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外蕃奴隶昆仑奴,他们的故乡究竟来自于哪里?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深度剖析唐朝外蕃奴隶,为何这么多?昆仑奴来自于哪里?开放政策,兼收并蓄的态度,交通发达,商业贸易发达
由马伯庸原著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近日火爆荧屏,《长安十二时辰》真实再现了大唐盛世生活场景,当时的长安城已经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充满着各种行业、各种肤色的外蕃人,其中有一个人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那就是“地下长安”的“涉黑大佬”葛老,身穿大唐贵族服饰的黑人葛老,本来是一个昆仑奴,由于会办事,后来赎身成为自由人。
其实,在长安城内外蕃很人多,除了众多的西域胡人外,还有波斯人、大食人、新罗人、倭人。这些人中有使臣、贡人、僧人、留学生、商人之外,还有许多被长安贵族人家雇佣的奴隶。在长安,贵族及大户人家除了有大量本土奴婢和佣人外,还追求使用外蕃人为时尚,当时流行一句话“昆仑奴、新罗婢”,昆仑奴身体强壮、性情温顺、吃苦耐劳,深得贵族人家喜欢,新罗的女婢,相当于今天的菲佣,她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乖巧能干。
借助《长安十二时辰》这个话题,本篇文章浅析大唐长安城有哪些外蕃奴隶、昆仑奴到底是哪里人?是怎么来到大唐的?
开放的唐朝,国际化的长安引来无数外蕃人来自此学习、工作、交流和生活,这些外蕃人广泛活跃于长安各阶层,他们或经商贸易、或求学深造、或讲经布法、或吹拉弹唱、甚至出将入相,他们的活动是唐人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长安城内的外蕃人种类很多,有使节、有商人、有俘虏、有质子、有僧侣、有奴隶、有贡人等等,可研究的体系非常庞大,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从外蕃奴隶、外蕃贡人、外蕃僧人三方面入手,来论述长安城内外蕃乐人、奴隶、侏儒、舞伎和僧人等生活状况。
唐朝对外来人都有不同的称呼,蕃客指的是外国使节,蕃商指的是外国商人,外国的神称为“蕃神”,同时唐人还有一个习惯上的称呼,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称为夷狄,西域及中亚各国的外来人习惯上统称为胡人,对东亚地区的朝贡国如新罗、高丽、日本等国不以蕃人相称。唐朝外蕃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大唐国土。
《唐六典》记载“凡天下十道,关内道控北蕃突厥之贡献;河南道控海东新罗、日本之贡献;河北道控西河群蛮之贡献;岭南控林邑、扶南之贡献。”“曾有蕃胡足迹之州郡近百,几达全国三分之一,分布不为不广。”
由以上资料可知,外蕃人来唐途径不同,从东南西北方向涌入,并且分布范围极广,南方广州、扬州城市聚集一些从海路而来的大食、波斯商人,山东沿海地区聚集新罗、日本人,北方凉州则聚集从丝绸之路而来的康国、石国、吐火罗等中亚胡人。
长安城外蕃奴隶
唐朝虽然是最开明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但奴隶制度残余力量依然很大,依然有大量的奴隶存在于社会中。唐代的奴隶有官奴和私奴之分,官奴主要来源于俘虏、犯罪坐没,私奴则是通过赏赐、买卖、投靠、掠夺等手段获得。在唐代众多的奴隶中,夹杂这各色的外蕃奴隶。那么这些外蕃奴隶从何而来呢?
