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古称叫什么?
新疆古称西域。
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清军入关以前,它所统辖的疆域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入关后,它迅速统一了中国大部。
但在个别地区,它的统治也是经过了多年反复之后才最终确立的。清朝前期的几代皇帝,都视统一全中国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不断扩大和巩固。
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时,清政府的政令终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乾隆皇帝将最后由自己所确立的清政府统治的地区称为新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也称为新疆。
新疆这个名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继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归还了伊犁地区。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
他在给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称新疆是“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于是以新疆为省名就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新疆自古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因为是新从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复的失地,故以新疆定为省名,有“故土新归”之意。
1884年新疆建省,正式定名新疆省。从口头传统上已经成为特指西域地区名词“新疆”一词正式成为特指中国西域地区的专用名词,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位置:新疆地处东经73°40′~96°18′,北纬34°25′~48°10′之间。中国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166万平方公里)。
边界线长度占四分之一(5000多千米),其面积比江苏省和浙江省加一起总和的八倍还多4万平方公里。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为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县。
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为东疆。
-新疆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7]。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新疆现辖4个地级市、5个地区、5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
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而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中医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
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中原
山东泰山、武当山古建筑群、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敦煌莫高窟等。
1、山东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古称岱山,又名岱宗、 故称岳山,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中华泰山作为东岳,西岳,中岳,南岳和北岳的五岳之首,历来有着“中华第一山”的美誉。
2、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古建筑群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3、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4、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5、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
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
光绪十年(1884年),清 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
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 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扩展资料:
两千多年的新疆历史发展,展现出了若干特点和规律,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
从政治上看,自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一直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治理之下,尽管各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治理方式各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
1884年,清 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
从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上来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历史上众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
在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和好交往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战争和冲突,这是阶级社会各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从宗教上来说,新疆有史以来即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教从来都不是新疆地区唯一的宗教, 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经验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分离是保持新疆稳定的基础。
从文化上讲,新疆文化是由众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认同,既是新疆文化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从电垦戍边政策的历史定位来看,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的重要内容,屯垦戍边既有利于保障边疆的巩固和稳定,也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回顾新疆的历史,尤其是历代王朝对新疆实施有效治理的过程,尽管由于受到势力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各王朝对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的管辖方式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王朝对新疆的管理不断深化。
新疆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由此也形成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表明,西域在很早之前就和中原地区有了密切的联系,秦汉之际兴起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开始将西域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设置僮仆都尉进行管理。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辽阔的西域被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
自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到清朝设省而治,历代王朝对新疆的治理经过了督统治理(西汉至隋)、羁縻治理(唐至明)、军府治理(清统一新疆至1884年)、建省治理(1884年以后)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央 对新疆治理逐步强化的发展轨迹。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等。在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推进下,新疆引起世人瞩目,来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 不少人总带着一些遗憾回去,因为仅有维吾尔族小花帽、英吉沙小刀和一些民族乐器这样的旅游纪念品,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新疆民族民俗文化、风情等各方面的了解,人们盼望着有更多有创意的习俗、民情、传承、演绎、体现新疆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被开发出来,通过这些纪念品直观地了解新疆。
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塔吉克、柯尔克孜等众多民族的人物,或弹或敲亦歌亦舞、梳着小辫的姑娘裙裾飞扬,戴着花帽的小伙子旋转如飞;骑着毛驴乐呵呵的智慧幽默大师阿凡提,极具民族风情表达爱情的哈萨克族“姑娘追”,卖烤馕挂毯西瓜甜瓜的小巴郎和维吾尔老大爷,美丽的毡房和怀抱雪白羊羔的蒙古姑娘,驯鹰飞翔的塔吉克汉子,胖乎乎头顶于阗小毡帽的大妈,十八般乐器弹奏十二木卡姆演奏家们……;还有新疆的葡萄沟、苏公塔、坎尔井、古龟兹城、艾提尕尔清真寺、八卦名城“特克斯县城”等等,均表现得那样传神、美妙、栩栩如生。
多彩斑澜的民族服饰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裕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各种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
民 族 花 帽: 戴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爱好,尤喜欢戴花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绣花帽“花帕”是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头饰。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这种做绣工精细的四棱小花帽。维吾尔族花样繁多,多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图案,花纹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哈萨克族的帽子也很有特色,帽顶绣花,帽檐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圆斗形绣花帽“塔合亚”是姑娘们最喜欢戴的帽子,帽顶插一撮猫头鹰羽毛,戴上不仅美丽动人,而且也象征勇敢、坚定。柯尔克孜族男女则喜戴各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吉克族妇女喜戴刺绣精美、带耳围的绣花棉帽,这种帽子戴上不仅美观,而且还能御寒。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平顶花帽,帽子上喜披一块彩色头巾。
腰 巾: 维吾尔男子的传统长袷袢,一般没有扣子,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一般总要扎腰巾。除当腰带巾外,腰巾还有多种用途,如携小物体、食品等;又是男子服装的重要装饰品。做工一般都比较精细,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卑劣的审美情趣。它可分为两种式样: 方形腰巾。使用时折成三角形系在腰间,图案花纹向外。它多是用各色布、绸缎、织锦料绣制而成。有些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艳丽,而中老年的较雅淡。 长形腰巾。是一种线织长腰巾,多是黑色或黑绿色,。用艳丽跳跃的色彩在两端织上数层几何形纹样,别具特色。
新疆人文文化:
1、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2、新疆各民族成员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
3、新疆是多语言、多文字地区,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和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不断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4、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尊重和保护宗教文化。
扩展资料:
新疆文化多样化的原因:
1、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陪葬了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
2、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西域的乐器与音乐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
3、中华文化宝库中,就包括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新华网
目前,新疆已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4640项。
其中,被选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5项、国家级项目94项,自治区级项目保护单位567个、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81个。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新疆公布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54人,被选入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有548名、国家级传承人112名。
玛纳斯
《玛纳斯》是集诗、歌、故事于一体的韵文史诗,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口头文学,艺人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它是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木卡姆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包含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它是由12部木卡姆组成的大型套曲,全部演唱完大约需要24小时。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是一种综合性民间娱乐活动,集歌舞、戏剧、乐器演奏、杂技、竞技和游戏为一体,根据地域文化和时令节日的不同,拥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多重社会意义,比如春天举行的阔克(青苗)麦西热甫,还有传统节日、丰收、迎雪麦西热甫,体现了它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多样性。
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分毡绣和布绣两种,绣料多选用布、毛毡、皮革,构图饱满,突出四边,注重对称性,图案纹样粗犷简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自然纹样,羊角、鹿角、驼掌、树枝、花草都在其中。
传统箭术(锡伯族射箭)
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归。射箭是锡伯族群众最爱的体育项目,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射箭使用传统复合弓及竹木箭,强调弓、箭、手三者的配合。
新疆的古称叫什么?
本文2023-10-10 01:07: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