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关于彗星,行星运行的记载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4收藏

古人有关于彗星,行星运行的记载吗,第1张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

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

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

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是的,地球是由地土星演变而来的,《宇宙编年史 - 真理之书》详细介绍了地土星爆炸分裂成地球和土星及小行星带的过程。

“苏美尔人在数年前竟然有着言样的记载:就像命运的安排,在一次的轨道交会中,尼比鲁走得如此接近以至于它的一个卫星撞上Tiamat(地球),地球分裂成两半,较大的一块Tiamat及它的主要卫星在撞击后跑到了金星与火星之间,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地球,而另一块则分裂成无数,成为苏美尔人记录中的'铂打成的手镯'。”

这里的Tiamat就是地土星,“铂打成的手镯”就是小行星带。               

地土星本是水星和金星轨道中间的一颗行星。它本是一颗巨大的熔融体,在长期的能量释放过程中,其核心塌陷,形成高密度球核,外部物质能量较低,因为能量差异较大,产生巨大爆炸。爆炸产生的推力将外层碎片吹散到太阳系边缘,其中最大的一颗碎片形成了现在的土星;还有一些碎片被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捕获,形成他们的卫星;而其他的细小碎片被木星引力影响,停留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形成现在的小行星带。

由于爆炸丢失了外层的能量,地球的能量等级比金星还要低。根据能量趋合法则,在太阳斥力的作用下,地球轨道向外推移,地球带着一颗卫星月球最后定居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形成现在的地月系统。

地土星爆炸后的高能内核塌陷,由于地核内部的核反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核心温度最高,熔化的铁水形成特有的磁场。高温也使表层气体释放,在磁场的保护下,地球形成新的大气层。之后地球开始逐渐冷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球。

远古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自转反向都是一致的,都与公转反向相同,但是由于地土星的爆炸,对其附近的金星造成影响,改变了金星的自转反向,虽然金星自转非常缓慢,但还是成为了太阳系唯一一个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

至于地土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爆炸,《宇宙编年史 - 真理之书》中提到可能比鲁星有关。一种说法是尼比鲁星的卫星撞击了地土星;另外一种可能是尼比鲁星人故意改造了地土星,尼比鲁星人用高科技吸收了地土星的能量,导致地土星爆炸,爆炸后的地球经过尼比鲁星人的改造,形成了尼比鲁星人圈养人类的地球牢笼。

不管地球的形成是否与尼比鲁人有关,地球都应该是从地土星的残核演变而来。如今地球成了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珍惜我们的地球,一起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我有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诹訾音zou1 zi1

[编辑本段]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大致对照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也自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次略有差异,大致对照如下:

  十二次 黄道十二宫

  1.星纪 摩羯宫

  2.玄枵 宝瓶宫

  3.诹訾 双鱼宫

  4.降娄 白羊宫

  5.大梁 金牛宫

  6.实沈 双子宫

  7.鹑首 巨蟹宫

  8.鹑火 狮子宫

  9.鹑尾 室女宫

  10.寿星 天秤宫

  11.大火 天蝎宫

  12.析木 人马宫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用来指示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拒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在“岁在玄枵”等。

  十二次的名称,多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同时又是心宿的星名。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又和南方朱雀有关,朱雀七宿也正属于这天宿内。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对野有了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在天文学中,宇宙中有北斗七星之说,一种是北斗七星, 枢, 璇, 玑, 权, 衡, 开阳, 摇光。那一种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

风水学中的九星:传说中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

1贪狼星:吉星。主官运吉事添丁。

2巨门星:凶星。主生病开刀疾病。病符星(此方可用六个铜铃,铜做的物品,或把六枚铜钱放置装水的容器里)。

3禄存星:凶星。主斗争盗匪诉讼。事非星(此方可贴红色纸)。

4文昌星:吉星。主文举才华贵人。文昌星(此方可放六支毛笔,六个印章,六枚钱币等,以六为单位)。

5廉贞星:凶星。主重病到财意外。主凶星。(此方可用六个铜铃,铜做的物品,或把六枚铜钱放置装水的容器里)

6武曲星:吉星。主望财添丁武举。官运星(此方可放六支毛笔,六个印章,六枚钱币等,以六为单位)

7破军星:凶星。主盗杀败财诉讼

8左辅星:吉星。主添丁望财名气。财位星(此方可放水晶,黄金葛,聚宝盆)。

9右弼星:吉凶星。主喜气败财火光。

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九星。也有将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后称为九星的。

