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那还是在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降生了,并取名叫刘向。刘家曾是家族显赫,但随着朝代的更换,刘家就衰落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刘向成长。刘向从小聪明好学,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被任用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二十岁时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刘向因通晓辞章,善于连缀辞赋,同大臣王褒、张子侨等一起面见皇上,回答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和颂歌。刘向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便被汉宣帝重用。
有一次,皇上向刘向问起神仙方术之事,皇上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修道延寿的秘方,就问刘向知道不知道。
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刘向却知道这本书的事。因为刘向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在处理淮南王的案子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在小时候就熟读过它,所以他才知道有这本书。
刘向认为这是一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提炼黄金。于是,皇上便下令由刘向主持冶炼黄金的事情。
由于这本书中所写的过程太过复杂烦琐,黄金没有炼成,还耗费了很多钱财,直到这个时候,刘向才知道书中所写的炼金术并不灵验。
刘向炼金不成,皇上罢免了他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向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这时,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用来赎刘向的罪过。
皇上原本爱惜刘向的才华,不久后就赦免刘向复出,担任了郎中。在汉元帝时,刘向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的四位大臣之一。
在此期间,刘向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的得失,并上书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臣。他也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
刘向历经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三位皇帝,因此具有丰富的经历。在汉成帝即位时,因刘向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所以让他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刘向在校录书籍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书,分别是《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这些书,并取名叫《战国策》。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以成今《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复旧本,清学者多疑伪,古《战国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记》之伪本。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扩展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
鬼谷子,王诩(约公元前400年一公元前270年),道号玄微子,一代王禅(后人称其王禅老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据传其额前有4颗肉痣,天生星宿之像。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称鬼谷先生,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四人进山时皆无名小卒,出山后大放人生异彩,四人后来出将入相,风云一时,皆得益于鬼谷子的言传身教!
被世人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的鬼谷子作品有:〈鬼谷子〉,〈本略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作品涵盖兵法,政治,内政,外交,占卜,谋略,经贸,公关等等领域!
〈鬼谷子〉共十四集,第十三、十四集己失传。第十一集沧海横流,[北冥无名],道唯一,法万千,人可以走出自己的道,但已早置身于天地中了,即大道无形。
一,沧海横流一历史沉溺在汪洋中,当河流决堤冲进大海,它将会吞没整个人间。
二,沧海横流一风林大山,灰烬燃烧大地,万物复苏,只为重生的那一刻。
三,沧海横流一儒生方式,将历史抹去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它变为传说,况言就是一种传说。
四,沧海横流一天地君亲,山峰的高处不会令人寒冷,但是权力巅峰却让人不寒而栗。
五,沧海横流一梵书,当你撰写下历史的那一刻,你就是撰写历史,历史己被改写。
六,沧海横流一坑儒,有的人埋葬于地底,有的人则回荡九天,把故人记忆于脑海里,直到葬身火海。
七,沧海横流一灭顶之灾,野火烧尽了野草,还可重生,因为有需要它的土地,而纵火者己长埋于黄土。
八,沧海横流一太阿倒持,是非恩怨,只在持剑者一念之间,当剑锋指向平民,其也是公敌。
九,沧海横流一渊虹重铸,当你失去有力武器时,才会意识到自己需强大,当你找回武器时,强大便又转向武器。
十,沧海横流一掩月蔽日,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梦,梦境往往比现实更美好,如果是一场噩梦,人们只宁愿逃离。
说到〈鬼谷子〉十一集量权,如何古法今用?古人张良,孙膑,孔明等谋士,皆深谙量权之道。比如吃饭是头等大事,即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情报收集,通过获取敌方大量信息,进行量权,洞悉敌方,知己知彼,操纵敌方于股掌之上,御敌杀敌,战无不胜。量权越充分,胜算越大!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量权被某些领域惯用的手法,也是人们公认的"神"通用法则:
一,量权,量地盘大小。地盘决定一个国家王霸天下之道。量权决定思维方向,如小国量权自己国家的自保和生存。
现代社会,寻求企业合作,要衡量这家公司的规模与市场空间大小。大企业如何扩展开拓国际市场;小企业如何生存,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思量策略和产业,产品技术,市场潜力等等!
二,量权,量谋士多少,谋士是智囊团队,起心脏作用,国家的实力如何、政策方向走向问题如何,对症下药。
在企业领域,智慧人才是财富;无智囊团队的企业,如失去前进方向与灵魂,衰败的快早;有智囊团队人才的企业,必将兴旺发达!
三,量权,量财富多少。如某个国家地盘大,财力弱小;某个国家小,而财力丰。
某些现代企业,小而强悍,财务状况良好,某些大企业,人数多,规模大,却亏损经营,入不敷出,尤其当今网络化、智能时代更明显!
四,量权,量居民贫富情况,国家居民贫富差距大,或者是普遍较为贫穷,社会问题就大,民生凋敝,政局不稳!
量权,包括的内容很多。个体也可以通过量权,制定人生规划,以及处世之道等等!
鬼谷子,被人们传说如神,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民间誉之: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诸侯安!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三、兵家。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五、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刘基陈<时务十八策>
资料提供:嘉俐;出处:《争锋奇术三国策》
<纵横古今>�大国师胸有江山
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审时度势。
元末明初,与诸葛亮、张良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谋略宗师的刘基(刘伯温),曾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助朱元璋夺取天下,成为后世审时度势的又一典范。
出山之前,刘基隐居浙江青田山中。这时,由於元朝政府腐败,天下群雄纷起。朱元璋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占据了南京,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大计,悉心经营根据地。然而,各地形势十分复杂,对手相当强大,朱元璋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
刘基被朱元璋盛情请来以后,目睹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当朱元璋向他虚心请教对时局的见解时,他力陈消灭群雄、谋夺天下的<时务十八策>。他分析:我们虽然被夹在中间,四面受敌,但是,东面的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只图保住他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麼作为,可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是西边的陈友谅,拥有精兵大舰,而且据我上游,野心勃勃。面对这样的形势,军事上必须争取主动,针对主要的敌人,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上游无虑,张士诚便势孤了,一举可定。然后,再北取中原,南伐诸雄,可成霸业。
刘基的<时务十八策>,大有诸葛亮未出茅庐先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策的气魄,他对时局把握准确,分析透彻精辟,使朱元璋立即拨开迷雾,看清了战略方向,真可谓指点江山之大举。朱元璋帝业的成功,正是走了他所设计的这样一条道路。
诸葛亮的隆中定策、刘基的<时务十八策>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它说明审时度势是致胜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随意定策、仓卒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审时度势不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诸葛亮和刘基等之所以能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吒风云、大显神威,并不是只凭天生的聪明脑袋,而是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不断的探索,才成为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天才。
评语隆中策和时务十八策看似相同,但年纪就有点差别,相同的是两个一前一后,都是属於稳重谨慎的人,诸葛亮少年老成,刘基是名副其实的年长。而在稳操胜券上,刘基就胜一筹了,因为同时期的对手似乎都不如自己的主公;但诸葛亮就吃亏多了,他遇上时运和能力都蛮强的曹阿瞒和孙仲谋。可惜…可惜。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本文2023-10-10 03:1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5609.html