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风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愈风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普济方》卷二七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 75 用药禁忌 8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引《圣惠》 81 方名 82 愈风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附注 9 《妇人良方》卷十九引华佗方 91 方名 92 愈风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医统》卷九十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 105 附注 11 《麻症集成》卷四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愈风散 1 拼音
yù fēng sǎn
2 愈风散的别名如圣散(《政和本草》卷二十八引《经验方》)、荆芥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华佗愈风散(《证治准绳·女科》卷五)。
3 处方荆芥(略焙,为末)
4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急,手足瘈疭如角弓状;产后血晕,四肢强直,不省人事者。
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上药每服9克,用豆淋酒或童便调下。其效如神。口噤者灌,齿龈噤者吹鼻中,皆效。
6 摘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引《华佗方》
7 《普济方》卷二七二 71 方名
愈风散
72 组成菊花(去枝梗)3两,乌头(炮)3两,乌蛇(炙)3两,地骨皮3两,川芎3两,桔梗3两,苦参3两,草乌(炮)2两。
73 主治风寒暑湿等疮。
74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两,用好酒1瓶,浸7日取出,温服1盏,日食3次。
75 用药禁忌忌发风等物。
8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引《圣惠》 81 方名愈风散
82 愈风散的别名愈风汤
83 组成荆芥穗(焙)、当归身尾各等分。
84 主治产后中风,不省人事,口噤牙禁,手足瘈疭,角弓反张,口吐涎沫;血晕,四肢强直,或(筑木)心眼倒,吐泻欲死者。
8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豆淋酒调下,用童便亦可,口噤者斡开灌之。一方蜜为丸,或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86 制备方法上为末。
87 附注愈风汤(《医学正传》卷七引朱丹溪方)。豆淋酒:用大黑豆不拘多少,炒焦,投好酒中。
9 《妇人良方》卷十九引华佗方 91 方名愈风散
92 愈风散的别名如圣散、青金散、荆芥散、再生丹、独行散、华佗愈风散、举轻古拜散
93 组成荆芥(略焙为末)。
94 主治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急,手足瘈疭如角弓状,血晕,四肢强直,不省人事。
95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豆淋酒调下,用童子小便亦可,口噤者灌,齿龈噤者吹鼻中皆效。
96 附注如圣散(《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经验方》)、青金散(《产宝诸方》)、荆芥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再生丹(《续医说》卷九引《曾公谈录》)、独行散(《本草纲目》卷十四)、华伦愈风散(《准绳·女科》卷五)、举轻古拜散(《明医指掌》卷九)。
10 《医统》卷九十三 101 方名愈风散
102 组成淡豉(为末)、真水银、轻粉、枳壳末。
103 主治一切新久大风恶疾。
104 愈风散的用法用量上各抄小钱上2钱,五更初煎糯米饮调下。至早饭后,稍觉困倦,欲睡不睡,乃药力搜风使然,逐下恶物后,次服鹤虱丸。
105 附注鼻梁塌者不治。
11 《麻症集成》卷四 111 方名愈风散
112 组成力子、防风、蝉蜕、竹叶、僵蚕、紫金花、地龙干。
113 主治麻疹。因风寒所触,一出即没,喘急肿满者。
古籍中的愈风散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第二十八节·腰背反张外感之风。有风者,虽汗出,必然恶风,主以华元化愈风散;只血虚而无风者,必不恶风,纯宜补血。尧封又曰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产后诸疾门]中风内更生火。睡久及醒。即昏昏如醉。不省人事。医以愈风散佐以交加散。祝云。服之错乱中。必以左手搔头。觉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五产后门]中风为末,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盏,煎去滓,温服。华佗愈风散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如角弓,或产后血晕不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五产后门]中风为末,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盏,煎去滓,温服。华佗愈风散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如角弓,或产后血晕不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诸风本草-古籍
南朝 本草经集注
唐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元 汤液本草 饮膳正要 本草品汇精要
明 滇南本草 本草蒙筌 本草纲目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征要 本草纲目别名录