天蓬星,主一坎,属水,休门;

天芮星,主二坤,属土,死门;

天冲星,主三震,属木,伤门;

天辅星,主四巽,属木,杜门;

天禽星,主五中央,属土;

天心星,主六乾,属金,开门;

天柱星,主七兑,属金,惊门;

天任星,主八艮,属土,生门;

天英星,主九离,属火,景门。

荧惑:指火星。九星没他份。金星也没份。

东方木,其帝太昊,其丞句芒,其神上为岁星。木星。

西方金,其帝少昊,其丞蓐收,其神上为太白。金星。又名“启明星”。“大而能白,故曰太白”,“一曰殷星,一曰大正,一曰营星,一曰明星,一曰观星,一曰大衣,一曰大威,一曰太皞,一曰终星,一曰大相,一曰大嚣,一曰爽星,一曰太皓,一曰序星。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南方火,其帝炎帝,其丞朱明,其神上为荧惑。火星。

北方水,其帝颛顼,其丞玄冥,其神上为辰星。水星。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丞后土,其神上为填星。土星。

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司马迁把五大行星与春秋战国以来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五大行星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行配五色,木为青,火为赤,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岁星呈青色,故称木星;荧惑呈红色,故称火星;填星为**,故称土星;太白为白色,故称金星,辰星呈灰色,故以黑色配水星,这些在《史记‧天官书》中有明确反映,可见司马迁对五大行星的命名也是从事实出发,原本不含任何神话观念,

末戾是指客星妖星。。。。。

客星, 是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 古代记载中的客星, 主要是彗星、新星和超新星以及其他天象 古代占星书中又把客星分作五类, 《黄帝占》中称:“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

其中, “客星出,状如粉絮,拂拂然”,称作王蓬絮星;

“客星出,色白而大,状如风动摇”,称作温星。 而"彗", 众所周知, 指得便是彗星

客星分为瑞星和妖星两类, 妖星之中常见的有彗、孛等带尾巴的星称为彗;芒气四出的则称为孛。

就传统天象来说,只有1三垣, 2四象二十八宿 ,3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4客星。

三楼说的是游戏里。。。古代真没有。。。

因为“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鸡蛋碰石头,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有时也用来比喻敢于攻破科学禁区的精神和行为。

由来:

太岁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

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所以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扩展资料

古代把天上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而行,叫做十二辰,而岁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因此就用岁星来纪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称。十二星次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纪哪一年,就将岁星写在哪个星次上。

如“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是,这叫“岁星纪年法”。由于岁星运行的方向是由西而东,逆时针方向而行,与实际生活由东而西的习惯不合,天文家为了方便,就假设出来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而行的“假岁星”,叫做太岁,与十二辰配合起来,用以纪年。而在每一辰都有一个太岁名。这叫“太岁纪年法”,要纪哪一年,就将太岁写在哪年的太岁名上。

由于太岁配十二辰有东西南北的方位,“必察太岁所在”(《史记》天官书)的结果,衍生出一种迷信。就是相信太岁所在为凶方,忌动土(包括掘土建筑或迁徒房屋等等)。俗谚所谓“太岁头上动土”,究其真义,乃是太岁星当头,不宜动土的意思。

-太岁头上动土

上古十大神器: 钟、剑、斧、壶、塔、琴、鼎、印、镜、石

一:东皇钟 六:炼妖壶

二:轩辕剑 七:昆仑镜

三:神农鼎 八:昊天塔

四:盘古斧 九:女娲石

五:崆峒印 十:伏羲琴

十二时炉:5 时代:上古 香炉名,焚香可报时 《述异记》319

人石:9 时代:古代 石名,一家三口所化 《太平广记》89

九钟:16 时代:上古 钟名,霜降则钟鸣 《山海经》42

九鼎:17 时代:禹 上古神器,刻天下精怪于上 《史记》148

九曲珠:19 时代:春秋 珠中有九曲,使蚁通之 《广博物志》47

九鹭香:21 时代:明 宝物名,郑和三宝之一,用途不详 《坚瓠七集》280

力珠:21 时代:夏 增加力量的珠子 《说郛》420

工布:22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干将:22 时代:春秋 宝剑 《吴越春秋》284

