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进有何优缺点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
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
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
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
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
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
唐朝开始,逐渐繁盛。
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
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
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
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
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
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
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
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
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
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 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
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
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
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
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
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
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
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
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
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
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
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
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1、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2、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3、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太史连: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6、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开化纸: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后逐渐失传了。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故用开化纸所印的书,按今天的藏书标准均为较好的版本
9、连史纸:元代人费著在其所作《蜀笺谱》中说:“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这是连史纸的最早记载。连四纸从明代开始又称连史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连二、连三、连四是造纸时所用抄纸帘的使用方法的名称。
连史纸在清代时印书大量使用,过去一直认为清代最好的印书纸是开化纸,后来得以见到宫内陈设用书几乎都是用连史纸,从这点上看来,连史纸并非像书界以往认为的那样不高档。
10、皮纸:皮纸是用楮树皮和桑树皮所造的纸。产生于唐代,由于皮纸生产成本较高,故一般讲究的书才用皮纸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皮纸坚韧、抗蛀,比麻纸更加洁白平滑,而有的皮纸在生产过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时候皮纸看上去像麻纸,如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习惯说法是白麻纸,而其实是白色桑皮纸。
明代官方刻书主要是用皮纸和白棉纸,故而从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纸本书大部分都是好书。对于初入门者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
11、竹纸: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纸的。中国造纸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后发展到用树皮纤维造纸,这是造纸术的一大进步,而从树皮纤维发展到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使得纸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
竹纸产生于唐末,但没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但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用纸大多数是麻纸,其主要原因是竹纸发脆易碎,而在当时好书都是用麻纸来刷。现今市场流通的明清古籍绝大多数是用竹纸,就纸张的性质而言,竹纸本是常见的几种明清用纸中除土纸外最差的一种。
杭州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郑州古籍印刷公司。
1、杭州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家专门经营古籍印刷的公司,并且其印刷的产品是都是比较好的。
2、郑州古籍印刷公司是一家从事与各种古籍印刷的公司,该公司位于河南省郑州是,是一家印刷技术极好的公司。
景印本、抄本、钞本、刻本、排印本都是书籍的不同版本,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制作方式、年代、材料和价值等方面。
1 景印本:景印本是将原版拍照后印刷出来的版本,其印刷效果与原版相似。这种制作方式能够保留原版的许多细节,包括版面设计、字迹、插图等。景印本通常用于珍贵古籍、文献和艺术品等。
2 抄本:抄本是通过手抄的方式制作的书籍,其价值在于手写的内容和风格。抄本的制作过程比较慢,且容易出错,因此相对较少。
3 钞本:钞本和抄本类似,也是通过手抄的方式制作,但钞本通常是由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又被称为“合抄本”。钞本的价值在于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刻本:刻本是用木刻版印刷的版本,这种制作方式在古代非常普遍。刻本的价值在于其印刷质量和稀有性,一些古老的刻本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
5 排印本:排印本是用铅字排版印刷的版本,这种制作方式在现代非常流行。排印本的价值在于其印刷质量和普及性,一些珍贵的文献和古籍也会通过排印的方式进行复制和传播。
除了上述版本,还有其他的分类刊本,如影印本、套印本等。影印本是将原版通过摄影方式制作成印刷版,然后进行印刷;套印本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次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这些版本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价值。
我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进有何优缺点
本文2023-10-10 00:48: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