清 神农本草经 本草易读 本草新编 本草备要 本经逢原 本草经解 本草从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崇原 本草求真 神农本草经读 本草述钩元 本草思辨录 本草便读 本草撮要 本草问答 本草择要纲目 得配本草 本草害利 本草分经 吴普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图经 本草衍义 食鉴本草 神农本草经赞 证类本草
方药-古籍
西汉 五十二病方
东晋 肘后备急方
齐 刘涓子鬼遗方
唐 千金翼方 孙真人海上方 外台秘要 千金宝要 备急千金要方
北宋 医心方 苏沈良方
南宋 普济本事方
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瑞竹堂经验方 世医得效方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明 炮炙大法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药鉴 卫生易简方 奇效良方 医方集宜 医方考 普济方 仁术便览 祖剂 文堂集验方 证治准绳·类方
清 古今名医方论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汤头歌诀 奇方类编 医方集解 绛雪园古方选注 医方论 串雅内外编 成方切用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验方新编 经验丹方汇编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小诸证方论 惠直堂经验方 绛囊撮要 古方汇精 外治寿世方 回生集 增订医方歌诀 济世神验良方 医方歌括 医方简义 急救广生集 疯门全书 删补名医方论 雷公炮炙论 炮炙全书 濒湖炮炙法 要药分剂 药征 名医别录 太平圣惠方 博济方 史载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鸡峰普济方 洪氏集验方 杨氏家藏方
全生指迷方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严氏济生方 药征续编 急救便方 十剂表 药性切用 华佗神方 集验方 奇效简便良方 神仙济世良方 是斋百一选方 小品方 经验奇方 本草简要方 急救良方 增订十药神书 食疗方
妇幼-古籍
东汉 颅囟经
唐 产宝
南宋 女科百问 妇人大全良方
元 活幼心书 活幼口议
明 婴童百问 女科证治准绳 幼科证治准绳 女科撮要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幼科折衷 幼科发挥 幼科类萃 保婴撮要 妇人规 慈幼新书 济阴纲目 邯郸遗稿 证治准绳·幼科 证治准绳·女科
清 女科切要 傅青主女科歌括 沈氏女科辑要 济生集 幼科切要 婴儿论 小儿推拿广意 女科旨要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要旨 女科秘旨 女科经纶 幼幼集成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铁镜 儿科醒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妇科心法要诀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阐注 痘疹心法要诀 盘珠集胎产症治 原要论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民国 儿科萃精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要略 痧疹辑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女科秘要 女科精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幼幼新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指南 幼科概论 竹泉生女科集要 保幼新编 胎产秘书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妇科秘书 妇科问答 专治麻痧初编 张氏妇科 产鉴 陈氏幼科秘诀 评注产科心法 慈幼便览 毓麟验方 经验麻科 达生编 竹林女科证治 产后十八论 脚气治法总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鬻婴提要说 婴童类萃
医论-古籍
东汉 华氏中藏经
齐 褚氏遗书
隋 诸病源候论
唐 千金食治
南宋 医说
金 内外伤辨 儒门事亲 医学启源 兰室秘藏 脾胃论
元 症因脉治 饮食须知 此事难知 金匮钩玄 卫生宝鉴 医垒元戎 丹溪手镜 医述
明 内科摘要 温疫论 寿世保元 广瘟疫论 养生导引法 养生导引秘籍 养生类要 瘴疟指南 明医指掌 明医杂着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丹溪心法 古今医鉴 医学入门 医学纲目 韩氏医通 医学正传 轩岐救正论 丹台玉案 古今医统大全 推求师意 医旨绪余 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杂病 万病回春 续医说
清 医林改错 金匮翼 医门法律 笔花医镜 血证论 中风论 脉确 医学从众录 医门补要 痰疠法门 证治汇补 理瀹骈文 温热暑疫全书 疫疹一得 温病条辨 温热逢源时病论 温病指南 女丹合编选注 运气要诀 心医集 性命要旨 松峰说疫 寿世传真 陆地仙经 温热经纬 温热论 养生秘旨 重订广温热论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寿世青编 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室秘录 古今名医汇粹 痧胀玉衡 医学三字经 辨证录 医学指归 医学实在易 冯氏锦囊秘录 医学心悟 类证治裁 医碥 医学真传 张氏医通 伤寒论纲目 幼科释谜 妇科玉尺 古今医彻 药症忌宜 医宗己任编 医学妙谛 顾松园医镜 医医小草 医学传灯 宜麟策 养老奉亲书 何氏虚劳心传 周慎斋遗书 订正太素脉秘诀 脉症治方 脉诀乳海 脉诀考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推拿抉微 脉理求真 脉诀刊误 脉诀汇辨 西池集 宁坤秘笈 温病正宗 达摩洗髓易筋经 修昆仑证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扁鹊心书 玉机微义 校注医醇剩义 杂病治例 医经国小 卫济宝书 三消论 医学摘粹 简明医彀 辨症玉函 中国医籍考 脉象统类 洗冤集录 格致余论 诸病主病诗 医学见能
伤科-古籍
唐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元 外科精义 阴证略例