莫邪:22 时代:春秋 宝剑 《吴越春秋》284

三岛石:27 时代:春秋 吴山试剑之石 《青城山记》

大贝:32 时代: 宝物名,巨大之贝 《艺文类聚》66

上池水:39 时代:不详 可见鬼物之水 《史记》148

千日酒:44 时代:禹 饮之醉千日辄醒。 《搜神记》529

马宝石:54 时代:不详 宝物名,马中可产马 《耳新》

飞车:56 时代:56 可飞之车 《博物志》530

女娲石:64 时代:上古 大风雨后,可闻弦管声 《太平御览》89

支机石:67 时代:古代 织女支机之石 《太平御览》89

巨阙:73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不借:76 时代:不详 会飞的鞋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不死药:76 时代:上古 长生不死之药 《山海经》42

不须鞭:78 时代:不详 马鞭名,扬鞭马即走 《(左王右郎)(寰去宀左加女)记》528

太乙余粮:89 时代:上古 增加食物的东西 《玉函山房辑佚书》164

天衣:92 时代:不详 无缝天衣,穿上可飞翔。 《月令广义》124

天酒:96 时代: 无意义 甘露 《神异经》433

五兵:100 时代:上古 各种兵器 《太平御览》89

五色笔:102 时代:晋 五彩色之笔 《南史》

五色露:102 时代:汉武帝 可治疾病 《太平御览》89

五块石:103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呼风雨 《古今图书集成》151

五谷石:103 时代:不详 似五谷之石 《古史辩》

五弦琴:104 时代:神农 古老之琴名 《世本》148

五曜神珠:107 时代:黄帝时 意义不详 《(左王右周)玉集》528

日林国石镜:110 时代:不详 巨大石镜,可照人脏腹,能探之病处 《述异记》319

乌号:113 时代:黄帝 弓名 《淮南子》518

风狸杖:128 时代:不详 鸟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 《酉阳杂俎》258

火龙:135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聚日光 《洞冥记》423

火齐镜:137 时代:春秋 宝物名,视物如昼,语可应答 《拾遗记》383

火浣布:137 时代:春秋周穆王 宝物名,不畏火,遇火则洗 《列子》216

孔子屐:143 时代:春秋 长大之鞋,传为孔子 《太平御览》89

水玉:144 时代:上古 即水晶,贵重矿物 《山海经》42

水珠:145 时代:古代 宝物名,埋之泉涌 《旧小说》174

水精:146 时代: 即水晶 《》

石人:155 时代:不详 石人,可预测天气 《初学记》296

石盂:156 时代:不详 可聚食品,类聚宝盆 《舆地纪胜》579

石鱼:156 时代:不详 鱼化石,可使鱼复活 《(上艹下卯)亭客话》326

石笋:157 时代:不详 巨重之石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石船:157 时代:不详 圣姑所乘之石制之船 《水经注》146

石雁:157 时代:不详 霜降则飞 《古今图书集成》151

玉(吨去口换犭):161 时代:南朝 宝物名,类聚宝盆 《异苑》249

玉酒:161 时代: 即玉膏 《》

玉膏:161 时代:黄帝 酒名,令人长生 《山海经》42

玉横:161 时代:不详 盛不死药之器 《淮南子》518

玉馈酒:163 时代:上古 酒名,取之不尽 《神异经》433

玉醴泉:163 时代:不详 酒名,饮之令人长生 《十洲记》5

龙工:164 时代:舜时 作用不说 《列女传》217

龙珠:168 时代:不详 龙所吐者,作用不明 《述异记》319

龙渊:168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龙穴石髓:172 时代:晋 可增力气十倍 《古小说钩沈》151

