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90后古籍医生为破损的古书续命上百年,此举有怎样的意义?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至今已有约700年的元朝珍贵文物在网络上公布出售的信息,近日在中国社交平台发醇。29日,山西官方网称该珍贵文物确系“国保”福源院西配殿预制构件,公安机关和文物局已经将其讨回,并破获互联网商家。
在中国某著名的二手物品交易网站上,一件“大元泰定年间”的琉璃脊饰以88万余元RMB的价钱公布出售,经与网民先前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福源院拍照的对比,无论外型、污损水平,都和福源院西配殿预制构件极其类似。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心29日对这件事做出回复,经警察基本侦察,在网上销售的“大元泰定年间琉璃脊刹”确系福源院西配殿预制构件,武乡县公安机关和国家文物局已于4月28日中午在太原将该预制构件讨回,并破获互联网商家,案子正进一步调查中。
据福源院“金妆碑文”记述,西殿建立于元朝至正年(1341—1370),而琉璃脊上的作文题记表明,该琉璃脊饰的时代为大元泰定六年三月,表明其烧造时代早于西殿,而保存迄今有元朝国号的琉璃脊饰十分少见。
公布材料表明,福源院坐落于山西长治武乡县故城镇北良村,现有遗构为元朝工程建筑,虽经多次整修,仍保存着传统式原庙建筑类型。2016年10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审批允许福源院维护整修工程项目项目立项,工程项目范畴为正楼、东西配殿、众神殿珍贵文物工程建筑。2017年8月16日,福源院维护整修工程项目招标结果发布,由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维护整修工作中。
民俗古代建筑发烧友唐大华曾于2011年走访调查武乡县福源院,那时候西配殿的琉璃脊饰稳定。2007年至2019年,福源院的维护等级从地市级文物古迹升到全国各地核心文物古迹。做为中国古典建筑总数最大的省区,山西官方网为更好的维护古典建筑,于2017年1月10日实施《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保护办法》。
原始社会晚期山西出土的铜残片在襄汾陶寺遗址。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
襄汾陶寺遗址九座早期贵族大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器、玉石器、铜器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石磬、木仓形器、木豆形器、玉、玉戚(圭)、玉壁、玉琮等都是有可能代表着王者地位的礼器。另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书文字等。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更使陶寺文化的文明曙光愈发夺目。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陶寺遗址中晚期等,即距今约4100~3900年前,发现过类似西亚的铜,即砷铜(李刚先生称之为砷青铜,本文简称为砷铜,以与中国南方及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的铅、锡青铜——本文简称为青铜,相区别)。陶寺遗址中期的1件盆口沿残片,晚期的1件齿轮形器,皆含砷。
陶寺遗址文化晚期铜器出土较多,且多含砷。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铜大多是黄铜、红铜、青铜,不见砷铜,到西城驿、陶寺等遗址才发现砷铜,这就说明,距今4100年以前中国各地发现的铜当是中国本土产生,中国仍保留自己的传统。从上文所引铜遗存我们发现,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就有了红铜冶炼。
山西太原:90后古籍医生为破损的古书续命上百年,此举有怎样的意义?
本文2023-10-10 01:58: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