战争俘虏而来的外蕃奴隶,唐初期,通过高丽战争、突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唐军队俘虏了大批战俘,这些战俘有相当一部分被带回了唐长安城后,被迫陷入遭受奴役的境地,他们或被送给天子、重臣、宠臣为奴作苦工。
《旧唐书》记载唐军队俘获大批战俘“贞观四年,李靖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新唐书》记载“薛仁贵进击突厥,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称是。”《资治通鉴》记载王玄策俘虏过大批印度人“玄策与副将进至于中天竺,大破之,获其妃及王子,掳男女万二千人。”
由此可见,唐朝通过战争获得了大批俘虏。但在战俘中,也分为不同级别,唐朝对他们区别对待,例如部落酋长、首领、王孙贵族等,唐朝廷给他们很高的待遇,有得甚至被授予官职,让他们入朝为官,继续统治原本部落的居民,如车鼻可汗,高昌国王、突厥可汗、龟兹国王等等,这些都属于高级俘虏,当然不是唐朝奴隶。
但是,大量普通战俘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一部分转化为官方和私人奴隶,或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之臣,或留在皇宫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部分直接转化为居民,以充实地方人口,发展生产和经济,在唐朝前期战俘转化为居民是比较常见的。还有一部分战俘,被发配到偏远南方地区,也是充实地方人口,同时也为了断绝他们与故土联系,以防对大唐造成威胁。
留在长安城内的外来战俘,大部分被充实到宫廷内成为官奴,还有一小部分被赏赐给功臣成为私奴隶。这些官奴在宦官的统一管理下,在宫廷内部进行灯火、洒扫、染织、舂米、做饭等杂活,他们一旦进入宫廷内,这辈子几乎就出不了宫了。私奴主要从事家庭内一些役使,当然在战争中也有一些美丽的女俘虏,被将领据为己有,成为自己私人奴隶的。
《朝野佥载》记载“郭正一破平壤,得一高丽婢,名玉素,极殊艳,令专知财物库。”
这些私奴,也有一些聪明能干的,得到主人的赏识后,逐渐脱离繁重体力劳动,帮助主人管理一些家庭事务,大部分奴隶其身份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也有极其个别出类拔萃的凭着自己的能力换取自由身,《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就是奴隶逆袭的典范。
贩卖、掠夺而来的外蕃奴隶,尽管唐代对掠卖良人为奴的惩罚特别严重,但在唐中后期,贩卖奴隶的情况特别严重,但对于外蕃奴隶却是例外,经营异族奴隶的买卖还是很保险的,因为异族奴隶并不是完全的人,所以,买卖奴隶的人并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当时唐朝并没有赦免异族奴隶的法令,所以不管是那哪个种族,昆仑奴、波斯奴、回纥奴、突厥奴都是很畅销的。
《唐会要》记载,薛苹向唐肃宗奏报“海贼掠新罗良口,将到当管登莱州界,及缘海诸道,卖为奴婢者,先有制禁断。起今已后,缘海诸道,应有上件贼卖新罗国良人等,一切禁断。”
从薛苹向唐肃宗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登莱沿海地区贩卖新罗人口的情况以前就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影响两国关系的严重地步,薛苹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薛苹上任后掠卖新罗人口现象在唐朝境内得到有效遏制,被贩卖的人口,愿意回国的,唐朝廷给放回,但是还有一些老弱流浪者流落在大唐境内。
《新唐书》记载“自大和后,海上无新罗人者。”
到了新罗大和年,新罗境内已经没有连续的饥荒年,百姓生活逐渐安稳下来,国内局势安定,海盗不像以前那样有机可乘,贩卖新罗奴现象才逐渐消失。其实,新罗国和高丽国的少女奴隶比较受唐朝贵族阶层欢迎,很多唐人希望得到高丽、新罗国少女为贴身女婢,演艺者或姬妾。
唐朝除了沿海地区盗贩外来人口外,西北地区也存在盗贩西域奴隶现象,唐人蓄养外蕃奴隶是比较流行的,出于种种原因,唐朝廷是严令禁止的,仍有不少人为了追逐利益铤而走险,从事贩卖人口活动。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
上文的波斯舶就是唐人对外国船只的统称,船上可能有各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有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非洲人等。若芳蓄养了大批奴隶,应该不是为自己家用,而是待价而沽,卖到不同地方的。这些外蕃奴隶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流传到大唐各地,也不排除一部分被卖到长安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葛老或许是从这船来到大唐的。
进贡的外蕃奴隶,奴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然可以像牲口一样进行自由买卖,当然也可以作为礼物赏赐给别人。向唐朝廷进贡的藩属国很多,进贡物品种类不一,有奇花异草,金银财宝,也有珍禽异兽,还有向唐朝廷进贡奴隶的。