电母:175 时代:帝俊时 琴名,电照则自鸣 《格致镜原》446

鸟工:182 时代:舜时 衣名,衣之可飞翔 《列女传》217

仙人镜:184 时代: 即日林国石镜 《》

仙人承露盘:185 时代:汉武帝 和露与玉屑服之,可成仙道 《三辅黄图》

玄珠:197 时代:黄帝时 黄帝之宝珠作用不明 《庄子》239

司风鸟:199 时代: 即相风《》

圣鼓:200 时代:秦 巨大之鼓,可飞翔 《太平寰宇记》90

吉光毛裘:213 时代:汉武帝 裘名,入水不沉,入火不焦 《海内十洲记》

地脂:214 时代:不详 神药名,食之不死 《云间杂记》

曲盖:220 时代:商 曲柄华盖 《古今注》150

伍子胥剑:228 时代:春秋 剑名,取之必病,弃之则安 《茶香室三钞》

华盖:234 时代:黄帝 黄帝所制仪仗 《古今注》150

安阳王神弩:240 时代:不详 弩名,一发万人死,三发杀万人 《水经注》146

观日玉:249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观日中宫殿 《太平御览》89

阴阳石:254 时代:不详 石名,可预测天气 《水经注》146

轩辕磨镜石:267 时代:黄帝 黄帝磨镜之石,作用不说 《古今图书集成》151

吴刀:281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25

吴钩:282 时代: 即吴鸿扈稽 《》

吴鸿扈稽:284 时代:春秋 宝刀名 《吴越春秋》284

秃尾龙:286 时代:不详 龙名,未详 《子不语》

鸠杖:286 时代:秦末 作用无意义 《群书拾初》

龟历:289 时代:不详 宝物名,龟背上的文字 《述异记》319

龟宝:289 时代:元 宝物名,希世之宝,作用不详 《虚谷闲抄》

沦波舟:300 时代:秦 舟名,可在海底航行 《拾遗记》383

庐山石梁:304 时代:不详 作用不详 《水经注》146

驱山铎:304 时代: 钟名,可驱山 《天中记》

纯钧:306 时代:春秋 宝剑 《太平御览》89

灵鼓:307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化为蛇 《穆天子传》612

张氏钩:313 时代:不详 钩名,使人子孙昌盛 《太平御览》89

张骞槎:315 时代:汉 木筏,乘之可上天 《因话录》

纸鸢:316 时代:汉 即风筝,传韩信所创,可飞 《事物记原》

画鸡:318 时代:晋 画鸡于牖,可辟邪 《拾遗记》383

画马石:318 时代:不详 传所画之马,可夜活。 《古今图书集成》151

青泥:328 时代: 即息壤 《》

青田酒:329 时代:三国 青田核所注水而成 《古今注》150

青金镜:330 时代:不详 镜名,可照出鬼魅 《初学记》296

青磁碗:330 时代: 即石盂 《》

鸣石:333 时代:上古 石名,撞之其声可传七八里 《山海经》42

昆吾:340 时代:春秋 刀剑名,昆吾之石所冶,切玉如切泥 《十洲记》5

昆仑铜柱:340 时代:上古 昆仑山之石柱,广三千里,周围为削 《神异经》433

明月珠:341 时代:不详 宝珠名,光可照千里。 《神异经》433

鱼石:348 时代:清 这是一种鱼化石 《池北偶谈》

鱼肠:349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金蚕:354 时代:上古 使养蚕人昌盛 《续事始》

金犀:355 时代:不详 宝物名,作用不详 《神异经》433

视肉:358 时代:上古 巨肉有眼,食之不尽 《山海经》42

宝鼎:360 时代:黄帝时 宝物名,可占吉凶存亡 《世本》148

定水带:361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苦水变甜 《(上艹下专繁体)乡赘笔》

定更石:362 时代:三国 宝物名,可夜间报时 《耳新》

定海铁柱:362 时代:唐 镇海之宝柱 《西游记》219

夜光:364 时代:不详 即鲸鱼目,夜可放光 《述异记》319

夜光杯:364 时代:春秋 宝杯名,夜可放光,可自出酒 《十洲记》5

泣珠:364 时代:不详 鲛人之泪所化之宝珠 《洞冥记》423

贯月查:370 时代:尧时 浮于海上之查(查为何物不详),可放光 《拾遗记》383

咸阳宫方镜:383 时代:秦 可鉴人五脏,可看病 《西京杂记》220

指南车:383 时代:黄帝时 风后所制,可指方向 《古今注》150

相风:390 时代:舜时 古占风之器,可占风 《拾遗记》383

相风鸟:391 时代: 即相风 《》

临平石鼓:396 时代:晋武帝 石鼓名,击之声闻数十里。 《异苑》249

追复:400 时代:不详 脯,食之不尽 《神异经》433

俪皮:402 时代:伏羲 古时之一种聘礼 《世本》148

禹余粮:411 时代: 即太乙余粮 《》

炮烙:415 时代:商纣 商纣时所制的一种刑法 《太平御览》89

洗石:420 时代:上古 石,用于洗澡,可去污 《山海经》42

洞穴珠:423 时代:汉武帝 宝物名,作用不明 《古小说钩沈》151

洞光珠:423 时代:春秋 宝物名,可使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锦绣万花谷后集》570

