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入药有什么作用?川芎有哪些药用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川芎入药有什么作用?川芎有哪些药用功效?,第1张

川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见到川芎,但是我们也许会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里面看到川芎的成分,川芎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那么,药物川芎入药有什么作用?川芎有哪些药用功效?

川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以四川产者质优。系人工栽培。5月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再去须根。用时切片生用或酒炙。

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故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腹部诸痛。若治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常与丹参、桂枝、檀香等同用;若治肝郁气滞之胁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如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多与桃仁、红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若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三七等药用。

川芎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能活血调经,可用治多种妇产科的疾病。如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若属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当归等,如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若治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当归、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若治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错后,可配益母草、当归等,如益母胜金丹(《医学心悟》)。

2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故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治风寒头痛,配羌活、细辛、白芷,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若配菊花、石膏、僵蚕,可治风热头痛,如川芎散(《卫生保健》);若治风湿头痛,可配羌活、独活、防风,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配当归、白芍,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可治血虚头痛,如加味四物汤(《金匮翼》);若治血瘀头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治风湿痹痛,常配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瘀之出血证和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

2《本草汇言》:“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

3《本草新编》:“川芎血闭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疗头风其神,止金疮疼痛。此药可君可臣,又可为佐使,但不可单用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反有散失之忧。若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转有暴亡之虑。”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主要为藁本内脂、香烩烯等),酚类物质(如阿魏酸),内脂素以及维生素A,叶酸,蔗糖,甾醇,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川芎嗪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并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川芎嗪可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所含阿魏酸的中性成分小剂量促进,大剂量抑制子宫平滑肌;水煎剂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可加速骨折局部血肿的吸收,促进骨痂形成;有抗维生素E缺乏作用;能抑制多种杆菌;有抗组织胺和利胆作用。

3临床研究:川芎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用川芎、红花各等份压片,每天口服3次,每次4片(每片含川芎、红花各125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4例,83例有效。(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资料汇编(第二辑),1972,12)。每日用川芎嗪8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滴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66例,恢复期154例,后遗症期47例。结果:急性期有效率100%,恢复期有效率954%,后遗症期有效率702%。(陕西中医,1988(9):408)。用川芎24—28克,白酒30毫升,水250毫升,浸泡1小时后,加盖用文火炖煎分2次服,不饮酒者可单加水炖服,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9例,均有效(陕西中医,1990,11(4):150)。

功效作用

(1)活血行气

①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号方。

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牡丹皮、当归等同用;月经后期,1~2个月1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

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

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

①用于感冒头痛,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属于风热者,可与菊花、薄荷同用。

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独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

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

②用于胃炎之上腹胀痛、吐酸烧心等证,可与蒲公英、木香等同用。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目录 1 拼音 2 疾病科属 3 疾病概述 4 诊断要点 5 辨证分析 6 辨证论治 61 热盛血瘀 62 寒凝血瘀 63 气滞血瘀 64 正虚血瘀 附: 1 治疗瘀证的中成药 2 瘀证相关药物 3 古籍中的瘀证 1 拼音

yū zhèng

2 疾病科属

内科

3 疾病概述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或久病入络等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临床以疼痛固定、瘀斑、肿块、出血、肌肤甲错等为主要特征。西医的冠心病、肺心病、肝脾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肝硬变等,当表现有瘀血症候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4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

①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日久不愈;

②瘀斑:肌肤或舌质见瘀斑(点);

③症积包块:按之有形,质硬,固定不移,或拒按触痛,外伤见局部青紫肿痛;④出血:紫暗或成块,或见大便黑色,或出血淋漓反复不止;⑤全身表现:毛发枯黄脱落,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眼睑下发青发黯,白睛布有紫色血丝,牙龈发暗,胸颈见红缕赤痕,腹大坚满或青筋暴露,关节变形、肿痛,唇指(趾)紫绀,下肢脉络怒张等。⑥舌脉:舌暗、青紫、瘀斑(点),舌下脉络怒张。脉涩或结。

2、病史及治疗史:

①病史应着重了解起病前有无密切相关的外伤、出血、月经胎产等疾病的历史,因为这些易导致瘀证的形成;

②有时虽然瘀证的征象不明显,但有屡服他药,经过多种治法而未效的治疗史,可以从“久病入络”的角度加以考虑。

3、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见浓、粘、凝、聚等异常表现。

5 辨证分析

瘀血的产生多因外伤或感受外邪、各种出血、情志内伤、久病正虚等,影响气血或血脉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畅,甚则瘀塞不散,而形成瘀血之证。由于瘀血是病理产物,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故临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临证应注意辨寒热及虚实偏盛。热证血瘀主要由热邪、温毒等病所导致;寒证血瘀主要因感受寒邪而引起,多见于血脉及肢体经络的瘀证。单独的瘀证及气滞所致血瘀,一般属于实证的范畴;由于气虚不行、津亏不运及阳气衰微所导致的病证,以及瘀证日久,耗伤正气,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属于虚证。但严格说来,瘀证的虚证属于虚实夹杂的病证,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即指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证的基本原则。属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原因或病理变化者,则需配合其他治法。如虚证血瘀,宜配伍益气、养血、滋阴或温阳等治法。

6 辨证论治 61 热盛血瘀

证见

治法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处方:生地黄20克,水牛角、石膏各30克,黄连、栀子、黄芩、知母、牡丹皮各12克,赤芍、连翘、玄参各15克,丹参20克,紫草20克,郁金、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毛冬青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肉注射。

62 寒凝血瘀

证见

治法

方药

1、 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细辛15克,木通、制草乌各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

