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现“龙吟”?历史上龙见并不少见,看看专家怎么解释
对于现实生活而言,龙是一种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生物形象。所谓龙,便是以蛇身或鱼身为载体,增添一些其他动物的特征之后,所转化出来的“神话物种”。而南朝《述异记》中,也有虺五百年化蛟,蛟千年化龙的说法。
此外,在古今各种典籍资料或野史传闻中,龙的家族还有烛龙、蟠龙、苍龙等类别之分。然而无论古人多么言之凿凿,确定真龙存在,但对于现在人来说,没有亲眼看到的话,就是不能相信的。不过,近日一段贵州惊现“龙吟”的视频传出之后,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的话题再度引发人们热议。
那么,当时出现的“龙吟”是真的吗?
贵州“龙吟”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后来发现原来所谓的“龙吟”并非是真龙吼叫,而是有人通过鸟类黄脚三趾鹑的叫声“伪造”出来的。
其声音嘹亮,威严宽厚之处,很明显可以跟一般的老虎、狮子区分开来。随着视频的流传,人们不禁怀疑其声音乃是真龙的吼叫声。莫非,古籍中所记载的真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而并非是神话传说?
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结果想来也不出于多数人的预料。而参与并策划“龙吟”事件的虎某和刘某,则被当地有关部门分别给予六日和十日的行政拘留处罚。至此,贵州“龙吟”事件告一段落。
那么, 历史 上是否有一些关于真龙的记载呢?
其实,古代典籍中确有真龙的记载,只不过都是一些只言片语的描述,真实性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东晋时期的 历史 学家常璩曾经撰写了一本地方志著作,叫做《华阳国志》。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就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的记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在武阳赤水出现过一条黄龙,黄龙盘旋九日之后离去。
此外,在《晋书》中也有一些关于龙的记载,说是在永和元年四月,龙山附近有一条黑龙和一条白龙在空中嬉戏,前燕皇帝慕容皝率众臣前往在距离两条龙两百步距离之外观看。两条龙交缠嬉戏后离去之后,慕容皝龙颜大悦,回宫后便将新建成的宫殿改名和龙宫,更是在龙山修建了龙翔佛寺。
另外,在唐咸通末年的某一天,据说有一条青龙在桐城县境内坠落。众人争相围观,发现青龙因喉部受伤的缘故,当场便死去了。根据人们所见,那条青龙身长十丈有余,头上有双角,鳞片有巴掌大小,腹下有足,确实跟神龙一模一样。
这些关于真龙的记载,虽然很多出自于“正史”,权威性比较强。但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我们实在是无法考证。不过,在近代确实有一些龙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不知真假。
比如说,1934年的夏天,我国东北的营口地区就发生了所谓的“坠龙”事件。此龙从天上坠落之后非常虚弱,样貌与神话传说中的真龙一模一样。因离开水的缘故,导致身体越来越干,最后腐烂化为骸骨。
这个事情发生之后,还被当时的《盛京时报》给专门记载了下来,就连当时的龙骨也被拍摄了下来。至于那是不是天上坠下的真龙,实在是议论纷纭,难以统一意见。有不少亲眼所见的人信誓旦旦的认为那就是真龙,而没有看到的人则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
那么,对于 历史 上出现过关于龙的记载,那些专家学者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说起来,尽管笔者对那些专家的解释持有怀疑态度,但他们的说法仍不失为一种可能。毕竟,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目前谁也不知道。
对于古籍正史当中一些关于真龙的记载,专家认为有可能是古人将一些动物给“认错”了。比如说,倘若出现一条数丈长的蟒蛇或森蚺,那么古人很有可能将其误认为是“神龙”。
另外,若是江边或者河边出现蜥蜴这样的动物时,或许古人也会将其认错,把它当作是神龙来看待。毕竟,相对于现在来说,古人的见识普遍是非常少的。把蜥蜴错认为是神龙,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至于说空中出现的龙形事物,专家认为应当是空中的云气翻腾所致。因古人迷信的缘故,通常会比较蒙昧一点。当有人看到一些神似神龙的云团时,很有可能就认定其为“真龙”。这样一来,口口相传之下,神龙现世的事情自然会被记载下来。
而在一些河水中出现的神龙翻腾事件,专家对此解释称,那应当是古人对龙吸水等自然灾害的一种“错误认知”。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神龙,只不过古人无法抗衡大自然的威能,从而将其安在了神龙身上。
除此之外,关于1934年的营口坠龙事件,《盛京时报》上刊登了龙骨的照片。但专家对此的解释,称其为鲸鱼的骸骨,而照片上之所以出现两支“龙角”,则是人们将龙骨“放错”的缘故所致。
咋一听,专家的这些解释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实在是不得而知。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倘若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话,哪怕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说见到了真龙,恐怕也是难以相信的。
关于专家对古籍中龙的解释,细细思考总能看出一些“破绽”出来。正如那些专家所言,古人相对来说是比较迷信和蒙昧的,他们会将一些其他自然现象和动物认定为神龙。但是对于一些帝王来说,他们难道不知道真龙是什么样子吗?
