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的珠玑巷移民史概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2收藏

粤人的珠玑巷移民史概说,第1张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 。  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珠玑巷移民史,以珠玑巷为中心,描述历代居民入迁和出徙的过程、特点、规律、与源流。  前此有关珠玑移民史的论著,自黄慈博以下已有数种,但仍语焉而不祥。又含混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移民,视了珠玑移民的入迁,漏略了元代以后的出徙。可以说,还算不上真正的移民史,更谈不上完整 。  在移民史上,主要内容有 :  一、描述自周末至宋代珠玑移民的入迁过程,指出珠玑巷居民的主要来源是岭北移民(粤海族群) 。  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宋代珠玑巷移民的南迁史实。指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宋元之际的战争。南迁的移民主要是珠玑巷和南雄盆地的居民,珠玑巷是南迁移民真正的故乡,而并非象一些论著所说的“中转站”,或“仅仅路过而已”。并且对南迁的路线,移民的规模作了初步探讨。  三、对元明清珠玑巷移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明初和清初珠玑巷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  四、提出了珠玑巷移民后裔的海外拓殖与分布课题,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五、通过珠玑巷移民迁徒路线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和可能的移民后裔分布区,并对移民后裔的数量作出大致的估计。  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

宋代时,造园艺术在岭南迅速推广,设在官员衙署中的园林和归隐士人宅园,对于花石取胜的传统有所发展。在端州,就是后来的广东肇庆,北宋丞相包拯任知州时,曾在郡厅建菊圃,“前有轩,累土为山,抵石为基,榜曰‘烂柯天洞’”。

在广东惠州,归善县有琼州安抚使李纯思修建的李氏山园,此园临江建了座“潜珍阁”。

后来,谪贬惠州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曾为之撰《惠州李氏潜珍阁铭》。铭中描述了山园主人“择胜而栖神”的造园意境,此园:

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因石阜以庭宇,跨饮江之鳌鼋,发飞檐与铁柱,插清江之渊沦。

可见,潜珍阁其以花石为胜,倚山临江,巧用地形构筑楼阁之匠心。

在广东潮州,揭阳榕城石马山下的浦口村,北宋熙宁年间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表弟彭延年以钦赐钱帛兴工营造了“彭园”,此为北宋年间粤东第一座私家园林。

据《彭园图》记载,彭园的布局负山面水,左松右竹,建有四望楼、碧涟亭、赏月水阁、药圃、东堂、书斋、武馆、水榭、假山等建筑。

此园占地万余平方米,彭延年特地从家乡江西庐陵请来名匠负责施工,是为粤地吸收岭北造园文化的实例。

相传,当时朝廷有位姓邓的特使参观彭园后大为赞赏,竟说“洛阳富园、东园、独乐园,皆乏彭园之特色”。可见,彭园筑园技艺品位甚高。

洛阳为汉唐旧都,为历代名园荟萃之地,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兴建的邸宅、园林不在少数,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因此,当时人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之说。

北宋时,岭南园林有惠州白鹤居、海南载酒堂、登州十二石斋、广州西园、高要菊圃、阳光西园、新兴十仙园、泉州金池园等。在潮阳麻田山,有著名逸士吴子野经营的宅院岁寒堂、游子庵。

据说,吴子野到山东登州与太守李天章游玩时,向致仕官绅解二卿索得来自登州沙门诸岛的十二美石,由海舶运回家乡,置于岁寒堂。与吴子野交好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为之撰《北海十二石记》谓:

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置南海者也。

由此说明,南汉造园以花石为重的传统,为后代所传衍。在广州,宋代由于对外贸易繁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这种以花石取胜的造园特色,又有独特的反映。

北宋名臣余靖在广州任尚书左丞知时,曾作有《题寄田侍制广州西园诗》,有“石有群星象,花多外国名”之句。余靖在家乡粤北曲江也建有西园,他曾在此接待来访的祖无择,“林间载酒”,与之酬唱。祖无择在粤西阳江也建有一座西园,“在旧洲治西二里,乔木怪石,萧然出生,亦名盘玉壑”。

至南宋时,岭南各地又陆续建了和理堂、温玉堂、静明庵。因而,粤之东、西、中、北各处皆有名园。后来的清代粤中名园佛山梁园,也称“二十四石斋”,就是以石为特色。

,宋朝南方和北方之间饮食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甚至双方会出现相互鄙视的现象。

“南咸北甜”