《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十二年,尸利佛誓国王遣俱摩罗献,僧耆女一人。”“诃陵国遣使献僧袛童。”《唐会要》记载“诃陵献僧袛女二人。”
僧袛童,历史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他们是非洲人,由阿拉伯国家掳掠后又贩卖到其他国家,然后由不同途径流入唐朝社会的;马来西亚群岛上人,称他们为僧袛或僧耆,我国古籍称这些黑人奴隶为“昆仑奴”或“僧袛奴”。
《旧唐书》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由此可知,昆仑奴不仅包括东南亚各国的黑人奴隶,还包括非洲黑奴,其中来自东南亚国家黑人奴隶,水性特别好,来自非洲的黑奴体质特别健壮。
海外国家除了朝贡黑人奴隶外,西北周边藩属国也常常朝贡一些奴隶,如天宝九年,骨咄(今塔吉克斯坦)国王向唐朝献口四十三,胡马三十匹;唐穆宗时,回纥使者献女口六人,葛禄口四人;这里“女口”“献口”“葛禄口”指的是西北胡人献给唐朝廷的奴隶。在唐朝,奴隶地位低下,长安城有专门的集市能够进行牲口和奴隶买卖。这些胡人进贡给朝廷奴隶数量非常多,这些奴隶被直接送到宫中,成为庞大官奴隶中一份子,所从事的具体劳动由宫中统一调配。
外蕃奴隶在长安城的生活状况
唐朝时期的奴隶,来源途径不一,有的俘虏而来,有的是贩卖而来,还有的是朝贡而来的,他们在大唐从事不同的体力活动,为大唐繁荣做出了贡献。这些奴隶由于地位低下,很少能在史料中有记载,他们的生活痕迹,我们只能根据本地奴隶生活状况来推断他们在长安生活的点点滴滴。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繁华、最强盛、最开明的封建王朝之一,唐朝的农业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会使用大批奴隶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外蕃奴隶数量有限更不能从事具体的农业生产劳动,唐朝会依据奴隶的种族出身来分配一定的工作。
来自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和中亚奴隶,通常从事牧马人、骑马侍从、马夫等职业;东南亚来到昆仑奴一般都用来充当水手;新罗、高丽国来到漂亮女奴一般作为贴身侍女或歌姬。不同种族分工不同,“汉人专知仓库,胡奴检校牛羊”,唐人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在唐朝长安,外蕃奴隶与一般奴隶在体力劳动上没有明显差别,就私人奴隶而言,主人吩咐过的事都要奴隶去干,当然一些漂亮的女奴有可能成为主人的贴身侍从,不用干过多的家务劳动。
官奴隶,具体分工和生活都由宫廷统一进行分配和管理。
《唐六典》记载了官奴分配原则“初配没有伎艺者,从其能而配诸司;妇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余无能,咸隶司农。”
由以上资料可知,俘虏或进贡而来的女奴隶,如果没有伎艺一般都送入掖庭局内,主要从事一些蚕桑、缝纫、织染等劳务工作,分配到司农司的男女奴隶分工也不同,司农司下面又有很多部门,例如上林署、宫苑署、盐池监、诸屯监、太仓署等等,即使在农司他们的分工也不同,大多遵循“男入蔬圃,女入厨膳”等原则。
上林署中的奴隶主要从事种植蔬菜、瓜果等劳动;太仓署奴隶负责搬运粮食、凿窑造屋等劳动,这些奴隶的劳动都是无偿的,但统治者为了能够榨取他们最大利益,让他们能够从事正常劳动,给予这些奴隶最基本的生活关照。
《唐六典》记载“诸官奴婢皆给公粮,其官户上番充役者亦如之”。“凡奴婢及蕃户、杂户,皆给其资粮及春、冬衣服等”。“有疾,太常给其医药。”
由此可见,统治者为了让他们能够正常劳动,由朝廷给予拨付一定量的口粮,还配发春冬换季衣服,官奴婢有病了,由太常给治病,唐朝的奴隶生活状况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不可同日而语的。
除此之外,唐朝廷还给本地奴隶一定的假期,例如元日、冬至、寒食放三天假,产后假、父母丧假、婚嫁都有;但是对外蕃奴隶而言,这些假期都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亲人丧给七天假期,但是这些外蕃奴隶都是被掳掠而来,在长安城内根本就没有亲属,何谈亲人丧假。
外蕃奴隶来到唐朝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允许他们与其他社会各阶层有联系,他们的奴隶身份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进入掖庭局的宫女,没有婚姻的权利,只能孤独度过余生;即使偶尔有婚姻权的奴隶,她们也只能在同为奴隶的人群中选择自己的配偶,这就注定了他们(她们)后代人的奴隶命运。私人奴隶也有转化为官奴的可能,如果他们(她们)当中有才艺出色的,就有脱离奴籍的可能。
《唐六典》记载“男年十三已上,在外州者十屋已上,容貌端正,送太乐;十六已上,送鼓吹及少府教习,有工能官奴婢亦准此。”《因话录》记载“天宝末,蕃将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为优,因使隶乐工,肃宗亦悯恻,遂罢戏,而免阿不思之妻。”
阿不思的妻子被唐肃宗赦免奴隶身份,像她这样的幸运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奴隶都过着艰辛而悲惨的奴隶生活。这些奴隶死后,墓志只记载去世年月,不留姓氏、不留种族出身,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外族特性逐渐被唐人所忽略,种族身份被历史所遗忘,留下的只是整个奴隶阶层的身影。