明 立斋外科发挥 外科枢要 跌损妙方 外科集验方 外科正宗 外科启玄 外科理例 正体类要 理虚元鉴 慎柔五书 痰火点雪 解围元薮 疠疡机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证治准绳·疡医
清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广要 伤科大成 跌打损伤回生集 疡医大全 疡科心得集 外科大成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全生集 外科传薪集 外科选要 外科医镜 正骨心法要旨 伤科方书 伤科汇纂 伤科补要 外科十法
民国 疡科纲要 江氏伤科学 跌打秘方 跌打损伤方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发背对口治诀论 集验背疽方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要 金疮秘传禁方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青囊秘诀 秘传外科方 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 接骨手法 救伤秘旨 虚损启微 诊脉三十二辨 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外科证治全书
经络-古籍
唐 黄帝明堂灸经
元 西方子明堂灸经
明 奇经八脉考 经络全书 经络考 经络汇编 灵枢经脉翼
清 包氏喉证家宝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厘正按摩要术 -- 经穴汇解 炙膏肓腧穴法 广嗣语
五官-古籍
唐 银海精微
元 原机启微
明 口齿类要 神应经
清 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白喉条辨 重楼玉钥 重楼玉钥续编 神灸经纶 眼科心法要诀 喉舌备要秘旨 喉科指掌 喉科集腋 眼科秘诀 尤氏喉症指南 重订囊秘喉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 异授眼科 眼科阐微 喉科秘诀 焦氏喉科枕秘
针灸-古籍
南宋 针灸资生经
金 子午流注针经
元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针经节要 针经指南
明 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 杨敬斋针灸全书 普济方·针灸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问对
清 针灸易学 针灸逢源 刺灸心法要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银海指南 针灸集成 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说难 灸法秘传 走马急疳真方 明目至宝 金针秘传 针灸神书
医案-古籍
元 丹溪治法心要
明 医贯 肯堂医论
清 友渔斋医话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吴鞠通医案 冷庐医话 柳洲医话 古今医案按 侣山堂类辩 临证指南医案 存存斋医话稿 医经溯洄集 三家医案合刻 客尘医话 王氏医案绎注 市隐庐医学杂着 未刻本叶氏医案 回春录 吴医汇讲 奇症汇 知医必辨 花韵楼医案 眉寿堂方案选存 凌临灵方 孙文垣医案 马培之医案 张聿青医案 张畹香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寓意草 程杏轩医案 慎疾刍言 对山医话 质疑录 丛桂草堂医案 归砚录 医学读书记 续名医类案 读医随笔 医学源流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邵兰荪医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一得集 丁甘仁医案 上池杂说 也是山人医案 先哲医话 何澹安医案 证治心传 研经言 重订灵兰要览 重庆堂随笔 塘医话 叶选医衡 医原 医暇卮言 医学课儿策
医经-古籍
西汉 八十一难经
东汉 伤寒论
唐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金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注解伤寒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河间伤寒心要
元 读素问钞 敖氏伤寒金镜录 刘河间伤寒医鉴
明 类经 类经图翼 难经集注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括要 证治准绳·伤寒
清 内经博议 医经读 医经原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六因条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黄帝素问直解 素问经注节解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评文 内经药瀹 医效秘传 古本难经阐注 难经正义 难经经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伤寒捷诀 伤寒寻源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溯源集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高注金匮要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 内经知要 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识 灵枢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难经古义 伤寒总病论 类证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明理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 伤寒法祖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中寒论辩证广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四诊-古籍
西晋 脉经
元 诊家枢要
明 濒湖脉学 诊家正眼
清 三指禅 形色外诊简摩 临症验舌法 望诊遵经 诊宗三昧 医灯续焰 察舌辨症新法
-- 脉诀 察病指南
调经 之一
原文 门人问曰:妇人以血为主,医者辄①云血海②,可以实指其所在乎?