当然,也不排除那是一些统治者故意将其认定为“神龙”的。因为古人认为神龙代表这祥瑞,是真龙天子的象征。倘若帝王治下出现了神龙,那岂非也代表着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功绩”?也许这真的是 历史 上出现真龙记载的真相也说不定。
至于说神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以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是没办法肯定,也没办法考证的。除非未来某一天,神龙能够正大光明的出现在所有人中。否则的话,神龙永远是神话传说当中的神龙,而并非是现实存在的神龙。
当然,无论如何,神龙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其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从这一点来看,神龙是否真的存在,便也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龙又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虚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龙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兽腿、鹰爪、马头、蛇腹、鹿角、虾眼、鱼鳞。有研究指,龙的形象是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战争和联合,信奉龙图腾的民族逐渐成为领导,龙的图腾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强暴也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能大能小,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人们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大家熟识的例子。
以下由惶感编辑整理
有角和四爪,这是中国龙的标准类型。其它的是相似类型。
角龙:指有角的化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颜色分:有青龙、黑龙、黄龙等。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非标准类型
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龙的近族。主要来自于神话文学《山海经》,一般而言属于文学想象。
1、无角的
蛟 (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
中国龙不同种类(21张)
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虺(huǐ):是龙的一种,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化龙,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qiú):是龙的一种。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2、单足的
夔龙 (kuí lóng)
夔龙觥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3、有翼的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翼龙与英国文化里的“龙”(崛蚣),类似。
4、鱼化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
西班牙海滩现神秘“海怪”尸体
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2013年8月各大新闻网站热报的“西班牙海滩现神秘海怪尸体”,就是这种。
这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类似。
5、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中国龙(属名:Sinosaurus)意为“中国的蜥蜴”,是兽脚亚目坚尾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三叠纪或早侏罗纪。中国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的禄丰组。中国龙是种二足、肉食性恐龙。还没有足够的资讯可以估计它们的高度与体重。
中国龙是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1948年所叙述,化石为一个上颌与牙齿。中国龙最初被认为是种接近于双脊龙的腔骨龙超科恐龙,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在2000年提出中国龙是种更衍化的兽脚类,接近冰脊龙与中国双脊龙。
中国龙的属名Sinosaurus容易与曲鼻龙(Sinusonasus)产生混淆。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蜥形纲Sauropsida——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兽脚亚目Theropoda——(未分级)坚尾龙类Tetanurae——属:中国龙属Sinosaurus Young, 1948
异于恐龙
恐龙:
不是中国龙的类型。
恐龙是另一物种,不过是借用了龙的名称罢了。
龙的来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该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起源新说
“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
毫无疑问,中国先民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不仅是传说
龙的起源中还有一种解释,许多人认为龙的起源应该不仅仅是先民的臆造,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传承,是先民对生活在地球上某几种强大生物的综合,一些人认为十二生肖中的生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只有龙一种是杜撰的。可能先民记忆中的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龙并不完全相同,但显然中间有着一定的传承性。小说《龙境秘踪》的作者就坚持这种观点
中国龙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之为“古代龙”。古代龙多作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它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大陆地方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野蛮的部落兼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色。
第二期从战国到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世龙”开始脱去了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
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除圆形造型外,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或引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这一点与古代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这种造型艺术,乃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第三期是宋以后,可称之为“现代龙”。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仍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
它们的头角由短变长,呈叉状,但却没有进攻性,而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容度。上腭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原始龙带血的巨口,变成了满足生存需求的觅食工具。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得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完美意味着不再发展,成熟意味着走向衰落。
扩展资料:
炎黄时期就以龙为图腾,对神异动物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
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称为龙椅、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等。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龙难得一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对龙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上天,秋分时潜于渊。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
在堪舆学著作中,“龙”是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态上变化多端,与传说中的龙相似,所以古人将山和水都比喻作龙,把山脉直呼作“龙脉”,把曲折的流水呼作“水龙”。这样,龙就成为山和水的象征,各种龙的塑像和图案大量出现在宫殿衙署、大户人家乃至寻常百姓家中。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人民网-中国龙的演变
-龙文化
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
但在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
近代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扩展资料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最后是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龙
贵州现“龙吟”?历史上龙见并不少见,看看专家怎么解释
本文2023-10-10 00:24: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