帝台之棋:426 时代:上古 石名,五色文之石。 《山海经》42

绕指柔:437 时代:不详 宝剑,可绕于指上 《潜确类书》604

破山剑:444 时代:不详 宝剑名,可断石 《太平广记》89

破雾珠:445 时代:不详 宝珠名,可破雾 《格致镜原》446

桥车:446 时代:尧时 上山可不摔跤,谓当今之钉鞋也 《阚(左马右因)十三州志》

桃(倍去亻换氵):447 时代:后羿时 桃木做成大木棒,可驱鬼 《淮南子》518

秦淮古镜:449 时代:不详 镜名,可鉴五脏六腑筋骨 《太平广记》89

秦始皇洗头盆:450 时代:秦 传为秦始皇洗头之用 《太平寰宇记》90

泰阿:450 时代:春秋 宝剑 《越绝书》533

赶山鞭:453 时代:秦 秦始皇用于赶山之宝鞭 《古小说》

息土:462 时代: 即息壤 《》

息石:462 时代: 即息壤 《》

息壤:462 时代:禹 可生土之宝物 《拾遗记》383

旃檀鼓:469 时代:不详 鼓名,敌至可自鸣 《酉阳杂俎》258

宵练:470 时代:春秋 宝剑 《列子》216

眼明袋:502 时代:不详 可洗眼,使明目 《续齐谐记》524

铜雀:509 时代:秦汉 可报丰收 《太平御览》89

鸾胶:516 时代: 强力胶,可续琴弦 《通俗编》484

清水珠:518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使浊水变清 《宣室志》416

隋侯珠:523 时代:隋 宝物名,作用不详 《淮南子》518

续弦胶:524 时代: 即鸾胶 《》

博石:530 时代:上古 石名,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越王八剑:533 时代:春秋 越王之八柄宝剑。 《拾遗记》383

超屏:533 时代:战国 古琴名 《广博物志》47

遗玉:538 时代:上古 玉石名《山海经》42

黑玉书:542 时代:禹 作用不详 《水经注》146

锁云囊:544 时代:战国 可收集云气 《战国策》394

焦尾琴:547 时代:春秋 古琴名 《搜神记》529

焦湖枕:548 时代:宋 枕名,可使人入梦 《太平广记》89

湛卢:553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游仙枕:554 时代:炎帝 宝物名,若枕之,可梦游五湖四海 《开元天宝遗事》