没想到吧,和今天恰恰相反的是,宋朝的时候,北方人居然喜欢吃甜食,而南方人则是倾向于咸香。在北宋大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

“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例如,很多北方人在宋朝的时候都喜欢吃“云英面”,他们常规的做法是在面里加上莲藕、茭白和孽荞这些稍带甜味的辅料,但还不仅仅于此,他们在蒸面的时候喜欢加上糖和蜜,蒸熟之后再捣烂,最后放凉当凉面吃(雨田君写到这都觉得都有点腻)。

相反很多南方人在饮食的时候就喜欢吃腌制品,由于南方近海、湖好捕捞水产品,苏轼曾经说过“粤女市无常……处处售鱼虾”的说法,不过水产虽好但当时的条件很难长时间保存,所以“咸鱼”等就成了很多南方人的主要肉食。

而且由于靠近近海所以盐价较低,造成了很多南方人为了保证四季都能吃肉,就变成了“万肉皆可腌”的食物制作手法。在宋朝岭南(广东)地区腌鱼手法最为高超,甚至能将鱼腌制十年还能吃吃的案例。长期下来,南方人吃菜大多都是以咸味为主,特别是在广大的南方乡村,家里没有条咸鱼都不好意思接待客人。

造成北方食糖过多南方的原因主要在于——糖的产量。

虽然南方也是产甘蔗、蜂蜜等糖原料,但是甘蔗当成广大的经济作物大规模推广,还是在明朝之后,蜂蜜在古代则是属于高端奢侈品。而北方则是相反,宋朝北方不像今天是用甜菜制糖,他们更多为麦芽制糖,麦的产量本身就高,因此在宋代北方还是主要的制糖基地。这就造成了宋朝南北饮食中的“南咸北甜”。

饮食鄙视

正如很多人喜欢拿南北饮食来开玩笑,宋朝在饮食的过程中也是存在南北鄙视链的。

北方人排斥大米:这个现象在部分北方城市,现在也存在这种现象,虽然在宋朝的变量水运条件发达,每年转运到汴梁的大米虽然多,但是北方人还是对大米不屑一顾,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饼,尤其是宋仁宗,以前的就是因为他“蒸饼”被改成了“炊饼”(就是武大郎同款)。

南方人,“痛恨麦”:宋朝南方人作为对北方人不食用大米的回击,他们一样不喜欢“小麦”制品,虽然北宋时期南方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冬季麦了。《宋史》记载:

“壬寅,命两淮转运司给诸州民麦种……福州瑞麦生”

不过南方人对于麦子却天生具有抵触感,南方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吃大米,有时候也会补充一些荞麦。但对于小麦却是很鄙夷,甚至在苏轼流放的崖州(海南岛),那里的居民在水稻减产的时候都选择吃红薯和芋头,也不选择种植小麦。

就连对于小麦衍生出来的面食也极为抵触,这中间还衍生出不少笑话。

宋朝南方人之所以不吃面食的原因在于——面食有毒(这在今天很不可思议)。传说在达摩祖师在五代时期来到南方,看见有人在吃面,立马上去打翻,说面有毒。这个猜测也得到了北宋民间的附和。医书记载“麦乃世之常食之物.然经火煮而食之,其性壅热.善动风气,此甚验也”。甚至为了反驳说“北方人吃了没病,南方人吃了中毒”的疑问,还专门补充说道,小麦的热毒因为北方多大雪天气,所以霜雪能对这些热毒进行中和,而南方多雨,再加上天气本身就比北方热,因此南方面吃了会中毒。

南方人不吃面这个传统直到靖康之变,大批北方人迁移之后才得到改观。随着北人的南移,也将大规模的吃面和做面技术带到了南方。南宋的首都临安一时间也是面馆林立,各种类型的面馆鳞次栉比。就这样南方人也才逐渐接受小麦和吃面的习惯。

除了在主食上“水火不容”之外,南北双方在“饮”上面也是有地域差异

南方产茶,因此在南方喝茶也成了一些市井百姓的常备饮料。不过因为饮茶文化在士大夫中盛行,政治中心位于北方的宋朝在饮茶文化上也是不遑多让南方,而且除了喝茶之外,由于靠近契丹和西夏,北方人也喜欢喝牛奶和羊奶等高端饮料。而在酒文化上,不必多说,《水浒传》已经告诉了各位,北方的梁山好汉是如何喝酒的。

