 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 ; 曲(即神曲)消食健脾 , 以消食积。

用上述药物已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 与病机之正虚感邪已可对应起效, 为何还要加桔梗、杏仁、白蔹、 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此三味药的解释更是模糊不清。 其实, 在上述药物扶正祛邪基础上, 又再加入这三味药 , 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的高明之处。 正虚感邪 , 治当扶正祛邪 , 一般医生这等道理自不难明, 但正虚邪侵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 则非中工不能明也。 由于正虚邪侵 , 人体气机必然会发生升降出入的紊乱而加重病情 , 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正气虚的病人兼见腹胀、胁痛等假实症状, 所谓“因虚致实”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 , 白蔹合杏仁之降, 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 , 如此才可谓治疗正虚感邪的完整治法, 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现象出现。这种先考虑到正虚邪侵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发生异常,而加入调理气机之品的治法 ,正体现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张仲景治虚劳是以祛风,补虚,破瘀三法。薯蓣丸证的病机特点是虚劳诸不足,兼挟风气为病。尤以虚劳病,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袭人体致病。因此用薯蓣丸,加入诸多祛邪药物,扶正兼以祛邪,寓祛邪于扶正之中。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乌梅白糖汤

本方为食疗方,中医汤液醪醴,很多方子都是从食疗方发展出来的。

用食疗方治病,体现出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对待人体的态度,那就是以保存阳气,保存中气为始终的治疗策略。

治病首先是不伤正,然后才是治疗。

我们现代社会祛邪思想比较受重视,治病治病,这个病字就代表了一种不是人体本身自然组织的思想。

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益从河图洛书出发,重视人体自身平衡,道法自然。讲究一切疾病均是人体自病,从人体五行平衡上去寻找源头,解决问题,对我的医学观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继续介绍乌梅白糖汤。

乌梅白糖汤

处方:

乌梅五枚 白糖50g

乌梅白糖汤治疗温病初起,病在荣卫。

临床表现:

初起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后但热不寒,神志昏迷,精神倦怠。舌无苔,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

辨证:

足厥阴肝经乙木,足少阳胆经甲木,厥阴风木,少阳相火。春季木气升发,乙木上升而甲木不降,甲木不降就是相火不降,相火不降就会出现相火外泄。木气疏泄加上相火不降,受到大气的影响,就会发热。

热由木火升泄,即又里向外发散的,故发热而不恶寒。

荣卫运行周身,荣卫失和,故头痛身痛。

相火本来应该下降,不下降,导致外泄,相火外泄的多,故发热甚大。

相火与中气都在中宫,相火不降,中宫空虚,出现火泄中虚,中宫空虚,就会出现神智昏迷、精神倦怠。

此证脉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虚微,乃木火之虚。

脉象里面有热也有虚,重点是要把握住虚象。

脉来躁急模糊,根本动摇之象。

病在荣卫之时,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热,故舌上无胎。

方解:

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

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故服之病愈。

加减:

若脉洪虚,发热之后,仍兼感寒,是为兼恶寒温病。于乌梅白糖汤中,加绿薄荷5-10g。

方解:

若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

禁忌:小便多的人不能用乌梅。

#我为中医代言# #中医来了# #中医 养生 #

一 伤寒论内部的主要流派细分:

伤寒派内部主要分为两派,一种是纯方证派,另一种是伤寒内经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结合在一起的杂家派。

国内近代一些有名望的方证派代表人物:胡希恕,陆渊雷,黄煌。日本经方派称为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汤本求真,大冢敬节等

日本的经方是在唐代时期中医传入日本,后吉益东洞出现以后,以他为代表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古方派。汤本求真写了一本书《皇汉医学》,大冢敬节本是西医,后拜师在汤本求真门下,学习古中医,最终成就了一代伤寒大家。