陈修园曰:人身之血海,胞也③。居膀胱之外,而为膀胱之室。《经》④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 但男则运而行之,女则停而止之。运行者无积而不满,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停止者有积而始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⑤之总根也。而妇人一科,专以月事为主。《经》云:“任脉⑥通,太冲脉⑦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盖时者,满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则亏,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⑧。
注解
①辄:辄(zhe)音念折;就的意思。
②血海:冲脉的别名,古人认为十二经的血脉都流入冲脉,所以称血海。《素问·上古天真论》:“冲为血海。”
③胞:指妇人子宫。
④《经》:《黄帝内经》简称。
⑤ 天癸:即再生之源。也称先天之根。人之未生,天癸蕴系于父母,而生之后才化生为自身的原气,此气在后天的营养下,慢慢发育旺盛成熟。所以一般女子在二七,男子在二八天癸就到来,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是天癸成熟的表现。而在古代天癸并不是仅仅指月经和精液,而是一种促进男精女血产生再生能力的物质,这种物质是由本人的肾化生而来,又叫做先天之本。
⑥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主胞胎,为阴经经脉之海,本经有病时,主要表现为疝气、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不孕不育等病证。
⑦太冲脉:一般称为冲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和任脉同起于少腹之内的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本经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哮喘、腹痛、肠鸣、月经不调、不孕等症。
⑧月信:即月经。原文出自《脉经》。又称月事、月水。
原文 门人高子问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为之振作。因执女科书数十种,属余择而授之。余遍阅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经名为月信,不止命名确切,而月事之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之原委,无不包括于“信”字之中。夫五行之土,犹五常①之信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皆属信;信则以时而下,不愆其期②。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血生于水谷之精气也。若精血③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为失信矣。
注解
①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它以配合“五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② 不愆其期 : 愆(qian)音念牵。指 不担误约期而失信。
③精血:血的生成,本来源于先天之精。人在出生以后血液的再生,来源于后天的饮食的水谷精微,通过中焦脾胃的气化,吸收有用的水谷精微物质化生而成。精的生成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常常有“精血同源”之说。
原文 《经》云:土太过则敦阜①。阜者,高也;敦者,浓也;既高而又浓,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黄、白芍药、枳实、桃仁之类。《经》又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芍及归脾汤之类,此言经水②不调以虚实分之也。
注解
①阜(fu)是指土山、盛多、丰富的意思。
②经水:这里的经水就是指月经。
桃花岛陈药师按本段陈修园引用《内经》所述土太过则 敦阜,土不及则卑监来说明脾土太过与不足之分。这里的土即脾土也。因此如果脾胃太旺则祛除它,用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加大黄、白芍、枳实、桃仁等泻下化坚祛瘀等峻药令其除去多余的脾土。而脾土不足的则用六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加上川芎、当归、柴胡、白芍或者归脾汤(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之类的补脾养血的中药补其不足。这里主要是说月经不调的从虚证和实证来分别治疗。这是陈氏从《内经》记载得到启发来调理月经。