不过唯一能让南北两地人都共同喜爱的那就应该是在“肉食”上了。

当然肉食也有三六九等,上等的牛羊肉的在宋朝也是稀罕货。特别是羊肉,南宋的御膳房,甚至每天只做吃一只羊,这样皇帝一大家子人怎么也不够分。当然和今天不一样,猪肉在宋朝可是最为下等的“肉食”,因为价格便宜,也成为了大众美食,北宋汴梁的大养殖户,养殖的猪栏数在数百-数千不等。而会吃的北宋人将猪肉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东坡肉”和“火腿肉”都是在宋朝时期发明的。南宋首都临安,甚至还有专门一条屠巷,专门卖猪肉,每天杀猪将近数百只,而且每天都还能卖完。

雨田君说:

细说宋朝的饮食和南北差异,我们不难看得出来的,北宋的市井文化是极为多样和复杂的。而南北方在饮食上面的差异也是反映南北文化和宋朝包容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原本发达的宋朝却因为只知道守成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只能被金蒙所灭。让人引以为傲的宋人饮食文化也戛然而止。

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大宋朝》路卫兵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莲风村属于河源龙川县丰稔镇,河源历史悠久。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

莲风村地图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

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

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

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革命 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3月2日市委、市 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网站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地区。

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 驻仙塘镇。

党员代表与村党支部合影留念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上古时期,这一带居民属瑶、苗、高山等少数民族。

“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

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

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

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所以,客家人既有北方人的豪放、热情,又有南方人的机灵、幽默。

在历史长河中,这片沃土孕育了许多名人志士。

唐代有进士韦昌明、尚书王汝砺;宋代有进士古成之;清代有贵州巡抚希深、直总督颜检及闽浙总督颜伯焘;现有革命先烈阮啸仙、黄居仁、刘琴西、黄克;当代有著名作家萧殷、书法家李震欧、书画家陈荣琚、影视作家谢逢松、画家刘大补、画家周世聪、火箭发射专家张其彬等。

一、湘:

湖南省。省会长沙。

由来:

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为母亲河,故简称“湘”。

二、 赣:

江西省。省会南昌。

由来:

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赣江,以赣江为母亲河,故简称“赣”。

三、鄂:

湖北省。省会武汉。

由来: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战国楚国在此建都,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四、粤:

广东省。省会广州。

由来:

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在《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先秦古籍中“越”即“粤”,古文献中“粤”、“越”通用,是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广大地区的统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广东属百越之中的南越。后来"粤"和"越"区分,粤指广东,越指浙江。

五、 闽

福建省。省会福州。

由来:

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境内有江叫闽江,以闽江为母亲河,所以简称“闽”。

六、沪

上海。

由来:

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省份简称

-粤 (中国广东省简称)

-湖北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寒  夜

杜 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汲江煎茶

苏 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

试院煎茶

苏 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苏 轼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苏 轼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葵花玉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

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和蒋夔寄茶

苏 轼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従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苏 轼

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

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

牛羊烦诃叱,筐筥未敢睨。

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

仍戏作小诗

苏 轼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

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种  茶

苏 轼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

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

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

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次韵黄夷仲茶磨

苏 轼

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

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

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

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

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

次韵曹辅寄源试焙新茶

苏 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谝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苏 轼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寄周安孺茶

苏 轼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式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客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茗。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

沿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旗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

苏 轼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

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

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野菜初出珍又珍,送与安静病酒人。

便须起来和热吃,不消洗面裹头巾。

龙 凤 茶

王禹偁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烹北苑茶有怀

林 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人间绝品应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伯坚惠新茶

刘 著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尝茶和公仪

梅尧臣

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汤嫩水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尝 新 茶

曾 巩

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茶   灶

朱 熹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寄茶与和甫

王安石

彩绛缝囊海上舟,月团苍润紫烟浮。

集英殿里春风晚,分到并门想麦秋。

寄茶与平甫

王安石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

石楼试水宜频啜,金谷看花莫漫煎。

陪诸公登南楼啜新茶

家弟出建除体诗诸公既和

陈与义

建康九酝羙,侑以八品珍。

除瘴去热恼,与茶不相亲。

满月堕九天,紫面光磷磷。

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

定论得公诗,雅号知凝神。

执持甘露椀,未觉有等伦。

破睡及四座,愧我非嘉宾。

危楼与世隔,万事不及唇。

成公方坐啸,赏此玉花匀。

收杯未要忙,再试晴天云。

开口得一笑,兹游念当频。

闭眼归默存,助发梨枣春。

与周绍祖分茶

陈与义

竹影满幽窗,欲出腰髀懒。

何以同岁暮,共此晴云椀。

摩挲蛰雷腹,自笑计常短。

异时分忧虞,小杓勿辞满。

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

欣然忘病之未去

陆 游

槐火初钻燧,松风自候汤。

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

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啜茶示儿辈

陆 游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余共举此瓯茶。

麤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还满眼,高城漏鼓不停挝。

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榼何妨问酒家。

饭罢碾茶戏书

陆 游

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

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

烹  茶

陆 游

麴生可论交,正自畏中圣;

