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1收藏

百善孝为先的意思,第1张

  百善孝为先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籍记载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於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对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四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戊子季秋念孝文·百善孝为先第十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辞别孔子,回家赡养双亲的门人,就有十三人。

  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孝为先。这又为何?因没有孝,没有根本,就没有人类传承。为人子女当孝,为人父母当慈。父母养子女叫做“养”,子女养父母也叫做“养”。前者抚养成人,后者赡养终老。这叫天经地义(天经地义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经地义?人栽果树,此树领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开花结果。就算是“人参果树”那样精贵的树种,也要三万年一开花,三万年一结果。没有受人滋养而不报答的天地道理,这就是天经地义。

  我们看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这是长幼尊卑的次序,礼节。也可以视为子承老,儿子背老父母,这是象形,更是直观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论语》记先师之言曰:三十而立。为何是三十才称为“立”?“立”,是以人伦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间。以德行道理立,断然不是以“财利”立。人生到三十岁的年纪,非但自己为人子女,并且已作人父母,应上知人子之道,下知为父母之道。关于人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将往何处?当做何行?这些根本的知识,应有一番体认。这种体认,并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编织成锦绣出来,比如乡间的老人,他们不识字,却行善积德,友待乡邻。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而来,不是从锦绣文章而来,而是数十年为人之行的体认。因为“道不远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简单易行的。这就是,《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在“行”之后,这是根本的次序。

  并且,假如,人在未有“余力”(余力是行的余力,孝行德行的余力),德行未修,不能称“立”的时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艺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总之一概的行为,都将其内心表露无遗。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诸于行动。

  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如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孝顺篇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为人子女应孝顺,不孝之人罪滔天。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穷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侍候莫厌烦。  爹娘都调莫违阻,吩咐言语记心间。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敬意面带欢。  大小事情须禀命,禀命再行莫自专。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宝局钱场休我往,花街柳巷莫游玩。  保身惜命防灾病,酒色财气不可贪。  为非作歹损阴德,惹骂爹娘心怎安。  每日清晨来相问,冷热好歹问一番。  到晚莫往旁处去,侍奉爹娘好安眠。  夏天爹娘要凉快,冬天宜暖不宜寒。  爹娘一日三顿饭,三顿茶饭留心观。  恐怕饮食失调养,有了灾病後悔难。  休说自己劳苦大,爹娘劳苦更在先。  人了一日老一日,爹娘一年老一年。  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扳。  此篇劝孝逢知己,趁早行孝莫迟延。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  幼儿咒骂我,我心好喜欢;  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  一喜欢,一不甘,待儿待亲何相悬?  劝君今後逢怒,也将亲作小儿看。  儿辈出千言,君听常不厌;  父母一开口,便道多管闲。  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  劝君钦奉老人言,莫教乳口胡乱言。  夫妻携钱包,买衣又买糕;  罕见供父母,多说饲儿曹。  亲未膳,儿先饱,爱护心肠何颠倒?  劝君多为老人想,供养父母光阴少。  市上检药物,只买肥儿丸;  老亲虽病弱,不买还少丹。  儿固瘦,亲亦残,医儿如何在父先?  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及早驻亲颜。  富贵孝亲易,双亲未曾安;  贫贱养儿难,儿女无饥寒。  一条心,分两般,亲则推贫儿不言;  劝君莫推家不富,薄食先亲自然安。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一,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古代24孝故事精典全文

01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

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

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

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

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

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

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6�1学而》)的

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

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6�1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6�1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

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

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

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

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

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

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

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

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

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

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

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

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

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

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

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

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

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

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

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

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

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

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

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

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

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

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其中三孝居常熟。据《常昭合志》载:“《虞书》鸿文按:今梅李东街三里徐村,有孟宗堂,亦名官宪堂,同治十年重建。梅李北三里天字号,有丁兰堂,光绪十一年,僧水澄重建。黄香墓于光绪初筑碑亭。世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居其三,又皆在梅李,奇矣!”

黄香、字文强,东汉云梦安陆人,官居尚书令。九岁丧母,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将被褥温热后,才让父亲安睡。元代郭守正挑选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后黄巾起义,黄香率全家避难,死于乱军中,其家人转辗梅李定居。后裔将黄香衣冠安葬筑墓以资纪念。

黄香墓在梅李南三里许,白龙潭龙尾巴梢落星桥畔,清代起被列入梅李十八景之一,世人均仰之。可惜现在此墓已毁。年长者幼时还看见过的石坊石碑亦无踪影,令人扼腕!所幸在常熟图书馆一部古籍志书《梅李文献小志》上,载有清雍正六年昭文知县劳必达撰写的“汉尚书令孝子黄公墓碑记。”近800字的文言碑文,叙述了昭文首任知县劳必达进士考证和修缮黄香墓的史实。

清朝廷在雍正四年(1726)析壤分界,将常熟以东区域置设昭文县,劳必达奉命任昭文首任知县。因搜讨旧志,不但山川风土,城社坊市,户口贡赋了如指掌,还有名贤胜迹,祠宇丘陵亦历然在目。令他惊喜的是在昭文县东门外有一梅李镇,镇南有黄香墓。劳知县出生在黄香的故乡,对黄孝子是既敬奉又加浓厚乡情,他在家时曾多次到云梦安陆黄香故里,欲拜竭先贤墓地,可始终没见黄香墓冢,当地志书亦无记载,着实遗憾。梅李的黄香墓在志书上有几代名士记述,如元代的卢牧镇、明代的吴定宽、邓孝廉等。书中写道:宋乾道初,梅李人苏忠翊请风水先生觅坟地时,发现一古冢,内有石碑一块,刻有“延陵慈葬博赢,孟光贞曜夫子吴”,背面刻:“会稽东郡都尉张弘诛”又有薛综修祠月日题刻。此冢实为黄香之墓。苏氏将此碑带回,可石碑在夜里常显光怪,苏将石碑沉弃在昆承湖中。劳知县为黄香墓在他的辖区而开心,但为祠堂无存和墓碑失却而惋惜。

丙午年春,因为有人挖掘黄香墓,黄香后裔黄云章讼告县衙,劳知县闻知大怒,立刻行讯,同时,此事另有乡绅黄镛告至苏州,苏州知府令昭文县严查。于是劳必达知县率一班随从,到黄香墓地踏勘。他看到孝子墓冢高大,气势弘敞,实乃先贤安息佳处,挖掘过的地方已有黄香后裔修葺。劳知县先向墓冢礼拜,然后当即决断,墓旁一十八亩耕地免收税粮,其产出作维护孝墓之用。并落实官吏勒禁严守,倘若再有毁墓者,即行查处。事后,劳知县思忖,先前有人侵盗孝墓,皆因墓碑沦弃,无明显标志所致。为永久保存先贤墓冢,让后人弘扬孝德,劳知县为黄香墓捐资立碑,碑正面大书“汉尚书令孝子黄公墓碑”,背面有他亲自撰文,有当时常熟名人谭绍隆书写,归鸿篆额,雍正戊申年(1728),古虞石工邹城镌刻,立于墓正方。十年后,昭文第二任知县韩桐在乾隆四年(1739)重修黄香墓,树“汉孝子墓”石坊一座,撰写“重修汉尚书令孝子墓碑记”。两任昭文知县亲撰碑文,为孝子墓树碑,颂扬孝德,黄香墓规模空前,成为梅李的一大景观。

关于黄香墓的文献资料,目前只发现这一古文。所以《梅李文献小志》登录的劳必达这篇撰文,应该是今天我的研究梅李黄香墓的一份相当珍惜的历史资料。

百善孝为先的意思

  百善孝为先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