原文 又有以阴阳偏胜①分之者。许叔微②云:妇人病多是月经乍③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④呼为经病,不辨阴胜阳,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盖阴气胜阳气,则胞寒气冷,血不营运,《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或断绝不行);若阳气胜阴,则血气散溢,《经》所谓夏暑地热,经水沸腾,故令乍多,而在月前(或一月数下,或崩漏不止)。当“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乖⑤,以平为期”。此叔微统论阴阳之道也。而余则以“阴阳”二字,专指脾胃而言。盖脾者,太阴之湿土也,不得阳明燥气以调之,则寒湿盛;而阴独胜,阴道常虚,即《内经》“卑监”之旨也。胃者,阳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阴之湿气以调之,则燥热盛;而阳独胜,阳道常实,即《内经》“敦阜”之旨也。至于用方,以四物汤加香附、茯神、炙草为主,阴胜加干姜、桂、附、吴萸及桃仁、红花之类,阳胜加知、柏、芩、连、门冬之类,平平浅浅中,亦不可废。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此不特今之习女科者闻之吐舌,即数百年来注《金匮》之家,或识见不到而不能言,或珍为枕秘⑥而不肯言。今修园老矣!不得不择人而传之,但既传之而又嘱之曰 《灵枢经》⑦载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之所禁,割臂歃血之盟⑧也。凡思议不可及之方,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不神,必择大学问之人,知其居心长浓者,而后授之。
注解
①阴阳偏胜: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发展过程,正是各种原因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造成的结果,不论病变部位、病势趋向、病性寒热以及正邪虚实消长,无不体现了阴阳对两方面的偏胜或者偏衰。
②许叔微:生于1079年,宋代医学家,字知可,曾任集贤院学士,又称许学士。真州白沙人(今江苏仪征),对伤寒学说很有研究,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类证普济本事方》等。对张仲景的理论有进一步的阐述和补充,并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③乍:突然或忽然的意思。
④一例:此处指一概。
⑤ 相乖:违背或不正常的意思。
⑥枕秘:藏在枕头匣下的书(古时常将传家宝或珍贵的书籍称秘典)。而仿枕形的箱筐可贮存,因此常将秘典书藏于此。
⑦《灵枢经》: 又称《灵枢》、《针经》、《九针》, 中国传统医学 重要著作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 素问 》九卷合称《黄帝内经》 。
⑧ 歃血之盟 :古时候盟会的一种规矩。 指将宰杀的牲(如牛、鸡等)血涂在嘴边,泛指发誓订盟。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桃花岛陈药师按本段陈修园引用许叔微用阴阳偏胜来区分月经过多、过少、提前、延后或经痛的病机。许氏认为:(1)如果阴气胜过阳气,则子宫寒气冷,血液运行就不畅,所以出现月经过少或延后或断经;(2)如果阳气胜过阴气,则血气散溢,血液离经而行,所以出现月经过多或月经提前或一月数下或崩漏不止;总的来说按阴阳偏胜或偏衰来统论,就是要“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 乖,以平为期”,以上正是许氏阴阳之道也。
而陈修园则用阴阳专指脾胃而言。陈修园认为: (1) 脾是太阴之湿土,如果得不到阳明燥气的调节,则出现寒湿过盛,寒湿为阴,阴独胜则阴道常出现不足,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卑监”的意思;(2)胃是阳明之燥土,如果得不到太阴之湿气的调节,则出现燥热过盛,燥热为阳,阳独胜则阳道常出现过多,这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敦阜”的意思。
综上所述,在使用方药方面常常用基本方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加香附、茯神、炙甘草为主,(1)若阴太过则加干姜、肉桂、附子、吴茱萸以及桃仁、红花之类的药物;(2)若阳太过则加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麦门冬之类药物;(3)无论是阴或阳、是虚或实、闭或塞、崩或漏、老或少,皆可用张仲景的《金匮》书中的温经汤这个方,如果善于使用,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最后陈修园感叹,以前这些方药数百年来有的医家当做秘典珍藏起来,不肯传给后世,而如今自己老了,不得不选择有德品兼备的人传授给他,既然传授了却又嘱咐说有古时候歃血之盟的规矩,陈修园最后说:“凡思议不可及之方,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不神,必择大学问之人,知道其居心长厚者,而后授之。”
原文 门人问曰: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间或有不关于病者,愿闻其说。
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变。妇人当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见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 ① 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 ② ;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 ③ ;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胎盛 ④ ,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坠者,是谓漏胎;此虽异常,而数患之竟不害事也。彼皆以妄为常,而中土失其主信之道,如人无信行,全赖狡诈以成家,君子不为也。大抵妇人患此者,性情亦必乖张 ⑤ 。
注解
①倒经:又称“逆经”、“经行吐衄”。是指月经前或行经期间,经量较少而出现周期性鼻衄或吐血。
②居经:又称“季经”。指每隔三个月月经才来一次,是属于特异性的生理现象。
③暗经:指妇女无月经,仍能怀孕生育。是属于特异性的生理现象。
④胎盛:又称“胎垢”、“激经”。是指怀孕后月经仍按月少量来潮,但并无腹痛等其它症状,是属于特异性的生理现象。待胎儿成长可以自止。