年来衰可笑,茶亦能作病。

噎呕废晨飧,支离失宵瞑。

是身如芭蕉,宁可与物竞。

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

把玩一欣然,为汝烹茶竟。

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陆 游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试  茶

陆 游

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浮。

睡魔何止避三舍,欢伯直知输一筹。

日铸焙香怀旧隐,谷帘试水忆西游。

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

试  茶

陆 游

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

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

试  茶

陆 游

强饭年来幸未衰,睡魔百万要支持。

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

乳井帘泉方遍试,柘罗铜碾雅相宜。

山僧剥啄知谁报?正是松风欲动时。

睡起试茶

陆 游

笛材细织含风漪,蝉翼新裁云碧帷。

端溪砚璞斲作枕,素屏画出月堕空。

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

门前剥啄不嫌渠,但恨此味无人领。

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

陆 游

一州佳处尽裴回,惟有东丁院未来。

身是江南老桑苎,诸君小住共茶杯。

雪芽近自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旋置风炉清樾下,它年奇事记三人。

喜得建茶

陆 游

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

雪霏庾岭红丝磑,乳泛闽溪绿地材。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

故应不负朋游意,手挈风炉竹下来。

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

陆 游

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磑破旗枪。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

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谢王彦光提刑见访并送茶

陆 游

迩英帷幄旧儒臣,肯顾荒山野水滨。

不怕客嘲轻薄尹,要令我识老成人。

颿回鼓转东城暮,酒冽橙香一笑新。

遥想解酲须底物,隆兴第一壑源春。

雪后煎茶

陆 游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夜汲井水煮茶

陆 游

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

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

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

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

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昼卧闻碾茶

陆 游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

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催公静碾茶

黄庭坚

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

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

黄庭坚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奉谢刘景文送团茶

黄庭坚

刘侯惠我大玄璧,上有雌雄双凤迹。

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

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爢。

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

绛囊团团余几璧,因来送我公莫惜。

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

公益尝茶

黄庭坚

子云窗下草玄经,寒雀争喧户昼扃。

好事应无携酒榼,相过聊欲煮茶瓶。

寄新茶与南禅师

黄庭坚

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

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

石钵收云液,铜瓶煮露华。

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

今岁官茶极妙而难为赏音者

戏作两诗用前韵

黄庭坚

鸡苏狗虱难同味,怀取君恩归去来。

青箬湖边寻顾陆,白莲社里觅宗雷。

乳花翻椀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

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

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

黄庭坚

合门井不落第二,竟陵谷帘定误书。

思公煮茗共汤鼎,蚯蚓窍生鱼眼珠。

置身九州之上腴,争名焰中沃焚如。

但恐次山胸垒块,终便酒舫石鱼湖。

送张子列茶

黄庭坚

斋余一椀是常珍,味触色香当几尘。

借问深禅长不卧,何如官路醉眠人。

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

黄庭坚

三径虽锄客自稀,醉乡安稳更何之。

老翁更把春风椀,灵府清寒要作诗。

茗椀难加酒椀醇,暂时扶起藉糟人。

何须忍垢不濯足,苦学梁州阴子春。

香从灵坚垄上发,味自白石源中生。

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柯一梦成。

龙焙东风鱼眼汤,个中即是白云乡。

更煎双井苍鹰爪,始耐落花春日长。

谢公择舅分赐茶三首

黄庭坚

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

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梦听春雷。

文书满案惟生睡,梦里鸣鸠唤雨来。

乞与降魔大圆镜,真成破柱作惊雷。

细题叶字包青箬,割取丘郎春信来。

拚洗一春汤饼睡,亦知清夜有蚊雷。

谢人惠茶

黄庭坚

一规苍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锦段鲜。

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

谢王炳之惠茶

黄庭坚

平生心赏建溪春,一邱风味极可人。

香包解尽宝带胯,黑面碾出明窗尘。

家园鹰爪改呕泠,官焙龙文常食陈。

於公岁取壑源足,勿遣沙溪来乱真。

西江月·茶词

苏 轼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诉 衷 情

张 抡

  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睡魔何处,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风 流 子