综述,长安城的外蕃奴隶很多,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来到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有被通过战争被俘虏来到的,有被贩卖人口过来的,还有被外蕃朝贡而来的,无论他们的来源如何,最终都不能逃出悲惨的命运。唐朝的奴隶生活比起奴隶社会,比起其他藩国要好的多,但是毕竟是奴隶,他们生活在整个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默默无闻的艰辛生活,没有人生自由,从事着体力劳动,生活仅能够解决温饱,他们却为统治者的安逸生活提供了保障,大唐的盛世繁华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对外开放政策,兼收并蓄的态度,李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主动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长安又是唐朝开放的中心,此时唐朝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世界性,它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接受一切外来事物,对异质事物并不是漠然绝缘,而是积极拿来吸收,使得长安城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弥漫着异域风情,受胡人文化影响,唐人在穿着,饮食,以及社会风俗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流行穿胡衣,吃胡食,热衷于室外活动。
唐代对于外蕃奴隶这种新生事物,也同样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对于奴隶的买卖也没有绝对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因为很多奴隶没有完全人格,被视为与牲口一样的商品被正常交易,处于保护贸易的合法权益,唐朝廷也不能禁止;有的外蕃奴隶是藩属国的朝贡品,出于对方的颜面和尊严,出于礼节考虑,唐朝廷也不可能回拒朝贡的奴隶;还有的奴隶是战争的战利品,出于人道主义,大唐不可能都当战俘屠杀,也不可能一放了之,这样对国防安全不利,对战争中牺牲的唐军也不公平。但毫无疑问,无论以任何途径来到大唐,来到长安的外蕃奴隶,其命运要比在本国好多了,这里生活水平相对高,唐朝廷对奴隶生活状况也给予了一定的改善。
唐朝发达的交通,完善的交通状况,是贸易往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前提,唐朝是我国封建史上交通最发达的时代,唐代都城长安,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条条大路辐射向四方,形成极为发达的交通网;陆路上的丝绸之路,是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外蕃人进入在主要途径。
唐代不仅拥有发达的陆路交通,各主要河流也可以通航,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长安成了南北水路交通枢纽,在长安由水路可以经渭河入黄河,通过永济渠向北抵达幽州,沿着运河可以抵达江淮和岭南地区。唐朝还有发达的海上交通,海路从广州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西通印度洋,经过阿拉伯海岸,直到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经东海可以到日本、三韩半岛交流。
由此可见,四通八达的交通,完备的驿站,将长安城与全国各地联系起来,也与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发达的交通不仅将世界各地大量农产品、手工产品、外蕃奇珍异宝汇集到长安城,也吸引了更多的胡人、外蕃人来到长安,这个时期也带来了大量的外蕃奴隶。
而外蕃奴隶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唐朝廷不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贸易政策,也注重保护商业贸易双方合法人的权益,外蕃奴隶没有完全的人格,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唐朝廷尽管禁令有禁止奴隶买卖,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和唐朝上层社会的需求下,外蕃奴隶买卖被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了,而唐代长安上层社会以蓄养外蕃奴隶为荣,唐朝统治者还把奴隶赏赐给大臣,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财富的象征,外蕃奴隶反而在唐朝成为一种高大上的商品。
1、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