⑤ 乖张:执拗,违背常情。
桃花岛陈药师按此段先以门人提出问题:女子经水一月一行是正常月经,而月经提前或延后、有过多也有过少的甚至是闭经的,这些都属于月经不调;这其中也有个别不是病态的,凡此总总愿听先生教诲。
先生回答说:“凡天下之事有正常的就有非正常的,女人月经也是如此,按正常的说,女子每月按时来月经,可是却出现其血不下,却出现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的,这是叫倒经;三月一行的叫居经;一年一行的叫避年;有一生不行经的却能怀孕,叫暗经;受孕后却月月有来经的叫胎盛(俗名垢胎);有的出现受胎数月却突然大下血而胎不坠的,是叫漏胎;这些虽然异常,但往往却没事。这些不正常的月经,大多是中土失其主信之规律,就好比人没有信用可行,全都是狡诈、耍赖而成家,如果是君子的都不会去做这样的事,大概妇人有患以上这些月经的,其性情多数是执拗,与常人不一样。
原文门人问曰:经候不调既得闻命矣,今愿闻调经之法。
曰:诸家调经之说,是非参半。而萧慎斋 ① 以调经莫先于去病,录李氏之论一条,以分因详证治法;录方氏之论一条,又参以统论二氏之说,深合鄙意 ② ,今全录于后。
李氏云:妇人月水循环,纤疴 ③ 不作而有子。若兼潮热、腹痛,重则咳嗽、汗、呕,或泻,有潮热则血愈消耗,有汗、咳、呕则气往上行,泻则津偏于后,痛则积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后可以滋血调经。就中潮热疼痛,尤为妇人常病。盖血滞积入骨髓,便为骨蒸 ④ ;血滞积瘀,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血枯 ⑤ 不能滋养百骸 ⑥ ,则蒸热于内;血枯胞络 ⑦ 火盛,或挟痰气、食积、寒冷,则为疼痛;凡此诸病,皆阻经候不调,必先去其病,而后可以调经也。
方氏曰: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为四也。细详之,不调中,有趋前者,有退后者,趋前为热,退后为虚。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中,有时常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常时与经前为血积,以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而有热也;是四者之中,又分为八矣。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
萧慎斋曰:按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当先调经,则经调病自除。李氏一论,可谓调经之要,然偏而不全,余故补其未尽之旨。若方氏分因详症,诚得统论调经大法。
注解
①萧慎斋:又叫“萧壎”、清代医家,著有《女科经纶》,于1684年刊出。
②鄙:自称谦词。
③纤疴:纤音念先,细小的意思。疴音念科,疾病。纤疴指小病。
④骨蒸:一种虚热的症状。常与潮热并见。感觉骨髓里有热,多见于阴虚证。
⑤ 血枯:古代病名,在这里指妇人月经少或经闭。
⑥百骸:泛指人体所有的大小骨骼。
⑦胞络:又称胞脉,是指分布于子宫上的脉络,包括冲脉和任脉。
桃花岛陈药师按此段主要通过门人询问调经之法,陈修园先生例举了萧氏、李氏、方氏关于调经的方法,并认为统筹李氏与方氏的方法,比较符合陈修园先生的意思。最后陈先生总结了萧氏认为要按是先得病而后导致月经不调的,还是因为月经不调而后生各种病的,前者要先治病,病去月经自然就调理好了,后者则是先调经后则病自然就解除了。李氏的理论虽然是调经的概要,但不够全面,修园先生补充其没有说完的概要,而方氏分因详症,二者结合则是调经之大法也。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目录 1 拼音 2 《得效》卷十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熟附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熟附丸的临床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熟附丸 1 拼音
shú fù wán
2 《得效》卷十五 21 方名熟附丸
22 组成大川芎、当归、赤石脂(煅)、白龙骨、木贼(去节)、熟附子各等分。
23 主治崩漏。
24 熟附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渐安。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熟附丸的临床应用崩漏:一妇人年五十已上,经断七年,忽然经行,遂成崩漏,发热腹痛,两月不愈,予诊其脉,虚细疾数,予曰此乃阴虚而致,宜服此药。
古籍中的熟附丸 《济阴纲目》:[卷之二血崩门]治崩漏虚寒食前服,五六服,寒热腹痛皆退。崩漏未止,续服后熟附丸。熟附丸熟附子木贼(去节)龙骨()赤石脂(各半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血崩煎服,食前五六服寒热腹痛皆退,崩漏未止,续服后熟附丸。熟附丸熟附子木贼(去节)龙骨()赤石脂(,各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煎服,食前五六服寒热腹痛皆退,崩漏未止,续服后熟附丸。熟附丸熟附子木贼(去节)龙骨()赤石脂(,各