63 气滞血瘀

证见

头面、胸肋或脘腹胀满刺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变形,性情急躁,或有痞块,心悸、脱发、耳聋失语,眩晕,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方药

1、 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赤芍、桃仁、郁金各12克,红花、柴胡、枳壳、川芎各10克,地鳖虫、郁金各9克,生地黄、牛膝各15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⑵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每日2次。理气活血化瘀。局部或周身疼痛,固定不移,或皮肤紫暗不泽,四肢逆冷,温经通络散瘀。痛得温稍减。舌质紫暗,脉沉涩。皮肤发斑,颜色紫暗,或有衄血,身热神昏。舌质红绛或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紫暗,脉细数。

64 正虚血瘀

证见

治法

方药

1、 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黄芪2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牛膝15克。水煎服。若偏阳虚者加熟附子12克、肉桂6克、干姜10克。偏于阴虚者,加生地黄、玉竹各15克。偏于血虚者,加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2、 中成药丹田降脂片,每次2克,每日3次。气短心悸,头晕眼花,胸中隐痛,食少无力,腹部胀满作益气活血化瘀。痛,或有积块,或肢体偏瘫。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缓而涩。其他疗法

治疗瘀证的中成药 尿毒清颗粒

拼音:niàodúqīngkēlì英文:尿毒清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尿毒清颗粒分类:泌尿系统药物中成

骨通贴膏

拼音:gǔtōngtiēgāo英文:骨通贴膏说明书:药品名称:骨通贴膏剂型:橡胶膏剂:每贴7cm×1

天菊脑安胶囊

mg。功能与主治: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用于肝风夹瘀证的偏头痛。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荷丹片

与主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用于高脂血症属痰浊挟瘀证候者。用法与用量:口服。糖衣片一次5片,薄膜衣片

血美安胶囊

,凉血活血。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伤阴挟瘀证,症见皮肤紫癜、齿衄、鼻衄、妇女月经过多、口渴、

更多治疗瘀证的中成药

瘀证相关药物 茸参益肾胶囊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茸参益肾胶囊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扶正固本,补肾健脾,活血通络

温经止痛膏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温经止痛膏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用于寒凝气

骨通贴膏

标准来源国药标准WS3120(Z024)2000(Z)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

天菊脑安胶囊

性状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用于肝风夹瘀证的偏头痛。规格每粒装04克用法用量口服

复方紫苏油软胶囊

功能主治去脂化浊,解毒散结。用于粉刺湿浊毒瘀证,症见丘疹,色微红,白色粉刺或有痒痛,皮肤油腻。

更多瘀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瘀证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外障

延缓为累。去后用点药消其根。内服和血清火之剂。肺瘀证由大而起。贯过气轮。如皮筋横带风轮。甚则掩及瞳神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

睛,或起筋膜。宜服洗刀散,及二黄散、定心丸。肺瘀证由而起,贯过气轮,如皮似筋,横带至于风轮,光亦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4.腰疼

甚少,由于气血瘀者颇多,若因努力任重而腰疼者尤多瘀证。曾治一人因担重物后腰疼,为用三七、土鳖虫等分共

《金匮要略浅注》:[卷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葫芦粥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葫芦粥 1 拼音

hú lú zhōu

2 处方

陈葫芦粉(越陈越好)10~15克 粳米50克冰糖适量

3 制法

先将粳米、冰糖同入砂锅内,加水500克,煮至米开时,加陈葫芦粉,再煮片刻,视粥稠为度。

4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适用于肾炎及心脏病水肿、脚气水肿等。

5 葫芦粥的用法用量

每日2次,温热顿服,5~7天为一疗程。

6 摘录

《民间方》

古籍中的葫芦粥 《医林改错》:[卷下怀胎说]抽葫芦酒

治腹大周身肿。自抽干葫芦,焙为末,黄酒调服三钱。若葫芦大,以黄酒入内煮一时,服酒颇效,取其自抽之义。

《本草便读》:[草部隰草类]葫芦巴

葫芦巴补肾壮元阳。辛苦温通有效。入肝宣冷滞。疝瘕寒湿宜求。(葫芦巴壮元阳

《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小疵]无名肿毒

者疮疖也。大如酸枣。赤肿而有脓血。宜羊角散服之。葫芦化毒丹涂之。羊角散治痤及毒赤斑。羊角连内骨烧存性

《证类本草》:[卷第十一]葫芦巴

葫芦巴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香子、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葫芦巴

回答者:匿名 4-12 23:46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金匮要略方论》

《黄帝灵枢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千金方》

《温热论》

《类症治裁》

《古方八阵》

《方剂索引》

《黄帝八十一难经》

《子午流注》

《鬼门十三针》

《针邪秘要》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青记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青记 1 拼音

qīng jì

2 注解

青记 病证名。脸面青紫色斑印之病证。《医林改错》卷上:“血瘀症,长于天庭者多,三十付可愈。白癜、紫癜、紫印、青记,自古无良方者,不知病源也。”该病多发于前额部之中间,斑点青或微紫,不易消退。内服可选通窍活血汤。

治疗青记的方剂 通窍活血汤

5年,10付可愈,若10余年,2030付必愈;青记脸如墨,30付可愈;牙疳,晚服此药1付,早服血府

更多治疗青记的方剂

古籍中的青记 《医林改错》:[卷上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青记脸如墨

症,长于天庭者多,三十副可愈。白癜、紫癜、紫印、青记,自古无良方者,不知病源也。《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川芎入药有什么作用?川芎有哪些药用功效?

川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少见到川芎,但是我们也许会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里面看到川芎的成分,川芎有很好的活血化瘀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