4、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唐中宗李显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惟一的亲生儿子,因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皇帝不久便被废了。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
5、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7、李重茂(唐少帝)唐中宗幼子,为后宫所生,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皇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
8、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9、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
10、李豫 (唐代宗)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11、李适(唐德宗)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12、李诵(唐顺宗)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3、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宦官利益,被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14、李恒 (唐穆宗)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5、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
16、李湛 (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
17、李炎(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18、李忱 (唐宣宗)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19、李漼 (唐懿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20、李儇 (唐僖宗)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1、李晔 (唐昭宗)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22、李柷 (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毒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参考资料:
唐朝历史人物:
1、李渊:唐高祖,大唐的开国皇帝。
2、李世民:唐太宗,千古明君,帝王的楷模。
3、李治:唐高宗,颇有作为,可惜寿命太短了。
4、李显:唐中宗,先后两次继位的傀儡皇帝,无所作为。
5、李重茂:唐殇帝,傀儡皇帝,没有半点实权。
6、李旦:唐睿宗,一生三次让位,一让母亲,二让皇兄,三让儿子。
7、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正统女皇,霸气的人生无需多言。
8、李隆基:唐玄宗,既是开创盛世的明君,也是毁掉盛世的昏君,功过参半。
9、李亨:唐肃宗,拨乱平叛的乱世皇帝,纠正了唐玄宗后期的一系列弊政。
10、李豫:唐代宗,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改革内政,休养生息。
11、李适:唐德宗,平定内乱,打击吐蕃,有一定的作为。
12、李诵:唐顺宗,在位时间太短,不好评价。
13、李纯:唐宪宗,唯才是举、重用贤臣,改革弊政,创造了“元和中兴”,很有作为。
14、李恒:唐穆宗,光顾着享乐,不理朝政,无所作为。
15、李湛:唐敬宗,不务朝政,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
16、李昂:唐文宗,励精图治,但还是没有战胜宦官集团。
17、李炎:唐武宗,对内毁佛灭寺,打压藩镇,对外大败回鹘,开创了“会昌中兴”。
18、李忱:唐宣宗,对内治理有方,对外战胜吐蕃,创造了“大中之治”,有小太宗的美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好皇帝。
19、李漼:唐懿宗,前期勤于政务,后期奢靡无度,毁掉了之前祖父辈的改革成果。
20、李儇:唐僖宗,十二岁继位,二十七岁驾崩,有心重振大唐,但已无力回天。
21、李晔:唐昭宗,励精图治,打压藩镇势力,但割据势力太多了,最后被朱温所杀。
22、李祝:唐哀宗,大唐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位三年后被废杀,年仅十七岁。
唐朝外蕃奴隶昆仑奴,他们的故乡究竟来自于哪里?
本文2023-10-10 01:45: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