《女科经纶》:[卷七崩带门]气虚崩漏用断下汤论腹痛一证,人皆以为瘀血者多,此以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礼所谓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女科经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九妇人诸疾门]崩中漏下《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理气汤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陈皮砂仁桔梗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理气消滞。治妊娠气血两虚,寒气客于脏腑致成胸痞。气上冲胸,心下胀满,胃脘作痛,饮食不进。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参、苓、术、草以益元气,芎、归、白芍以补阴血,木、砂、陈、附运气散寒,桔梗祛胸膈之满,乌药顺中下二焦之气,枳壳、枳实上下分消其滞。诸药合用,不独无形者立散,即有形者亦可渐除,且祛邪而不伤正,诚如《内经》所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脉症正宗》卷一:理气汤处方香附2钱,川芎8分,青皮8分,厚朴1钱,乌药1钱,桔梗6分,玄胡8分,柴胡8分。功能主治滞气。摘录《脉症正宗》卷一《普济方》卷一五四引《指南方》方名理气汤组成半夏5两,橘皮4两,官桂3两,人参2两,甘草1两。主治身体疼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3盏,加生姜10片,煎1盏,去滓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女科百问》卷上方名理气汤组成半夏(汤洗)3两,桔梗1两,官桂2两,人参1两,橘皮(洗,干)2两,甘草半两。主治痰饮臂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5片,煎1盏,去滓,食前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详见百科词条:理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46:47 共5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宋代齐仲甫以问答体编写了一本妇产科专书,名叫《女科百问》,对妇产科的生理、病理、疾病等分100个问题一一予以解答,很是切合实用。明代闵齐仅在刊刻该书时写了一个序文,可以说是对妇科疾病检查上封建伦理观念限制医学发展的思想的严厉批判,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他说:医生诊治疾病,依靠望、闻、问、切四术,其中以切脉为下。但是,其他三术,可施诸男子和婴儿,不能用于妇女。因为名门闺秀,颇多限制。特别是月经、胎孕、带下、淋症等等,既不明示于医,更不肯令医查验观看和询问。他在议论了种种封建伦理对妇产科发展的限制约束后,还指出:“问之则医危,不问则病危”,确是一针见血。也反映了妇科医学家们对那种种限制的不满是何等厌恶了。尽管这一思想在朋代妇科学发展上没有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我们应当给予这种进步思想以高度评价。
目录 1 拼音 2 《叶氏女科诊治秘方》卷二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 3 方出《千金》卷二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 4 《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 5 《嵩崖尊生》卷八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扁豆散 扁豆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iǎn dòu sǎn
2 《叶氏女科诊治秘方》卷二 21 处方白扁豆30克(生用)
22 功能主治解毒行血。主毒药伤胎,败血冲心,闷乱喘汗欲死者。
2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研极细末,新汲水调下6~9克。口噤者,撬开灌之。
3 方出《千金》卷二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一 31 处方扁豆1升,香薷1升。
32 功能主治
霍乱。
3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上以水6升,煮取2升,分服。单用1味亦得。
4 《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41 处方白扁豆1两(生用)。
42 制法上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解毒行血。主毒药伤胎,败血冲心,闷乱喘汗而死者。
44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3钱,新汲水调下;口噤者,撬开灌之。
5 《嵩崖尊生》卷八 51 处方扁豆1钱,生姜1钱,枇杷叶5分,人参5分,白术5分,白茅根7分半,槟榔2分,贝母6分。
52 功能主治咯血初得,不嗽而咯出血。
53 扁豆散的用法用量生地汁、藕节汁、好墨汁调服。
古籍中的扁豆散 《邯郸遗稿》:[卷之三]妊娠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黄柏胎前口中咯血者,以扁豆散治之。扁豆散白扁豆生姜白术半夏人参枇杷叶妊
《竹林女科证治》:[卷二安胎下]毒药伤胎必至败血冲心,闷乱喘汗而死者,急宜解毒行血,宜扁豆散。若毒药伤胎,腰痛短气,宜阿胶散(方见上跌扑伤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一虚劳门]虚劳吐血(附论)一盏。入生姜少许。煎至六分。和滓温服。不拘时。扁豆散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满闷。不食。白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七·脾脏部(上)泻痢兼证]渴不和,不思饮食,吐泻渴水,及小儿虚热烦躁。人参白扁豆(去皮,炒熟)白术茯苓(各一两)**子甘草(炙)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八]利渴不止第十二愈风散简介
本文2023-10-10 00:25: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