中国的胡希恕陆渊雷黄煌他们的方证辩证体系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这种中医思想虽然不能代表中医的全部思想,但也算剑走偏锋,为中医谋了一条出路。就像小说《笑傲江湖》华山派的剑宗,纯招式,没有内力,方证派主张《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在依附在《黄帝内经》的庇护下,不在用内经经络脏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去解释伤寒论,他们的思想主要来自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病机,最后是方证,独成一派,我个人认为把他们的学术思想称为中医界的西医。胡老主张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伤寒派的另一大代表人物:刘渡舟 郝万山 姚何生 姚梅龄,李培生,陈亦人 倪海厦等就是传统经方派,都是以内经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行气化去解释伤寒论。

这其中的一个偏支,清代黄元御先生融合了四大经典内容,结合易经中河图的圆运动的理论,著《四圣心源》后续代表人物,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中医,擅长治疗中医危难病。

以上这些都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无论走的路是啥样的,但最终他们的结果大同小异。中医无论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同一病人,十个医生十个看法,十张方子,但最终核心都是调节人体的平衡。

我学中医五年(2014年开始接触的中医),接触的搞伤寒论的他们的学术,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倪海厦,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伤寒论解释》。

最开始我是看的医宗金鉴,好开心,一本书可以通吃了,后面看了点,注解也是文言文,看的心累,后来就转头郝万山门下,作为一个临床医务人员,郝万山讲的伤寒论还是能懂点,当然也不是全懂,基础不牢靠,看的直晕乎,郝万山看完后,我还是走了学院派路线,《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先把基础打打牢靠。在这基础上后来又把《金匮要略》《温病学》给过了一遍。《黄帝内经》看了一部分,难度比较大,看不下去了。

到了这里,跟我原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相比,对于病人的问诊变仔细了,因为中医要考虑的问题比西医要细致。原来有些没想明白的地方,通过中医的理论去想,就弄明白了,一个看病的整体观大局观会加强。

学了这么多,我能不能完全用中医去看病?感觉会有点吃力,套套经方时方,这个其实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中医最大的困难,是难在精细辩证,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甚至博士,理论顶呱呱,一到临床就感觉无从下手大有人在。感叹学中医的难度。

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医,其实真正开中药方剂的不多。第一个案例是个头晕病人,当时真好在学习jt叔叔谭杰中的伤寒论偷偷教,感觉这个病人,就是里面说的脑虚头晕,当时学中医的时候,其实才三两个月之类,因为之前病人一直靠输液,但疗效一直不是太好,我给人家开的防眩汤,前后吃了一星期多,根据病人自己描述,效果很好,这前后两年,没有再因为头晕去输液过。当然这个对于我后面去坚持学中医的路,奠定了坚实的信心基础。

第二个是发热呕吐,同事家的女儿,4岁样子,当时测血象一万八,这在很多临床医生,到达这个情况,基本都是输液治疗,我给人家开的小柴胡颗粒,没开汤剂,同时还是弄了点抗生素吃吃,毕竟血象很高。吃了一天体温明显下降,三天基本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个高血压病人,吃两个降压药,还控制不好,我看病人舌苔又黄又腻,我给人家弄了点龙胆泻肝丸,中成药,一个星期,不但减了一个降压药,还血压控制良好。比较神奇的,当然,龙胆泻肝汤,有致肝衰竭的例子,所以不敢叫人家继续吃了,水平有限,我也没治愈高血压的本事。吃出问题出来得不偿失。

感谢邀请。

三甲医院药师,为您服务。

中医入门书籍,我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药学》,这本书可以作为中医最最基础的书籍,药师君原来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有前辈推荐这本书,药师君后来成为一名西药师,但是这本书我却一直收藏着。

《圆运动的古中医药学》是由彭子益编撰,这本书通过讲述《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

图书讲述了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

李可老中医鼎力推荐。

强力推荐给你!

《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在青年时代,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益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

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为完备。

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它是一个整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

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二年,逐渐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十一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儿子30个月时做得先天性的睾丸鞘膜积液不是交通性的是右侧,但是术后半个月左侧又得了精索鞘膜积液,...

你好,千万千万别再给孩子动手术了,伤害太大了,建议你把我的帖子看完。我儿子2岁多因为经常哭闹,有时候能一连哭一个小时,而且哭的很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