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先秦时期文字的发明及演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0浏览:3收藏

概述先秦时期文字的发明及演变?,第1张

根据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可知,

早在一万年到八千年前就有文字这类符号了。

各地都有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和浙江出土的陶文。

四千八百年前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沿用至今,

这是公认的。问题是如何解释那些陶文?

现在有解释了,这个要归功于云南。

云南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古文字被破解了,

主要是古彝文。

八千年前,伏羲创立了八卦和文字,

四千八百年前,黄帝统一了天下,

夷人被迫从山东迁往云南,现在叫彝人。

黄帝命史官仓颉重新搞了套文字,现在叫汉字。

到了夏朝叫夏篆,商朝的现在叫甲骨文,

你可以把夏篆理解为繁体字,甲骨文理解成简体字就行了。

到了周朝又恢复了夏朝的篆书写法。

汉朝为了书写方便,演变成隶书写法。

文字演变其实就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变化的,

一开始是刻在石头上的,陶片上的,甲骨上的,

写在绸布上的,竹片上的,木片上的。

秦朝改良了毛笔,汉朝发明了纸,

书写越来越方便了。

到了晋朝方便成草书了,潦草的看不懂字了。

唐朝官方下令在石碑上刻下方方正正的字,

这是官方标准字体,就是楷书。

到了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适合阅读的宋体字出现了。

明清时,官方有专门的用铜制成的活字。

民国开始讨论要不要把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

新中国开始推行简体字和普通话。

社会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时代,

各种漂亮的字体在电脑和手机上出现了。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我国最古老的篆书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篆书之一,它出现在殷商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得名甲骨文。因此,根据历史背景和出现时间的差异,可以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篆书之一,而金文是在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古老的篆书。

扩展资料:

篆书是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大致可分为大篆和小篆,我们往往把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等统一成小篆。

后因朝代更迭,时世变迁,中国书法的书体也兴衰更替,并先后出现篆、隶、楷、行、草等主要书体,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上古时期(象形符号)

我国文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在数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即有类似符号的文字出现。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为所写文字,契为所刻记号。战国《世本作篇》:“仓颉作书。”仓颉(jié)是黄帝的史官,方便政令分布和交流。许慎《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先秦时期(大篆)

这个时期的文字也是我们常归为大篆的时期,主要指商朝和周朝时期的文字,商朝是有实物出土并经证明有文字的时代。先秦文字先后经历甲骨文(殷商时期)、金文(西周时期)、石鼓文(籀文,东周战国时期)三大阶段,统称为大篆时期。

甲骨文:

出现在商朝,主要是刻在乌龟的壳和牛的肋骨上面的文字。有先书后刻者(其时已有类毛笔的书写工具)。民国古文字学字董作宾把甲骨文分成五种风格,前面比较瘦劲,后面比较圆润整齐。大概有这样的特点。书体:从大到小,从方折到圆转,从平正到倚侧,从浑朴到娟秀。甲骨文主要还是象形文字。

学术界把这一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顾名思义,先秦就是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也就是说把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所有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秦始皇统一天下

先秦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早发展的阶段,跨度时间最长,涵盖了从远古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从早期文字产生之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歌谣,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到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甲骨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史传文学,代表作有《诗经》、《楚辞》等。

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经历了从远古坯胎萌芽到逐渐发育成长的漫长过程,并最终在周代书面文学时期成熟壮大,成为这一文学期间的主体部分,典型代表如春秋战国时代文学,可以说斑斓璀璨的先秦文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逐渐向个体演变:

1、群体创作,主要在文字产生之前,一般以劳动乐歌为主。

2、夏、商、周初期,以原始宗教为背景的个体创作的巫术韵文。

甲骨文

3、商周之际至春秋期,史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记录人事、天象、叙述旧典等文学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文化被贵族垄断,贵族成为文学的主要创作者,献诗、采诗成为主要留世作品。

5、春秋后际至战国时期,兴起于贵族与庶人之间的‘士’阶层,走上文化的舞台,百家争鸣、诸子散文。

诸子百家争鸣

二、文学形态多样混杂,一方面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诗乐舞结合

三、文学的发展紧随当时社会文化

1、夏商时代,文学与宗教紧密相关,巫文化盛行。

2、西周开始,进入礼乐文化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文学追求个体表达,不拘一格着眼于现实,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产生了风格各异的散文、诗赋。

  先秦时期的文字都是使用从西周金文发展来的文字。

  大致是这样:商人用甲骨文——周人沿用(就把周的叫大篆吧)——周初分封的各诸侯国同样用官方文字大篆——到了春秋战国由于各国分立有数百年字型有了一些变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再稍稍整理重归统一

  有蝌蚪文

  在浙江省仙居县的淡竹乡境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这里沟谷交错、古木森森、竹林幽幽、流水潺潺,四季风景如画,是省级风景区中十分重要的一条风景线。其中有一处神奥莫测的人文景观:在一座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布满了呈现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涵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

  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1985年,台州地区文物普查验收组用28一200毫米变焦相机对崖面远距离进行拍摄放大,逐点分解,似见痕迹。1994年5月26日,由“安洲影艺社”组织的探险队聘请了相传三代以采珍稀药材野生石斛为生、具有多年攀崖经验的山民潘余龙从崖顶悬索而下,在高崖面不到一米的近处拍摄到许多实物照片。根据潘余龙叙说和从拍到的照片看,蝌蚪崖崖面平整如削,长约40米,宽约50米,成极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近2000 平方米。绝壁的崖面石质坚硬,布满了一个个凸出的半球,半球高出崖壁平面约5厘米,直径7—12厘米不等。在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深的圆形小沟。半球之间相隔约15厘米,纵横排列有序、似有日、月、虫纹及海洋生物图案的痕迹。

  探险结果披露报端后.国内外学者引起很大兴趣。但结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这是少数民族古畲族留下的文字;有的把它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先民的遗迹;当地老百姓一直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有的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蝌蚪文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事。有的则展开丰富的想象,说那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限于时代和条件,周廷尉所募之物当然不可能保存至今。“安洲影艺社”拍摄到的珍贵照片,由于距离较远,也无法释读,给人的感觉只是白糊糊的一片崖石面。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疑为古籍伪作的《苍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绍兴禹庙的“峋楼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上述八种文字中,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在南朝孙说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中就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州郡志》亦称“天姥山(韦羌山别名)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以释读难度论,亦惟蝌蚪文为最。其它七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属有目共睹之字。而惟独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的拓片。

  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蝌蚪篆文”、“蝌蚪鸟迹”,为书体的一种,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将是学术界一大幸事,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蝌蚪文,经常出现于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初指神仙使用的文字,后来又指谁也不认识的古文字。也是彝族人民现今仍在使用的彝文的通常叫法。

高中历史老师回答您

甲骨文集中出土地在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第一,将中国文字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提前到了三四千年前,也为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提供有力佐证。其中,为夏商周断代工程贡献良多。

第二,为研究夏商历史提供第一手历史史料。与《春秋》等先秦著作共同构建相对完整的夏商历史。

概述先秦时期文字的发明及演变?

根据相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可知,早在一万年到八千年前就有文字这类符号了。各地都有发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和浙江出土的陶文。四千八百年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