瑟:557 时代:黄帝 古琴名 《世本》148

(左扌右上老下日)机石:561 时代: 即支机石 《》

雷车:563 时代:晋 司雷雨之车 《北堂书钞》177

蜈蚣珠:566 时代:晋 宝物名,蜈蚣腹中之宝珠,夜放光 《坚瓠秘集》280

照石:567 时代:不详 石名,光可鉴人 《拾遗记》383

照妖镜:567 时代:不详 可照见鬼魅,不获隐形《洞冥记》423

照骨宝:567 时代: 即咸阳宫方镜 《酉阳杂俎》258

照海镜:568 时代:不详 宝物名,可照见海中怪鱼即一切礁石 《续子不语》

辟邪:575 时代:汉武帝时 宝剑,可辟诸邪 《格致镜原》446

辟疟镜:576 时代:汉武帝时 镜名,照人可治病,照疟可辟鬼 《庚巳编》

綦卫:576 时代:春秋 箭名 《列子》216

聚宝盆:579 时代:明 宝物名,可聚钱财 《坚瓠余集》280

蜘蛛珠:583 时代:不详 宝珠名,蜘蛛腹中之宝珠 《癸辛杂识续集》

豪曹:590 时代:春秋 宝剑 《文选》139

赭鞭:592 时代:神农神农以辨百草之宝鞭 《搜神记》529

(左木右上雨下亏)蒲:593 时代:春秋 作用不详 《太平御览》89

(左王右上雨下亏)(左王右孚) 玉:593 时代:上古 玉名,所未详也 《山海经》42

履水珠:606 时代:唐 宝物名,着之可履水而行 《杜阳杂编》

磬石:607 时代:上古 石名,击之若奏乐 《山海经》42

獬豸冠:612 时代:春秋 以獬豸为形为冠,法人束之 《后汉书》233

燃石:615 时代:不详 可燃烧之石 《异苑》249

藻玉:623 时代:上古 古用祀神之物 《山海经》42

蟜车:623 时代: 即桥车 《》

霹雳车:628 时代: 即雷车 《》

霹雳尖:629 时代:不详 所谓生霹雳之用 《太平御览》89

夔牛鼓:630 时代:黄帝时 以夔牛之皮所制之鼓,击之声闻五百里 《山海经》42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  巫山神女  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神农尝百草  天狗的故事  龙伯钓鳌  北斗七星的由来 伏羲兄妹 牛郎织女 宝莲灯 天仙配 白蛇传八仙过海 东海龙王淹东京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仓颉造字, 田螺姑娘 菊花仙子, 天鹅仙子与蛤蟆神· 鲤鱼跳龙门 · 八仙斗花龙 ·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 龙公主戏神珠 · 吴刚伐桂 · 织女牛郎鹊桥相会· 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 · 百鸟衣, 大禹治水 ,田忌赛马 ,九斤姑娘 华佗求学, 伯乐荐人, 团结力量大,定城砖 钻木取火, 白蛇传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贪玩的白龙 黄帝战蚩尤 龙灯 开天辟地 女娲造人补天 仁爱的炎帝 美神瑶姬 炎黄大战于阪泉 战神蚩尤 应龙和旱神魃 黄帝战蚩尤 无头巨人刑天 黄帝主宰宇宙 智多星与糊涂神 羿杀六怪兽 西王母,月精嫦娥 洛水女神宓妃 尧禅让帝位给舜 为民舍命的鲧 治洪英雄禹 百鸟之王少昊 帝颛顼继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新任主宰神帝喾 夸父追日 后羿射日 牛郎织女 龙女拜观音 嫦娥奔月 神箭手后羿 天门石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

  五帝:

  通常指黄帝、颛顼、帝俊、尧、舜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辅佐:国神)

  (玉皇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 | 顺风耳 | 金童 | 玉女 | 雷公 |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 雨师 | 游奕灵官 | 翊圣真君 | 大力鬼王 | 七仙女 | 太白金星 | 赤脚大仙 |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 玉兔 | 玉蟾 | 吴刚 | 天蓬元帅 | 天佑元帅 | 九天玄女 | 十二金钗 | 九曜星 | 日游神 | 夜游神 | 太阴星君 | 太阳星君 | 武德星君 | 佑圣真君 | 托塔天王李靖 | 金吒 | 木吒(行者惠岸)| 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 巨灵神 | 月老 | 左辅右弼 | 二郎神杨戬 |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 萨真人 | 紫阳真人(张伯端) | 文昌帝君 | 天聋 | 地哑

  三官大帝:

  天官 | 地官 | 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 | 持国天王 | 多闻天王 | 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黄承乙 | 值日神周登 | 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 、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 邱弘济 、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 | 白虎监兵神君 | 朱雀陵光神君 | 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 | 长江 | 淮河 | 济水河神

  五感生帝:

  青帝灵威仰 | 白帝白招拒 | 赤帝赤飚怒 | 黑帝汁光计 | 黄帝含枢纽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 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 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 关羽

  五方谒谛:

  金光揭谛 | 银头揭谛 | 波罗揭谛 | 波罗僧揭谛 | 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 南方荧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阴神玉女 | 丁卯神司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 丁亥神张文通 | 丁丑神赵子玉

  六甲:阳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长 |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

  庞刘荀毕、邓辛张陶,

  其全名为庞煜、刘俊、荀雷吉、毕宗远;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 | 木星 | 水星 | 火星 | 土星 | 罗睺(蚀星) | 计都星 | 紫炁星 | 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八星宿:

  角木蛟、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 | 钟英 | 金游 | 殷郊 | 庞煜 | 刘吉 | 关羽 | 马胜 | 温琼 | 王善 | 康应 | 朱彦 | 吕魁 | 方角 | 耿通 | 邓伯温 | 辛汉臣 | 张元伯 | 陶元信 | 荀雷吉 | 毕宗远 | 赵公明 | 吴明远 | 李青天 | 梅天顺 | 熊光显 | 石远信 | 孔雷结 | 陈元远 | 林大华 | 周青远 | 纪雷刚 | 崔志旭 | 江飞捷 | 贺天祥 | 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

  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

  东海龙王敖广 | 南海龙王敖钦 | 西海龙王敖闰 | 北海龙王敖顺 | 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

  (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

  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

古人有关于彗星,行星运行的记载吗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