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说灵芝是仙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为什么古人说灵芝是仙草?,第1张

《白蛇传》里有一幕“盗仙草”的情节,为救活惊吓而死的许仙,白娘子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昆仑山**仙草——灵芝。虽说是神话,但也证明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它看作是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极为珍视。灵芝一直是富贵、吉祥、美好、长寿的象征,故有“仙草”“瑞草”“长寿草”之称。中华传统医学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滋补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

灵芝的年份越久,功效就越好吗?

灵芝属也称为木灵芝、神芝、芝草、仙草、瑞草,广义上指灵芝科及其近缘科属的种类,狭义上指广泛栽培的特定种类。在中国古代,灵芝被认为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被认为是仙草。 紫芝含有麦角甾醇、有机酸、赖氨酸、富马酸等,还有氨基葡萄糖、多糖、树脂、甘露醇等。 赤芝含有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还含有生物碱、内酯、香兰素、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灵芝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 在中国,“灵芝”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西京赋》 :“石浸菌重载,干灵芝用朱柯”中,但更早的先秦古籍中就有关于灵芝的记载。 现在发现的关于灵芝的第一本详细记载书是《太上灵宝芝草品》,这本书介绍了指导灵芝服用和灵芝采集的,《太上灵宝芝草品》是《道藏》的一部分,《道藏》是道教典集的总集,所以灵芝给道教披上了神秘的色彩。灵芝是一年生真菌,生长成熟不过一年。 成熟的灵芝如果不及时采集,就会老化或被虫蛀腐蚀,只剩下木质化的脱壳,没有药用价值,别说“千年灵芝”,就是“十年灵芝”也很可能失去原有的效果。

灵芝越苦越好。 灵芝有非常好的效果。 可以调节血糖,预防并发症,治疗神经衰弱方面。 失眠还有对抗肿瘤,抵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 灵芝还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身体虚弱,术后的人可以服用。 灵芝可以泡在水里喝,也可以泡在酒里。进入五脏六腑不同的药味对脏腑的亲和性不同,根据药味判断药流。酸味进入肝脏,咸味进入肾脏,甜味进入脾脏,苦味进入心脏,辣味进入肺部。不同药物的味道代表不同的效果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咸度柔软、结块、有腹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作用; 具有苦漏、燥、坚阴作用的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传说中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经中科院吴阶平、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研究发现“肉灵芝”主要成分PQQ用于免疫力调整、癌症等疑难杂症治疗效果明显,冠有“生物和氏璧”之美称

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视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据《山海经》记载,“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

古时候太岁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仙药: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几千名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从浙江达蓬山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扶桑(即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就是太岁——肉灵芝

宣室记中也有记载:兰陵人萧某,读书不行,修道也不行,转而经商,小富,有一天建宅动土,在院子里挖到太岁,样子像人手,肥厚且润滑,色微红,心中十分担心,他曾听说冲撞太岁会有灾祸,但又听说吃了太岁可以免除灾祸

于是他壮着胆子把太岁煮来吃了,因为味美,所以一点也没剩下,而后数年,他非但没有遇到任何灾祸,反而耳聪目明,长出了新的头发,大有返老还童之势数年后偶遇一道者,对他说:“您吃的是灵芝,与龟鹤齐年,但是不宜居住在尘俗之间,如果退隐山林,放弃人事纷争,就可以成仙了”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其中据说古代帝王将相寻找肉灵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几千名童男童女找药最为著名

《本草纲目》里面曾经这句话说,就是肉汁状如肉,那么在这个里面外形体现在好多的纹理上,和边上一些肌肉束的一些结构上这个是符合的,《本草纲目》曾经对颜色记载,其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黄者如紫金”,那么这个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上有可以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句话“动辄如尖兵”指的是内部结构,那这里面断层上我们可也可以看出非常白的一些结构,这个也是符合《本草纲目》里面的记载,另外《山海经》里面的记载有这么一句话“与彼马勃,颇相仿佛”马勃,是一种面包型菌类物种

太岁(又称岁阴)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虚拟的一颗与岁星(木星)相对并相反运行的星尔后,演变成一种神祇信仰传说太岁运行到哪,相应的方位下会出现一块肉状物,是太岁星的化身,在此处动土,会惊动太岁,所以说“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

起源

战国时代似乎有一种“岁星纪年法”,就是用岁星在天上的位置来表示年度,一年一个辰,12年一循环,而其用途在于古代的占星术推算

起初,由于人们仰头观测天体运行时,所用来标明的地理方位,常常与生活中所习惯的方位颠倒

岁星的运行会有误差岁星就是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归周期39888日),1186年绕天一周若以12年为单位,每86年就会差1个辰,称为“岁星超辰”这误差很麻烦,会造成占星术不准确

为了避免误差,所以在战国时代中晚期,占星家们设计了太岁这个完美的星体太岁,是从岁星转化来的虚拟星体,太岁被规定旋转方向与五大行星一样,如此一来,当人们使用太岁纪年时,太岁的方位移动方向,就与地理上的习惯(北上南下、左西右东)相符合了另外又规定太岁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刚好绕天一圈,所以可以更准确的用来纪年(后来演变为干支纪年法,持续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这样不会发生误差

《续文献通考·郊社考 卷一百九》:“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所谓太岁十二神也”古人将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对应一个地支,称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大致上就是每岁行一次

信仰

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清代《协纪辨方书》也说:“《广盛历》曰:岁破者,太岁所冲之辰也,其地不可兴造、移徙、嫁娶、远行,犯者主损财物及害家长惟战伐向之吉……按,岁破为最凶之神,而《广盛历》云‘战伐向之吉’者,盖向岁破、即坐太岁而敌人乃居岁破之位也,然则乃是用太岁,非用岁破也”只要坐太岁(亦即背对太岁),让敌人面向太岁,那么敌人就陷于“岁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岁者吉,面太岁者凶,不言可喻从以上的讨论,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规则,就可以安处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么在前、后、左、右排列组合后,渐渐由吉转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为最凶,但是后来太岁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为了一个凶神了

为什么古人说灵芝是仙草?

《白蛇传》里有一幕“盗仙草”的情节,为救活惊吓而死的许仙,白娘子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昆仑山**仙草——灵芝。虽说是神话,但也证明千百年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