王千秋

  夜久烛花暗,仙翁醉、丰颊缕红霞。正三行钿袖,一声金缕,卷茵停舞,侧火分茶。笑盈盈,溅汤温翠碗,折印启缃纱。玉笋缓摇,云头初起,竹龙停战,雨脚微斜。

  清风生两腋,尘埃尽,留白雪、长黄芽。解使芝眉长秀,潘鬓休华。想竹宫异日,衮衣寒夜,小团分赐,新样金花。还记玉麟春色,曾在仙家。

谒 金 门

吴 潜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七碗徐徐撑腹了。庐家诗兴渺。

  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酒兴茶酣人语悄。莫教鸡聒晓。

浣 溪 沙

周 密

  竹色苔香小院深。蒲团茶鼎掩山扃。松风吹尽世间尘。

  静养金芽文武火,时调玉轸短长清。石床闲卧看秋云。

浣 溪 沙

程大昌

  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

  旋挹天花融湩液,净无土脉污芳鲜。乞君风腋作飞仙

拼 音 

yuè  

部 首 米

笔 画 12

五 行 土

繁 体 粤

五 笔 TLO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指广东、广西:两~。

2广东的别称:~剧。

相关组词

粤菜

[yuè cài] 

广东风味的菜肴。

粤海

[yuè hǎi] 

指广州。广州古代为粤地,又临海,故名。

南粤

[nán yuè] 

指广东、广西。

粤江

[yuè jiāng] 

珠江的旧称。

粤匪

[yuè fěi] 

清 朝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起义者的污蔑之辞。

百粤

[bǎi yuè] 

见“百越”。

两粤

[liǎng yuè] 

1汉 初的两个小国 南粤 和 闽粤 的合称。地有今 广东、广西、福建。《汉书·食货志下》:“﹝ 武帝 ﹞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 等招徕 东瓯,事 两粤,江 淮 之间肃然烦费矣。”参阅《汉书·两粤传》。

粤若

[yuè ruò] 

发语词。用于句首以起下文。

吴粤

[wú yuè] 

春秋 吴国 与 越国 的并称。粤,通“越”。

胡粤

[hú yuè] 

同“胡越”。《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内锄雄俊,外攘 胡粤。”颜师古 注:“粤,古越字。”宋 陆游《有客》诗:“洗心谢宿愆,世事等 胡粤。”

粤寇

[yuè kòu] 

清 朝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起义者的污蔑之辞。

扬粤

[yáng yuè] 

见“扬越”。

粤峤

[yuè qiáo] 

指 五岭 以南地区。

粤剧

[yuè jù] 

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用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也叫广东戏。

粤祝

[yuè zhù] 

粤 地的咒祷法术。祝,通“咒”。

粤宛

[yuè wǎn] 

谓天气和顺。

粤曲

[yuè qǔ] 

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粤王台

[yuè wáng tái] 

即 越王台。在 广州市 北 越秀山 上,相传为 西汉 时 南越王 赵佗 所筑。清 林昌彝《渡海》诗:“楼槛排山鬼岛开,白头今诣粤王台。”

粤犬吠雪

[yuè quǎn fèi xuě]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粤若稽古

[yuè ruò jī gǔ] 

顺考古代之道理。

粤语(cantonese)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民间称白话或广东话。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 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的,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

经典粤语歌曲、**、电视剧。(3张),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 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两广(两粤)初分之前。所以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特指“广东话”。 就像英语一样,不是特指英国。现时所称的“广东话”其实只是粤语口语上的叫法,粤语的标准音是西关口音(广州话)为标准的广府话或叫广州话,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会写成広东语,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其实称“广东话”可指广东方言,如:可细分为无法互通、理解、差别大的广东地方里潮州话、客家话、雷州话、四邑话等词汇或俚语、俗语、歇后语、文化词语吸收,再纳入广东方言,这可才口语上称作“广东话”。若果把整个能互通的粤语只称作“广东话”,其实会无视同样说粤语部分地区的人,广西部分地区(广西把粤语称白话,即粤语方言的分支、与标准广州话有一定口音上的差异,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约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粤语地方(即粤语方言的分支,称儋州话)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粤人的珠玑巷移民史概说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
点击下载
上一篇:王庄村的介绍下一篇:水地的典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